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灵活应变的格言或警句

关于应变的名言警句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诗经 卫风 洪奥) 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锯子切,锉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

喻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

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小雅 鹤鸣) 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

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

(诗经 大雅 云汉)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4.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诗经 大序)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左传)车轮外的直木与车相互依靠,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

“辅”指车轮外的直木。

(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6.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

“傅”通“附”附着,靠近。

(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

)7.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9.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1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11.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周易)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13.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

(告诉人们要谦虚不要自满。

)14.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

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1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为政)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做人要守信用。

)1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

(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1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罔,迷惘。

殆,危殆。

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消化,则惘然一无所知;一个人如果思考而不知学习,则就更危殆不安了。

1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时,便立志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符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论语)19.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子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决断。

20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子路)在上位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发号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

他本身言行不正,即使发号施令,百姓不会服从。

21. 名不正,则言不顺。

(论语 子路)名义不正当,那么道理也讲不通。

2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卫灵公)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必有眼前的忧虑。

23.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 卫灵公)君子不单凭言语推荐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君子不因某人话说得好而重用他,也不会因为不用某人而废弃他有益的话。

24.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卫灵公)对小事不忍耐,没耐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卫灵公)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须先磨好工具。

(本句原意是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贤者,结交仁者。

现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利:使……锋利。

2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述而)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2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 述而)不到他想弄懂却怎么也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引导他。

愤: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振奋状 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的状态。

2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2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别人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齐,见到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应该自我反省。

(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3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3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到了天气寒冷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雕:同“凋”,凋落。

3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泰伯》)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学习,而后时常温习,是很高兴的事情。

时:时常。

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3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友从远方来没,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注:自, 从38.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论语.颜渊》译: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注:欲, 想要 施, 给予3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颜渊》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义的人喜欢山。

知, 同”智” 乐,喜欢40.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如果这个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是,这个 孰:哪个4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政治不均势,不担心财富贫乏而担心社会动荡。

寡,指人口少 均,并非指平均财富,亦非指平均领地与人口,而指各守本分,维持社会均势。

4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对老者让他安逸,对朋友予以信任,对年轻人予以关怀。

4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预,预先立,成就 废,败4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琢,雕琢4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之后才会知道困惑的地方。

注:困,困惑,理解不透4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治理国家宽严相济,这是文王和武王的治国之道。

张,弛:弓上弦叫张,卸下弦叫驰,比喻严和宽。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4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知识,谨慎的思考知识,明确地分辨知识,全心全意地用知识。

审,详尽 4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49.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接受了别人的礼品而不思回报,是失礼的行为。

礼,原是礼节礼貌。

现在人们通常指礼物。

5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这句话告诫人们指责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51.天降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5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之中,不思进取,就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5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的父母和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

5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

“规”是圆规,“矩”是直尺。

(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5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王放在最后。

这其实是一种儒家对君主专政的“训政”,要求君主体恤民情,关心民瘼,为老百姓谋福利。

5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5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不停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被雕刻。

(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5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更深。

(比喻后生晚辈通过学习和积累,学习超过前辈。

)60.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劣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距离),他的成功在于不断行走。

(比喻先天条件差的,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6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水既能托载着船前进,也能使船倾覆。

这句话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两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适当引导就会造成坏的结果,坏的事情如经合理疏导则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6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道德经》奈何:为什么;惧之:威吓老百姓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还要用死来威吓他们。

(这句话是老子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所提出的。

)63.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道德经》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

(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6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6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真实可信的言词是不美的,美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即美者不真,真者不美。

(这里老子把美与真看成是对立的、不相容的。

这是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那种善用漂亮的言词掩盖虚假本质的欺诈、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抨击。

有着重要的批判意义和价值。

)6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

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

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

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成。

)6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生:生命。

涯:边际,极限,知:知识。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即感叹有限人生对无限知识的无奈6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醴,此处意为甜酒。

