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白》观后感
谈到“告白”很多人会想到浪漫的爱情画面吧,但是在电影《告白》的开场中,本该明亮的教室,却像是被蒙上了一股灰霾。学生们仍然在喧闹,女班导森口老师正用平淡的口吻来进行一些述说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学生像没听到般自顾自地嬉闹,偶尔还会顶撞一下,直到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命”字,最后一笔那刺耳的划声,让所有学生安静了下来,也正式开始故事的叙述。
是的,森口老师开始的告白是关于生命,但那书写“命”字的最后一笔发出的刺耳声,也预示了这不是一个歌颂,赞美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述说了一个生命的消失。森口老师的女儿在学校中意外身亡了,虽然最终警方的结案是意外溺水死亡,但是森口老师却认为这是她的两个学生做的。老师在班上诉说的时候,许多学生还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还有说有笑,仿佛老师在讲的是一件平常不过的家常事。犯人是两个,A君和B君,A君杀人的原因是,想让从小就离开他的学者母亲看到他继承了母亲的才能,但是自己在科技比赛上获奖的新闻,却不如一个杀了全家人的女孩的新闻轰动,于是便萌生了杀人从而让母亲知道自己的念头。B君胆小又孤僻,由于某些原因对老师生恨,从而被A君拉拢了一下,就加入了A君的杀人计划,目标任务就是森口老师的女儿。当A君用他在科技比赛上获奖的会电人的钱包把小女孩电到后,便对B君说可以把他是杀人凶手的事讲出来,同时也说自己接近B君是为了利用他,随后便嘲笑了他一番。B君明显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当A君走后,B君发现小女孩并没有被电死,而是被电晕了,他感到很高兴,但是让他高兴的不是小女孩没有死,而是高兴A君并没有成功杀死小女孩,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个失败者,也为了不让A君的计划得逞,于是他将小女孩扔进了水池中……看似平淡地述说着这一切的森口老师,在她告白中说的一句话,终于让刚才还在嬉闹,窃语的全班学生沸腾,恐慌起来,“我刚才在那两个同学喝的牛奶中注入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两个少年走向毁灭的故事。A君很高兴,因为他死了,他妈妈就会想起他了。B君很惊恐,他感觉自己要死了,就把自己困在了房间里,不洗头不刷牙不洗澡,以臭味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最后的结尾是这样的,B君的妈妈受不了自己的儿子变成疯疯癫癫的样子,想跟自己的儿子一起去死,但是最后被B君杀了。A君查出老师并没有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注射进自己的牛奶中,于是准备策划一个更大更轰动的杀人事件,就是在全校集会的地方安装炸弹……结局是比较开放式的,所以我也不怎么好叙述,不过A君的爆炸计划并没有成功。
很多都会说森口老师并没有作为一个老师的资格,对待做错事的学生竟然是报复,而不是引导他们向善,但是我认为全篇中,只有森口老师一个人是正常的。最为一个刚经历丧女之痛的母亲,难道还要要求她去原谅,甚至去对杀害她的女儿的凶手以德报怨吗?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的人是没有批评的资格的,教师是人,不是圣人。在一开始,森口老师对全班说,最能保护未成年人的不是父母,也不是武器,而是少年法,无论一个未满14岁未成年人犯了怎样过分的罪行,也只是被少年中心监管,不会被问罪,最终无罪释放。女儿被杀死而凶手则无罪,这是许多为人父母的人无法接受的,从电影一开始,森口老师就不是一个老师的身份,而是一位为女儿的死讨回公道的母亲,所以森口老师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了吧。
A君从小就憧憬着身为电机学学者的母亲,即使母亲离他而去,也一直希望能够能到母亲的注意和关心。正如A君在片中所说,没有人教他杀人有错,因而他才想以杀人这种方式来吸引自己母亲的注意。这部日本电影,涉及的日本社会话题比较多,比如少年法和青少年的生命观。我们可以从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例如《挪威的森林》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看到他们对于青春和生命的思考。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青春就如一只蚕茧,在其中的困惑之中挣脱不了的,困死在其中,挣脱出来的便伤痕累累的成长。A、B君都是困死在了其中,A君是将生命当成了儿戏,而B君则是在母亲的溺爱和庇护下迷失了自我。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观念变成可怕的思想,可怕的观念。杀人成为了他们的目标,杀人可以让A君达成愿望,让母亲见到自己;杀人可以让B君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也不是失败者。这些本来都不难实现的愿望,由于畸形的生命观和人生观,让杀人成为了他们达成目的的手段。生命是什么?这是这部片子留给我们的思考。未成年人犯罪有错吗?错在谁?未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吗?是否经教化后他就会重新做人呢?这些问题则是这部片子留给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