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快乐上学去》观后感
当看到《快乐上学去》这个标题时,我就想快乐是什么?什么才叫作快乐?快乐上学去又是个什么样的情形呢?这《快乐上学去》必定是部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全面发展而努力,但是看完这一电影并非完全排解我以上的疑问,反而使自己的心情难免有些沉重。
《快乐上学去》是一部印度的教育片。本片讲述的是学校的教育在面对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面前所面对的一系列困境,及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教育逐渐走向商业化,在这一背景下,SVM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境遇。刚开始播放的时候,主旋律还是愉悦的。一位新来英语教师被校长及在校教师殷切的希望教授学生自己并非擅长的音乐,但在他的带领下,全校的学生瞬间活跃起来,学生的生活开始井然有序。
他宣传改革,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存在改革,因而他深入到学生的内部和学生打成了一片,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老师们的爱戴。但是,事情总是跌宕起伏的,学校管理者在商业利益的利诱下,打压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天将钱挂在嘴边上,学校的管理到处充斥着铜臭味,学生们也被其残害得无心向学,学生们的人格发展严重受到了阻碍。
看完这一片子,我认为这一片子主要是要我们反思当今人们的生活及当今的教育走向。如今,我们的教育该走向何方?如今,教育的功利主义的思想观念实在根深蒂固,导致教育的人文性的缺失。社会高速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向着“钱”看齐,从儿童时代就开始受到功利主义的熏陶,难免功利性意识比较强,但是学校的教育也深受社会商业化的深刻影响,逐步走向商业化,按商业发展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而忽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的发展也同样面对这样一个困境,如果学校不按商业化的标准来发展,就没有所谓的发展的前途。正如校长所说:现在的教育,已经推向商业化,校园每个角落都充满铜臭,利润比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校长作为私立学校的校长,自己也是迫于各个董事会的压力才会走向错误的道路。就是商业化的发展改变一个学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导致学校走向另一个极端。但是,校长的无奈又有哪位能读懂?
当校长说出他心埋已久的心声时,我突然对这个校长肃然起敬。他说:而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教师是崇高的,但教师这一行业是毫无盈利可言的,是社会上那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的路。而他选择这一行业则是由于其对这教育的激情,他相信教育能培养新一代,如此的宏愿非一生能实现,而在于一代一代人的醒悟。激情在于对教育事业的敬畏而非把他当成是一种商业,存在各种非正当的竞争。当自己犯错时,他希望的是得到学校师生的原谅。他依然坚信改革,但是需要改革的是教学设备,而非是商业化的铜臭引进校园,毒害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发展。
当看到那些商业化的推进过程中,看到学生们所受的打击、打压时,我想到了我国当今教改。教改的新理念是“为了一切人的,为了人的一切,一切为了人”,可是为什么当商业化推进到校园的时候,那些商人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对一个儿童的身心发展视而不见。当学生没能背出赞助商时,开口就骂“你怎么那么笨”,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吗?这样,儿童的学习是否会受到打击呢?或许真的是利益在他们心目中高于一切,他们的思想已经完全受到铜臭味的熏陶。
片子里的教师,除了那位管理者以外,都是值得肯定的。他们真正做到了“为了一切人的,为了人的一切,一切为了人”,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地方。他们在学生受到打击时,依然鼓励学生勇敢大胆的尝试,当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时,集体为学生去投诉管理者等行为。不仅是他们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教育行为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课堂并非要求学生整齐划一的教育,而是欢乐的课堂。
教育在于快乐、激情、敬业、爱心。希望商业化的发展不要过多的干预学校的发展,还学校一方净土,一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篇二:《快乐上学去》观后感
