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立家名言警句

有关水浒传的名言

屋是墙壁与梁所组合;家是爱与梦想构成。

――[印度诗人]泰格尔家庭关系是通过两条曲线表示出来的,一条是经济关系的曲线,一条是性关系的曲线。

――[中国作家]竹立家没有和睦的家庭,便没有安定的社会。

――[日本哲学家]池田大作在良好的家庭中,父母善良和睦、互敬互爱和互让是教育影响的主要力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家人能够互相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惟一真正的幸福。

――[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

水浒传200条名言名句

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今草泽见奇雄。

(施耐庵《水浒传》)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

(施耐庵《水浒传》)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施耐庵《水浒传》)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施耐庵《水浒传》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哭: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无声谓之号。

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

见机而耐性,妙悟生光明。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羹香。

世味薄方好,人情淡最长。

广施恩惠,人生何处不相逢;多结冤仇,路窄狭时难回头.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

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赤族已堪怜。

一心报国摧锋日,百战擒辽破腊年。

然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自古权奸害善良,不容忠义立家邦。

皇天若肯明昭报,男作俳优女作倡.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园红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表壮不如里壮 篱牢犬不入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得人 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工夫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是连中三元的

并附其简历…

连中三元第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

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这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

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 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

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

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黄观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来称赞他创造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可是在明代的登科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

因为在“靖难之变”中,黄观保持了忠臣的名节,为“君臣大义”的传统观念而牺牲了自我。

早在朱棣起兵之初,黄观在其起草的讨伐文告中,就痛斥朱棣的所为,揭露朱棣的篡位野心。

建文四年,朱棣的军队南下,京城危机,黄观奉旨离开南京,去安庆一带招兵。

结果,在他返京的路上,朱棣的大军攻破了南京。

黄观悲壮地为建文帝殉难了,但朱棣却仍不放过他,愤恨之余,叫人扎了草人,带上黄观的帽子,放到街上斩首示众。

更残忍的是朱棣下令屠杀黄氏家族所有的男丁,历史记载,仅有黄观的弟弟黄觏留下一子,幸运地躲过一劫。

怒气未消的朱棣还命人删改了登科录,把黄观的名字划掉,妄图抹杀他辉煌的历史。

王曾是北宋名臣,相传其父见破旧经籍,必加整修,片言只字,不敢丢弃。

一晚,孔子托梦给他:“你如此敬惜我的书,我让曾参投胎做你的儿子”。

未几,夫人果有身孕,生下一儿,因取名为曾。

二十出头的王曾在乡贡考试中名列第一,即所谓“解元”。

此后,被推荐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再居榜首,称之为“会元”。

接下来,还有一扬由宋真宗亲自出题的殿试,题为《有教无类赋》。

王曾交卷后,其中有“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织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等警句,甚得皇帝激赏,擢为第一名,这样,青年王曾便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个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三元”,攀登到了科考金字塔的塔尖上。

捷报传回王曾的故乡,官民俱引为千载难逢的荣耀。

青州知州特地去他的故里,给挂上“三元坊”的金匾。

好事者则绘以桂圆、荔枝、核桃各三枚合成的纹图,取圆谐“元”,而寓三数,意为“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的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传统寓意纹样。

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

寓意“连中三元”。

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张又新〔唐〕(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孔昭,深州陆泽人,张荐之子。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

初应“宏辞”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

应辟为广陵从事。

历左右补阙。

谄事宰相李逢吉,名在“八关十六子”之目。

逢吉领山南节度,表为司马。

逢吉败,坐贬江州刺史。

后附李训,迁刑部郎中。

训死,复贬申州刺史。

终左司郎。

初,又新志在得美妻,后娶杨虔州女,有德无才,殊怏怏。

后过淮南李绅,筵上得一歌姬,与之偕老。

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记一卷,及诗文等,《唐才子传》并行于世。

宋庠(996~1066),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

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后徙开封之雍丘。

宋庠是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的三元状元。

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甲子科状元。

初仕擢大理评事,通判襄州,召直史馆,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再迁为左正言。

太后病逝,宋庠为知制诰。

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澥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说情,异常是坚决地判王澥死刑,大快民心。

