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德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德育名言警句

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 有哪些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 ,非礼也。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德育课程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北京九十四中学德育课程化建设德育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传统教育发展方式的束缚,学校德育功利色彩浓厚,生硬的规范、空洞的说教使德育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投入多产出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挠痒,苍白无力,没有实效。

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九十四中学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改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在已经形成的德育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为适应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确立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构建一系列德育课程结构,探索知与行的统一,完善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背景下进行了一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全新尝试。

一、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实现德育的教育目标 学校在校长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本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的原则,培养九十四中学全面发展,善于沟通,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学生。

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开展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实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实际,九十四中学首先对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主要通过德育课程的设置来落实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动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纳入广义的德育课程中来,形成课程体系,确**育工作在时间与空间上予以更大保证,能持久、有效地开展。

二、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三方面探索 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课程化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结合渗透教育,活动课程,使学生上升到自觉地知行统一的层面。

(一)滋养文化环境。

创设学校有内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种“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的独特方式,成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实际上,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是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体。

1.校园文化孕育。

多年来,九十四中系统梳理优化校园文化,着重构建二大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文化、班训文化、学风文化等;二是环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楼道文化、餐厅文化、厕所文化等;这些是对学校办学积淀的深层次挖掘。

学校通过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2.文化建设课程。

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程,主要内容有:一是班级特色活动,包括值周班、班徽设计、班级博客等;二是学校节庆活动,包括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等; (二)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

这类德育课程主要从知识、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包括两大类,一是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课,二是渗透性德育课程。

1.思想政治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九十四中的思想政治课注重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从高中生的思想困惑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入手,把抽象的宏观德育目标具体化,积极创设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境,引入话题,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一种内在品质,教师的适时点拨就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实效。

2.渗透性德育课程。

新课程每个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中除了要准确把握本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这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

学科的课程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因此,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承担知识传承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德育任务,要深入挖掘学科内在的德育因素,每节课都要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并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德育教育情境,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课程,应特别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科学学习领域的课程,要重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艺体类课程中,应注意加强审美情趣的陶冶、毅力意志的磨练和完善人格的培养。

(三)丰富活动课程。

1、常规德育活动课程。

常规性德育活动的开展形式相对固定,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逐步落实学校德育内容的最佳途径。

每月第一周的周一“爱心捐款日”、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的班校会、每学年两次的安全法制报告会、每学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文化周、入学时的新生军训等活动都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学校常规性活动。

长期以来,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活动机制,并将这些活动直接纳入课程管理,以课程的规范来实施这些常规性德育活动。

2、社团课程。

目前,学校的社团由团委总负责,对社团的建立、注册、活动开展和评价相应实施三级管理,每个社团的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担任,学校要求非毕业班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的活动,两年内按时参加社团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学生每次记入相应学分。

社员的评价由指导教师和社长共同完成。

3、毕业年级的管理流程制度化,系统化,从进入毕业年的暑假开始,针对毕业年级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按时按需程序化的开展,高三年级的成人宣誓、毕业时的“祝福高三”达到了良好的激励,推动师生目标实现的结果。

4、综合实践课程。

除国家课程中明确规定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外,学校目前正开展“实景课堂”活动,通过学科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基层去,在一个不是刻意创设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科知识、体验学科知识,给学生搭建知行统一的平台场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感触、渗透、体验等,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增长实践才干。

三、德育体系构建不能缺少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及机制。

上述课程化,流程化的德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进而学会学到管理活动的能力,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育目标。

随着课程化建设的深入,九十四中学深刻认识到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活动这一载体,在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德育,进而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教会学生具有人际沟通的能力,具有欣赏合作伙伴的心态,具有健康的人格。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全局,在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九十四中将致力于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进程,并重点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机制,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更有实效性。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

挖掘传统德育资源增强学校德育效果明成满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

德育内容体现在人际关系、人生态度、个人与群体关系等诸多方面,忠孝节义和讲求廉耻是道德教育的重心;德育方法包括自我修养、躬行践履、启发诱导、环境陶冶等;德教为先、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和循序渐进等理念是中国古代德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德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建设应增加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元素,对优秀传统德育资源进行现代诠释,并通过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发挥传统德育资源的现代功能。