君子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们的交情看起来像水一样淡。

小人交朋友以利为先,往往亲密狎昵,他们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样甘爽。

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仓廪:储存粮食的仓库。

只有国家储存粮食的仓库充足,人民才会懂得繁文礼节,只有丰衣足食,百姓才会懂得光荣和耻辱。

(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精神文明是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

)7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了解自己,了解敌人,百战都不会失败。

即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比喻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7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为:实际去做。

行:走。

至:到达目的地。

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

72.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商君书·更法》 行动迟疑不决办不成事,做事犹豫不能成功。

7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天地那么广大,路途那么遥远,我将四处寻找与我志向相同的贤人。

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7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短:不足,长:有余。

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7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7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7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78.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无以正曲直。

(淮南子)没有仪器不能进行测量,使用仪器必须遵守相应的操作规则。

(比喻权衡事物的法度现在多已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出现,指没有规矩的约束,就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7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

(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80.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比喻做事须谨慎,不能出一点点差错)8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盛:大;副:相称,符合。

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

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

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8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83.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马援传》空:穷困。

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

年龄越是年长,身体应当越强壮.84.精诚所加,金石为亏/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被打开。

8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老大:年老。

徒:徒然少壮年华时不努力学习,待到年老时就只能悲伤了。

(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86.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不可以骗取功名,不应该虚假名声8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俗通)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

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8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即使是很小的坏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8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90.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志)只有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只有安定清静,才能使自己有开阔的眼界。

9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志·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 已:完,结束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9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 曹操《龟虽寿》)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

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

已:停止,衰减。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9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 曹操《短歌行》)形容求才心切来抒发求贤若渴的心情9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东晋 傅玄)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比喻人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其习性)95.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王献之传)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 96.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晋书 李密传)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

(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97.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西晋 李密传 陈情表)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

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

(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 9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 陶渊明 移居)遇到不寻常的文章要共同评赏,对疑义还要作一番辨析(比喻读书认真,仔细,刻苦)9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 陶渊明 饮酒)南山:泛指山峰东墙下采着清菊时那份心情悠然,猛然抬头喜见南山圣景绝妙100.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晋 陶渊明 饮酒)问自己为什么能这样,只有心志高远,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怎样学会灵活应变

一般来讲,应变能力高的人可以选择需要灵活反应的工作,如运动员、推销员、因此,只有首先学会应变各种各样的人,才能推而广之,应付各种复杂环境。

只有

灵活应变的管理模式是什么

抗压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在技能上属于自我管理技能。

什么是灵活应变

一天,美术老师作让我画一幢房子。

刚把房子,突然一滴墨水掉在画中央。

要重画已经来不及,我着急得哭起来。

母亲来了,她看完之后笑了笑:”可别这么容易就灰心,依我看,这墨水渍很像一条小花狗身上的斑呢。

画下去,房子里睡着一条小花狗。

孩子,要记住:碰到这种时候,别随便放弃,应该继续干下去,往往会有意外的成功。

实际上,世上只有少数事情是自始至终不起变化的。

“我擦干眼泪,绕着那点墨渍,加了一只小花狗。

第二天,这幅画得到老师同学一致赞赏。

老师还说:”瞧,这条小狗使画面活泼多了。

寻找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的详细解释

概 论年,杨氏老谱家各派的太极拳理论推介中,均太极八法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列入首版头条或重要版面。

在《吴家太极拳》专刊中称八法为《八法秘诀》,可见吴家对太极八法的重视。

太极八法每一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挤劲……这个说法延用至今。

此“劲”非劲力之劲,“是精气之内壮也”。

练家如果以“劲”实实在在用于“外操”,便不是“精气之内壮”,外力不是太极拳修为的大成。

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说,在运用太极八法时,掤里有捋、挤、按、采、挒、肘、靠,挤里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太极拳内功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综合功夫。