又迁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为仁宗亲信。

宝元中(1038-1040),宋庠为右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为相儒雅,遇事是非分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各,被排挤,加之弹劾范仲淹,被贬知扬州。

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舆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

不久范仲淹变法失败,召回任枢密使,皇佑元年(1049),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久居相位,终无建树。

舆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

几经迁徙,鬓染秋霜,被仁宗封为莒国公。

英宗即位,改知亳州,宋庠请求告老还乡,不准,改封郑国公,最后以司空致仕。

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

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谧元献,帝撰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

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曾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

另有《掖垣从志》,三卷,《尊号录》一卷,《别集》四十卷。

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

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为《元宪集》四十卷。

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

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宋史·宋庠传》: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

父杞,尝为九江掾,与其妻钟祷于庐阜。

钟梦道士授以书曰:“以遗尔子。

”视之,《小戴礼》也,已而庠生。

他日见许真君像,即梦中见者。

庠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

召试,迁太子中允、直史馆,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再迁左正言。

郭皇后废,庠与御史伏阁争论,坐罚金。

久之,知制诰。

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

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设次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

”诏从之。

兼史馆修撰、知审刑院。

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

”尽使杀其父子四人。

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

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

改权判吏部流内铨,迁尚书刑部员外郎。

仁宗欲以为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中书言故事无自知制诰除执政者,乃诏为翰林学士。

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

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

合姓名言之为不祥。

”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

尝从容论及唐入阁仪,庠退而上奏曰:入阁,乃有唐只日于紫宸殿受常朝之仪也。

唐有大内,又有大明宫,宫在大内之东北,世谓之东内,高宗以后,天子多在。

大明宫之正南门曰丹凤门,门内第一殿曰含元殿,大朝会则御之;第二殿曰宣政殿,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第三殿曰紫宸殿,谓之上阁,亦曰内衙,只日常朝则御之。

天子坐朝,须立伏于正衙殿,或乘舆止御紫宸,即唤仗自宣政殿两门入,是谓东、西上阁门也。

以本朝宫殿视之:宣德门,唐丹凤门也;大庆殿,唐含元殿也;文德殿,唐宣政殿也;紫宸殿,唐紫宸殿也。

今欲求入阁本意,施于仪典,须先立仗文德庭,如天子止御紫宸,即唤仗自东、西阁门入,如此则差与旧仪合。

但今之诸殿,比于唐制南北不相对尔。

又按唐自中叶以还,双日及非时大臣奏事,别开延英殿,若今假日御崇政、延和是也。

乃知唐制每遇坐朝日,即为入阁,其后正衙立仗因而遂废,甚非礼也。

庠与宰相吕夷简论数不同,凡庠与善者,夷简皆指为朋党,如郑戬、叶清臣等悉出之,乃以庠知扬州。

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

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

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

庆历七年春旱,用汉灾异策免三公故事,罢宰相贾昌朝,辅臣皆削一官,以庠为右谏议大夫。

帝尝召二府对资政殿,出手诏策以时事,庠曰:“两汉对策,本延岩穴草莱之士,今备位政府而比诸生,非所以尊朝廷,请至中书合议条奏。

”时陈执中为相,不学少文,故夏竦为帝画此谋,意欲困执中也。

论者以庠为知体。

明年,除尚书工部侍郎,充枢密使。

皇佑中,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享明堂,迁工部尚书。

尝请复群臣家庙,曰:“庆历元年赦书,许文武官立家庙,而有司终不能推述先典,因循顾望,使王公荐享,下同委巷,衣冠昭穆,杂用家人,缘偷袭弊,甚可嗟也。

请下有司论定施行。

”而议者不一,卒不果复。

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

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

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又言庠在政府无所建明,庠亦请去。

乃以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

入觐,诏缀中书门下班,出入视其仪物。

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封莒国公。

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既而与副使程戡不协,戡罢,而御史言庠昏惰,乃以河阳三城节度、同平章事判郑州,徙相州。

