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英雄名言
1、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 邓世昌2、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
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辞。
—— 张履祥3、发愤识遍天下学;立志读尽人间书 —— 苏轼4、百学须先立志。
—— 朱熹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 王阳明6、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 毛泽东7、他在1917年学生毕业典礼上对学生讲演说:“今日正值诸生立志之时,无论各具何长,要皆能发扬昌大,以备国家干城之选……望各立而志,急图自新”,在此演说中他还指出:“学校正如一小试验场,场内人皆有信心,具改造社会之能力,将来进入社会改造国家,必有成效”。
所以可见,张伯苓主张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独善其身的白面书生,而是要培养有改造国家改造社会为人民谋福利的能力之“干才 —— 张伯苓8、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毛泽东9、百学须先立志 —— 朱熹10、年轻的女人立志要往上爬,并不是太难的事,立志要立得早 —— 亦舒11、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
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 卡耐基12、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 孙中山13、一个人都要立志,都要有期待和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会妥协,才能有所收获,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这样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
—— 蒲巴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经典语句摘抄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
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
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
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
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
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
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
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
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
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因此经历史证明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 7 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但是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
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
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 8 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是他同样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
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
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有过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孙中山追逐世界潮流,结合中国情,在政治理论上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思想。
第一,民族主义思想内容的发展民族主义是中国的传统思想;第二,民主政治思想的丰富。
提倡“直接民权”批判“代议政体”,提出“权能分离”思想,提出训政时期的构想。
当然,其思想也有局限性:经济思想切合国情不足。
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研究西方社会经济的产物,对民生主义有两个办法: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节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不利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其一,当时中国近代工业极其落后,急需扶植民营工业,调动 9 人民大众的投资积极性。
其二,当时国家财产极端困难,无法筹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大量资金。
在政治谋略上的主要失误:缺乏摧毁传统的皇权专制主义思想的有效措施论战;革命三十年,为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直到皇埔军校建立;整治活动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谋略。
理论基础:进化论,互助论。
在思想方面主张道德政治。
在政治活动方面,孙中山相信人类进化靠互助,而不是靠竞争;他不是从人类为追求利益、充满竞争的现实状态出发,而是从仁义道德互助的愿望出发,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
他看不到事物的复杂性,忽视了行之有效的军事政治谋略的建构。
总之,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做贡献,虽有一些在革命上的不足,但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事无法避免的,故他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革命前辈。
以中国近代史为主,写一篇议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
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并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一样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极其鼓舞人心的。
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
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
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
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从此中国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须依赖的力量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
