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割鸡担灯”是一项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其传承在江西宁都石上村,已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
相传唐朝未年,从山东,浙江,湖南等地迁来几十户人家在石上建草蓬居住。其中有一李姓人家,户主叫李长贯,他家有万贯家财,年纪已五十多岁,妻子也有四十多岁了,却未生得一男半女,夫妻两为此心情一直不好。
一夜,妻子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在村子南面的河坝边有一座汉帝庙,她就进到庙中朝拜,自己竟然生了一个儿子。第二天,丈夫听了她的梦境后,念念有词地说:“如果真能圆了这个梦,我就按你梦中所见的地方,建起一处汉帝庙。并塑汉王金身,年年都去杀鸡朝拜。”这样说过不久,妇人果然怀了孕,并在当年十二月十四日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李汉灵。
为此,李长贯履行了他的诺言,在妇人所梦之地建起汉帝庙,并塑起了汉王和玉帝等神像。这个庙是在次年正月十四李汉灵满月的那天竣工。这一天,李长贯夫妻带着儿子汉灵,拿着香烛、鞭炮和一只大雄鸡,前去庙里朝拜。
20年后,李汉灵娶妻生子,十年内连生了三个双胞胎男孩,之后还育有两女。李汉灵感激上苍和汉帝菩萨,不断地做善事、好事,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村人认为汉帝菩萨能显灵,能保佑自己生儿育女,家庭兴旺。渐渐地每年正月十四,村人都会拿着香竹、鞭爆,提着大雄鸡到庙内,杀鸡、燃烛、焚香、放鞭炮,进行朝拜,以示祭祀。到了十五元宵节那一天,还要担着两盏灯笼到汉帝庙去朝拜。而担灯的个数,6盏长杆上的灯,暗喻6个男孩,前面2个小灯,暗喻2个女孩。有男有女家族传承,六和八本身都是吉利数,也叫好事成双,龙凤呈祥。
当时,人们把这项民俗活动叫做:杀鸡。后来人们认为一个“杀”字带着血腥味,不吉祥,便将“杀鸡”改称作“割鸡”。
到元朝仁宗(1312年),这项活动由“割鸡”演变成了“割鸡担灯”,其中所担的灯叫“世灯”。到1875年,这项活动中又加进了龙灯。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又加进了马灯。
“文革”时期停止了活动中的舞灯活动,而“割鸡”一直在进行。之后,汉帝庙被拆,村人照样在汉帝庙的地址割鸡。改革开放后,汉帝庙被重修,相关活动也得以恢复,且规模越来越大,在相同制品的制作方面,越来越精良,在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石上村的“割鸡、担灯”活动,流传几百年,内容丰富多彩,是石上人正月闹元宵的主要活动。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集祖先崇拜、神明崇拜、闹元宵、灯彩等诸种活动于一身,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以李氏宗族为主的石上村一代又一代人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