关键词:传统德育 学校德育 德育效果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多次强调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内容,所倡导的许多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与现代德育相契合,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

重视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挖掘与阐发,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推动德育创新。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方法资源,它们对现代德育创新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理念等方面的资源,并分析在当代应怎样借鉴它们以增强学校德育的效果。

一、德育内容在人际关系上,中国古代注重培育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

“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象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古代,人们将“仁”视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力提倡“礼让宽恕”的待人之道。

“礼”是伦理纲常的外在体现,不仅是君子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准则,而且也是走向大同、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保证。

“宽恕”,即以宽容的态度待人,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意见。

在人生态度上,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崇尚理想人格和立志乐道的情操等。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努力向上、朝气蓬勃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

古代儒家崇尚理想人格,把社会责任的担当与道德的自我完善统一起来,将“修齐治平”完美结合,实现外王与内圣的有机统一。

这种人格精神具有积极人世并改造客观世界的宏大气势,还兼有追求自我完善的自足与宁静。

关于“立志乐道”,“立志”是指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志向,“乐道”指的是一个人要有崇高的情操。

“立志乐道”强调志士仁人在人生道路上应把追求真理放在首要的位置。

在个人与群体关系上,主张在融己于群的基础上,以群体为最高价值取向,注重群体的尊严和利益。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认为,只有把自身与家庭和国家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特别强调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

中国传统德育提出“大公无私”、“贵和乐群”和“公忠体国”等观点,使群体的价值获得高度的社会认同,这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不同。

忠孝节义和讲求廉耻是道德教育的重心。

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于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意义十分重大。

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五伦”中,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被视为最重要的人伦关系,“忠孝”是处理人伦关系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节”指的是一种能够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高贵品质,它也是人在立身处世的过程中要始终不渝遵循的道德原则。

“义”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范畴,是指在参加社会活动和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重节尚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人格完善和个人修身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正气和民族气节的重要体现。

清廉知耻是中国传统社会公认的处世美德,也是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

“知耻”包括有羞恶之心、知耻者勇、有所不为、行已有耻。

“知耻”是廉洁的基础,廉洁是知耻的升华和结果。

廉耻不仅是做人的大节,而且关系到社会风气、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二、德育方法自我修养的方法。

中国古代德育自我修养的方法主要包括“克己内省”、“忠恕之道”和“反求诸己”。

所谓“克己内省”,就是强调道德修养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忠恕之道”要求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能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必须要考虑别人的要求和愿望,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反求诸己”是指以道德楷模为参照,挖掘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本质,不断修炼本性,以改变主观世界,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躬行践履的方法。

古代思想家认为,道德品质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知”(道德认识)和“行”(道德践履)是道德修养上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如只是在认识上能区分善恶而在行动上不能弃恶从善,那么这样的道德认识就毫无意义。

躬行践履不仅是道德品质形成的标准,也是道德修养的必经环节。

启发诱导法。

古代在说理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启发诱导。

这一方法注重教师对学生德育引导时机的把握,要求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教师才去启发他,在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才开导他,即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一德育方法能提高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接受道德教育的积极性,能达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效果。

榜样示范法。

榜样是良好思想品德的具体表现,具有显著的教育作用。

在古代,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树有道德模范,使受教育者在一生的各阶段都有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这样能够使受教育者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培养牢固的道德行为习惯,使道德规范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心理定势,最终形成持久的德性。

这种独特的三维榜样教育体系,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和道德生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环境陶冶法。

德育环境是指开展德育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德育对象所处的境况,它对个体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德育环境从影响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家庭德育环境、校园德育环境和社会德育环境;从环境的类型看可分为德育物质环境、德育制度环境、德育人际环境和德育风俗环境等。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德育环境的建设,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思想,并构建了不同层面的德育环境,对于良好德育效果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意志磨练的方法。

