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费吉尼亚伍尔芙名言

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典语录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

她是[[英国]]著名学者莱斯利·斯蒂芬爵士的女儿。

其代表作品包括《达洛维夫人》、《海浪》和《到灯塔去》。

伍尔芙与其他男性意识流作家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

但其小说内容的晦涩难懂却和其他意识流作家的作品别无二致。

例如,在其代表作《海浪》中,作者没有设计贯串全文的主要情节,而是时刻强调“瞬间”感觉的重要性,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感觉。

小说具有显著的存在主义色彩。

弗吉尼亚·伍尔芙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中没有大师,只有试验者。

现代派小说不过是两个高峰之间的峡谷而已。

1941年,伍尔芙在伦敦投河自尽。

艾略特认为伍尔芙是当时英国文学的中心,是一种文明模式的代表。

她的逝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

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

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亚·伍尔芙出生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门22号。

其父是文学家兼评论家。

自幼受其父影响很深,她的许多作品与早年经历有关。

由于她的母亲生有3个孩子,继母生有4个孩子,这个9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

而伍尔芙同父异母的两位兄长对她倾注了太多的热情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她一生中多次精神失常,母亲、父亲相继病逝,是她难以承受的打击。

她的小说《达罗威夫人》中即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

她和伦纳德的结合,使她的婚姻生活与文学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其夫的帮助与支持,她也许成不了伟大的作家之一。

她少女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她成人后非常厌恶甚至弃绝性生活,更不愿生儿育女。

她的丈夫尊重她的意愿,和她保持着没有性爱的夫妻关系。

她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

不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病兆。

性格多变的她经常在脸上看出她内心的痛苦。

好在,她患病期间,她的丈夫对她体贴入微,使她深受感动,“要不是为了她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

”1941年3月28日,精神上再也无法承受巨大压力的她写了遗书后投河自杀。

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 Woolf)以女诗人维塔为原形,写出了喜剧性的幻想体传记小说《奥兰多》(Orlando),献给维塔。

小说的主人公奥兰多及其化身跨越三个世纪,先为男性,后来逐渐转为女性。

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是以维塔的经历为素材构筑的,被称为“文学史上最长最迷人的情书”。

用传统叙述方式写就的《奥兰多》却令我真正感受到伍尔芙奇妙的文学想象力。

奥兰多是一个跨越时间_跨越空间、甚至跨越性别的人物,天马行空地遨游于历史_文学_政治_爱情_男性世界以及女性世界里,用好奇的眼睛观看着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男女性别的差异。

伍尔芙自己称之为“写作者的假日”和“一个大玩笑”,但我却对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也许在我的心里,文学就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有奇妙的颜色,应该有飞翔和超越时空的翅膀……主人公奥兰多出身英国贵族,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贵族美少年,做过女王的侍卫。

年轻的他深受女皇伊丽莎白一世的宠幸而得到了一间宫殿般的大宅邸,并赐福“不凋谢,不老去”。

奥兰多与一位俄国公主失败的恋爱使他大受打击,于是躲到文字的世界中去寻求解脱,遭到一位他所资助的诗人的戏弄,又被兔子模样的公爵夫人纠缠,为摆脱种种烦扰,他请命出使东方,在此期间,昏睡七天七夜,醒来后变为女人。

从1600年起的400年间,奥兰多便享有永久的青春。

然而与此同时,在这数百年来,她不但在性别上经历了数次变化,也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奇遇,从跨越了死亡与爱情的折磨,到在诗歌的殿堂里连连受挫,她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最后因战争的荒谬而从性别的错乱中觉醒过来,成了一个二十世纪的独立女性。

这一结局,被喻为影史上女权主义的最佳影像表达。

女性主义运动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漫长的革命。

其中,对于女性气质的争议一直很激烈。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作者通过莉丽·布里斯科对女性气质从抛却到认可再到超越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女艺术家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经历的艰难和困惑,以及女性主义的真谛。

指出只有培养双性头脑才是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这是一部作者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

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段生活经历。

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

后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

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

而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感悟中,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终于画出了多年萦回心头的幻象,从而超越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全书并无起伏跌宕的情节,内容分三个部分,依次为:窗;时光流逝;灯塔。

最主要的人物拉姆齐夫人后来死去,其实际活动仅限于小说的前半部分。

关于她的一系列描述,是以作者本人的母亲为生活原型的,而拉姆齐先生则有作者父亲的影子。

此外,作者着墨最多的是莉丽·布里斯科。

表面上看,莉丽语言寥寥,其主要行为主要是为拉姆齐夫人作画,但该人物的思想活动相当活跃,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这个人物,并“为小说结构安排了潜在的双重线索和复合层次。