这不仅仅是一部批判教育体系的影片,否则校长不会始终沉默寡言,面无动容,甚至当他被误解时,都不想辩解一句。 当校长告诉校方股东,资金运转并没问题,声誉也良好,股东吼道:“我不要声望,我要钱!”当校长想将精力专注于教育,吸引生源,家长们却纷纷奔向设施精良的学校,哪怕这些学校的收费高出数倍,在他们眼里:贵的就是好的!当校长去银行寻求贷款,期望提升学校硬件设施,以抬高学费增加利润,抵制股东拆除学校的计划,却屡屡碰壁,银行认为学校缺乏盈利能力,不值得发放贷款。整个社会都被视作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凡事都以物质来衡量其价值,教育何以独善其身?一筹莫展的校长,只得屈从市场经济,求援于商业运作。 近日热映的《小时代》,尽管批评声不断,甚至连人民日报都跳出来指责其价值观低下,可仍旧挡不住它扫下几亿票房,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作者郭敬明,我不禁疑问,为什么不去批判追捧《小时代》的人呢?郭敬明也不过是深谙市场经济操作:你们想看什么,我就给你们什么。影片中的家长认为孩子能上电视是莫大的荣誉,并感谢学校让孩子出名了,于是学校强迫孩子们参加电视节目与比赛来提高学校竞争力,家长有这样的虚荣心,学校就满足家长这样的虚荣心,这已经不是教育者单方面的问题,试想若非市场充斥着拜金虚荣的群众,《小时代》何以生存?怕是根本不会有人出资来开拍。 学校为了进行舆论炒作,不顾天气炎热,让学生叠人墙,请媒体来拍摄,然而赶来的记者都是骗吃喝的非职业者;为提升学校知名度,不顾学生体力透支,强迫他们参加才艺节目和比赛,然而节目录制时,导演只在乎孩子是否能口齿清晰地报出每个植入广告的名称,而不是孩子的才艺;歌唱比赛选拔时,导演甚至不愿花时间听完每个孩子的表演,直接选定因脸上胎记而破相的学生,当老师质疑时,他竟然回答:看看他的脸,同情票!我希望他在每次节目里都哭。知道什么是真人秀吗?就是真人在做秀,你看到的评委争论、孩子想家、惊讶造访、淘汰时的吃惊,全都是假的……唱歌好的人很多,但是人们倾向于那些能带动投票、拉拢人气的人,因为随着选票的增加,节目的收视率也会增加! 影片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从学校投射入社会的惊人一瞥,崇尚物质文明的社会,不仅仅使学校沉沦为一个商业机构,也让常规的商业领域毫无职业道德可言,没有底线地追求利益之下,是社会道德的整体覆灭,更可怕的是,这一切还都发生在孩子身上。
学校的商业运作最终引发了罢课,望着不知事的学生和不知情的老师,校长没有辩白只有辞呈,因为面对追崇物质的社会,他都不知该把敌意锁定在谁身上,似乎到处都是沉溺其理想的推手。 前些日子,我在某贴吧发了一个怀念过去的帖子,没曾想收到诸多表达不满的回复,其中一个吧友激动的连着贴了数张上海过去棚户区的照片,以此来质问我:有何可怀念?还有吧友表示:小时候只吃萝卜和白菜,实在不怀念。看到这样的回复,着实无奈,没有人会怀念穷日子、苦日子,但是会怀念穷苦日子时候的淳朴与真挚,会悼念追逐财富路上丢弃的良知与温情,这真的很难懂吗?为什么一定要用物质来衡量?我从不否认中国近三十年来取得的经济成就,也深深为此感到骄傲,但为什么怀旧会被理解为对当下经济成就的否定?人只有吃饱了,才会提出更高的精神文明要求,我的怀旧,不正说明了物质文明的饱足吗?何况现下的乱像,不能完全归咎于经济发展吧!如果说环境的污染,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道德的沦丧,也是经济发展的无奈之举?穷苦时分都未曾丢弃的品质,富足之后反倒守不住了,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奴隶社会去时许久,贩卖人口已经入罪,市场经济下的节操贩卖,谁来约束?法律吗?像影片中节目、比赛中的唯利是图,如何惩戒?曾有相声演员在一个段子里讽刺中国某选秀节目都快成为苦难秀了,参赛者上来不是展示才艺技能,而是展示自己的苦,他想获得的不是观众的喝彩,而是别人的同情,反正只要能晋级就行,不过是不断透支公众的信誉度,直到有一天,你路过一个跌坐在路旁的老奶奶,因担心她是碰瓷而不敢上前扶持。
这部影片是今年以来,我看过的最有诚意的片子。社会价值观的沦陷,绝不是批判某一个人、某一群体、某一机构就足够的,四面楚歌之下,校长的沉默折射出道德无处立足的窘境,这显然比简单地设定一个激昂的与校方股东作对的校长,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校长沉默的同时,拉胡尔老师的据理力争,与之形成微妙的对比,一个是沉浮社会许久,理想消沉的中年人,一个是初入行业,执着理想的年轻人。当校长提出辞呈,转身准备离去时,拉胡尔制止了他,恳请校长将苦衷公之于众,校长的反应是尴尬一笑,并说道:“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面对拉胡尔年轻而诚恳的脸庞,校长是否会想到曾经的自己?作为80后的我,也曾习惯于嘲弄90后的热情与冲动,但渐渐地我发现,经验优势之下,态度的日趋沉稳伴随着的是理想的日渐消亡,有时甚至是缓慢的原则退让。校长面对拉胡尔时,内心的活动可想而知,而操场上站着的是更年轻的孩子们,他们仰仗着成年人撑起的一片天空成长着,此时不作任何解释而转身离去,那将不是社会价值观的沦陷,而是他本人的沉沦。于是,校长在一段真挚的发言后,感慨地拥抱了拉胡尔老师,同时重拾理想,选择继续留任。
一部影片无法解决社会问题,但可以释放积极思想,校长拥抱的不仅仅是年轻的拉胡尔老师,还有他年轻时的理想,表达了对教育工作者的期望:你们的坚持将照亮孩子的梦想:快乐上学去。
《快乐上学去》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