以疾召还。

英宗即位,移镇武宁军,改封郑国公。

庠在相州,即上章请老,至是请犹未已。

帝以大臣故,未忍遽从,乃出判亳州。

庠前后所至,以慎静为治,及再登用,遂沉浮自安。

晚爱信幼子,多与小人游,不谨。

御史吕晦请敕庠不得以二子随,帝曰:“庠老矣,奈何不使其子从之。

”至亳,请老益坚,以司空致仕。

卒,赠太尉兼侍中,谥元献。

帝为篆其墓碑曰“忠规德范之碑”。

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

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

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

《掖垣丛志》三卷,《尊号录》一卷,别集四十卷。

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不为也。

”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

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

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

”人以此益称其长者。

弟祁。

孙何〔公元九六一年至一〇〇四年〕字汉公,蔡州汝阳人。

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卒于真宗景德元年,年四十四岁。

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

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

与丁谓齐名友善,号为“孙、丁。

”王禹偁尤雅重之。

尝作两晋名臣赞,宋诗二十篇等,闻于时。

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举进士甲科。

起家将作监丞,通判陈州。

累迁两浙转运使。

景德初,判太常礼院,命知制诰。

以疾,卒于官。

何著有文集四十卷,驳史通十馀篇,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详细生平孙何,北宋大臣,荆门人,是荆门知军孙镛的长子。

与其弟孙仅、孙侑合称“荆门三凤”。

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撰写文章能引经据典,尤以文学、经史驰名,与当时著名学者丁谓齐名,历史上合称“孙丁”。

相传孙何、丁谓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孙何中头名状元,而丁谓榜列第四。

丁谓颇有点不服气。

宋太宗幽默地说:“甲乙丙丁嘛,既然姓丁,中第四名也不冤枉,有什么好怨的

”孙何很有真知灼见,他的一些治国安邦建议很受皇帝赏识。

咸平元年(998年),孙何向宋真宗献“任人唯贤”的《五议》,即皇帝应选派有胆略的文职大臣执掌兵权;世家子弟应送入太学接受教育,贫穷家庭的优秀书生应由州、县推荐任用;禁止花钱买官禄;恢复考试录用制度;推行乡饮的宾仪制度,尊重读书人;按才能任命官员,不应凭恩典照顾提拔升级。

真宗对此深表赞同。

咸平二年(999年),孙何再次上奏,改革人事制度,裁汰冗馀官员;调整国家职能部门,把三司所辖的部门和机构归还给户部,逐步恢复六部,各司其职。

这些建议被真宗采纳。

同年冬,孙何随同真宗巡视大名府(汴京的门户,今河南、河北的交通要塞)。

途中,真宗向孙何咨询边防局势和对策。

孙何列举当时军队、政府腐败,将帅无能,守关统帅贪生怕死,边将守城轻敌等一系列弊病。

真宗十分嘉许,并根据孙何建议,将守关边将傅潜以抗敌畏缩不前和贻误军机的罪名给予惩处,流放房州。

景德元年(1004年),孙何奉旨回京任太常礼院士,执堂三班院。

又嘉升为知制诰,赐金腰带,紫蟒袍。

孙何因操劳过度,身染疾病,英年早逝,年仅四十四岁。

孙何一生笃古好学,著有《两晋名贤赞》、《宋诗十二篇》、《〈春秋〉意》、《尊儒教仪》、《驳〈史通〉》、《西桓集》及《孙何文编》四十卷。

有《读杜子美集》等存世。

《宋史》为其列了传。

四大名著中的名言名句 多多益善

三国演义 东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郎妙计安天下 赔了夫人又折兵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化魂-红楼梦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消相断有谁怜? 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

见机而耐性,妙悟生光明。

--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 广施恩惠,人生何处不相逢;多结冤仇,路窄狭时难回避。

---西游记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水浒传

看古文观止学到的是什么

所谓“古文观止”,就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之意。

翻开厚厚的一本,读之。

难懂的文言文还是让我望而却步,但是根据所给的注释,我还是可以勉强读下来的。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不过两百余篇。

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

我钟爱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更近些,想领略他们的胸襟和气度,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他们的思想而抖动。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触目所见,所有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它们给予我们以启发,诉说着千古流传的真理。