……莉丽这个人物既在这部小说世界之中,又在它之外;拉姆齐一家的经历是第一层次的故事,莉丽所体现的‘艺术—生命’主要是第二层次的故事,是包裹在小说外面的又一部小说。

求伍尔芙的经典语录

1、 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论人生》2、 狐狸说:“对我来说,你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成千上万个小男孩一样没有什么两样。

我不需要你。

你也不需要我。

对你来说,我也只是一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狐狸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会彼此需要。

对我来说,你就是我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你的世界里的唯一了。

”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小王子》3、 为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勇敢放弃一些东西。

这个世界没有公正之处,你也永远得不到两全之计。

若要自由,就得牺牲安全。

若要闲散,就不能获得别人评价中的成就。

若要愉悦,就无需计较身边人给予的态度。

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

——安妮宝贝 《清醒纪》4、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尼采5、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 《牡丹亭》6、 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柴静 《看见》7、 对所有的人以诚相待,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和少数人常来常往,只跟一个亲密无间。

——富兰克林8、 力量能征服一切,却是短暂的。

——林肯 《演说》9、 我的生活经验使我深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 ——林肯10、 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 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打败的。

——富兰克林11、 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来不会后退。

——亚伯拉罕.林肯12、 我不在意你曾堕落,我只在意你是否会崛起。

——林肯13、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14、 说到底,爱情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的反映。

——爱默生15、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乔布斯16、 伟大的艺术品不必追随潮流,他本身就能引领潮流。

——乔布斯 《乔布斯传》1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18、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丘19、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 《论语》20、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

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

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乔布斯21、 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22、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鲁迅 《故乡》23、 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王尔德24、 每个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洁白无瑕的未来。

——王尔德25、 人生有两个悲剧,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王尔德26、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沃尔特?惠特曼 《草叶集》27、 当我活着时,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

——惠特曼28、 elegance ithe onlbeautthat never fades.--- audrehepburn 优雅是唯一不会褪色的美。

——赫本29、 从此我不再希求幸福,我自己便是幸福。

凡是我遇见的我都喜欢,一切都被接受,一切对我都是可爱的。

从这时候起我使我自己自由而不受限制,我走到我所愿去的地方,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自己。

温和地,怀着不可抗拒的意志,从束缚着我的桎梏下解放我自己。

——惠特曼 《大路之歌》30、 if you enter thie, then everything that happenin betdash;—迈克尔杰克逊31、 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海子 《以梦为马》32、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33、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

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莫言 《檀香刑》34、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鲁迅 《华盖集·杂感》35、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王国维 《蝶恋花》36、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孟子》37、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尽心上》38、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庄子·大宗师》39、 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

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

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罗素40、 ine dash;—罗素41、 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切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

——罗素 《幸福之路》42、 人生如同道路。

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

——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论人生》43、 人生在世,要不是让人家开开玩笑,回头来又取笑取笑别人,那还有什么意思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44、 要是爱你爱的少些,话就可以说的多些了。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45、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狄更斯 《双城记》46、 幸福一经拒绝,就不值得我们再加重视。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47、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48、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 《道德经》49、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50、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51、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52、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雷锋5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道德经》54、 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胡适55、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弗吉尼亚·伍尔芙56、 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

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

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

你想错了,我和你有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

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57、 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

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

——勃朗特 《简爱》58、 我对你的爱就是对人类的恨,因为爱上了人类便不能专心爱你。

——拜伦 《唐璜》59、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60、 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

我如何和你招呼,以眼泪,以沉默。

——拜伦 《春逝》61、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 《远大前程》62、 我有个原则:想到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得彻底。

——狄更斯 《远大前程》63、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毛泽东 《贺新郎·赠杨开慧》64、 如果一个想法在一开始不是荒谬的,那它就是没有希望的。

——爱因斯坦65、 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66、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education iainafter one haforgotten everything one halearned in school. ——爱因斯坦67、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68、 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

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

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

当你还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李嘉诚69、 栽种思想,成就行为; 栽种行为,成就习惯; 栽种习惯,成就性格; 栽种性格,成就命运。

——李嘉诚70、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胡适 《梦与诗》71、 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

——达尔文72、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 《物种起源》73、 当你长大时,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赫本74、 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达尔文75、 若要优美的嘴唇, 要讲亲切的话; 若要可爱的眼睛, 要看到别人的好处; 若要苗条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 若要美丽的头发, 让小孩子一天抚摸一次你的头发; 若要优雅的姿势, 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止你一个。

