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暗恋桃花源台词鉴赏

话剧《暗恋桃花源》的人物形象分析

《暗恋桃花源》是《暗恋》与《桃花源》两出戏的碰撞与交汇。

其中《暗恋》是讲一对乱世爱侣江滨柳与云之凡相爱又不能相守的悲剧,《桃花源》则以渔夫老陶(桃)、春花(花)夫妇,与袁(源)老板之间错综的三角关系为经纬编织桃源和武陵的落差。

从剧情上看,它们各自代表着传统与前卫的艺术风格,《暗恋》似乎更像是一条主线,《桃花源》则如同一条不安分的游龙,不时游走于主线之中。

《暗恋》与《桃花源》看似毫不相干,但赖声川让它们同时抢占一个舞台还是有深意的。

——【江滨柳、云之凡】《暗恋》中的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生别离。

偌大的上海江滨柳和云之凡相遇了,而那么小的台北却不曾相见,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正如他们所说是一个时代无可避免的结果。

他们的悲是悲在心底,四十年的分离,各自都没有忘记对方,而这种在心中的思念是一种煎熬,一种让他们静下来就觉得无比压抑的煎熬

生离死别是人生的悲剧,但人都有一死,死去原知万事空,而生别离才是更为残忍。

四十年后的相见,是悲剧,但也是喜剧。

四十年,感情没有变,但时光无情,人颜老去

四十年后的见面并不能让他们长相思守,而此时江滨柳只有三个月的时间。

生离最终还是变成了死别。

终究还是要品尝别离的痛苦,可是终究了却了年轻时候的那种强常挂肚,更多的是对自己人生的豁达。

四十年前,江滨柳说:“有些画面,有些情景你这一辈子也忘不掉的。

”是的,民国三十七年的夏天对他而言已经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如何能忘掉呢

四十年的煎熬终于换来两人的重逢,江滨柳的一句:“之凡,这些年,你想过我吗

”浓缩着四十多年来多少个日夜的沧桑与等待

而这份沉重的期盼让在门口的之凡如何回答,只能依在早已双鬓发白的江滨柳身上失声痛哭,一切的一切,早在那一举一动中展现无遗。

江滨柳向往能和云之凡过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而不可得,这种梦想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实现的桃花源。

江滨柳与云之凡最后的相见是最令人动容的情景,生相思与别离苦的交织,让江滨柳在云之凡临行前从心中最后一次呼喊出她的名字,他们二人互相拉住对方手的那一刻,是对别离的告慰,还是对悲伤的延续

相见亦苦,不见亦苦,必要的距离才能产生最动人的美

—— 【护士】她是当时的年轻一代,代表不同的人生观,恋爱观。

她和自己男朋友谈恋爱不深刻,分开后也容易忘怀。

她对新事物非常好奇,不断有着猎奇心理。

在剧中,当发现男主人公在报纸上登寻人启事,她很惊叹这是她认识的第一个人登寻人启事的人,当她读了启事的内容,她完全无法理解男主人公的心情,男主人公当时的遭遇,暮年体弱却无法见到一辈子等的人的惆怅。

她可以与故事主人公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主人公人物性格。

——【 江太太】江太太这个角色设计的很有特点,挺悲情,结婚这么多年的老公,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另一个女人,可她却依然全身心的爱着这个心中没有自己的男人,如果换成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谁会能做到这样

全剧最后,江滨柳看着云之凡走了,知道心底的这份美好的爱情逝去了,转头看见江太太,才知道原来平淡也是一种爱情,当他哭着抱住江太太的时候,我真猜不出江太太此时心里在想什么,不过,我觉得这一刻,江太太是最幸福的。

——【老陶、春花、袁老板】与江滨柳和云之凡举手投足间的稳重相比,《桃花源》恶搞的情节是赖声川有意诠释的另一种暗恋。

渔夫老陶的老婆背叛自己,奸夫居然还自己登门入室,搞的人家老陶只能独自一人去死,只可惜,死没有死掉,只是误入桃花源,还遇到了相貌和春花、袁老板一模一样的白发女子和男子,更不幸的是他们居然还是一对夫妻

