安庆能工巧匠通过传统的手工技艺,将民俗留在刺绣、剪纸、纸扎、木雕、食雕、铜雕、石雕等工艺品上,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丰富民俗文化的内涵,美化人们的生活。
刺绣
刺绣,俗称绣花,是城乡姑娘与妇女一般都会的乡土艺术。古代女子仅掌握纺纱织布技术,伴随着机杼声声,用家纺的棉线织成土布,并将白老布染成蓝、黑、红、黄等颜色,制作衣服。讲究的人把老布送到染坊染色。后来,他们学会刺绣,想给衣饰增光添色。将儿童服装、肚兜、鞋面儿、手帕、荷包、窗帘、门帘,用五彩丝线绣上几朵鲜艳的花卉,使家庭充满喜庆的气氛。
随着民俗文化的普级,为使小孩吉祥如意,妇女们将吉祥物引入刺绣,在儿童的老虎鞋、红兜肚、帽子上绣花卉、八卦图、玉兔,以及福禄寿的字样。男孩系的红兜肚大多绣龙、虎图案,女孩的衣物上多绣凤凰、喜鹊登梅等。
女人们一般都收藏一套绣花样子,夹在书页中,成为绣花档案。花色品种繁多,有“长命百岁”、“岁寒三友”、“五子登科”、“福禄寿喜”等。逢年过节,母亲都要给孩子做双绣花鞋。农闲时城乡妇女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磋商绣花技艺,年长的高手,对新手传帮带。刺绣使乡情悠悠,彼此亲密无间;民俗使妇女们情感融合在一起,丰富精神生活。女人们外出,或走亲家,穿的新布鞋上都绣多彩的花卉,边走边瞧,欣赏自己的刺绣手艺,其乐无穷。
有的姑娘出嫁,亲手绣枕头、窗帘、门帘等,图案有绿荷、红莲花,还有形态活泼的鲤鱼,狮子滚绣球。另外,将母亲平日绣的枕头花装裱好,放在镜框内,挂在卧室,体会母亲的温馨与爱抚。
剪纸
民间剪纸工艺的发展,与岁时习俗有着紧密关系。姑娘们凭着一把明晃晃的剪刀,将五彩纸剪成各种图案,贴在墙壁、门窗上,使屋内屋外绚丽多彩。
春节剪纸有墙花和窗花两种。墙花,是室内装饰品,可分为单花、
组花、套花三种;而与墙花相映成趣的是窗花,根据窗户格子的大小形态布局。最常见有各种神采奕奕的动物,如:喜鹊、金鱼、凤凰、麒麟、仙鹤等。人物是财神、寿星老;吉祥字语是福禄寿喜。她们以剪纸来体现节令民俗,门头上贴着喜笺,四周镌刻着“节庆有余”、“五谷丰登”的图案,渲染节日氛围。
新婚布置新房,剪纸又派上用场。姑娘们将红腊光纸剪成双字、新婚志禧、美满幸福等吉祥语贴在雪白的墙上;还有窗花“喜鹊登梅”、“鸳鸯展翅”。剪一对喜鹊在梅枝上鸣唱,示意“喜上眉(梅)梢”;“鱼儿戏莲”为年年有余(鱼)。将鹿、鹤、椿树剪成一副画面,表示“六合同春”。以及“双鹤戏耍”、“彩蝶纷飞”、“双凤双菊”,以成双成对,寓意一对新人终生相伴相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剪纸艺术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用武之地。为老人祝寿,用金纸剪福禄寿鹤图贴在中堂,以“鹤发童颜”、“松鹤延年”增添喜庆。就连操办丧事,也离不开剪纸,送葬时的阴魂幡、摇钱树、金银斗、聚宝盆……那白色的花束,引发人们对逝者的哀悼与悲痛。
纸扎
在剪纸普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纸扎工艺,造就城乡一批专业从事纸扎的工匠。
纸扎工匠的工具较为简单:一块蜡版、一把剪刀、一支镞刀、几支毛笔,所使用的原料是芦苇杆、皮纸与各色彩纸。起先是为丧葬和迎神赛会服务,纸扎店门前挂着一匹纸糊的白马和一顶红绿色纸做的轿子为标记。无论男女死者将要断气时,家属必须先购轿马,将死者姓名写成纸牌,由孝子送入轿中,以火焚之。烧轿马,其意是送死者上轿归西天。安葬时,再烧纸扎的灵屋、牌楼、箱笼、家具等,供逝者享乐。
一遇迎神赛会,纸扎匠就大显身手,扎神扎鬼。扎保佑一方平安的土地神,头戴方巾,身穿淡黄色细袍,左手拿着云帚,右手拄着拐杖,上面写着“一见大吉”。此外旧时民间还作兴打醮,如平安醮(发生瘟疫时)、龙王醮(求雨时)和出会时都抬菩萨,也请纸扎匠扎菩萨、神仙等。