——赫本76、 在一个充满仇恨的世界,我们仍然要满怀希望;在一个充满绝望的世界,我们仍然要敢于梦想。

——迈克尔杰克逊77、 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对于自己的能力永远不敢充分信任,甚至自己认为必将失败无疑。

——富兰克林78、 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的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

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79、 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80、 如果你年轻时没有学会思考,那就永远学不会思考。

——爱迪生81、 我深信实事求是而不讲空话的人,一定没有许多话可说。

——爱迪生82、 同情弱者是对大自然最大的不敬. ——希特勒83、 我们的斗争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要么我们踏着敌人的尸体过去。

——希特勒84、 强者必须统治弱者,只有天生的弱者才会认为这是残酷的。

——希特勒85、 金钱可以使人卑微,也可以使人卑贱,可以使人高傲,却无法使人高贵。

——李嘉诚86、 if you've been playing poker for half an hour and you still don't knodash;—巴菲特87、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88、 真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他们的讥讽只是一种精神游戏,并不针对别人的自尊心。

——巴尔扎克 《幻灭》89、 不论处境如何,女人的痛苦总比男人多,而且程度也更深。

男人有他的精力需要发挥:他活动,奔走,忙乱,打主意,眼睛看着将来,觉得安慰。

但女人是静止的,面对着悲伤无法分心,悲伤替她开了一个窟窿,让她往下钻,一直钻到底,测量窿窟的深度,把她的愿望与眼泪来填。

感受,爱,受苦,牺牲,永远是女人生命中应有的文章。

——巴尔扎克 《欧叶妮·葛朗台》90、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颓败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杜拉斯91、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

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92、 如果你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你得让它自由,如果它回到你身边,它就是属于你的,如果它不会回来, 你 就从未拥有过它.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93、 惩罚恶人是上帝的事,我们应该学会饶恕。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94、 旁观者眼里的悲剧未必是受难者心中的悲剧 ——爱默生95、 他出现于所有我记得住的过去里。

淡淡存在。

轻轻叫嚣。

——落落 《是梦境与我为邻》96、 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

——余秋雨97、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湘行散记》98、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秋水》99、 竞争并不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嫉妒才是。

——沃伦·巴菲特100、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临江仙》

英国文学各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

一、中世纪古英语文学 英格兰岛的早民凯尔特人和其他部族,留下书面文学作品。

5世纪时,原住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侵入英国,他们的史诗传了下来。

诗中的英雄贝奥武甫杀巨魔、斗毒龙,并在征服这些自然界恶势力的过程中为民捐躯。

它的背景和情节是北欧的,但掺有基督教成分,显示出史诗曾几经修改,已非原貌。

按照保存在一部10世纪的手抄本里的版本来看,诗的结构完整,写法生动,所用的头韵、重读字和代称体现了古英语诗歌 的特点。

14世纪后半叶,中古英语文学达到了高峰。

这时期的重要诗人乔叟的创作历程,从早期对法国和意大利作品的仿效,进到后来英国本色的写实,表明了英国文学的自信。

他的杰作用优美、活泼的韵文,描写了一群去坎特伯雷朝圣的人的神态言谈;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和行业,各人所讲的故事或雅或俗,揭示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

二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8部(一说39部)戏剧。

莎士比亚的主要剧作有喜剧(A Midsummer Night's Dream)、(The Merchant of Venice),悲剧(Romeo and Juliet)、(Hamlet)、(Othello)、(King Lear)、(Macbeth),历史剧(Henry IV),传奇剧《暴风雨》(The Tempest)等。

莎士比亚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交替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宣扬了人文主义和个性解放。

他的剧作思想内容深刻,艺术表现手法精湛,历经几个世纪,长演不衰。

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娴熟地运用英语,将英语的丰富表现力推向极致。

与莎士比亚同时或稍后还有一批剧作家在进行创作,本·琼森(Ben Johnson, 1572-1637)是其中最主要的作家,莎士比亚曾在他的喜剧《人人高兴》(Every Man in His Humor)中扮演角色。

琼森的讽刺喜剧《狐狸》(Volpone)、《练金术士》(The Alchemist)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们追逐金钱的风气,喜剧性很强。

三、17世纪文学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后,英国国王与议会矛盾日趋激烈,政局动荡。

1649年1月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积极投入资产阶级革命,曾任共和国政府拉丁秘书,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

1660年,查理二世回国复辟,弥尔顿一度被捕入狱,在朋友帮助下才得免一死,获释回家。

在双目失明的状态下,他完成了长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和《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诗剧《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es)。

这些作品反映了王政复辟后弥尔顿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始终不渝的态度,文体雄伟庄严。