这让本来就伤心欲绝的老陶更是苦不堪言,桃花源本是个美丽的地方,本应该让老陶忘记春花,忘记袁老板

可是偏偏却天天要面对他们俩。

当老陶自以为已经修得“百毒不侵”的功力的时候,他离开了桃花源,其实这样的离开就足以证明心中的放不下

他要去找春花,即使她不爱他了,他也要去找她,因为有这么美好的地方应该让她知道,应该要带她一起去生活,哪怕最后也为了她连袁老板也能够一并原谅

只可惜事与愿违

老陶的归来被他们视为冤魂索命,老陶对桃花源的醉心描述被他们视为疯人之举,最终,他们都把老陶视为异类,把他一片好意视为报复。

无奈的老陶心灰意冷,想要再回那桃花源,无奈,已经难觅踪迹。

这样的结局也是含泪的笑,老陶自以为放得下,但是当看到春花与袁老板的落魄,他依然伤心;当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时候,他依然无奈。

这说明他的人虽然呆在桃花源,但心始终牵挂的是春花,依然放不下她。

更悲的是,人不会永远好运,桃花源不可能再向老陶敞开。

老陶回不了桃花源,他就成了一个没有归宿的“鬼”。

《暗恋》中的江滨柳向往能和云之凡过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而不可得,这种梦想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实现的桃花源,而《桃花源》中春花与袁老板最终难以理解老陶形容的桃花源,只能过着落魄生活,又暗合了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现实生活,他们都怀揣梦想,却只能面对现实。

或许,《桃花源》中的老陶根本就不该离开桃花源回家看春花,春花早已经不是属于他的春花了,失去固然是种悲痛,但刻意地找寻更是将悲痛进一步延续,放不下那份私欲,他自然走不进那片桃源。

话剧《邮差》和《暗恋桃花源》的鉴赏分析

《邮差》赏析:话剧《邮差》中的林和平,从呱呱坠地到花甲之年,从一个普通生命的角度,以善感、温良和憨直的姿态讲述着大半个世纪的颠沛漂泊和执着不悔。

和平,如信鸽般,传递着讯息,诉说着彼此安好。

在历史的洪流中,任何的动荡都无法阻隔亲人、爱人和友人间的思念,沧海桑田后,依然如故。

心如璞玉的林和平倾其一生传递着他人的思念与嘱托,用坚定和责任托起了千家万户的希冀。

这也正是这部话剧的动人之处,我们会审视这个社会,反问自己的内心,如今是否还有“林和平”式的人。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人们对于真诚与善良的追求是永不停止的,林和平如一泓清泉涤荡在心间,滋润着浮躁的灵魂。

话剧《暗恋桃源》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摘 要:话剧《暗恋桃花源》由赖声川编导采用两剧合为一体的独特舞台表现手法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探讨此剧,第一但作品介绍包括灵感来源和内容简介。

第二部分是对本剧的一个深层解析,第三部分是根本剧相关的一些知识的介绍。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赖声川这是一部有赖声川编导的一部经典舞台剧,以其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与丰富的内容受到海峡两岸人们的喜欢。

如果你不知道赖声川,没关系;如果你不知道暗恋,没关系;如果你不知道桃花源,都没关系。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对这部剧的欣赏之旅吧。

一、作品介绍(一)灵感来源《暗恋桃花源》(The Peach Blossom Land)(1986年)的灵感,来自赖声川有一次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

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

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小朋友们都来了,钢琴啊,讲桌啊,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

本来,赖声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 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

于是,各自并不完整 的悲剧“暗恋”与喜剧“桃花源”就这样出现在一个舞台上了。

(二)剧情介绍该剧故事很简单:“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在此彩排的合约,遂发生了对舞台的争夺。

暗恋中讲的是一对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 因战乱而在上海相遇且相恋,却又因战乱而分开离散;两人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逃到台湾来,各自男婚女嫁,江滨柳一直痴心苦恋,直到四十年后两人才再相逢,时江滨柳已似风中残烛,濒临病终,这就是《暗恋》这出现代爱情悲剧的大纲。

而《桃花源》则是在叙述武陵人“老陶”无法生育,而妻子“春花”却又跟“袁老板”私通,老陶无奈伤心的出走,溯河而上,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林,进入了桃花源中,度过了一段纯真烂漫到近乎梦幻的时光后,他回到武陵,发现原本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的春花与袁老板已陷入了现实的纠葛和相互的怨怼之中,并没有从此过着想象中幸福美满的快乐生活。