太极八法的运用也不是单一的招术,请同道辨别明理。

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大多都习练杨氏传统太极拳的基本功。

太极基本功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称谓为太极八法。

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八法秘诀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 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 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根据我多年修炼传统太极拳对太极八法行功的体验,初探,现介绍如下:一、掤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

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

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

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

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

为什么

“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

“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

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

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

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

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

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

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

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

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

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初学者用力练太极拳,有的资深练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贤“用意,不用劲”的教诲,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说:“你用意打我一次。

”或者撰文立说,提到:“不用劲打不出人去。

”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掤打过来,手上不挂力,松空手掌,对方以力接,瞬间接手方脚下飘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摆动,脚下重心丢失没有了根基。

通常说,“拨根”,拨对方的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这是二人较技太极松空高手的揉手艺术展现。

掤法中阐述的“飘浮亦不难”,就是这个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重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

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

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诀》的“掤”法所说的拳理无可争辩的是太极拳妙法,绝招。

顶头悬,弹簧力都是准确的真理性拳法。

唯有“先实丹田气”,我们要研讨研讨。

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

“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

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

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

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

在二人较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

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

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

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

“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这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以上虚实定义,是澄甫大师的绝学立论。

同道应细心揣磨,潜心体验。

以上太极八法秘诀简单注释,非用功之久不能融会贯通焉。

限于对传统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全面处,请同道补遗。

关于劲的说法,在文中延用传统和习惯说法,八法为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等四正四隅八种劲。

我认为此劲的说法是太极拳术语,不是说八种劲。

对劲的说法,在以后的篇章中有专题论述。

二、捋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二人在揉手习练或较技中,遇到对方进攻首当其冲者为掤。

对方的打手从正面向胸、脸攻来,有自打在后脑、后背上再往后有打在脚后跟的威胁。

揉手的化解来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

对方以右手打来,我将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对方以左手打来,我将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后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实战中,二人较技四只手进退曲伸,千变万化没有规律可循,动静之机随机应变。

我们打手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对方从任何方向掤来,我以化、拿、打、发化解对方攻势,引进落空,顺其来势以静待动,后发先制,打击对方。

在运用捋法时,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势,牢记先贤大师的告诫,“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此时不可忘记太极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挂力,手上要松不挂力,像陈鑫大师说的“妙手空空”是绝佳的手势,我说“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击的第一要素。

这是捋法的“力尽自然空”太极内功,空是威力无穷的。

周身松空,你便成为松体,重心当然稳重,重心的稳重,功夫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杨氏“八法秘诀”中将捋劲,提到全身“重心自维持”。

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

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大师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说的是重心,道:“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主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氏的“重心自维持”的拳理被杨澄甫诠释后,京城吴式太极拳家杨禹廷大师在研习教学实践中明确太极拳重心,又进一步详解拳的重心。

以虚实分,左腿实,实足,右腿虚,虚净,右腿实,实足,左腿虚,虚净,确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

从以上二位杨氏对稳定重心的重视和研究,并加以开拓重心理论发扬开去传播国内外,令后人们扶额庆幸。

太极拳极为关要的重心理论,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里我们要试解南北两代二杨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

杨澄甫先师1936年在沪逝世,此时青年杨禹廷刚出道。

当时中国印刷和通讯仍处在落后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极拳的技艺也不可能传播很快。

先师的重心虚实法也不会很快传到北京。

杨禹廷在研习教学实践中,在恩师的指点下强调虚实重心,以后发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维持,此法百年实验已成为经典。

一种上佳的技艺在实践中被传播运用,应该认为南北二杨在相隔半个多世纪研习安舒中正理法心灵是相通的。

研习太极拳求的是自然。

捋法解义中,有两处提到自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

太极拳本应自然,这是无可争论的。

千百年来太极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

本来太极拳很自然,很简单,被后学者给搞成刻板和复杂了。

其实练太极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练炼,欲求得到什么。

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以上种种修炼者在操作中循规蹈矩,人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不是随意练炼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诀”强调顶头悬和不丢顶。