17世纪英国诗歌另外的一支是玄学派诗歌,代表诗人有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和安德鲁·马韦尔(Andrew Marvell, 1621-1678)。

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是采用奇特的意象和别具匠心的比喻,揉细腻的感情与深邃的思辩于一体。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为世人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才从历史的尘封中重见天日,对现代主义诗风产生很大影响。

王政复辟时期最受人欢迎的作家是约翰·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他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采用梦幻的形式讲述宗教寓言,但揭开梦幻的面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7世纪英国社会的一幅现实主义图景。

查理二世复辟后,被清教徒关闭的剧院重新开放,英国戏剧获得新生。

这一时期出现的风俗喜剧是当时戏剧的最高成就,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1670-1729)的《以爱还爱》(Love for Love)、《如此世道》(The Way of the World)等剧作是风俗喜剧的代表作品。

17世纪下半叶,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驰骋文坛,集桂冠诗人、散文家、剧作家于一身。

德莱顿关于戏剧创作和舞台艺术的论述构成英国戏剧史上第一组有分量的戏剧评论,他那简洁明朗的散文文体影响了18世纪许多作家的文风。

四、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英国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

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

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

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

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 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

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虚构国度的描写,以理性为尺度,极其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黑暗和罪恶。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是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诗人传》(Lives of the Poets)是他对文学批评作出的突出贡献。

他从常识出发,在某些方面突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框框,不乏真知灼见。

约翰逊的散文风格自成一家,集拉丁散文的典雅、气势与英语散文的雄健、朴素于一体。

约翰逊在英语词典编纂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他克服重重困难,一人独自编纂《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历时七年得以完成,这是英语史上第一部也是随后一百年间英国唯一的标准辞书。

约翰逊青史留名,也得益于詹姆斯·鲍斯韦尔(James Boswell, 1740-1795)为他写的传记《约翰逊传》(The Life of Samuel Johson),该书逼真地再现了约翰逊的神态容貌及人格力量,标志着现代传记的开端。

18世纪被称为散文世纪的另一个原因是小说的兴起。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采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在孤岛上的生活,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开拓者和殖民主义者形象,具有时代精神。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之作,为笛福赢得英国小说之父的称号。

笛福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摩尔·弗兰德斯》(Moll Flanders)叙述女主人公摩尔在英国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和小偷的经历。

现实主义小说在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的笔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的《汤姆·琼斯》(Tom Jones)故事在乡村、路途及伦敦三个不同背景下展开,向读者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风貌的全景图。

小说以代表自然本性的汤姆与代表理智、智慧的索菲娅终成眷属结尾,表达了感情要受理性节制的思想。

全书共十八卷,每卷都以作者对小说艺术的讨论开始,表现出菲尔丁对小说创作的一种理论上的自觉意识。

与菲尔丁同时代的塞缪尔 ·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采用书信体创作了《帕米拉》(Pamela)、《克拉丽莎》(Clarissa Harlowe)。

他将视角投入年轻女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心理刻画淋漓尽致,令读者潸然泪下。

托比亚斯·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 1721-1771)是18世纪中叶颇具特色的小说家。

他的《蓝登传》(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继承欧洲流浪汉小说传统,布局松散,是一连串发展迅速、好恶交替、变化急剧的冒险经历的组合。

劳伦斯·斯特恩(Lawrence Sterne, 1713-1768)的《项狄传》(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打破传统小说叙述模式,写法奇特。

小说各章长短不一,有的甚至是空白。

书中充满长篇议论和插话,并出现乐谱、星号、省略号等。

斯特恩对小说形式的实验引起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的注意,《项狄传》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典型的小说.评论家指出20世纪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可以追溯到这部奇异的小说。

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许多作家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给大自然和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破坏发出悲哀的感叹,以大自然和情感为主题的感伤主义作品一度流行。

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 1730-1774)的长诗《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是感伤主义诗歌的杰作。

他的《世界公民》(The Citizen of the World)原名为《中国人信札》(Chinese Letters),虚构了一个在伦敦游历的中国河南人李安济(Lien Chi Altangi),把他在伦敦的所见所闻写成书信寄回北京礼部官员,以中国人的眼光对英国的政治、司法、宗教、道德、社会风尚进行批评。

詹姆斯·汤姆逊(James Thomson, 1700-1748)的《四季歌》(The Seasons)、威廉·柯林斯(William Collins, 1721-1759)的《黄昏颂》(Ode to Evening)、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的《墓园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表达诗人对时代纷乱状态的厌恶和对自然简朴安排的向往,吐露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英国诗歌开始逐渐摆脱新古典主义的束缚,理性的优势地位为感情或感受所代替。

