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观后感
《叶问》看了,那几部别的贺岁片还没看,那就先谈《叶问》。
武打不错,比较真实,很好的反映了咏春拳柔中带刚的特点。动作很内敛,很小,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乔峰打法,一找记忆,这就对了,咏春拳是一个女子创的。前几年杨紫琼演过那个创始人的故事,不过电影名字不记得了。
看过这部电影,让我不自觉的想起我的启蒙武打片来了,就是《霍元甲》。别说啊,叶问的气质和霍元甲的很相像,书生模样,温柔的比较像断臂山下来的。事实上,这样的英雄是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品位的——外柔内刚,更加注重精神气质。或者说是在柔弱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坚强的心和一身绝世的功夫。所谓人不可貌相,咬人的狗不叫。。。。。。
进入剧情,我进场晚了一点点,从我看的说起。先上来一武师,略胖,高个,要和叶问比划比划。挺巧,这武师是赶饭点去的,导演于是用这个胖武师制造了一点儿开场搞笑情节。用意是让观众先轻松一下。只见这个长的像德华的演员果然学足了八戒,吃相贪婪,而且显得非常愚蠢。引得观众哈哈大笑,果然,没过几招,就败了。吃也吃饱了,打也打输了,告辞吧?还恬不知耻的让叶问答应他别把这事说出去,保守秘密。堂堂男儿,居然没有正视失败的勇气!自尊靠着虚伪的光环维持,不知道叶伟信导演的用意何在?居然叶问也心领神会的一再允诺?学武之人最提倡的好像是光明磊落吧?看来国人对“面子问题”都心心相印了。
后来,这事被饭店老板的弟弟给抖落了出来,然后被好事者添油加醋的演绎的更加精彩。有点以讹传讹的夸大其词的意思。好像是这么回事。情节有点忘记了。那这块就不多说了。令人惊奇的是“德华”兄居然腆着脸来和饭店老板的弟弟叫板。可爱的“德华”呀,你怎么就那么确定只有一面之缘的叶问不会将你的糗事抖落出去呢?您可真是一心奔着八戒的角色去了!一点不长脑子。
饭店这出戏,有几个主要的配角都出场了,他们都是叶问的朋友,戴眼镜的小业主“达华”,饭店老板——后来的拉煤工友,“德华”,被当场扒了裤子的“瞎说啥实话”的老板弟弟——后来的小土匪,还有刑警队队长——后来的汉奸。这出戏是整个电影的铺垫,在将后的佛山生活中,叶问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们。整个影片核心突出一个字:义!为了这些朋友,我们儒雅的叶问同志将不得不付诸武力。这是后话,先看剧情发展。
“力王”攀少皇出场了,这肌肉壮硕的哥们好久不见了。刚开始我还真没看出来,就觉得这哥们怎么这面眼熟呢?仔细一想才明白过来。真是感慨岁月如梭呀,长上胡子的“力王”也显老态了。他这次扮演一个北方的粗汉,没文化胆子大,带了几个不学好的社会地痞就来武术之乡——黄飞鸿的老家——无影脚的脚跟——佛山,打天下来了!用东北话说:那叫一个虎字了得?俗话说:可虎之人必有可虎之处。就见这昔日的“力王”是三下五除二,连顿正经饭都没吃就把个佛山各武官打得是稀里哗啦!看的过瘾呀,可给咱北方人长脸了。当然,武师“德华”也未能幸免于难,众目睽睽下让“力王”一脚给踹在脸上。结结实实的补丢了一回面子。前面这些都是铺垫啊,都是铺垫。全城武馆是不是都不行了?欧啦,垫场也垫的差不多了,该叶问同志出场了。结果可想而知,叶大师以赔上几个破花瓶的代价就把“力王”拿下了。“力王”恼羞成怒,索性武馆也不开了,直接领了一票社会渣滓当了截道的土匪。技术含量很低。
接着,小日本来了,杀人放火,民不聊生。就是这样,也没有把儒雅的叶大师激怒。叶大师搬出豪宅,住到了贫民区。全城的老板姓都开始为了一口饭而挣扎,昔日操练武艺的佛山闹市也不复存在了。这时,导演把视角对准了叶大师的困苦生活。也让我们见识了一下身高如此大差距的夫妻大秀恩爱。小到一粒米,大到一捆柴。到处是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到处是无论多么穷困,相伴到永远的温馨。尤其是那个给了两次特写的米缸,盖儿都坏了,这也太惨了点吧。看的我直想说:叶太太,您这是给耗子准备的过冬粮食?实在是不能忽视导演这画蛇添足的良苦用心。
叶大师本是阔少,有钱,没打过工。当家里最后百八十颗米被熬成了粥之后,叶大师出去打工了。对了,之前好像是当了最后一件值钱的东西,换回来有三五斤米?表现了当时战争年代的物价飞涨和生存的艰难。当不多数人吃都吃不饱的时候,吃饱饭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奢侈,何况值钱的物件。打工吧,赚钱吃饭吧,叶大师成为了一名社会最底层的拉煤工。小脸整的雀黑,基本上很难认出来。就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朋友之一:前饭店老板。也是他的忠实粉丝。忠实程度5颗星,有半个红薯为证。叶大师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也没含糊,给就吃了。就因为这半个红薯的恩情,最后将叶大师的故事推到了高潮,也将叶大师推到了风口浪尖,险些丧命,这是后话。老朋友见面,自然得叙叙旧。前饭店老板说出了自己的闹心事:当年一时冲动把自己弟弟的裤子给当众扒了,于是弟弟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心里老内疚了。这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歉意,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仍然给弟弟准备了一份见面礼——半岛铁盒。拿出来显摆显摆吧.一摸兜,晕!丢了。这儿算一伏笔——一个半岛铁盒的下落及作用。