意志磨砺这一德育方法,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

他强调通过恶劣的环境来磨练人的意志。

这一方法所需要的品德砥砺在本质上是儒家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体现,包含着儒家“与天争权”、“制天命而用之”、刚者不屈、毅者坚韧、勇者不惧等思想,表现出敢于面对困境、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气概。

三、德育理念德教为先的理念。

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德教为先,修身为本”,都体现了“德教为先”的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一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德教思想,为古代的道德教育规定了基本的内容和目标。

他们都强调道德教育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将德育置于教育的突出位置。

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人贵于物”、“以民为本”等方面。

古代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伟大力量,认为民众对国家的安危存亡有重要作用。

此外,古代书院从人材培养目标到办学宗旨,从学规的制定到教材内容的精选,整个教育过程都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都体现了明显的人文精神。

和谐的理念。

中国古代德育的和谐理念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的自身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倡导人与天地同道的精神,主张“参天地之化育”,在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中,获得人安身立命的行动准则。

知行合一的理念。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必须统一,否则根本谈不上有道德。

在古代,人们把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能否统一视为做人的根本,知行合一也成为古代有识之士终身追求的目标。

循序渐进的理念。

这一理念是指德育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进行并不断提高。

朱熹在给《论语》作注时强调“反己自修,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的德育方法要求人们“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教幼者钝者以大也”,“不陵节而施”,要从学生的年龄和才能出发,量力而行,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并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因材施教的理念。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差别的培养,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孔子主张对于具有中等以上资质或道德水平的人,才可以传授或与他讨论较高深的学问或道理。

寓教于乐的理念。

古人认为,寓教于乐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选取有趣的事例、采用生动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道德认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其内心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其求知欲,使他们通过学习满足求知欲而得到一种内心的快乐。

教学相长的理念。

《学记》第一次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

这一理念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取长补短、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进步。

教师要因学生的“学”而“教”,在德育过程中边“教”边“学”,通过“教”发现不足而不断提高自己。

四、借鉴、利用传统优秀德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是继承文化遗产特别是伦理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应借鉴并利用中国传统优秀德育资源,增强学校德育的效果。

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建设应增加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元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优秀传统德育资源为依托,联系当今形势,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社会上存在的道德问题,选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或历史事实进行讲解分析,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育健全的人格。

应特别指出的是,将优秀传统德育资源融人思想政治课堂,不能生搬硬套,应找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结合点,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此外,我们还应营造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环境。

除了采用在校园内张贴宣传标语、设置相应的人文景观、举办学习周等常见方法外,还应积极发挥网络和学生社团的作用。

如在校园网开辟传统文化专栏,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汉学社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成立,扶持它们开展相应的校园活动等,充分发挥文化环境的渗透作用。

对优秀传统德育资源进行现代诠释。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形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曾为特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作为优秀的精神产品,它们都经过历史的锤炼和检验,具有超越时期和地域的品质,可以为当代所借鉴和利用。

但借鉴和利用不是简单的机械照搬,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要实现再创造,必须对传统德育思想进行现代转化。

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加以发掘和提炼,并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含义。

如传统道德提倡的诚实守信,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态浮躁的毛病,踏实做事,用心专一,对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很有帮助;传统道德提倡的宽容忍让,能够使学生对人对事更包容更达观,对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职业素质、培养团结友善的社会公德、更好地适应社会很有意义。

紧密结合社会生活。

传统德育资源在当代要发挥良好的效果,须紧密结合社会生活。

传统节日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结合时代特点,围绕传统节日主题,创造性地开展节庆活动。

利用传统节日这一特殊的德育载体,生动具体地进行道德教育,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例如,我们应挖掘端午节祭屈原、吃粽子等传统习俗的爱国主义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挖掘传统节日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

又如,当前一些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我们可利用传统节日注重孝敬父母、家庭团圆的主题,通过亲情教育使学生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并珍惜当前的大好时光。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古代德育的精神文化环境研究”(DEA140265)的研究成果】

德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德育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