五、浪漫主义时期文学(1798-1832)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诗风大变。

苏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给英国诗坛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

他的抒情诗自然生动、感情真挚,讽刺诗尖锐锋利、妙趣横生。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是版画家兼诗人,想象奇特,极富个性。

他的短诗意象鲜明,语言清新,后期的长诗内容比较晦涩。

他在诗歌中建立起自己一套独特的神话体系,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布莱克的革命性、独创性和复杂性使他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1798年,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诗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其中大部分诗歌出自华兹华斯之手,用简朴的语言描写简朴的生活。

《抒情歌谣集》的问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

华兹华斯在1802年诗集再版时写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著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浪漫主义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反拨:诗歌内容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或道德说教,而是诗人内心涌出的真实感情;诗歌语言不是模仿经典作家去追求高雅精致,而是要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用语。

浪漫主义诗人崇尚自然,主张返朴归真。

浪漫主义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每个诗人各有其特征。

同样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疗效作用,使人的心灵净化和升华,柯勒律治则赋予自然神奇色彩,擅长描绘瑰丽的超自然幻景。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和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属于革命诗人,但拜伦自我表现意识强烈,而雪莱深受柏拉图哲学影响,憧憬美丽的理想和理念。

约翰·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一生追求美,是创造艺术美的天才诗人。

19世纪20年代初,济慈、雪莱和拜伦相继英年早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由强转弱,风势渐衰。

六、现实主义时期文学(19世纪30年代-1918)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1819-1901)登基。

在她统治时期,英国一度取得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垄断地位,科学、文化、艺术出现繁荣的局面。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表现出与浪漫主义截然不同的诗风,诗人们不再沉湎于主观感情的发泄,而是注重形式的典雅,对诗艺精益求精。

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 1812-1889)早年从事过戏剧创作,后来专门写戏剧独白。

戏剧独白是一种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或议论来抒发情感的无韵体诗。

在《皮帕走过了》(Pippa Passes)、《指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作品中,诗人带上面具,进入戏剧人物内心世界,以其口吻娓娓而谈,语言极为生动,说话者跃然纸上。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哲理诗和叙事诗,诗风凝重、典雅。

丁尼生的剑桥挚友哈勒姆溺水而死,对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诗人在挽诗《悼念》(In Memoriam A. H. H)中表达了真切的伤感和悲痛,同时反映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忧虑,成为时代的心声。

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丰富,国力昌盛。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受到科学思想的挑战,日益衰微,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焦虑不安的暗流。

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在《写于雄伟的卡尔特寺院的诗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中揭示了人们的处境:彷徨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无力诞生。

阿诺德是19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杰出代表,他有关文学与文化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

七、现代主义文学时期(1918-1945)20世纪初,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坚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行创作,用写实的方法记载社会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发生的变化。

但他们很快就受到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挑战。

按照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

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

一战之后,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

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使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英国小说也面目一新。

D.H.劳伦斯(D. H. Lawrence)是煤矿工人的儿子,他将视线投向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为大胆的性爱描写而在英美两国被查禁。

他的《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探索巧妙结合起来,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作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拨,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心理真实,注重直接观察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内心世界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外部现实。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

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

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给英国传统小说带来一场革命。

《尤利西斯》情节简单,主要记载迪达勒斯、布卢姆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

小说实际上只写了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

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乔伊斯与他未来的妻子娜拉曾在这一天首次幽会,除此以外,它是都柏林历史上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日子。

乔伊斯在小说中力图展现的是生活的本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评论家誉为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尤利西斯》的成功在于意识流描写表面上纷纷扬扬,漫无边际,实际上结构齐整,周密严谨。

八、当代文学(1945-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从多年的战时状态转入和平时期,但国力已严重削弱,对现实的忧虑和不满浮现在战后初期的英国小说中。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Animal Farm)和《一九八四年》(Nineteen Eighty Four)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对极权主义威胁的忧虑,独树一帜。

戈尔丁(William Golding, 1911-1993)于1954年发表《蝇王》(Lord of the Flies),深入探讨人性的善恶,使他一举成名。

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戈尔丁对人性恶的描写无疑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性。

50年代还涌现出一批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新作家。

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 1922- )和约翰·韦恩(John Wain, 1925-1994)等人被称为愤怒的青年,因为他们在小说中抒发了对英国社会等级森严、贫富不均现状的愤怒和不满。