这个“顶”可解义为头顶的顶和二人较枝在接触点上的不丢顶。

关于顶头悬的顶,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的第八节“修炼阴阳顶”中有诠释,不再多笔墨。

捋义解,有“轻灵不丢顶”之要求。

要求太极拳修炼者要“不丢顶”是习练太极拳的严格规范,练拳修内功要守规矩。

绝对不可以有随意性,不尊师教。

在接触点上不丢顶,首先,身形坚持三不动: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关于三不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第十一节有诠释)。

杨澄甫的“八法秘诀”讲的是推手要义,在推手较技中双方接手“不丢顶”尤为关要。

不丢顶属于中定劲,中定在“八门五步十三势”拳法中,是进、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点的位置,当然不应该乱动的。

杨露禅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导(吴图南口传)。

我多年对太极拳的研习体验到,如果“太极十年不出门”,中定功的修炼要在五年后小有成就,再进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这是多年修为太极拳综合功夫的显现。

二人相接,或对方的手已经进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样是接触点,仍应不动、不丢、不顶。

当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体的修养,心意松,周身肢体松。

要具备中定内功不是一件易事。

奉劝同道拳友,不通太极八法,关节不松又不熟节节贯串的松功,不可轻意与人较技,否则十次要有十次失败,除非对方是用力者。

中定内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炼“九松十要一虚灵”。

此功法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有诠释。

九松:即从下往上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

十要:即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展胸、吸左右胸窝、圆背、驰颈。

关于顶,王宗岳公提到“虚领顶劲”,我习练中体验,认为资深拳家对“虚领顶劲”不难把握,这一拳艺对初学者有难度,脊柱和后脖梗易僵紧,不好操作。

我认为“虚灵神灵”即将精神置于顶上,此法便于把握也易操作。

虚灵神顶,在操作时,顶上不要放意念,虚虚灵灵就可以了,将神气,精神放在顶上一寸,便是虚灵神顶。

脚下松,经脚、踝、膝、腰、膝椎到顶。

练拳时每动都松一次脚,松脚意思往上到顶,日久形成虚灵神顶。

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从实脚下的重心点到顶,上下一条线,安舒中正的中定内功出来了。

再较技,胜多败少,很有兴味。

太极八法,任你自由运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么强手、高手化中走开,美哉太极揉手。

“八法秘诀”有八八六十四句诀,演释出八八六十四手,这是圈内很多修炼家都知道的功法。

但诠释有难度,不是不努力研修,而是自身功夫的障碍。

太极拳功成不是听你说了什么,也不是单单看盘一趟拳。

可以这么说,太极拳是心灵和头脑的功夫,太极内功讲究身知、体悟。

意思是身上明白,从身体反映出来的,验证太极拳理的功夫。

练拳在初级要松,做不到全身放松,要将从脚到手的九大关节放松开,进而心、神、意、气松,骨与肉之间也要放松,到中极功夫,达到全体透空,进而修炼到无形无象的无——周身上下摸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没有力点,是一个空点。

二人较技周身内外放松,也称谓为规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释是不是“引导使之前”“力尽”可以解释为退去本力。

前辈大师经常教育告诫后学者,“太极功夫在拳里”,经常练拳,本力渐渐退去,内功上身。

修炼太极拳,人类是载体,载体不腾空,不清理干净,没有通道,内功怎么上身

如我们买房,空房我们才可以入住,身体内外松净,内功方可上身,就是这个理儿。

三、挤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挤劲比较好理解,简单解直接往对方身上用劲,或者往对方身上推。

拳里挤式很多,如第二式的揽雀尾中第二动为右打挤,第四动左打挤。

右打挤,右掌为实手,左掌为虚手,右掌掌心对左虚腕脉门用意通过左虚腕打对方的胸背;左打挤,左掌为实右掌为虚,左掌掌心对右虚腕的脉门用意,通过右虚腕,打在对方的胸背。