我特别喜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

这些名篇中不仅包含了许多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古文观止》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

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含。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至理名言,如珍珠一样光彩夺目,掷地有声。

虽寥寥不过数十字,却胜似万卷诗书。

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人生境界,那种旷世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事的楷模。

总之,我认为读这本书,能够使我警醒,使我振奋,使我坚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本书我一定要好好读下去,而且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它,从中学会怎样做人。

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记得以前学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来又读了几次,很有感悟。

这篇文章中,在开篇描绘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时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这句话描绘了山水相间的美丽景色。

特别是其中的“映”字,让人好像看到了波光粼粼与日光同曜的美景。

之后作者生动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流水边饮酒取乐,听水流之声,咏人生之感慨抱负,与同道之人畅谈古今之事,一时快乐至极,又何必需要丝竹管弦之类相伴呢

文章中写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作者最后就生死大事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又叹息了生命的短促,让人思绪万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文章最后俯仰生死,明白了生与死的大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的思想,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地方。

感怀至此,我们怎能“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读书的感受,也许会感同身受,也许会恍然大悟,就像在春夜里听见花开的声音。

步履匆匆之时,让我们静享读书之乐,把爱恨情仇都忘却。

读书如此,人生亦不如此乎

人生着实是难以捉摸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生命轨迹,但是我相信,真理是存在的,即使它不是永恒的,它也会是长久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是不断去寻求真理,在古书籍中去挖掘它们,在实践当中去运用它们。

继续纵观全书,我对《捕蛇者说》以及《沧浪亭记》印象也十分深刻。

初读《捕蛇者说》时上初三。

《捕蛇者说》究竟就要表达什么,当时并不清楚。

四年之后,我对于文章的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只有“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的“异蛇”还依稀记得。

蒋氏自述自家三代居住在永州已“六十岁矣”。

这里的“六十岁”是说六十年,即唐玄宗天宝中期至唐宪宗元和初期(746—810)这段时间。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唐王朝局势动荡,战乱频繁。

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加之唐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唐朝的授田法遭到破坏。

为了支付各项浩大的开支,朝廷随意增加税收,多立名目,使百姓不堪重负。

七八零年,唐王朝实行了赋税改革,颁布了新法令,规定:国家按支出的需要定出征税数额,按个人资产、田亩多少应纳国税数额。

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之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

新的法令看似公平,好象从百姓实际出发,事实却是欺骗百姓的手段。

百姓不可能从中受益,反而受到更大的痛苦,真正得到好处的只能是封建国家和地主。

他们或是得到随时扩大税收的便利,或是任意进行土地兼并的便利。

事实如陆贽所言:“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加税时还谎称“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然则“息兵已久,加税如初”。

新的税制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反而使农村景象更凋敝,农民生活更窘困。

由此可见封建的税收并非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对民脂民膏的搜刮,敲骨吸髓的剥削。

难怪柳宗元感叹:“呜呼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由此可以看出在《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中所体现中的是作者对于当时的制度的不满和愤懑,变成了作者对于百姓痛苦生活的同情。

另外,在《古文观止》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到终南山采菊东南下的陶渊明。

说他是隐士,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他的仕途并不得意。

他的不得志,也让他不得不选择在终南山上孤独终老。

陶渊明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了他清高的形象,在现在看来,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那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吃不到的葡萄说成酸呢

可是,无论是怎么样的心理状态,他能留下千古传扬的名篇则是伟大的,是值得我们尊重的,那是有了生活的深刻体验后而蕴发的真实情感,他并无过多的幻想色彩,却照样美丽。

还有的是在《古文观止》中,似乎总是有万古流芳的言论和思想,文人自有办法“立德,立言,立志”

立德者,集大成的就是孔子他老人家了。

于是,我们现在标榜自己是礼仪之邦,三纲五常。

立言,更好理解了,就是著书,要是文化底子实在不行的话,就弄个家训什么的,以此来训诫不肖子孙,外人看不到不要紧,至少还有子孙看,要是计划生育没有普及的话,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可以流传千秋了。