金斯利·艾米斯在《幸运儿吉姆》(Lucky Jim)中编织的不幸者意想不到地得到幸运的情节深受读者的喜爱,是愤怒的青年一派的代表作。

愤怒的青年的特点在于表现新的内容,而不是创造新的文学形式,他们在艺术上并没有突破。

英国文坛直到60年代实验主义小说的出现,才让人们看到艺术创新的方向。

与欧洲大陆和美国相比,英国实验主义小说姗姗来迟,并且和现实主义传统交相融合。

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 1926- )是实验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于1969年问世。

这是他在技巧革新和观念表达方面最成功的小说。

福尔斯为故事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并运用了许多实验性因素,包括戏仿、元小说和小说叙述角度的变换及其对读者的开放性。

战后英国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妇女作家的崛起,她们的创作不仅有从女性视角去表现当代妇女在男权社会所受的压抑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一面,还有回避女性自我意识,以非性别化的作家身份去观察世界、表现生活一面。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1919- )是战后英国最杰出的妇女作家,她的小说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立足于人和社会,反思当代政治和文化思潮,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和社会的真实状况。

穆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 1918- )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作家,她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她对现代罪人的关切。

另一位女作家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曾在牛津大学讲授哲学,是一位在哲学上有很深造诣的小说家。

她的小说以各种方式探讨自由、责任、爱的意义,带有很强的哲理性。

《在网下》(Under the Net)、《沙堡》(The Sandcastle)、《钟》(The Bell)等小说将深邃的哲学理念、冷静的道德探索和独特的叙述方法结合起来,作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索,给人以启迪。

关于在喧闹中寻找安静的事例

梭罗筑舍湖畔,舍弃雅典执政官身份带来的喧嚣,守住了一片安静的空间,一颗平静的心;阮籍吟咏溪畔,啸歌山林,同样是为了无人打扰、自得其乐的自由,为了乱世中一点清静。

嵇康远离喧嚣,只使<<广陵散>>成一曲绝唱,世人惋惜;陶渊明远离喧嚣,醉心田园,空留一身治国之才;三国许汜远离喧嚣,求田问舍,为士林不齿。

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诉说着魏晋文人风骨,纵现世喧嚣、政治混乱,唯求内心一静足矣。

英国意识流女作家弗吉尼亚· 伍尔芙生活在女性卑微的年代,男权主义者们的大喊大叫未能击碎她内心的宁静,她在“一个人的房间”里写出了《黛洛维夫人》,以安静细腻的笔触震颤整个世纪的神经。

孙杨便是从喧闹中一步一步回归安静的。

自由泳多枚金牌得主在众山之巅傲然睥睨天下,山高本无声,奈何孙杨年轻气盛,竟堕入喧闹的深渊中,不胜高处之寒。

在禁止比赛的那段日子里,他回归了安静,晾晒了自己的灵魂,安静地反省,安静地练习,安静地重攀巅峰。

亚运会上他勇夺三金,激动落泪后,他便又是那个我们熟悉的腼腆男孩,游泳王者。

文艺女神汤唯也有过一段处在喧闹世界的日子,《色戒》中果敢地脱衣,在中国掀起了一场风波,风雨后,她被封杀。

但汤唯选择了回归安静,她在香港,在英伦,安静地读书,安静地进修,安静地积淀自己。

而如今,她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成为一颗安静而温润的东方明珠。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夜,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失望、失落、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唱着《平凡之路》的朴树,已经迈入了他回归安静的第十一个年头。

十年前,整个音乐界因朴树而喧嚣,然而朴树毅然远离,将沉默的背影留给了世界。

正如这歌词所说,在这喧闹的世界里,朴树回归安静,正是因为他领悟,平凡才是唯一答案的真谛。

英国诗人雪莱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在海德公园九曲湖自杀的)

玛丽·雪莱在17岁时,遇见了年轻的诗人帕西·雪莱,尽管雪莱当时已有妻子,两人还是不顾众人反对一起去了法国,最后3人在日内瓦住了下来。

2年以后,雪莱的第一任妻子自杀身亡两个玛丽两个玛丽,或者两个范妮,又或者两个哈丽艾特。

一个玛丽让我拿起了这本,而跟雪莱真正有关的是另一个玛丽,一个范妮,和所有的哈丽艾特。

记住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这个复杂绕口的名字,不是因为她的,而是在大学时代无意中读到了她的《北欧书简》。

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孩童般天真、孩童般易信的我,为什么得不到孩童般的无忧无虑的快乐呢

也因为这句话,我总觉得玛丽其实是很脆弱的。

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最早的身体力行的女性主义者之一,是玛丽·葛德文的母亲,也是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素未谋面的岳母。