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
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同时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的可贵品质,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祖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定的基石。
同时积极开展了各领域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
看着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国人无不倍感自豪与骄傲。
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荣了,我们不会在屈于强权,不会再忍受屈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为荣。
当然,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
尤其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世界近代史30个名人名言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试论颜元经世致用的义利观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中,义利关系问题集中了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追求私利是人的欲望本能,但是追求私利应以“义”为前提,以义制利,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的义利观可概括为“重义而不轻利”。
而荀子则提出:“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
”已经有了重义轻利的倾向。
董仲舒提出:“夫人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否定了君子在合乎“义”的情况下追求“利”的合理性,这与孔子所赞许的“义然后取”和荀子说的“好利恶害”明显不同,进一步割裂了义利之间的关系,也把重义轻利的观点绝对化了。
宋明理学家承袭、发挥董仲舒的观点,严义利之辨,倡导贵义贱利。
程颢认为“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义利关系被视如水火之不相容,有义则无利,有利则无义,朱熹提倡“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心学大师王阳明也主张“去人欲而存天理”。
“义”作为一种价值原则被提升到宇宙本体和形而上学终极存在的高度,称为“天理”,“利”因“人欲”恶的性质而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先秦儒家所谓“合义”的利也不存在了,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利”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清初,思想家颜元继承、发扬了事功派的功利思想,在义利关系上对董仲舒和宋明理学的观点作了尖锐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孔子义利观的本来面貌。
他主张“以义为利”的观点。
他说:“以义为利,圣人平正道理也。
……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
后儒乃云‘正其谊,不谋其利’,过矣
宋人喜道之以文其空疏无用之学。
予尝矫其偏,改云:‘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义利并不对立,在正谊、明道的前提下,必须谋利计功,求义中之利。
颜元还以种田、捕鱼为例说明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是必须讲求功利和收益的:“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
世有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
”正义明道就应该谋利计功,不讲功利,义、道之事空洞的腐儒直言,于国于民毫无益处。
这里,颜元实际上是将功利看作是“正谊”、“明道”的出发点和归宿。
颜元对程朱理学将义利对立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尤为反感,他认为,舍形无性,人形不但不是人性的累害,而且正实现了人性。
而人的欲望又满足人形体各方面的需要,因此也是人性的必然表现,是人之常情,不能像程朱那样将其看作是罪恶性质的人欲。
所以他说:“故礼乐缤纷,极耳目之娱而非欲也”;“位育乎成,合三才一性而非侈也”。
主张有其体必有其用,并以其用通有其体,这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根本否定。
颜元认为,谋利计功是人的活动的普遍特征,道德不是空话而存在于人们谋利计功的行为之中,“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所以“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
他的这些观点,继承了先秦儒家“富贵乃人之所欲”,君子“义然后取”的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比较好的将义利统一起来,可以说是向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复归。
在道德评价中,之所以谋利计功,就在于“理由事先”、“理由功著”,必须通过实事实功的实际效果,道德才得以充分体现。
仁义并非仅存于内在的道德世界之中,还应当具体展现于外在事功的开创过程之中。
正是外在事功,构成了内在道德的现实确证。
外在事功对于实现人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彰显内在德性的光辉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的离事功则“言仁义者陆沉泥腐”,“无事功之仁义”强调的正是这一点。
而理学家中时道德境界,轻视物质生活,把两者对立起来,宣扬重义轻利,甚至讳言功利、不求效用,必然导致道德价值发生混乱。
颜元反对只强调动机而否定效果,它批判理学家热衷于静坐空谈心性道德,不办经济生民的实事,形成了一种崇尚空疏、鄙弃实事实功的社会风气。
认为其所造就的只能是“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无用腐儒,“莫谓唐、虞、三代之英,孔门贤众之士,世无一人,并汉、唐杰才亦不可得”。
由此可见,在道德和事功的统一中,颜元的侧重点由道德转向了事功,外王事功成为了价值的重心和目标。
正是基于这一点,颜元为了扭转空疏的社会风气,扶正被颠倒了的道德评价标准,提出了“身心一致加功”的原则,即在道德评价过程中,既要注意言行一致,又要注意义利统一,动机和效果的一致。
要把个性修养同成就事业联系起来,考察实事实功的完成,特别强调义利并重、道功兼收,以“功”、“用”来判断、评价道德。
同样,为学求知的目的也在于“务期实用”。
颜元认为:“学必求益,凡举步,觉无益就莫行;凡启口,觉无益就莫言;凡举念,觉无益就莫思。
”颜元把“有益”看作为学求知的前提,无论行、言、思都必须以“有益”为出发点。
讲义不能不讲利,只有义利一致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基于对宋明以来崇虚黜实、讳言功利的严重弊害的深刻认识,颜元提出了功利主义的圣贤观,把能够“建经济生民之勋,成辅世长民之烈,扶世运,奠生民”的圣贤作为最高的人才理想和德育目标。
他强调知识分子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且还要有济世救民的本领。
颜元所谓的圣贤已不同于传统儒家的圣贤。