在揉手较技中,初学者还不习惯运用虚实,阴阳变化,不管单手还是双掌,接触到对方肢体,不讲内功,不是用意,而用力生推硬搡。

这种动作也属于挤劲范畴之内的技艺。

从太极拳习练解,太极拳套路均以弧线运动,没有直线和横线,也最忌走直线。

太极拳技击也最忌直来直去直线推向对方。

此动作属于危险动作,以直劲攻击对方,对方如果不俱备太极内功,硬碰硬,对方向左右转动上身,极可化掉来势转危为安,双方打一个平手。

在直来直去的推手中,陈鑫大师在36病手中,在第十八位推字被列为病手。

聪明的太极拳习练者,或资深拳家不会去以直劲攻击对方。

如果被攻击方身上有内功,九大关节松,且节节贯串,你攻击对方身上,对方周身松空,又似弹簧,你打出直劲结果会“如球碰碰还”,没有别的出路。

初学揉手者不要上场就跟人家试手,除了失败没有别的出路。

那么经常推,日久会不会提高技艺呢

不会。

如何提高揉手技艺呢

一练拳二练拳三仍然去循规蹈矩练拳。

有的朋友不练拳喜好推手,这是“全民健身计划”,找几位志同道合者,经常推手也有益健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推手,与太极阴阳变化中的内功揉手不是一回事。

太极八法是不是仅为掤、捋、挤、按、揉、挒、肘、靠

只此八法又如何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呢

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对太极八法的运用有独到的惊人之处。

他在教授我们推手时,每化解一次来手威胁时,要耐心解释,每一种不是单独运用的,如果使用不当,在对方威胁下难以解困。

太极较技变化多端,虽然太极拳打法厉害出手见输赢,但技艺多变也是技击者在八法运用中也应随机应变,要有实战的应变能力。

拳式中的挤,右掌打挤,左臂虚,左掌打挤右臂虚,如果打挤左右掌同时有力,这是最忌的败着,此为双重。

在打挤时,直去的效果不佳,如果右掌打挤,在挤中向右10~15o向对方左肩的方向攻击,对方就不舒服,这是挤中有采,请在实战或训练中研习。

太极揉手技击,内功修为是第一位的,肢体仅仅灵活不是太极拳人追求的目的。

四、按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按劲,从字面解下按之意,有句俗语,按下葫芦起来瓢,在太极揉手运用中,按劲是阴动还是阳动呢

以太极拳的特性定位,按是阳动。

不弄明白“按”劲在太极拳和揉手运用中的阴阳虚实,很难在技击中有所突破。

从动作解析,从上往下按多为呼气,呼为阳,凡呼气的动作,多为主动进攻之意,按为主动下按故为阳。

实战应用、生活中劳作也是如此。

如你外出干活带着长把工具,如铁揪,习惯扛在肩上。

到达目地的,将铁揪从肩上取下,此时放下揪的人,不知不觉或称为下意识在放下铁揪的瞬间是呼气动作,随呼气同时放下铁揪,或者这么说,随放下铁揪随呼气,这里生命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生理现象。

太极拳讲究呼吸但在内功尚未上身在修炼的过程中最佳选项不要管呼吸,管呼吸便不会呼吸。

很多太极大师他们教授学生时,大多不教呼吸,因为大师们以脚呼吸,有“呼吸往来于踵”的提法,脚呼吸没法教学生,脚呼吸是多年修炼内功的自然法成。

我过去从不在书文中解呼吸,在诠释按劲时,用多些笔墨将太极呼吸尽可能阐述明白。

太极拳修炼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我第一部在太极拳理论专著《太极解秘十三篇》开篇写道:“若想在太极拳领域中探求个深浅,用常人的思维去想,用常人的眼光审视。

想上几十年,看上几十载,什么也想不深,什么也看不透”。

一目了然,清楚明白,用常人眼光看太极拳,用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构想太极拳,想来想去,看来看去,无法踏上习练太极拳的入门之路。