我一直很想去找和沃斯通克拉夫特相关的读物,却一直没有勇气去看那本,我能找到的只有伍尔芙夫人所写的一篇短小精悍的人物素描。

在弗吉尼亚笔下,她只是成天跟那些中产阶级文学青年混在一起的沃斯通克拉夫特(没有玛丽了,她快嘴快舌不修边幅就像一个小伙子),她的表情坚定果敢,又充满幻想,她的眼睛明媚动人,含情脉脉又毫无遮掩地盯着美男子……她爱上美国商人伊姆雷,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却又拒绝和他结婚;她给女儿取了她最要好的女朋友的名字——范妮。

伊姆雷后来结了新欢,玛丽便独自带着女儿和保姆到北欧周游,《北欧书简》就是在那个时候写下的。

后来的故事就有点讽刺,玛丽遇到了大脑袋、小个头的葛德文,两个不信婚姻的人奉子成婚了,而且婚姻居然让他们幸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可惜好景不长,玛丽难产死了,又过了不久,葛德文娶了邻居太太——据说他们在玛丽生前就已经眉目传情了。

雪莱拜访斯金纳大街上的葛德文一家的时候,是在1812年。

当时雪莱不过20岁,是个天真热情又颇有人生阅历的青年。

和那个年代的贵族一样,雪莱也受到了纯正的教育,正像拜伦读了哈罗和剑桥,雪莱则进了伊顿和牛津,而且,他还被牛津开除了;他发表了几首诗歌,谈了两次恋爱,两个姑娘都叫做哈丽艾特。

第一个哈丽艾特是他的表妹,曾被雪莱的无神论和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迷得晕头转向,结果却毫无出息地嫁给了一个富裕的地主。

第二个哈丽艾特也是他忠实的听众,并且一度成为他忠实可靠的妻子;她出嫁的时候只有16岁,是个漂亮顺从的孩子。

可是当雪莱渐渐成为偶像葛德文的常客时,他跟哈丽艾特的关系却渐行渐远。

做丈夫的像播种机一样在葛家播撒着他的热情和理想,受到冷落了的小娇妻,则理所当然地到其他男人那里寻求安慰了,而葛先生的那两个跟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儿——第一任妻子的私生女范妮和第二任妻子带来的简,委婉地不失淑女身份地提醒雪莱他的妻子世俗虚荣,与他极不相称。

当玛丽从爱丁堡回到伦敦之后,葛家的微妙空气被彻底打破了——雪莱不必或左或右地去想到底是温婉的范妮还是热烈的简更合适自己,玛丽有她母亲所有的妩媚动人,还有她母亲所没有的安静沉稳。

而最最关键的是,玛丽继承了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勇气、果断和冷酷。

所有大人物都会离乡背井,即便是不很体面的私奔。

简加入了雪莱和玛丽出逃的队伍,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作了克莱尔,还为自己找了一个可与雪莱媲美的情人——拜伦。

那次短暂的恋情给了克莱尔一个女儿,而那次私奔则给了雪莱和玛丽两具尸体,如果不算上他们夭折的儿子的话。

先是范妮。

离开自己的生活去爱一个人固然需要勇气,就像16岁的哈丽艾特,17岁的玛丽;然而,毫不设防地让人闯入自己的生活又不做应变,或者需要更大的勇气。

葛德文家的小客厅里,范妮的确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对于生活,她和她的范妮阿姨一样无能为力;在她的两个妹妹闹出了丑闻之后,既没有人肯向她提亲,也没有人愿意雇佣她。

她的世界并没有给她太多的选择,除了那个装着鸦片药酒瓶子。

——这一切叫人不可思议,以雪莱的细腻敏感,居然感受不到一个女子对他的钟情和绝望:为人诚恳、好心好意是远远不够的,热情有时候反而会给人造成伤害和痛苦。

那个痛苦地交托了她的一生的女人,最后只得到了诗人短短的几行诗。

接着是已经成为怨妇的哈丽艾特——她到处散播着关于雪莱和葛德文姐妹的谣言,于是玛丽毫不费力地得出了结论:哈丽艾特是个可怕的女子。

她一点也没有想到哈丽艾特的境地与自己多少有点关系,也没有想到这个咖啡店老板的女儿生来脆弱——她并不是沃斯通克拉福特的女儿。

珀西的想法跟她差不多,当他知道妻子是因为怀孕而投河自尽的时候,反复地想着:“我的妻子居然是一个娼妓

”“我该做的,我都做了,可说已是仁至义尽……难道我能为一个不贞的平庸女子牺牲自己的一生与理智吗

”——他们不再相爱了,这就是原因和全部。

玛丽是雪莱被人记住的妻子,哈丽艾特是雪莱被人遗忘的妻子。

克莱尔是雪莱不知艰难地周旋在两个大诗人之间小姨,范妮则是被雪莱遗忘的大姨。

雪莱不是拜伦,他从来都不是唐璜,他大多数的日子是贫困的,可他从来都没有心生厌倦;他有天使般的脸庞,孩子般的热忱,他死的时候,他的朋友都说他是一个无私单纯的人。

然而没有人去怀疑,做一个永远的小孩子,保持孩童般的天真和热情,需要怎样的代价——孩子的快乐需要周围人更多的付出。

也没有人去怀疑,孩子固然天真烂漫,却也最自私冷酷。

他们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遭,就是别人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以生气勃勃的名义,以一生一世做个小孩子的名义。