在儒家传统观念中,圣贤主要指个人道德修养的完善状态,而颜元的圣贤范畴则是社会本位的,着重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具备的实际才能及实际功利的完成方面来要求和衡量,既有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又有实事实功的要求,而对于后者尤为注重。
可见,颜元把“斡旋乾坤、利济苍生”的实际功业以及“有真才真器”,“致君泽民”的能力作为人才的标准。
在心性道德之体和经世济民之用之间,颜元所强调的是通过经世致用来体现德性。
颜元的所谓理想人格不再是静坐读书,重义轻利的腐儒,而是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义利兼重的有用之才;他所关注的不再是挺立的道德人格和“存天理,灭人欲”的内圣工夫,而是能否开创盛大的外王事功。
颜元并不否认内在德行的涵养和修持,只不过以一种不同于宋明儒者的理念开创出内外圆融的为学路向,赋予了宋明儒学因过分脱离外王路线而腐朽生蠹的思想以崭新的生命。
综上所述,颜元的义利观以经世致用为旨归,更以“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为原则,实现了对儒家义利观的复归。
颜元提倡经世致用“正谊谋利,明道计功”的义利观,既重义又重利,既重内圣又重外王,既重“尊德性”又重“道问学”,既肯定多学而识的博学多问,又强调理乐六艺等实用技巧的价值,在工夫路线上异乎宋儒,开出了一条客观、具体、务实的实学思想的新路数,实现了由内圣转向外王,由虚空转向实在,追求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的新路数,实现了由内圣转向外王,由虚空转向实在,追求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路向。
此是颜元思想的真正价值所在。
当然,颜元的义利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他所反对的是当时重义不追求正当利益的腐儒。
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深切理解古人思想的精华,既要避免不顾国家和他人利益,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舍义重利倾向,又要兼顾合理的追求利益的经济商业活动。
只有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使义利并重,协调一致,调节好物质利益和道德精神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开创我们灿烂光明的未来。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近代中国英雄的名言
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 张学良名言——中国不亡有我在 近代爱国将领吉鸿昌: 吉鸿昌名言——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我头
中国近代史求问好给加分!材料1 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
近代化道路上的中日对比,真正的区别在哪里
下面是愚蠢小猪的文章摘抄,需要全文及更多内容请Email至wouc@qq.com大清的甲午战争失败,有好事者考证出大清舰队吨位多少,炮的数量口径多少,一看不得了,好象还强于日本。
但为什么战败了呢,于是深挖,什么训练不足造假严重,炮弹里面参沙子,军舰上溜狗大炮上晒衣服,挪用和贪污经费,如此等等,然后义正词严的指出,就是因为“专制腐败”才失败的。
民国没有海军,于是就没有“专制腐败”。
说民国没有海军也不确切,著名的“中山舰”就是从日本三菱买的,后英勇地自沉于长江。
装备几架老式飞机的民国空军很快就被消灭,然后租苏联的援华飞行队和美国的飞虎队。
丰田汽车在中国大地上驰骋,有路就有丰田车,当然也就有鬼子兵,繁华上海的汽车却不见了踪影。
经济高度发展的满州生产的炸弹象雨点一样砸在中国人的头上,而英勇的中国士兵却需要拿着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一切都那么自然,合情合理,好象是应该发生的一样,没有谁应该对这一切负责,没有谁去追究,还正好可以歌颂“一寸山河一寸血”。
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高,经济空前繁荣,却不能向前线提供一辆坦克、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门重炮……2006年底,CCTV放映了系列专题片《大国崛起》。
这个据说花费2年多时间拍摄的专题片,讲述了历史上9个大国的兴衰的故事,传达了这样的理念:制度决定国家,即制度是国家。
这反映了CCTV,也是中国精英指导阶层对大国兴衰的主流认识。
无独有偶,2007年2月21日,日本国家电视台NHK每周三的固定历史栏目(《その时(那时)》),放映了日本是如何崛起的专题片。
专题片题目是:鉄は国なり(铁是国家)。
这是NHK,也是日本精英指导阶层对大国崛起的主流认识。
日本明治政府封建专制集权腐败,权利没有任何制约,完全靠拍脑袋凭行政力量强力推进移植各种西洋工业和工程。
政府官僚首先考虑的是政绩和形象,成功了自己有利益,还可以名垂青史,确实那些明治官僚后来都名垂青史了,失败了自己不用承担责任。
这些项目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经济效益低下,官营釜石制铁所则是其中最大的失败。
1901年,官营八幡制鉄所第一座高炉建立,伊藤博文等日本政府政要出席开业庆典。
1901年11月30日《东京经济杂志》这么描述同年11月18日开始作业的情况“熔铁炉的炉门打不开,熔融的铁不能流出,失败,两院议院、当局大臣等都目瞪口呆。
”日本只引进了技术,却没有改革官办体制,失败是必然的,这是“体制”问题。
不改革体制是不会成功的,这是中国人的认识。
但日本人却认为是由于使用外国设备和外国技术者,这些技术实际是“盆栽”技术,“盆栽”的意思是不适合环境气候,也不能自我繁殖生长,不适合日本的矿石和燃料。
巨额投资建设的溶铁炉不能生产铁,日本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国家的行列。
这是日本人的世界观。
中国人的看法是不改革体制就不能成为现代文明国家。
原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野吕景义因为污职辞职,看样子官僚主义下腐败是必然的。
由于官营八幡制鉄所运转困难,被招回解决技术问题。
终于在1904年7月,改造后的第一号高炉重新点火成功。
这座高炉经过了60年的岁月,1961年才被拆除。
官营八幡制鉄所成功制铁后,并不表示日本已经进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
铁要加工成各种型材,如铁轨、船板、型钢等。
野吕景义死后,国产铁轨相继出现破损事故。
野吕景义的弟子们在日本全国调查,收集数据、样本,战酷暑斗严寒,不断试验,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
终于把外国“盆栽”技术转化成自己的技术。
1930年1月,日本终于实现铁轨的完全国产化。
その时(那时),日本迈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
1945年,日本战败,一片废墟。
战后的复兴首先从钢铁开始,煤钢倾斜生产。
大量的技术人员带着资料数据图纸回到日本,研究设计制造了新干线的铁轨。
在钢铁的带动下,造船、建筑、汽车、新干线,这些铁制品把日本带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节目的末尾展示了野吕景义的名言:“「现代の进歩は表面的なものになってはいないだろうか
鉄というしっかりした干を持たない产业という树木が、果たして枝や叶を豊かに繁らせ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か。
しっかりと考えて顶きたいのです」”译文:现代的进步是表面的东西吗
产业树木没有铁这样牢固的根干,能够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吗
请好好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