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位于兖州东南部的兴隆庄镇——东临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南接孟子故里邹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道勤五谷画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经过当地政府发掘、整理、发展,现已成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民俗艺术,享誉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五谷画是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农民思维与艺术审美观念的产物。
据资料考证,五谷画产生于古代的“填仓节”,明清时期曾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填仓节来自农业生产,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题。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又叫“天仓节”。它象征“大屯满、小屯满、五谷丰登”的盛况。按照习俗,这天家家户户吃小米干饭,喝杂面汤。人们在院子里用草木灰画图,称“打仓”,即修仓,之后在每个画好的灰圈里撒上麦子、高粱、豆子、谷子等杂粮。天长日久,人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在节日里被激发出来,有的人把画好的仓装饰一番,如加个花边“吉祥如意”、“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也有人在画好的仓边再画个梯子,以示粮仓高大。
在佛、道规仪中,五谷凝聚天地之精华,是吉祥物。在民间,五谷辟凶邪、镇恶秽,为祝禳之宝。这些给质朴的五谷艺术注入了神的虚灵、意的深邃、法的魅力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道勤五谷画”起始之初,被称作粮食工艺字画、豆贴画、豆塑浮雕画、豆粘画,主要材料是各种豆类,作画时,民间百姓依据各种豆子的内外壳、形状、豆茎、豆秆、纹路、天然颜色、甚至利用虫子咬过的痕迹,经过防腐处理、粘贴做画。画面小巧精美、朴实雅致,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望。
后来,所用原料逐步发展成各种五谷杂粮,如黄豆、绿豆、红豆,大米,小米等,内容也有了发展变化。但随着历史年轮的碾过,五谷画在历史长河中慢慢褪色,现今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年人才会这种传统工艺。这一民间瑰宝,面临着永远消失覆灭的厄运。
兖州兴隆庄镇南大桥村村民王怀起,是“道勤五谷画”创始人王德厚的第四代孙。他的五谷画手艺祖代相传,工艺流程保存完整,多年来一直以家庭手工作坊的形式制作五谷画。
2020年,兖州将“道勤五谷画”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制定相关措施,对其进行挖掘保护,创办了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示范基地。道勤五谷画产品原料由原来的单一粮食,扩展到各类纯天然、带有芳香气息的五谷杂粮、中草药、花草籽等各种植物果实,经过防腐、防蛀和防脱落特殊处理制作而成。根据各种杂粮的不同形状和颜色经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创作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目前,兖州“道勤五谷画”已发展为山水、人物、花鸟等5大系列100多种作品,申请的四项发明和十项外观设计专利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王怀起自幼喜爱美术,师从上官志训学习写意花鸟画,能与五谷画结下不了之情,源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2020年春,王怀起母亲在晒粮食的时候,看见掉在地上的一摊种子,形状很像山东地图,他由此受到启发,找泡沫板、白乳胶,创作出了第一副画“鹰”。加上有书画的功底,慢慢创新,找来书画爱好者双继勋一起研究创作,一门心思的做起了五谷画。
机缘与志向相遇,相随相乐,如同时代经络,一拍即合。2020年,王怀起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道勤艺社,致力于兖州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目前艺社最成功、最有名是道勤五谷画。
“最大的困难还是在种子的处理上,一幅画经过三五年就发霉、生虫,画就作废了。”王怀起说,创业之初,东莞的朋友到兖州做客,看到加工好的五谷画,定做了一批佛像,有一百多幅,收入两万多元,也赚取第一桶金。但是当地天气潮湿霉变,经过一个夏天,画面上的种子很快就发芽、发霉,无奈只得赔偿客户数万元损失。如今谈起此事,王怀起还连连摆头,创业之初艰难前行的那种感觉,如同走在乡间那条阡陌小径,坎坷又泥泞。
怎么办才能不发芽、不腐烂?王怀起请教镇农技站长、区农业局的专家,尝试过用液态氮冷冻的技术冷冻胚胎,因为谷子、粟子有外壳,冷冻效果不理想,后来用种衣剂、防腐剂等尝试,用大蒜汁杀虫,还尝试刷一层鸡蛋清增强种子的亮度。“历经两年的研发,才找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包浆技术,研究出道勤五谷画增亮包浆剂,核心技术就是给种子穿上衣服,起到真空隔离的作用。”现在五谷画有4项专利、4项发明,10项外观设计。
在制作流程上,五谷画需经过模板、定型、拼接、包浆等11道工序,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手法,表现国画、油画、装饰画、书法等不同艺术形式。
目前,兖州“五谷画”已发展为包括西方抽象画、年画、卡通、仿古画、儒学在内的数十个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法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