雪莱死后,他爱过的女人和爱过他的女人照例喋喋不休。

玛丽拒绝了雪莱的好朋友特里劳尼,理由是她觉得玛丽·雪莱这个名字非常动人。

的确,这个名字好过玛丽·葛德文。

附一:《咏范妮·葛德汶》1817年当我们告别时,她的声音 的确在颤抖,但我不知道 那发出这颤抖之音的心 已经碎了,因此不曾明了 她的话。

哦,灾祸--灾祸, 这世界对你真太广阔

(查良铮译)附二:安·莫洛亚(上海文艺1981年版)最后关于克莱尔的一段记载。

谭立德、郑其行德译本,说实话,翻译得并不太好,不过这段内容却很有意思。

是整本最打动我的地方了。

大约在1879年(注:雪莱逝世已有55年),一位搜集有关拜伦和雪莱的资料的年轻人前来请求克莱尔回忆一下关于这两位诗人的往来。

他刚说出这两位诗人的名字,只见这位老妇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马上呈现出一阵少女般的微笑,这种腼腆但又含义深沉的微笑曾在她二十岁的妙龄时期里使她显得十分妩媚动人。

“好吧,”她说,“我猜想您也和别人一样,您以为我那时爱的是拜伦吗

”由于他十分惊讶地注视着她,她接着又说:“年轻的朋友,总有一天您会更好地理解女子的心。

我曾被拜伦所迷惑,但我并不爱他……没准我会爱上他,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沉默了半晌。

末了,那来访者踌躇不决地问道:“夫人,难道您从来没有爱过吗

”她脸涨得通红,一言不发,定睛注视着地面。

“雪莱呢

”他低声问道,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

“我全心全意地爱着他。

”老妇人满怀激情地答道,她连眼皮也不抬一下。

然后,她带着一副迷人的媚态,在他的脸颊上轻轻地拍了一下。

附三:拜伦在其与克莱尔所生的私生女阿莱格拉的墓碑上的题词:我必往她那里去,但她却不能回我这里来。

这句话出自撒母耳记下12:23,原文用的是“他”。

怎样是最好的读书方法

最佳读书方法很多同学很爱读书,也很勤奋,这种热情是很好的。

要想读好书,必须首先爱读书,要有高尔基那种“我扑到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的劲头,因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可是,读了许多书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消化不良”——读得P6太快了,操之过急,犯了“贪多嚼不烂”的毛病;二是“营养不全”——只读教材,其他方面的阅读没有跟上去。

这就是“读书无方”的症结所在。

那么,怎样读书效果好呢?1.循序渐进。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的一封信》中谆谆告诫初学者:“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

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

”2.学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一定要边读边想,读完一章一节或一段,一定要掩卷深思,想想这一部分共讲了几个问题,要点是什么,和前一部分是什么关系,自己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不懂;不能囫囵吞枣,“好读书不求甚解”。

3.互相切磋。

《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矣”。

一个人苦思冥想,体会往往有限。

要善于在周围的同学中交学友、拜老师。

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我看这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法。

4.读写结合。

徐特立有句名言,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时要随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把要点、重点、难点、关键处标出来。

读完一章一P7节,要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有两种,一是提要式的,就是韩愈所说的“提要钩玄”,把这部分的要点提纲挈领地摘录下来,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二是感想式的,就是写一篇或一段读后感,把自己的收获、体会、感想和疑问记下来,以反复琢磨、加深理解。

5.多读作品。

读书要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教材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材料,应该精读。

但单打一地读教材不行,因为教材是讲理论、讲方法的,这些理论和方法是从大量的作品中,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

先有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后据此总结出了文学创作规律的文学理论:先有了各种文章,然后才据此总结归纳出了语法知识。

只有大量阅读作品,才能从书面语言和文学现象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才能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深刻含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作品甚至比读教材还重要,因为作品是来自生活的,诉之于感官的,第一性的东西,是学习理论知识必须具备的。

费吉尼亚伍尔芙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