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圣人言行名言

关于言行的名人名言

《老子》第七十章 甚易知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唯无知,是以不。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知与行对言。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商书说命)一说也。

史而可信,则华夏此说最古。

知之难,行之易,又一说也。

知之精一处是行,行之精一处是知。

则同难同易。

老氏似还启后世知行合一之说者。

知表于言,亦见于行事。

若以本末言,则仍以知为本。

“言有宗,事有主”,皆出于知。

言而无宗,漫言也。

行而无主,妄行也。

盖无知而妄作者。

由知而行,以行而知,即知即行,未始出其宗,道也。

言行皆有道为其宗主。

犹怀玉也,而被褐,人不知其怀玉也。

然自知之。

有道,人不知则不贵之也。

然自知其贵。

乃天爵自尊,无待于爵命常自然而贵者。

老氏以其言为易知易行。

弟子规里说到的圣人是谁开的言行记载在哪一本书里

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孔子是讲孝悌的,但《孝经》在儒家经典里,地位并不高。

不是“孝”好不好的问题,儒家是讲中道的,不是只讲忠孝。

孝悌好不好

好。

但天地间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过犹不及。

不能以戕害、牺牲孩子来成全对父母的孝,生命都是平等的。

《弟子规》第一句话是:“弟子规,圣人训”。

自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每一派对孔子讲的话,理解的都不一样,都认为自己得到了孔子的真传,两千年后的清朝人所讲的话就能代表孔子的训谕

在清朝以前,蒙学都是《三字经》、《百家性》、《千字文》、《幼学琼林》、《神童诗》等。

我们看《三字经》,讲一些品德的内容,但更多的内容讲的是历史知识、自然知识,就挺好。

而《弟子规》偏重于礼仪,小孩子本应是天真活泼的,要那么多礼仪规范干嘛

《弟子规》对孩子加重礼仪教育,是清朝加强奴化教育的延伸,应归为儒学里糟粕一类。

教育孩子要注重孩子的天性、性情,孔子讲教育是讲究因材施教的。

子路、冉有的性格不一样,孔子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样。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一次,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不小心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大怒,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打去。

曾参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于是向父亲道歉。

曾参退回了房间后,为了让父亲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便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

曾参就请其他同学去问孔子。

孔子说:“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

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

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

”孔子主张孩子接受父亲教育的时候是:“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可见,孔子是并不主张愚孝之人。

我们看《弟子规》是怎么主张的:“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孩子本是天真的,已经号泣了,又怎能无“挞无怨”。

若让孔子教一群小孩子,是断不会弄出《弟子规》、《二十四孝》之类的东西的。

现在孩子不懂事,私心较重,主要是娇惯出来的。

家家就一个孩子,父母加四个老人围着,跟小皇帝似的,自然常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古人说“害生于恩”。

在过去,往往家里有几个孩子,父母照顾不过来孩子,孩子往往懂事早,长大反而能孝顺父母。

所以从小向孩子灌输礼仪、孝道,并不是最关键的。

弟子规是刻板的,而儒家本是活泼的,儒家在春秋时代很多都是艺术家,弹琴、唱歌、舞剑,弦歌之声不绝。

孔子不但知识广博,而且多才多艺,音乐、驾车、射箭等样样精通,常以弹琴、唱歌抒发情志。

孔子愿与人同乐,别人唱得好,就请他再唱一次,然后自己和他一起唱。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性情通达、洒脱的,也常和弟子们开开玩笑。

一次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

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出去呢

”孔子答道:“卖掉

卖掉

我还等识货的商人呢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子贡和孔子的问答都是引喻,孔子的回答风趣幽默。

另一例,孔子到武城,那个地方由孔子的学生子游管理,孔子听到弦歌之声,就笑子游:“这么个小地方,还用得上音乐来教化百姓吗

”(割鸡焉用牛刀)子游不高兴了,就问孔子:“这个方法是你教我的呀

你说君子学了礼乐,就有仁爱之心,百姓学了礼乐,就容易顺从。

孔子告诉身边的学生:“子游的话是对的,我不过开玩笑罢了。

”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在一起,孔子让每个人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谈道:“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的回答似乎与孔子一贯的政治主张无关,为什么孔子反而特别欣赏呢

因为曾皙所说的是天地和谐的思想,就是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

孔子年轻时四处学“礼”,中年时思想归于“仁”,晚年研习易经,思想归于天道。

孔子一生从青年到晚年思想也是在变化之中的,至晚年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到后世变成孔教,传至清朝,已经糟粕多,精华少了。

至五四、文革把孔教扫除,也是势所必然。

如今若想复兴儒学、使儒学浴火重生,还应追寻什么是儒学真精神。

在古代流传比较广的蒙学读物中,《弟子规》是最刻板的,《百家姓》于今已无多大教育意义,《三字经》应是古代蒙学中最好的。

过去为清除传统文化的糟粕,把传统文化快清除干净了,已经过头了。

现在重新提倡传统文化,尊孔子,让孩子以儒学中最差的《弟子规》来读,又有些矫枉过正。

古代君子如何言行举止的句子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原 毁韩 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

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圣人言行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