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类的人生哲理名句
1 字无百日功。
2 拳要打,字要练。
3 字怕练,马怕骑。
4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5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6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7 书肇于自然。
——蔡邕8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9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 时时只见龙蛇走。
——李白11 挥毫落笔如云烟。
——杜甫12 笔下龙蛇似有神。
——张怀谨13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苏轼14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袁昂15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
——索靖16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张怀谨17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18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韩渥19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李嗣真20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张彦远21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孙过庭22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孙过庭《书谱》23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王妤24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25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26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米芾27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张怀声28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29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刘熙栽《艺概》30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项穆《书法雅言》31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项穆《书法雅言》32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赵壹《非草书》33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34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刘熙载《艺概》35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刘熙载《艺概》36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37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松年《颐园画论》38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松年《颐园论画》39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项穆《书法雅言》40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张怀谨41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张彦远《法书要录》42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刘熙载《艺概》43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张怀谨44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45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朱文长《续书断》46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
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朱和羹《临池心解》47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笔髓论》48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49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项穆《书法雅言》50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陈绎曾《翰林要诀》
王耕利是中国书画协会的吗?
王耕利,笔名圣川,男,汉族,1954年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
著名书法家,高级书法师。
现系中国书画名人研究会副会长,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摄影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长安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自幼喜爱书画摄影,尤其对中国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体。
作品书写流畅,厚重沉稳,既有现代清新之感,又有古典质朴之美,实现了景致与情怀,传统与个性的和谐统一,彰显出独特的艺术笔墨与风格,极具大家之象。
人生格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诚信处世,宽怀待人。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杭州寺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下联是“万事但称心”。
用心品味、细细,令人茅塞顿开。
其意是奉劝世人心态要宽松、从容、大度、豁达,眼界放宽,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
古人说:“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
”假如事事尽如人意,那有什么努力和辉煌精彩可言呢
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
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有,故称“百味人生。
”人生追求完美,但总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西方谚语:“当你选择面对阳光,黑暗永远在你的背后。
”面对阳光吧
在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的诱惑面前,特别是在激烈竞争,崇尚快餐文化的今天。
只有“万事只求半称心。
”,才能坦然地的面对人生,淡泊地看待荣辱得失。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一帆风顺,一路平安是一种良好的祝愿,人生路上风云变幻,甚至暴风骤雨会常见,而错失良机抱怨终生之事也常有之。
世界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
过不了的就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
万事称心无非一切天遂人愿,心想事成。