二、解析(一)暗恋剧剧中男女主角相恋却因战乱分离而导致双方都有了家室。

病重时期江滨柳一直忘不了那时的恋人,登报寻人,苦苦等待。

他很执着很痴情。

他这份痴情值得赞赏。

但无论是如何的放不下还是和别人结了婚。

这是一种矛盾。

在自己被摧残的同时也深深的伤害了他的妻子。

这也是一种矛盾。

最后终于是见到了云之凡—那时的恋人,但是又能怎样。

无可奈何,双方都很无奈。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虽然没有结成连理,但最终他的愿望还是实现了,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喜剧。

心酸和如愿也是一种矛盾。

整个剧就是一个矛盾剧。

(二)桃花源剧老陶虽然很喜欢他老婆春花,但是春花嫌弃他无法生育,和他感情不和。

进而和袁老板勾勾搭搭。

这是一种无奈。

老陶接着被春花和袁老板逼着去上游打渔,即使知道可能会送命但还是去了,这是一种无奈。

在桃花源里渡过了一段神仙般的时光之后,回来后发现时光已过去多年,春花和袁老板已结婚生子了,想要回到从前是不可能的了。

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无奈。

春花和袁老板婚后的日子却并不美满,但已无法回到从前即使心里还想着老陶,这是无奈。

老陶最后想再返回桃花源,但是确已没了回去的路这是一种无奈。

桃花源剧就是一个无奈剧。

(三)拼贴的效果赖声川说过:“我的作品中一直有‘拼贴’的概念,其实剧场本身就是拼贴的艺术。

《暗恋桃花源》不同于传统戏剧中的倒叙、插叙和锁闭式的叙事特征,而是由《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故事拼贴而成。

一悲一喜,融汇成一部完整而又区别于传统戏剧样式的新的悲喜剧。

两台剧因都与剧场签约结果导致排练时间冲突,只好同时练。

结果弄得悲剧不那么悲伤,喜剧更加搞笑。

上面说暗恋剧是一个矛盾剧,桃花源剧是一个无奈剧,但是经过两剧一起排演,矛盾则更加体现出来了。

最直接的是抢场地,双方都希望对方快点下场,给自己方留出时间从这个层面讲双方是敌人。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导演“袁老板”对暗恋剧导演有了一些同情。

双方似乎也成为了友人。

另外导演着重体现无奈应该是跟当时的背景有莫大的联系。

根据导演赖声川表示:这出戏的灵感其实是出自于台湾舞台剧剧场的混乱环境,当年陈玉慧导演所导的《谢微笑》在艺术馆彩排,其实对剧场工作人员来说,那么该已是一种家常便饭的情况,《谢微笑》下午彩排,晚上首演,中间两小时却被安插了一场毕业典礼,剧场管理人根本不管他们还要装台、调灯、技术排练,只是一股脑儿的将各种活动安排插入,于是当天彩排都还没结束,小学生就已经坐在台下弓,另一方面钢琴、讲桌都等着要搬上台,造成混乱无序的情况。

没想到这却引发了赖声川导演的灵感。

于是《暗恋桃花源》 这部构思巧妙、安排缜密的好戏就此孕育而生。

这两出戏在同一个剧场中争着排练,不时地相互干扰、打断了对方的演出,却无意巧妙的凑成了一出完美交错的舞台剧。

这些似乎显示出了这样的信息:生活中的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人人都有烦恼,矛盾与无奈无处不在,但是无论什么都会变好的。

但或许赖声川并没有蕴含这些思想在里面。

他自己说因为他最想表达的,不是一种思想,而是多元的。

他们只讲一个事实,请别人自己去感受。

作为一个导演,他不需要表现他的思维多深刻。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

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

形式上看,有话剧、相声、小品甚至日本的谐剧的成分,全部能在一个舞台上展现开来。

四、五样道具,六、七个演员,居然也成就那么一出复杂的戏剧,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

(四)白袍女子1、出现方式——.穿场而过在诸多戏剧和电影中都有“疯子”或“傻子”这类角色的设计,《暗恋桃花源》中出现的“疯子”即”陌生女子“,她不仅叙事,还是该剧的主要线索,衔接着《暗恋》和《桃花源》这两出不相干的戏。

