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观后感
文/沈爱萍
《信仰》观看过后,带给我感动、思考,深受教育。片中有一句解说词给我留下了深深地印象:“选择信仰很艰难,坚守信仰更难。在坚守信仰的路上,铺满了荆棘,更有可能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失信仰的时代,这是一个迷茫与困惑并存的时代,有忠诚就有背叛,有信仰就有迷失。特别是在价值多元化、社会物质化、经济市场化的今天,面临着“四大考验”,党员干部坚定信仰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重。如何坚守信仰?这是一个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触及到心灵深处的问题。每年红7月看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时,常有疑问在我的脑海里,那些共产党人怎么不怕死,真的是铁打的硬骨头吗?,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共产党人征服了万重艰难,取得革命的胜利。今天,《信仰》告诉了我答案:那就是信仰的力量,一种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彭湃烈士甘于背叛富裕的地主家庭,走上艰难的革命道路,直至被捕牺牲还要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也不难理解方志敏烈士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写下了著名的《清贫》和《可爱的中国》,坦然地走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刑场;还不难理解王进喜在看见公共汽车上安装着煤气包时的痛哭失声,和用生命去践行的“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更不难理解杨善洲老人放弃安逸的晚年生活,利用22年的时间为子孙后代留下的5.6万亩,价值3亿元的青山。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信仰。
《信仰》中,吴孟超老人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人信宗教,有人信佛教。我说,我信共产党,共产党能领导我们全国富强,领导我们走上幸福健康和富裕的道路,这就是我的信仰。”老人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8000万党员的大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得到13亿中国人民的拥护,因为她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带领中国步入了世界强国之林,更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了伟大的复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5岁的刘胡兰、22岁的雷锋、25岁的澎湃、26岁的朱光亚,从年龄上来判断,他们也无疑是今天的80后、90后。他们之所以永垂不朽、成为人们的精神偶像,就在于他们对信仰的赤诚,以及为了信仰可以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相形之下,在如今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不用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但和平年代的坚守更加错综复杂,与战争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们面临的诱惑与选择更多,考验更苛刻。我想这也是《信仰》播出的一个原因吧。时刻督促自己,坚定信念,在当今更加需要。
我今天能做的,就是做好本职的工作,在普通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忠实履行自己每天的责任。我们不需要制度的约束,需要的仅仅是我们对个人追求信仰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新一代共产党人该坚守住的信仰高地。
作为机关支部的党员,首先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了解事实政事,注重言行,有责任感,“务实”理念渗透在管理的方方面面。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把手边事做好,真心实意的为职工服务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办事效率;爱医院,爱同事,按制度办事,认真听取各层面意见,善于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多干实事正事,做职工希望我们做得事。
世上有三种人,一种为生活而工作,一种为工作而工作,另外一种是为理想而工作。为生活而工作,他是迫不得已;为工作而工作,他会经常烦躁不安;为理想而工作,他的人生将会丰富多彩。希望我们机关支部的每一位都能成为第三种人——为理想而工作,并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先争优,努力去践行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