立志,这事最不靠谱,有的人就想当木匠,却做了皇帝,有人就想写诗,也成了皇帝,这不是事与愿违么,说说普通人吧,要是立志当个清洁工,估计这孩子准是没有家教,别人不说了,你的爸妈,七大姑八大姨都不会原谅你,立志,是有原则的,要有崇高性,要有难度,不是一般人干得了的,这样好光宗耀祖,干部是首选,次之经商赚钞票,再次之弄个科学家教授律师什么的,就是不能说自己立志做老百姓

有能力的人,为了万古流,也弄一些有形的东西,修个塔,建个庙,弄个兵马俑。

这样的话,后代子孙,也包括不是子孙的人都可以看见了,并有碑文记载:某年某月某人建。

穷人家的孩子就给爹妈找块坟地,迷信的也可以找二指先生看看风水再埋。

曾经流行一时的“XX到此一游”就是深的其精髓

刻到长城上,就与长城共流芳了。

现在人,一般不这么干了,很多的人房子都买不起,更别说建庙,修塔了,买个墓地几万起,想死都死不起。

虽说不好办了,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老传统不能丢,于是乎,我们发明了数码相机,照相机,电影,DV,保管你几万年以后还是活蹦乱跳的。

几个世纪以来,《古文观止》一直是知名度最高的图书之一。

虽然学人常以普及读物看待《古文观止》,但它的内容典雅不俗,所选诸篇语言琅琅,佳言警句层出不穷,均为古典散文代表,尽是传统文明精华。

《古文观止》诞生于17世纪末叶,三个世纪以来畅销不衰。

它的名气深入人心,在文选类图书之中,普及程度至今尚无出其右者。

然而,这部著名的中国古文选集并不是由官方组织或授意选编的,而是由民间两位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吴楚材和吴调侯编辑成的。

两位小人物编成的古文选集,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特别是基层的欢迎。

它不仅成为私塾的蒙学教材,士子的参考读本,民国以后还曾被选用为新式学校的阅读文选。

虽然长期以来学人大多以普及读物看待《古文观止》,但是它的内容却典雅不俗。

其中绝大部分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为古代散文的精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并非一般普及读物可比。

况且,这些作品的语言优美,易于记诵,文中不乏佳言警句,读后使人终身难忘。

即使是学界巨子、文坛大师,也不能漠视它或否定它。

因此,进入现代化、数字化的今天,这部宣扬传统文化的古文选集仍然家喻户晓。

古文观止读后感评(二)朋友小牛发来一片古文观止观后感,没时间细看,保存先,惊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

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

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

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

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

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

于心何以忍

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

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

于理何以问

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

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

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

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

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

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

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

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

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

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

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

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

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

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剧名我忘记了,只记得是陈宝国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数我认为是一个被奄割的时代。

抛开外患不说,统治者的确是足够腐朽。

能称上大帝的一个是洪武一个是永乐,但都残暴致极;碰到一个温柔型的,却是个玩主皇帝;玩主过气了,却来了一个不合作皇帝;就这么拖拉地过了几百年,终于迎来一个想励精图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夹得他在万岁山翘了辫子。

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不断出现一批铁骨铮铮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

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个。

最初认识方老先生的时候不是他那写得纵横阖捭的《深虑论》,而是“诛十族”。

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受到后人的无限赞颂。

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

”。

虽然灭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杀成性、冷酷无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

被老先生视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这么高的造诣。

其实老先生的《深虑论》中也写道: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既然是天道,却偏又逆道而为。

老先生在表现出无限智慧的同时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小坑,极带可爱的迂腐。

虽然老先生的迂腐掺杂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称之为可爱。

少了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单凭那篇《深虑论》可能很难让人认识他,走近他,景仰他。

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三)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

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

《古文观止》中有大量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

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

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起,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

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

《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内容很多。

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己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读来仍然感受颇多。

虽然“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特别是在“自己需要”与“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是如何取舍的呢

三、为政在于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贵君轻,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观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

《左转

季梁谏追楚师》中写道:“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这是在神权盛行时代可贵的民本思想。