在这两戏互相解构的同时,对整出戏进行再次的解构。

“疯女子”这一角色的设计一方面升华了主题,另一方面是对幻觉主义或现实主义设计的再次间离。

2、出现的意义正当两个剧组互相争执场地时,也正是戏剧时空进行转场时,她正合适宜地出场,演绎了一个关于背叛和寻找的话题。

剧中虽未出现“刘子骥”,但通过无名女子的不断追问,我们明显地意识到“刘子骥”背叛了她,她却一厢情愿地寻找。

这样一来,《暗恋》中的时代大背景造成云之凡和江滨柳的人生遗憾,《桃花源》中的自我救赎未果,无名女子的不断寻找,三者共同构成了对人生的质问和怀疑。

“成为舞台与人生的所有无奈的隐喻与象征”。

因此,无名女子的这种“穿场而过”则具有画龙点睛的深意。

陌生女子共出现了七次,每次都是伴随着戏剧的转场出现。

第三次出现在《暗恋》剧组由于导演的不满意无法继续排演下去的时候,她伤感的说道:“那一天在南阳街上……”富有诗意的描述满是凄凉,观众这时也才明白,这是一个被抛弃的、却又痴痴寻找爱人的“疯女子”。

她的出现不仅独自构成了一个话剧主题,还使观众有充足的时间从《暗恋》的戏剧情境中过渡到《桃花源》中,有着串联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其他相关内容介绍(一)作者介绍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

赖声川29岁开始剧场创作,被誉为“台北剧场最闪亮的一颗星”。

他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使濒于灭绝的台湾相声起死回生,《暗恋桃花源》成为经典舞台剧,二十多年来为喜爱戏剧的人们所称颂。

赖声川至今编导舞台剧20多部(包括轰动亚洲的七个半小时史诗《如梦之梦》)、电影2部(包括享誉国际的《暗恋桃花源》)、电视作品300集(包括家喻户晓的《我们一家都是人》),另有剧场导演作品22部(包括莫扎特歌剧3部)等。

出版书籍《赖声川的创意学》,这是国内第一本将创意规则化、步骤化的实用工具书。

(二)本剧获奖情况从2006年11月首演至今,《暗恋桃花源》3年内在国内演出达200场,创下了中国舞台剧票房纪录的“历史之最”。

2007年,《暗恋桃花源》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十大经典剧目,赖声川也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当代名人堂。

东京国际影展青年导演银樱奖(1992)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1992)柏林国际影展卡里加里奖(1993)新加坡国际影展最佳影片(1993)新加坡国际影展最佳导演(1993)新加坡国际影展飞比西国际评审团奖(1993)四、结束语戏剧鉴赏这门课程把我领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让我领略到一种不一样文化传承的魅力。

对于这部非常有创意的话剧,因自己的阅历,兴趣,年龄影响,我想我给出的感受可能比较肤浅的。

但是我想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还是有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能给你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来丰富自己。

学习戏剧影视文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戏剧影视文学是我国全日制大学高等教育的一个专业科目。

这个专业属于中文类/艺术类学科,以研究电影/舞台剧(包括话剧,小品等)/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创作为核心。

重点在于培养我国编剧人才的专业素质。

目前已经有中国的新兴编剧投入到各条艺术战线上开始发挥他们的才华。

进入这个专业足够有想象力还要创新、有自己的想法有写不完的剧本在等着你、情景剧啊、剧本、微电影啊有可能都是你的作业

为什么李白,李清照没子嗣

确实是因为喝酒太多了,子嗣皆死.两个人结婚了,没有生育儿女,原因无非两类:一、不想生育;二、不会生育。

生活于公元十一二世纪的宋代的夫妇,没有生育儿女,应该不是第一类原因。

那时候“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他们又是士大夫家族,十分看重传宗接代;的诗词,也明显以没有子嗣为莫大遗憾;那时候不想要儿女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计划生育的手段措施均尚未发明也。

