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基础特别差,如何可以提高
1、掌握方法立阅读。
(1):在课外阅读方面,我注意生掌握不管读什么书,按这样的步骤去进行:先粗读,再细读,最后再精读。
并注意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真正读有所获。
并养成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教师注意把握动态性原则,因内容而异,教育学生采取相应变式,充分发挥模式作用。
(2)多动手:语文学习不仅使学生读懂课文,受到思想教育,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内化过程。
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结合的环境,让学生的说、写有形可依,有据可依。
我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让学生多动手写一写读书笔记,要求他们对书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语、歇后语等分类摘抄,写一写读后感等。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描绘动手去画一画。
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坚持实践,从不间断。
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好,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阅读实践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今天可进行可不进行的事,它需要的是长期不懈的努力。
因此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教师要做到以“趣”求“活”,“活”中见“悟”,即便是一时难于理解的,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语文能力及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同时教师注重点拔,引导学生广泛获得课外知识,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大阅读量,丰富知识。
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以学生个性养成,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为基本目标的有意识的行为。
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积极情感,应该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3《弘扬优秀家风》教案
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3、弘扬优秀家风课时2-1日期1、知道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是长期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家庭文化,主要表现为家族代代恪守的家训家规。
2、了解《朱子家训》的主要内容,知道《朱子家训》是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有很多内容,对今天家庭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知道我国古代有极为丰富的家训家规,其中很多被广为传播,对后人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学习先辈们的书信,从中体会优秀的家风,知道正是这些为国家为民族不计得失的精神,铸就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之魂。
引导学生探寻中华民族的优秀家风,懂得正是这些优秀家风铸就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之魂。
学习探究中华民族的优秀家风,体会蕴含于其中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预习要求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访谈记录表等等。
1、查阅《朱子家训》的有关内容,摘抄《朱子家训》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名言。
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家训中的名言警句。
3、对家长做一次访谈,了解我们自己家有哪些家风,这些家风中蕴含着哪些传统美德。
旁注一、导入新课1、出示名言: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食不言,寝不语。
2、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这两句名言的意思。
3、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长辈经常教育我们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还教育我们要“食不言,寝不语”,你们知道这些都
第四课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怎么上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时间宝贵的观念,培养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的意识。
能力目标:提高保持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节奏,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娱乐等日常生活的时间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珍惜时间的原因,懂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怎样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懂得时间的重要性相对简单。
然而,要增强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科学规划时间,却需要教师适时引导。
另外,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而学习本节课,对于学生探索其他学习方法,需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对于刚入学的初中生来说,学习内容的增多以及学习要求的变化,是他们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因此,他们需要转变学习方式,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学习各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时间的安排和规划上。
学生能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四、导入新课 采用谈话法,用初中生的实际出发,谈谈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器”就是方法。
在中学阶段,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探究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学习方法各式各样,其中比较有效的有:一、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第三,兼顾全面基础与学科的特长;第四、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活动主题“时间是。
。
。
。
。
。
”以及相关图片。
教师:任选一物,用比喻的手法或者你熟悉的名言名句来诠释时间。
学生1:时间就是生命,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学生2:时间就是金钱。
学生3:时间如流水。
学生4:时间如白驹过隙。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我们的交流,懂得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1.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无价之宝。
2.时间是公正的。
3.珍惜时间就是珍惜每一个今天。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了解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既然时间这么重要,我们怎么样才算是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呢
探究活动一:小组交流讨论珍惜时间的做法,请他们谈谈交流成果。
研究活动二:多媒体展示文字资料:忙
盲
教师: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你觉得小莉该怎么办呢
教师总结:珍惜时间首先体现在合理安排时间。
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珍惜时间要分出轻重缓急,排好先后顺序。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的古诗词不境优美,而且形式,语言精练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
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
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
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
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
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搜集春联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采,民间文化更是其中的精华之一。
教师们可以布置学生在寒假做一道特殊的作业: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联。
到开学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对联,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
还可要求学生表达这些对联类别,如:有两字的,三字的……十几个字的;按贴的地点来分,有贴在正门的、旁门的,有贴在厨房的、灶边的,有百货商店贴的、五金商店贴的;按内容讲,有赞扬美德的,有歌颂领袖伟人的,有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还有以商品名开头的……这样归类后,学生对春联有了新鲜感,当他们想到小小春联中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觉得有收获,就会主动去读、背春联。
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语言、记忆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除了搜集、整理春联这项活动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顺口溜、歇后语、俗语以及过年过节时的传统习俗,适当搜集,加强积累,以便运用。
3熟记成语 3.1课内熟记成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后就有、有的在每个单元的园地里也有要求熟记的成语,这些成语大多两个一组,安排合理,或意义相近,或结构相同,或意思相反,或有所关联。
教师们可要求学生把这些成语记熟,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
除此之外,课后出现的成语,不但要求学生熟记,还要求学生会写会默。
3.2课外摘录成语。
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此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
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教师们还可以开展了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它们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收集热情。
3.3生活中留心成语。
只要处处留心,记住成语就不难。
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
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
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4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
中秋节的来历
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
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
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5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6善于教学拓展 我发现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
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我的做法是学一项拓展一项。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了课本上原有格言警句的基础上,课下再搜集先贤留下的有关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轶事。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拓展了视野,由点及面,让学生看到了古人的美德,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如何上好第一节数学课
一、学生是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
第一,学生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是一种财富。
尊重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
加强,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或抗拒。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个学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引精神营养。
所谓“成长无法替代”,“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
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整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学生是法律上的责权主体,也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
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