《古文观止》的文章,大都为文人墨客所撰。

他们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员,还有的是“自由作家”。

幕僚们“以文载道”,表达自己的爱民思想,并进而进谏君主为政得民最为普遍。

著名的如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之兴衰这一历史题材,极写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穷奢极欲,点名国家灭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劝诫后人引以为戒。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致万世而为君”。

()欧阳修身为滁州刺史,与宾客畅饮山水之间,一醉方休,其乐无穷,从侧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面貌。

他写的《醉翁亭记》详述之。

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士大夫们也予以鞭挞。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赋税的苛毒,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的深切同情。

“熟知赋税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起伏跌宕。

作为最美散文,《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达了作者们面对成功与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

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时候,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

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观照自然,旷达而洒脱。

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境况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总之,《古文观止》200余篇,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方便,查看快捷。

所有文章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

文章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篇篇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说理明事、警醒来者。

《古文观止》在它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值得诸君放在案头,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寻得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关于家庭的名句和谚语有哪些

家庭的名言家庭: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我宁愿用一小杯的真爱织成一个美满的家庭,不愿用几大船的家具,组成一个索然无趣的家庭。

——(德国诗人)海涅没有比围炉团聚更愉快的事了。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知道把一家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欢乐,浸透在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中。

——(美国作家)德莱塞亲人不睦家必败。

——(美国政治家)林肯要想建立爱的家庭,必须先有爱家的思想。

——(法国史学家)梅思屋里若有爱长驻,有友情为贵客,就是真正的家,甜蜜的家;因为在那儿,心灵可以休息。

——(美国作家)亨利·凡·戴Ji。

屋是墙壁与梁所组合;家是爱与梦想所构成。

——(印度作家)泰戈尔对于亚当前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一家人能够互相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惟一真正的幸福。

——(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家庭是学习举止礼貌的好场所。

如果你的孩子成人后有良好的举止,这会使他们更加惬意舒适。

——(意大利作家)索菲娅·罗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没有和睦的家庭,便没有安定的社会。

——(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成了家的人,可以说对于命运之神付出了抵押品。

因为家庭难免拖累于事业,使人的许多抱负难以实现。

——(英国哲学家)培根家庭生活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总是像过节一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人出于正当的家庭责任感或某种信仰而避开危险,不能算懦怯。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孩子来说,家庭应是歇恕的场所,培养丰富的人性的土壤以及明亮无比的孩子之梦的温床。

——(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生活是双方共同经营的葡萄园;两人一同培植葡萄,一起收获。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不要太注意家庭的外观及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家庭里特有的,充满了爱、温暖与明朗的气氛。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夫人在良好的家庭中,父母善良和睦、互敬互爱和互让是教育影响的主要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家庭幸福是人类的第一恩物;既然全世界的人都有份,那么接受这件恩物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

——(美国启蒙思想家)杰斐逊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比自己的家更舒适,无论那个家是多么简陋、多么寒俭。

——(中国学者)梁实秋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位,我们对它都义不容辞地负有责任。

不要给他人添麻烦,应该凭自己的力量使家庭美满幸福。

——(日本小说家)武者小路实笃家庭关系是通过两条曲线表示出来的,一条是经济关系的曲线,一条是性关系的曲线。

——(中国作家)竹立家被妈妈亲爱的手臂拥抱着,其甜美远胜过自由。

——(印度作家)泰戈尔最美的天性,最优秀的灵魂,都战胜不了溺爱女儿。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不贞,是破坏家庭,破坏感情中最大的力量。

——(中国作家)柏杨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美国作家)爱默生家是世界上惟一隐藏人类缺点和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

——(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家庭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权力和法律的作用是在这儿开始的。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家就是城堡,即使是国王,不经邀请也不能擅自人内。

——(美国作家)爱默生能在自己的家庭中寻求到安宁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德国诗人)歌德舒适的家,是快乐最大的泉源。

它只列于健康和良心之后。

——(英国史学家)史密斯尊重是一道栏栅,既保护着父母,也保护着子女。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逃避家庭生活是容易的,可又是徒然的;改造并提高家庭生活将更难而更美。

——(法国作家)莫罗阿家再清贫也还是甜美的。

——(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托家毕竟是家,尽管它是那么贫寒。

——(英国作家)狄更斯妇女能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女性美来加强自己在家庭中的道德威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亲人是不会拿你的生活开玩笑的,也不会把你的幸福视作儿戏。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