纸扎匠为了糊口度日,平常扎花圈、灯笼、牌楼,春季扎风筝。扎的风筝除蝴蝶、老鹰、鸽子外,最令人叫绝的是长蜈蚣风筝,风筝放上天犹如蜈蚣蜿游空中,响弓嗡嗡作响,全城可见,儿童们欢呼跳跃。
每逢节期,纸扎店生意火爆起来。端午节前,安庆沿岸的船帮、排帮和渔民要玩龙船,得请纸扎匠扎船头上的龙头和舵后龙尾。玩后龙头龙尾的竹木架保存好,来年再请纸扎工匠糊纸、贴金、绘画。
特别是春节,全城纸扎匠都为灯会忙碌,扎千姿百态的花灯。有的匠人能书善画,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对动力学的原理略有了解。他们借用蜡烛的光焰为动力,制作伞式叶轮,创作出刘备、张飞、关羽骑坐的走马灯。还能制作形同木偶似的小型活报剧“唐僧取经”、
“桃园三结义”、“西厢记”、“王小六打豆腐”中的人物。既不用人又不用电,以蜡烛光为动力,用头发及丝线作牵引传动,使其活动自如。
灯会玩灯以龙灯为主,龙分青龙、黄龙等,竹架木托,糊纸或用薄绢。工匠所扎的龙至少是十三节,最多二十一节。大南门回族扎灯工匠斯兰亭,制作的龙灯独具一格,以各类动物点缀龙灯:豹子头、马嘴、鹿角、蟒身、鲤鳞、鹰爪、凤尾,巧夺天工,华美盖世,在国内享有盛名。花灯还有莲藕灯(连发、和美)、金鱼灯(金玉满堂)、花篮(春色满园),以及飞禽走兽灯、虫鱼蜂蝶灯,象征新春百业兴旺,财源茂盛。花灯将民俗文化、艺术、娱乐融为一体。正如崔液的《上元夜》诗云:“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木雕
老城落成后,随着衙署、寺庙、豪宅、殿堂兴建,各地木雕工匠纷纷奔来。首先,为寺庙雕塑佛像与莲花座,一般寺院前两旁宝池中各有一朵莲花点缀。根据佛教风俗,若佛教徒心诚,莲花则越开越大。所以,莲花被奉为“佛门圣花”。大雕宝殿内的十八罗汉,千手观音、佛祖、地藏王等佛像,有的是雕匠用檀、红木、铁梨木等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色泽光润的木材雕刻而成,供佛教徒与香客朝拜。
大殿的门窗上,雕有荷莲、缠枝莲、蕃莲和五蝠捧寿图,以富、寿、康、宁、德为五福,使佛教徒达到终身养性的境界。
另外,按照古代房屋建筑装饰风格,雕刻常在屋脊上塑造坐兽,屋檐瓦当、门窗、护栏上,雕刻或绘画各种兽形、花草图案,以龙、狮、麒麟、虎、凤凰、豹的图像来辟邪,称作“五脊六兽”,并衬托砖墙黛瓦、飞檐翅角。风火墙的两侧,镶嵌马头或观音兜压顶。屋面铺着青色的碟瓦,屋脊两头安放石狮。如房屋三间的中间进门梁上有一幅半浮雕加圆雕的福禄寿三星高照图像,两侧间的梁中间也配刻《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刘备、关公、张飞。楼阁设有烫金的三角楣,上面刻着竹子、大肚神,以及各种花卉与珍禽,尤其凤凰最令人注目。凤凰是一种表示祥瑞的神鸟,以示天下安宁之意。首为德,翼为义,背为礼,膺为仁,腹为信。
明清年代,安庆盛行古典雕刻家具。技艺高超的木匠都会雕刻,雕匠是木匠的配套工,以民俗风情来点缀家具、美化生活。工匠将雕刻运用在家具上,追求雕琢装饰风格,如:雕花床两侧的立屏,是镂空花嵌吉祥图案,床楣是人物浮雕。浮雕有八仙过海、姜子牙、嫦娥奔月、寿星、关羽等神态各异的造型,还嵌有法琅、玉石、螺钿等装饰,以及花草虫鱼的图案相衬托。书香人家为教子成才,家具上雕刻“八爱”来示意子女:羲之爱鹅、太白爱酒、陆羽爱茶、敦颐爱莲、陆游爱梅、渊明爱菊、东坡爱竹、米芾爱石,来提高文化品味。
食雕
食品不仅供人品尝,又具有欣赏价值,使人们心情愉悦。食雕同木雕、玉雕一样千姿百态,能调起顾客的口味。
起先,柏兆记、麦陇香糕点店,为应和节令商机,生产出的各种糕点:福禄寿饼、麒麟酥、凤尾酥、蟠桃酥等,用木刻的食品模打造,糕点外有花纹及龙凤吉祥等图案,后来,食雕艺术渐渐进入饭馆、酒楼。
