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赛龙舟人们团结的名言
1、端午龙舟赛 节日更精彩2、做文明XX人办精彩龙舟赛!3、弘扬中华优秀端午文化 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4、携手迎盛会 齐心创和谐5、龙腾虎跃,雷霆万钧,无与伦比,万众一心。
6、竞速时代,xx最帅,团结友爱,不可阻碍7、永远的冠军 不屈的精神8、扬帆起航,劈波斩浪,xx龙舟,谁与争锋。
9、迎端午 赛龙舟 人人当好东道主!10、迎盛会人人有责创文明贵在行动!11、汨水欢歌笑迎八方宾客 龙腾盛世喜结四海情谊12、体验端午源头巫风民俗 感悟龙舟故里楚韵湘风13、快乐赛龙舟,赛出你的精彩.14、水龙江中游,快了划出来!15、快乐龙舟,划向未来!幸福之舟,激情之浆,手握激情,划向幸福!16、迎盛会人人有责 创文明贵在行动!17、迎端午不忘记古人屈原,贺佳节大吃五芳斋粽子。
18、民族节日 普天同庆端午节19、迎端午 赛龙舟 人人当好东道主!20、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21、做文明观众 树赛场新风22、!热烈祝贺省首届体育大会龙舟赛在xx隆重举行!23、祝全体员工节日快乐祝全体职工过个快乐的平安的端午节24、民族节日 代代传承 端午快乐
欣赏端午赛龙舟你会想起屈原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谈谈你对爱国诗人屈原的认识
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
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不只是爱国,更关注民生一提与屈原,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爱国。
但实质上,屈原不只是爱国,他更引人肃然起敬的地方是他的民本情怀。
屈原的“美政”理想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
在屈原的著作里,人民的疾苦,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主题。
譬如,屈原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讲到“民”的问题。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
他一心向民,建议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
在封建主义里,这些提议无疑得罪了权贵,权贵们为保自身利益,处处打击屈原,使之遭到奸佞的排挤,最终流放到汩罗江边,郁郁不得志,报国无门,投江而死。
可以说,屈原之死,不仅仅是因为国家的破灭,也是因为其民本理想的破灭。
在专制时代,朝廷对屈原的推崇,自然只会推崇他“忠君报国”的一面,而会努力淡化其“民本”思想。
但是,在提倡人民共和、民主法制的当今时代,我们不能再把屈原简单地等同于“爱国主义诗人”,不要只强调他爱国的一面,而疏忽其爱民的精神。
片面强调爱国而忽视爱民,很容易把人们引入到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上去,这反而是有害的。
我论屈原 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纪念他。
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
人们,正是因为他的才学,他的许多对国家有益的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
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
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的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行为正确吗
“跳江”,这是一种正确的反抗方法吗
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
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
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的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的放弃。
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的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
他的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
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
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
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的遗憾。
虽然人们一直赞扬着他,但是,我赞扬他的忠心为国,也鄙夷他的放弃懦怯。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是哪个国家的人,他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楚国人,屈原的千古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0-11] 。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逆水赛龙舟的歇后语
逆水赛龙舟——力争上游。
龙年说龙,精彩纷呈。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0分) 小题1:名著写“龙”。
(任选一题作答) (3分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 祖国远古人类1.人类是古猿进化而来的.2.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省发现的元谋人.3.北京人生活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其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1.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 住房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省余姚河姆渡 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磨制石器 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 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第3课 中华民族的祖先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3课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惯例叫禅让制(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2.大禹用疏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夏,建立者是启。
他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把“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第4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1、夏、商、周的更替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夏 约公元前2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桀商 约公元前16世纪 公元前1046年 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纣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为犬戎所灭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东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2.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出土证实的王朝。
(甲骨文)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 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臣民分给贵族,封他们为诸侯。
历史上称之为“授民授疆土”②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和朝见述职(3)意义:为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起了重要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1.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3,齐桓公任,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最早称霸。
4.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也北上争霸5.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平原岷江上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意义:都江堰消除了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良田6.战国时最早变法的国家是魏国 。
7.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内容:(1)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商鞅还编定户口,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影响: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战国时最早变法的国家是魏国,成效最大的是秦国。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8课 秦的统一:1. 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封建王朝。
都城:咸阳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
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 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事,军事和监察百官,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在地方建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经济上: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钱)、度量衡和车轨。
影响: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3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影响: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4军事上:北筑长城,防御匈奴。
5.总体上: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他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
但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焚书坑儒,用族诛,连坐等严刑峻法残害人民,让人民承担繁重的徭役。
总体功大于过。
第9课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一、秦的暴政的表现有:1.焚书坑儒;2。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建陵墓和阿房宫) 3.法律残酷(族诛和连坐) 4.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影响: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1. 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公元前209年 ; 起义地点:大泽乡 ;领导者是陈和胜吴广 三、秦朝的灭亡1.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
(破釜沉舟)2.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标志着秦朝的灭亡。
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1.秦亡后刘邦和项羽为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结果刘邦胜。
2.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是汉高祖。
西汉初年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3. 刘邦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接受陆贾(陆贾写《新语》一书)建议,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4. 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的内容: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5.文景之治的内容;(1)。
轻徭薄赋,把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
