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卧薪尝胆的故事是真的吗?卧薪尝胆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卧薪尝胆的故事是真的吗?卧薪尝胆的典故是怎么来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卧薪尝胆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个成语,意思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甘愿忍辱负重,其背景典故就是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勾践灭吴是真,但“卧薪尝胆”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呢?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勾践的确有过“尝胆”,但并没有提到“卧薪”,所以就有人提出质疑,勾践究竟有没有这样做过呢。要想知道其中的真相,就必须弄清楚“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来历是怎样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吴越争霸,打了败仗的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作为一个流传千古的励志故事,卧薪尝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四个字告诉世人,只要胸有大志,那么身处逆境也可成功。

  然而,历史上真有“卧薪尝胆”这回事吗?学者考古战国竹简,证实这是古人虚构,根本不存在!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却被勾践大败,阖闾因此重伤。临终之前,阖闾嘱咐夫差为他报仇雪耻。

  公元前494年,勾践听说夫差正在练兵,正在练兵备战,就先下手为强。于是,吴越爆发“夫椒之战”,结果越国大败。

  为了一线生机,勾践派遣文种出使吴国,大肆贿赂吴国权臣伯嚭。最终,在伯嚭帮助下,在美女财物攻势之下,夫差拒绝伍子胥的建议,答应越国臣服请求,放过了勾践,但却要勾践入吴侍奉夫差,为夫差鞍前马后的服务。

  由于勾践让夫差满意,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之后,勾践与文种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之后,立志发愤图强,不让舒适生活消磨锐气,所以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这就是卧薪尝胆故事的前因后果。

  然而,学者考古战国竹简,却可以清楚的看到,卧薪尝胆根本就不存在。

  2020年,清华校友从境外拍卖,得到了2388枚战国竹简,随即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清华简”。在清华简中,有一篇叫《越公其事》的文章,就详细叙述越王勾践兵败后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掉吴国的历史。在这一篇文章中,根本就没有卧薪尝胆。

  吴人既袭越邦,越王句践将惎复吴。既建宗庙,修祟位,乃大荐攻,以祈民之宁......王并无好修于民,三江之渚兹民暇自相,农功得时,邦乃暇安,民乃蕃滋。至于三年,越王句践焉始作起五政之律。

  《越公其事》中,不仅没有谈到“勾践鞍前马后侍奉吴王夫差”,而且也没有提到勾践卧薪或尝胆,只是说勾践除了必要的建宗庙、修祟位、祈求民安等,凝聚民心、恢复正常秩序的政策之外,其他都一成不变,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三年之后,才开始实行“五政”。

  其实,不仅是《越公其事》没有记载,《左传》、《国语》、《史记》、《吴越春秋》中都没有卧薪尝胆的记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只记载了勾践尝胆的故事,即“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中,只记载了“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liǎo)”。蓼是一种很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蓼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睡觉时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着睡觉。

  从这些讲述吴越历史的主要史书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卧薪尝胆并不存在。

  既然如此,卧薪尝胆的故事又如何流传出来的呢?

  原来,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所谓拟,就是苏轼为孙权虚构一封信给曹操。书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到了南宋时期,文人墨客将勾践与卧薪尝胆联系了起来,由此南宋的书籍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到了明朝,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就极力渲染勾践苦其心志的卧薪尝胆故事。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及卧薪尝胆。

  可以说,卧薪尝胆的故事,根本不是历史上的真实事迹,而是宋朝人虚构的一则故事罢了。

  鲜为人知的是,在勾践卧薪尝胆之前,还有两个人卧薪尝胆,一个是苏轼文章中的孙权,还有一个却是吴王夫差!

  因为夫差为报父仇,所以励精图治,一心打败越国。所以,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时,说夫差“坐薪尝胆”。即便到了明朝,勾践卧薪尝胆已经广为人知了,但还有文人认为夫差卧薪尝胆,比如明末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

  可见,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经过古人千年渲染,勾践卧薪尝胆如今已经天下皆知了,让人以为这是一个真实的励志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国,勾践

卧薪尝胆的故事是真的吗?卧薪尝胆的典故是怎么来的?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