有人问,对方挤上来,是阳按还是阴按

我说,应以阴虚对付攻来的阳攻,太极拳人面对进攻,阳隐阴显,这是很自然的太极阴阳学说在实战中的应用。

对方单掌进攻掌向胸部推来,或双掌向胸劲推,都称为挤。

此时如果以力下按,按十次十次失败,因为你出力了,犯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劲”的道法,所以你无法解困。

聪明的拳家此时可以用左右采挒技法。

此文说的是按,暂不谈采、挒。

在化解对方进攻的以按解困的拳法时,请注意手上去掉拙力,思想不可去想按对方进攻的手,以虚按,空按为最佳道法和拳法。

请注意,欲化解对方向胸部的正面进攻,任何动作都是多余的。

只有自己遵照太极拳的特性,将自己周身内外,从脚到顶,松腰空腰上松至手梢,下松过到脚梢,以“九松十要一虚灵”虚空身体,如果你内功修持层次高,成为松体人,那么任何进攻速度,不管进攻有多么大的力量,你比较有把握解困为安。

我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打手歌》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这首歌诀,与古典哲学家传道不传艺不同,歌诀既传道又传艺,诀中告诉你,练太极拳,掤捋挤按是太极基本功,要认认真真习练和揣摩,在太极八法中要认真练好四正手的掤捋挤按。

进而修炼:采、挒、肘、靠等四隅手。

“上下相随”是关要内功。

杨禹廷大师称谓为“手脚结合”,京城另一位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他提倡周身上下内外“一致”,上下相随是继承,手脚结合和一致是现代太极拳家的重要发展。

太极拳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只有继承没有发展,在技艺上还不全面,只有发展,才赋予传统太极拳的生机,使太极拳运动有可能与时俱进,不断前进。

凡太极拳爱好者,以传统练法,遇挤便按,按势没有错,一定要把准好阴阳,按式多为阳动。

挤为阳,不能阳对阳,阳对阳顶牛,太极拳的阴阳学说是以阴隐对待阳攻,这是解困取胜的首要要素,否则将一败涂地。

现将阴按式的动作道法,拳法介绍如下:在二人较技双方接触之前,你要以“九松十要一虚灵”规置好自己,虚位空松体以待。

当对方功来时要四梢(手梢和脚梢)空接手。

如此站位,安舒中正,对方已陷入你的空松陷阱,此时,进攻方不但不敢进攻,心里想着如何尽早逃离,以解危机。

如果对方不察此危机仍进攻胸部以挽败局,双手似以劲力前推,这时我方是求之不得的。

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劲推胸部的双掌,我取阴式以不挂力的双手,轻扶在进攻者的汗毛上,或轻扶在对方双臂的衣服上,对方当即六神无主,双脚发飘,只想着退出进攻早点逃走,其结果,对方逃不走,进不去,只等待着挨打。

请朋友们试验试验,一方双掌向胸部推来,接方千万双手不出力,按规范双掌扶在对方臂上,那惊人的结果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五、采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单从“采”的字面解,动词,阳动,以力采摘,采掘。

采的动作有意有动,急动缓动结合的动作,总之是主动、主观的动作。

在太极拳各式中,采的动作是很多的,如果细心分析拳结构,任何一个拳式中都会找到。

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循规蹈矩,遵循太极拳思想练太极拳,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习练,太极内功定会上身。