分析第二类原因,有四个可能的次原因:(一)丈夫不会;(二)妻子不会;(三)丈夫、妻子都不会;(四)丈夫妻子没有合作。

这第(四)个次原因,应该也可以排除。

李清照的诗词文章,初识时少女的娇羞喜悦,新婚的缠绵快乐,离别分居时的万般思念,男方死亡后的深情悼念,全都有所表现。

可以肯定,他们夫妇的感情是相当不错的,应该不至于一直过着“双人房、单人床”的生活。

李清照夫妇虽然经常处于两地分居状态,但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很多,至少在父亲死后的十年里,也是他们结婚不久,是跟李清照一起,一直住在青州老家的,“搞出人命”的机会很多。

赵明诚李清照都是读书人,都是聪明人,不至于不懂怎么“造人”。

即使他们不懂,当他们二三十岁还没有生产的时候,他们的家族肯定早有长辈言传身教了。

现在剩下(一)(二)(三)个原因。

从概率上说,第(三)个原因可能性比较小;从李清照词中表现的风情看,第(二)个原因的可能性比第(一)个原因小。

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怎敌他、晓来风急”,可能取义于《诗经?终风》的“终风且暴”。

《诗经?终风》表现了来自齐国、美丽的卫姜夫人,因遭庄公冷落疏远不能生产,心中感伤。

也就是说,李清照可能借这个典故,流露了“被疏”、“无嗣”两种痛苦。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李清照是把自己没能生产归咎于丈夫赵明诚的。

赵明诚“疏远”李清照,是实际情况。

疏远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赵明诚经常要出门寻访文物古董,游山玩水;二是赵明诚出门做州县官,无法时时接妻子同行;三是赵明诚另结新欢了。

一二两个原因,不必说了,第三个原因恐怕也是存在的。

李清照的词里有多处透露了这个信息。

[多丽](咏白菊),“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用了郑交甫、班昭两个典故。

《韩诗外传》记载,郑交甫是在汉皋台下遇到两位女子,一番眉目传情之后,两位女子就将自己身上佩戴的珠子赠送给了郑交甫。

这是一男配二女的外遇故事。

用班昭故事(汉成帝移情别恋了著名美女赵飞燕),影射赵明诚另结新欢之后,冷落了自己。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武陵人远”,其中“武陵人”指赵明诚。

这武陵人兼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入桃源与《幽明录》所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二仙女典故,可见也影射赵明诚有外遇。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在《金实录后序》中叙述丈夫暴病临死之际,所作的绝笔诗“殊无分香卖履之意”,用的是曹操在遗嘱《遗令》中分配死后遗产的典故,曹操要求把剩余的香分给各位夫人,要求没有事情做的家人学习编织鞋子,卖鞋度日。

可见,赵明诚应该也是撇下几位夫人的。

赵明诚既然有几位夫人,却又没有留下子嗣,说明赵明诚不能生育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此外附带说一件事,赵明诚是否因为另结新欢就遗弃了李清照呢

我认为,赵明诚冷落、疏远李清照是可能的,但始终没有遗弃李清照,他们后来变成了“同志”。

这不是我故意学新潮用新词。

赵明诚生前友人洪迈就是这样说的:“东武赵明诚……妻,平生与之同志。

”(《洪斋随笔》卷五《赵德甫金石录》)李清照自己也在《金实录后序》里,详细记录了他们在一起研究金石、鉴赏文物、校对古书的情形。

大家很可能有一个误会,以为李清照是一位多情妖娆的女子,人见人爱。

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少女时期,李清照也许曾经打扮过,在发髻上插一枝梅花的。

但是,十八岁跟赵明诚结婚之后,很快就不是那个样子了。

她这样描述自己青州十年(那时候李清照还只有二十到三十岁左右)的生活情形:“余性不耐……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真可谓素面朝天。

可见,生活中的李清照有些像《红楼梦》里的薛宝钗。

她还说,自己跟丈夫整天在一起校对古书,桌椅、座席上都是书本,“会意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金石录后序》)。

这夫妇俩,俨然成了研究所同事。

或许,结婚不久,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实际上就变成了有爱无性的“哥儿们”。

李清照词中两处以男性历史人物来比拟自己。

[多丽](咏白菊)用屈原、陶渊明,[满庭芳](残梅)用何逊。

几次跟赵明诚分别,李清照都用《阳关三叠(四叠)》这个男性间送别的典故,没用桃叶渡(王献之送别爱人处)之类的典故。

暗恋桃花源台词鉴赏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