在众多的食雕原料中,萝卜最受烹调师傅的青睐,将它雕塑成花鸟虫鱼、与食雕的玫瑰、牡丹、菊花放在一起,使食客情绪盎然。每年“七夕”,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食雕工匠以瓜果雕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等原料制成笑靥儿,谓之果食;还有取西瓜镂刻人物与楼台亭阁,或以木瓜雕成“鹊桥”,与牛郎、织女的逼真造型,使食客大饱眼福。中秋节在菜肴上雕有广寒月宫、蟾蜍、玉兔之类的图像,增添月圆团圆的氛围。
另外,老人做寿来酒楼宴请,食雕为寿翁、仙桃、松鹤配制的菜肴;商界人员宴请,宴席上摆上食雕骏马、菊花、牡丹来烘托出喜悦之情。就连摆设食雕的盘、碟也有讲究,或白鹤玉立、蛟龙腾波,或翠鸟舒翼,彩蝶恋花,与盘中食雕的肴馔交相辉映,使人恍如身置五光十色的艺术之宫。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仕女拂袖起舞的莲花蝶中,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糖醋鱼盛在鲤鱼跳龙门图案的盘中,令顾客食欲大增。
铜雕
安庆墨子巷延伸到西门外玉琳路,铜器作坊、店铺鳞次栉比。虽设备简陋,但工匠雕刻技术精湛,各家以民俗图案来点缀器皿。他们以白铜制作墨盒儿,上下严密合缝,盒盖上镌刻山水、花卉、鱼虫等画面,线条清晰自然。用黄铜或青铜铸成狮头门,造型复杂,形态栩栩如生。铜器上图案一般有“五蝠捧寿”、“八仙过海”、“喜鹊登梅”、“葫芦万代”等,工匠用利刃一点一点儿铲成,近似印刷厂的凸版,有较强的立体感;而且线条流畅,布局巧妙。民国年间,有铜雕发展到玻璃画,以重彩工笔在玻璃窗、穿衣镜、宫灯的玻璃上彩绘《红楼梦》、《三国演义》中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吉祥图案。
以铜框加玻璃画,以增加工艺的美感,采用松树、仙鹤代表“松鹤延年”;喜鹊、梅花代表“喜上眉梢”,莲花、鲤鱼代表“年年有余”。这些镌刻在铜器工艺品上一幅幅画面,无论是人物、山水、花卉都极为生动传神。
石雕
开山凿石、建桥铺路的石匠,肩膀上常背着褡裢,类似两个口袋,有布纳的,也有牛皮制成。一个袋内装錾子、锤子等工具;一个袋装着茶瓶与药罐,为场外作业备用。据说,褡裢有神奇的作用,石匠干活不顺心时,便呼唤祖宗的名字,行招魂之术,求神灵保佑,便茅塞顿开。
这一古老的习俗,追溯产生的缘由,与这个行当历史源远流长有关。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都是石匠。制作石器做工具狩猎,进行农耕生产;并制作石磨、石雕、石臼加工稻谷,还有造桥、建房、都离不开石匠琢磨打造。
安庆的石匠肩不离褡裢,因开山凿石危险性大,劳动加强度高,所以时时求神保佑。另外,还有些忌讳,如:吃过饭不许把碗倒扣。因为倒扣与山石倒坍的“倒”谐音。石匠操作时,应聚精会神,不许大声说话。放声喧哗会惊动山神,受到山神的惩罚,将被石头砸伤。特别是石匠为人家刻完石碑后,在立碑之日的早晨,忌说不吉利的话。开始把碑竖稳的那个时刻,更不能胡言乱语。请石匠刻碑悼念死者,就连家长也怕孩子着邪,在小孩的左肩上悬挂一块红布,上书歌诀四句:“人来叫我魂,自叫自当承,急早躲开去,免得吓掉魂。”以辟邪消灾。
然而,自古以来石匠用雕刻工艺传播者民俗文化。他们在安庆孔庙大成殿的大石磉,正中雕刻水云龙浮雕,蟠龙昂首隐身于卷云中。民国年间,菱湖公园管理人员请石匠建座“亭”、“拱”、“平”三结合的白玉石雕桥,显示菱莲并蒂,两旁似蛟龙风腾,象征古城兴盛。另外,安庆城乡一些古民居、祠堂,至今仍保留着石匠用錾子錾出来的民俗图案,如:一本万利、二龙戏珠、岁寒三友、四季花草、五蝠(福)捧寿、鹿鹤(六合)同春、七女下凡、八仙庆寿、九世同居、十全富贵,赋于一种美好的祝愿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