所以,太极内功上身是重要条件,任何做法是多误舍近求远,实难以凑效。

当代杨振基、杨禹廷二位都提到太极功夫在拳里,练拳取得太极功夫在几十年前已有定论。

在拳中得太极内功是唯一一条准确的途径。

是不是我只要练传统太极就可以得到内功呢

不是

必须循规矩练拳,这个规矩是习练者遵从的太极拳心法和太极拳道法,还要循太极拳规律,而练太极拳离开了太极拳的规律甭谈内功上身。

前面在“太极脚”和“太极手”文中都有详尽而具体的操作法,例如脚,习练者应该循太极脚的规范习练脚,循太极手的规范习练手。

太极手的要求,手掌、手背、手指、腕、前膊等,五个部位都应放松,肘应自然下垂,肩应自然放松。

如此训练结果,肩自然放松,肘自然下垂,自然肘的内功为松沉,托不起搬不动,极度松沉。

前膊空松,腕关节开,松腕。

手掌关节开,手掌松,手指小关节开,手指松且节节贯通。

有了太极手再练采,手上有内功,采劲应用得以运用自如,应物自然。

有几个拳式中均有采手,在习练中要注意,战时的应用,揽雀尾第五、六二动,第五动阴,右掌在回捋、俯掌,视线视右掌食指梢,松左腿,松左脚,渐右腿由实渐变虚,虚净脚跟虚着地,脚尖上扬,左腿坐步,实足。

此时,右掌为右后走向的采式。

第六动(阳)右掌前掤,掌心向上,是反采,内功把握同第五动。

左右掌的采式动作比较多,几乎式式有采。

但采劲,在拳式中阴动采和阳动采都有特性表现,习练者一定要把握住阴阳动的操作。

在操作中,不管是阴动或阳动,取采式手上不可挂力,一羽不能加,加一点点力也不可以,只有净净的空手,轻扶。

这是向深层面修为的要求。

在练拳和实战运用中,采式绝对不可用力。

用力难以达到“如权之引衡”和“权后知轻重”,即权衡轻重、虚实、阴阳,若掌有力难以达到阴阳平衡,如果有力轻重便显现,手掌有力便成为对方的拐棍,在用掌的较技中,很多老前辈经常告诫周围的从学者如二人较技,绝对不能出力给对方当拐棍。

我认为练拳和较技“四梢空”状态,是太极拳真谛。

六、挒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挒劲是周身的太极功夫表现在手上,正如拳经所说:“其根在脚……形于手指。

” 挒和采同以手的动作为显示。

这种采手和挒手均应把握在“形于手指”,手掌不得出力,出拙力,仅仅挂一点力也不可。

手是形,仅仅是形,形于手指。

拳诀:“太极无手”、“太极不用手,手到不要走”、“妙手空空”等等。

采和挒劲都是手上的功夫,归根到底,是其根在脚的脚上内功。

脚下内功是周身上下内外的综合功夫。

我有一诀:“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双手空灵转。

”抹去前三句,仅留“双手空灵转”,手上是不出力的,请练家在实践中体味。

在实战操作中手上出力是太极拳运用中的最大忌。

实战手不出力,在练拳中手上也不应有力,从拳中训练自己空手轻扶拳术的套路路线,养成手上不着力,太极不用手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在体用结合上,手自然不挂力,不挂力便是退去手掌的本力,这是内功上手。

我们都知道两个人掰手腕,力大者胜。

太极拳功夫打破了这种千年不变的真理。

前不久从黑龙江某市武校来了一位总教练,说到掰手腕,他说掰手腕,“我不动,对方掰累了,我再掰他,他便失败。

”我跟他掰手腕,对方比我小三十六岁,本力比我大,论手力我掰不过他,我以太极拳理他就掰不过我了。

我以阴对付他的阳,静中待动,他想掰我的手腕,有动意,又主动进攻。

动意,主动进攻是太极拳之大忌。

我手空,他败下阵去,朋友们可试验。

圈内资深练家都明白在对手以挤式进攻,我挒其左右肘弯处,使对方向左或向右方、右后方翻出。

在双方较技对决中,拳打两不知,不知道对方问什么(进攻手),对方不问,我不应答,对方单或双掌向胸部进攻,不管对方是直来还是垂肘进攻,我方多采取挒术将其打翻。

在双方较技中,瞬息变化,不能预测对方是如何进攻。

但被进攻方,要规置好自己,严阵以待,所谓规置好自己,凡练武人都明此理。

我们太极拳,要以九松:放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

灵活应变的格言或警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