但商品社会世间万象矛盾丛生,现实生活变幻莫测,苦闷、失意之事常常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的飞短流长也难免,所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显然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
由此可见,万事如意不能苛求。
然而,万事心宽福自来,这样开导人的话倒有些哲理。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
”只有平心静气胸无大多的杂念,就能成为神静智灵之辈,眼前就会一片光明灿烂,便能及时把握机遇,化险为夷,这是改变命运的最大财富。
水墨留白,可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心灵留白,人就可以浮想联翩;生命留白,就会滋润出妙趣横生的快乐。
如果李白不是不是得不到官场青睐而贬职,就不会挎一柄长剑,浪迹江湖,也就难留下字字珠玑,响彻盛唐的千古名诗。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名言,来平衡自己的心态,而不去吃“后悔药”,你就会一步一步走向幸福的彼岸。
精神上既要领悟了生的道理,又能达观地对待死,那就是人生艺术,也是泰然自若的减压法。
“泰然”心态,就是“神安”。
弘一大师,在一位老友家用餐,只要了一碟萝卜、一碗大米饭、一杯白开水。
老友过意不去,便笑着问:“你不嫌腌萝卜咸,白天水淡
”弘一大师笑着说:“这咸有咸的味,淡有淡味道。
”国画大师丰子恺听后感慨地赞叹说:“人生本如此,咸淡两由之。
”从天到地是一瞬,从生到死是一生。
生命如茶,细细的品尝,才会感到滋味无穷,倘若你狼吞虎咽则淡然无味。
世界如此美好,活着是如此快乐。
诗人谢灵运云:“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是说世上万事不可能都有如意,只有遇事心宽,才能有好心情。
人生如同航海,难免会遇到大波涛、小浪花,甚至惊涛骇浪。
“想得开就是天堂,想不开便是地狱。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是明朝洪应明的名句。
意思是说一个人应保持一份好的心情,遇事来个“冷处理”千万不要“肝火旺”,才能处世通达明智、沉浮自如。
对于一些细小的枝节问题,不必斤斤计较,对一些不顺耳的话可“听而不闻”,对不顺眼的事可“视而不见”。
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快活风流,确实人人所向往的,然而,对它的领会却不尽相同,“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墙内藏”,能跳出墙外者可谓“美丽的人生”。
“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日日生。
”人生的旅途漫长而坎坷,曲折而复杂的,常常是难以预想到的,这其中包括:理想、事业、家庭、和个人生活。
重要的是要能主宰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生命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欢离合的苦乐年华。
古往今来的圣贤和智者,都能勇敢的面对人生,不时地调控心态适应环境,以不变应万变,守住做人的准则,守住心灵的贞洁,不贪,不奢,不乱方寸,不忘根本。
从而真正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
庄子曾说过:“死生为昼夜”,不过是自然规律而已。
生固可欣,死亦坦然,“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淡泊以明志,没有什么可悲观的。
心灵留白,生命留白,就会心态良好、精神充实,就能建筑起健康平台;就会拥有充实、坦然、意蕴深厚、绚丽多彩的人生。
心灵就可以在宁静的家园中安然入睡,受伤的心灵就会喜出望外的修补,生命就会变得坚强美好
当然,“害人之心不可有”,倘若干了伤天害理的勾当,身后留下遗臭万年,就自当别论了。
所以说:“活得要潇洒,死得要安祥。
”人生往往有力不从心,脆弱无助的时刻,有沮丧、懊恼,有失望、痛苦的时候。
此时你必须学会自我解脱,想不开等于自寻苦恼,耿耿于怀、苦思苦想,真是何苦来
人生活在世上,何必“活得好累”。
开心是一个人心态好、也是对生活憧憬和挚爱的结果。
那些对生活心灰意冷者,即使整日披金戴银、美味佳肴,也会悲鸣“活得真没意思。
”如林黛玉那样见花落泪、听曲伤心、多愁善感、顾影自怜。
反之,即便一个人到了贫病交加的又无助地步,路人送上半碗稀饭,一块烤红薯就足以令其眉开眼笑,而他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也能酿出一种味道、活出一种境界来,一旦时来运转,就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传奇。
说明幸福与财富、地位、声望并非是等号。
佛家说的好:“身在荆棘中,不动则无痛。
”“寡欲无求”才能虽身在红尘漩涡,心却超然物外,不受诱惑,不生苦难。
“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
我们只须稍作考证,就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其思想根源:譬如《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中庸》“中立而不倚”、《论语》“过犹不及”、《菜根谭》“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花看半开,饮酒微醺”,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中的“半字哲学”。
宋代理学家邵雍有一首诗,题为《安乐窝》,其中有两句是:“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可谓将“半字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歌词如下: 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林语堂十分欣赏李密庵用生花妙笔在其《半半歌》里所描绘出的那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自然舒适的生活状态,认为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半字哲学”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国外人亦对其推崇备至。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作过一首诗:“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
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
”据说日本书道有一派以禅为宗旨,书法的特色是一篇字总留有几处败笔,如刻意的胀墨与枯笔,意在暗示: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
这一切,无不是在追求一种“半”的人生哲学。
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曾国藩可谓深谙此道。
他常诵的格言是“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常求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并将自己的书房取名“求阙斋”,意在持满戒溢、知足自省。
他在平定太平天国、位及人臣、功勋显赫时,毅然自裁湘军,功成身退。
既保全了自己,又消除了朝廷的顾虑,最终为自己谋得了握有实权的两江总督一职。
在五十五岁时,他上疏请求解除一切职务,注销爵位,提前退休,在宦海沉浮、毁誉参半中成就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忠诚体国、节劲凌霜”、“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以至世人给予他无尽的褒奖。
此外,像历史上范蠡帮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功成身退,泛舟江湖;张良为刘邦夺得天下后,退隐林泉,名垂青史……他们都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代圣相,堪称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器满易倾,弦满易绷,天理如此,人道亦然。
人生也好,世事也罢,现实生活中,尽管世人都在追求圆满,但事实上又有几人、又有几事能够达到圆满境界,最终无一不是带着遗憾、带着阙如到达终点的,就像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楹联说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