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家庭是心灵惟一的绿洲和安想之地。

——(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家庭中没有完美的幸福。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家庭不仅是舒适的住宿,是工作业余休息的地方,而首先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场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中国散文家)冰心理想的幸福的家庭既不遥远,也不会自天而降。

它应靠自己的力量去求得,靠全家人齐心协力去建立。

——(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关于家庭的谚语:孩子再丑,也是自己的。

人留子孙草留根。

孩儿不离娘,瓜儿不离秧。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儿大不由爷。

久病床前无孝子。

父母难保子孙贤。

崽大,爷难当。

我养你牙大,你养我牙落。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媳妇堂前拜,公婆背利债。

宁可爹娘羡儿女,切莫儿女羡爹娘。

父望子成龙,子望父升天。

有理媳妇道得婆。

重孙有理告太公。

为老不正,带坏儿孙。

慈母多败儿。

婆婆有德媳妇贤。

娘勤女不懒,爹懒儿好闲。

好帮好底做好鞋,好爹好娘养好孩。

苗好米好,娘好女好。

牦牛好不好,看鼻子就知道;姑娘美不美,看父母就知道。

(藏族)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维吾尔族) 有其父必有其子。

亲邻互助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

再甜的甘蔗不如糖,再亲的婶子不如娘。

长哥长嫂当爷娘。

爷娘惜子女,没有狠心的爹娘。

儿行千里母担忧。

有其父必有其子。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维吾尔族) 亲邻互助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

再甜的甘蔗不如糖,再亲的婶子不如娘。

长哥长嫂当爷娘。

爷娘惜子女,没有狠心的爹娘。

父母的心在儿女,儿女的心在外头。

(维吾尔族儿行千里母担忧。

)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哭一场。

娘挂闺女,记在心里;闺女挂娘,急断肝肠。

母亲的心在儿子身上,儿子的心在草原上。

(蒙古族)骂在嘴上,爱在心上。

(蒙古族) 打在儿身,疼在娘心。

会疼的疼媳妇,不会疼的闺女。

爱花连盆爱,爱女疼女婿。

皮里生的皮里热,皮里不生冷似铁。

各人皮肉各人疼。

一畦萝卜一畦菜,各人养的各人爱。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知子莫若父。

母亲能听懂不会说话的孩子的语言。

(柯尔克孜族) 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

爸爸虽然是秃子,儿子仍然喊爸爸。

(维吾尔族) 吃尽滋味盐好,走遍天下家好。

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

清官难断家务事。

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

身安莫嫌瘦,家安莫嫌贫。

家有黄金,外有斗秤。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家不和,外人欺。

家内不和邻里争。

弟兄闹分家,邻居会钻空子。

(高山族)家丑不可外扬。

家庭怕三漏:锅漏、屋漏、人漏。

好家户经不住三股分。

人大分家,树大分枝。

顺得姑来失嫂意。

妯娌多了是非多,小姑多了麻烦多。

互不尊重的兄弟就会变成了外人。

(柯尔克孜族) 兄弟二人心不齐,手里黄金要变泥。

兄弟虽和勤算数。

互相信任才算好伙伴,互相关心才算幸福的家庭。

(维吾尔族) 村子团结力量大,家庭团结幸福多。

(藏族) 家和人和万事和。

家和日子旺。

亲兄弟,明处帐。

兄弟和气金不换,妯娌和气家不散。

兄弟合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

老嫂比母,小叔比儿。

长兄如父,长嫂如母。

别忘了祖宗事业,别扔掉旧皮窝子。

(哈萨在族) 忠诚老实传家远,狼心狗肺不久长。

不能治家,焉能治国。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娃娃当家,饿死全家。

(白族) 当家三年狗也嫌。

当家人,泔水缸。

当家人,恶水缸。

健妇持门户,胜过一丈夫。

家无主,屋倒竖。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不理家务事,不知生活难。

(藏族)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拿秤,怎知斤和两。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当家才知柴米价。

成家容易养家难。

立家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