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法。
文帝废除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景帝时减轻笞刑。
6.文帝和景帝时,形成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 故事:鸿门宴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一.. 汉武帝时西汉国力最强大。
二. 汉武帝巩固国家的措施:。
军事上:1.北击匈奴(公元前127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2.河西设郡3.开拓西南夷4。
在东北设行政机构管理。
经济上:1.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这是中央铸钱的开始)。
2.兴修水利在郑国渠上开凿六辅渠和白渠。
治理黄河。
文化上:1“.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2.重写经书3.兴办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三.中国历史上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第12课东汉的盛衰1.东汉的建立时间是公元25年, 都城是洛阳 。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2.光武帝刘秀的统治措施是:(1),以柔术治天下(书60页) (2).注重文治,建图皇家书馆,扩大太学规模,在地方兴办郡国学。
3.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间社会呈现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
第13课 汉的中外交流一、张骞通西域 1.西汉时西域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3、西汉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是:(1)西汉与西域联系更密切,促进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3)加强了西汉中央集权。
5.东汉时明帝73年派窦固北击匈奴,同年派班超出使西域;74年重设西域都护。
二、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1.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向西,通过河西走廊,越过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代罗马),这就是“丝绸之路”。
同时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佛教发源地在古印度。
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中国境内第一座寺庙是---------白马寺。
七年级上学期复习提纲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5课 三国鼎立一、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政治上将汉献帝迁到许,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军事上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二、官渡之战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三、赤壁之战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吴 229年称帝 建业 孙权四、三国经济的发展原因;曹魏实行屯田;蜀国:诸葛亮实行屯田;修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实行盐铁官营,政治上七擒七纵孟获,折服西南少数民族。
吴国: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一江南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都城:健康(今南京)二人口南迁路线;西线进入巴蜀地区,东线进入江浙地区,中线进入两湖和江西地区。
三、六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主要原因)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四、六朝江南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方面;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2、手工业方面:六朝时期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3、商业方面:出现商业城市,京口、吴郡、余杭广州和贸县。
4、海上贸易: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可以远朔到六朝时期五、六朝江南经济发展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1、从西晋到隋的统一的270年间,氐族建立的前秦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曾统一黄河流域。
2、民族交往和民族斗争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民族大融合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冯太后:政治上:集权中央,实行“三长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
孝文帝:1、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汉化政策:改官制;学汉语;禁胡服;通婚姻;改姓氏。
三、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胡汉融合”。
四、民族大融合的表现(特点):1、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和汉人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2、“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
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1、使大一统的思想不仅在汉族人心中根深蒂固,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接受这一观点;2、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最终摧生了大唐开放繁荣的新气象。
第五单元 古代科技与文化第19课 文字的演变1、 中国文字的萌芽是五、六千年半坡、大汶口出土陶器上刻画的符号,也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2、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
3、 东汉时文学家许慎写了《说文解字》对汉字的构造作总结了四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4、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第20课 青铜铸鼎1、 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是商周时期。
2、 器铸青铜的原料是:铜锡铅。
3、 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是:酒器、食器、武器、乐器、生产工具第二十一课 诸子百家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政治思想——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仁”和礼。
教育名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战国 孟子 政治思想——提倡“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名言警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思想:1、老子有辩证法思想: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的故事,乐极生悲,成功与失败)。
2、主张无为而治名言警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主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今世胜前世;提倡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名言警句: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总结:1、儒家思想出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整过封建社会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2、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汉高祖刘邦采用。
3、韩非子的主张为秦始皇采用。
第22课 文化艺术1、 今天我们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生活在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楚辞》,千古传颂。
2、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
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后人称他为“书圣”,赞美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和天下行书第一。
4、 东晋画家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他创造了一种绵密流畅,如同春蚕吐丝、行云流水般的优美线条。
5、 我国的雕塑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代表有秦始皇兵马俑和北朝时敦煌、云冈、龙门石窟。
第23课 科学技术(上)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缀术》 1、 商朝时发明的“十进位”,世界领2、汉代的《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名著。
1、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
2、编制《大明历》,十当时最精确的历法。
3、数学名著《缀术》在唐朝时成为官定教科书。
天文历法 战国 石申 石氏星经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秦汉时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西汉时的太初历奠定我国后世农历的基本框架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百科全书式的农学科学著作地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代表了当时的地理学的最高水平。
第24课 科学技术(下)1、 造纸术于公元前2世纪西汉早期发明。
东汉时宦官蔡伦于105年制成“蔡侯纸”,取代了原先的竹简、木牍和缣帛。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2、 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年。
另外,他制造了浑天仪,演示天体运行。
3、 我国在春秋后期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冶铁技术的国家之一。
铁制工具的出现标志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
4、 医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的代表是扁鹊,他创建“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至今沿用的方法。
东汉时的代表是张仲景,代表作品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东汉末年的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他还创造了一套“五禽戏”的医疗体操。
端午节有关的来历和风俗古诗俗语名言的
一、端午节的习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端午的鸭蛋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5、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端午节诗歌诗句:1、(唐)文 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5、七律.端午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三、相关谚语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
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
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
(西北)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山东)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山西)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
(江浙)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