日本人为什么让中国人和他们日本武术爱好者比武,目的何在?电影里交代了吗?也许交代了,我没弄明白。因为按照我的理解:日本人要是想学中国武术,直接花点米请几个类似“德华”的不就行了?还是想以武会友,笼络人心?这样也不太可能,因为比武和打野架差不多,打着打着就上脾气了。别说本来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就是兄弟两比划比划也容易恼羞成怒呀!要不就是占领了中国觉得面子上抹不开?让中国人拳打脚踢解解恨?可能只有最后一个可能了,佛山作为武术之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小日本这是加强与佛山文化交流的唯一行得通的“项目”。为了鼓动群众的积极性,还有奖品。
饭店老板怀着民族之恨就去了,合计着对于武术的多年热爱,随便出两招也能解恨一下呀。有种痛打日本狗的美妙愿望。谁成想到,去了遇到个高手,不是对手,但是可敬的饭店老板有民族气节,永不言放弃。最终,被活活打死了。请大家为这样高尚的品质沉默两分钟先。
忽然觉得这样重新把人家的电影再唠叨一遍很没意思,索性就此打住。谈谈我个人对此电影的观感。反正是一个四六不懂的外行,我就泼开撒了啊。前面我说过,感觉这部电影在动作的处理上比较真实,当然,摧毁力有些夸张那是剧情需要,真要是像美国摔角那样愣打也还能挺住的话,那就真成了连续剧了,再说,不这样也没法体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呀。这是洪金宝的功劳。甄子丹的表演有所突破,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打斗的钢铁战士了。倒是三级猛男“达华”的表演不够出彩,全片出场几次,人物性格刻画的模棱两可,一点也不鲜明。留下深刻印象的配角有两个:1、先是刑警队队长,后成为汉奸的叫什么名字倒是忘了。2、眼睫毛很长、眼睛毛嘟嘟的小日本司令。那天在中央六台扫了一眼好像演员本身就是日本人。
前者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干什么都不容易,别说是一个汉奸。得会日语不说,反应还得是相当快,电影中他向我们展现了如何在两个语言不通的人之间求得生存。此汉奸也是叶大师的铁杆粉丝,甚至在小日本通缉叶问时还把叶问藏到了自己家里。可见对叶大师的一往情深。最精彩的是在最后,由于经常被他的小日本上司毒打,在叶问比武胜利时,大批的老百姓冲到擂台上时,他来了个反戈一击。将他的小日本上司一顿胖揍。看来民族仇恨还是不必自己的切肤之痛来的直接。谁要说这是爱国之情占了上风我和谁急啊!
后者事实上是一个在某些地方值得尊敬的人。在日本人当中,只有他真正把叶问当做一个公平的对手来看待。在其他日本人眼里,虽然叶问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中国人,但仍然不过是随便就可以死在枪口下的待宰羔羊。他也是一个极度自负和侠义之人。他认为他可以战胜任何人。他没有在感到不是叶问对手的时候动用自己强大的持枪部队。虽然那时候只需要他喊一嗓子那么简单。就是这个一身胆气的司令,终于被叶问打垮。没办法,他逼着叶问和他决战。逼着一个与世无争的的人终于痛下杀手。
电影没有渲染高涨的爱国情操,相反,更多的是快意恩仇。叶问挑战十个日本武士为的是给了他半个红薯的饭店老板,之后的一切也都因此而起。所以,有恶搞者可以如此标题:半个红薯引发的血案!“德华”为了三小袋大米命丧黄泉,至始至终很好的沿袭了八戒的作风。回到“达华”这里,叶问为了他的小工厂挺身而出,给“力王”又上了一课:啥叫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顺便把半岛铁盒物归原主,又挽救了一个失足青年。
总之,甄子丹在片中非常忙活,外有敌国,内有贼寇,家里还得照顾老婆孩子。被动的被拉到了这个纷争的局势当中。最终在混乱当中,远赴香港。继续把咏春拳发扬光大。在香港还收了一个争气的徒弟——李小龙。终算使命完成。叶大师的一生,从影片中看来,应该是义气云天的一生;是嫉恶如仇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
就写到这里吧,都是戏说啊,看官千万别和我大动干戈,影响我们这个被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