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春节过年的作文 读后感大全 观后感大全

电影《吹哨人》影评三篇

电影《吹哨人》影评三篇

导语:《吹哨人》透过一桩事关几百万人性命与权力金钱的阴谋,实现的正是对正义、良知等全世界共通话题的深刻表达,最终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呈现在世人面前——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谁能看到自己,遵从良心的选择,谁就能得到最后的救赎和安宁。

电影《吹哨人》影评三篇

篇一:

从这几年的《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嘉年华》、《送我上青云》、《少年的你》……精确揭开某一社会创口的现实主义题材似乎已经占据了本土票房的半壁江山,对于《吹哨人》来说,不论是命名、宣发,还是片尾对真实吹哨人的法制晚报式轮播,似乎都贯穿着一种追随《我不是药神》的强烈愿望,甚至,主角的设定也有点相似 —— 一个平凡、有点窝囊的不完美英雄。

简单来说,《吹哨人》 讲述了一个男人和他的小三历经千辛万苦挫败西方势力的阴谋,拯救了中国,最终因爱国而获得原配和儿子谅解的温情故事。

开篇,导演拿出了自己最顺手的 “出国” 和 “婚外恋” 元素,用半部《吕汉遇上墨尔本》交代了背景:澳大利亚一能源公司要为吕汉煤炭集团,一个中国的国有企业输出煤炭汽化技术,澳方华人职员马哥(雷佳音饰)因此与吕汉方董事长夫人、自己的初恋情人周姐(汤唯饰)重逢,二人共度春宵,双双出轨,次日,周姐起晚误了飞机,飞机坠毁,周姐决定就此装死,原因是周姐老公受贿贪污,周姐心理素质不好无法承担,“我想重新开始“,她眼泪盈盈。

马哥想帮周姐黑在澳洲,可竟有杀手对周姐穷追不舍,逃亡中影片进入第二章节,马哥带着周姐上天入地,从澳洲一路杀到非洲,不仅用炫目的车技摆平数个职业杀手,凭借灵活的走位从高度戒备的工厂里全身而退,更是用区区一台大疆无人机就击退了持枪敌人的追击。

二人也随之揭开秘密:第一,周姐知悉老公的所有脏事儿,所以老公雇来杀手灭口;第二,澳方隐瞒了技术的致命缺陷,官商勾结,用一笔巨款收买了周姐老公,而一旦如果技术投入使用,吕汉可能会被炸毁。

影片就这么从都市悬疑硬生生地嫁接上了好莱坞动作,还是颇为经典的 “猛男带着美女旅游培养感情,顺带过关斩将揭开谜团” 的雌雄大盗模式。02 年《玩命快递》里的杰森·斯坦森、18 年《海王》里的海王,今年《双子杀手》里的威尔·史密斯,都充当了 “猛男导游” 的角色,但他们要么是退役佣兵或职业杀手,要么是天生神力的海洋之子,只有马哥,公司管理层,微微发福,除了有 “小马哥” 的绰号,跟打架这事儿毫无关系。

浅了说,这是剧情上的不合理,更深层次的,这也许恰恰说明了导演对吹哨人背后真正故事的毫无兴趣。

在《我不是药神》中, “药贩子” 的身份是从头到尾的叙事基础,随之而来的是怎么进货、运货、瞒过警察的考验,还有主角作为一个药贩子的能力上限。反观《吹哨人》,雷佳音所经历的谍战风云、枪林弹雨、解密推理,却全是一个 007 该面对的难度。

这样的好莱坞式处理并不能展现 “吹哨人” 的不易,只是另一位 “特工” 毫无悬念的厉害,导演似乎忘记了,比起主角的 “能力”,他所做出的 “选择” 才是现实主义的题眼。换句话说,用被好莱坞咀嚼得烂熟的、工业化的跌宕起伏去替代吹哨人所面对的真实世界,这大概是对现实进行的最幼稚的贬低。

接着,电影进入了比《谍中谍》还要飞的第三章节:邪恶的澳大利亚人把要出庭作证的周姐撞死,马哥也被撞晕过去。但镜头一转,马哥又奇迹般痊愈了,他滑着中国的端午节龙舟进入桥洞下的管道,顺着管道潜入市政府大楼。埋伏好的华人同胞们有的打掩护、有的断电闸、有的转换电视电路,配合无间得像从事了十年的间谍工作。而这一切,竟都是为了在全市政府白人的层层警戒下,将马哥公司技术缺陷的证据展示给来澳大利亚访问的中国能源部部长。

在西方人与中国主角团紧张的捉迷藏中,全片迎来了情绪上的高潮,但高潮里,全是导演牟着劲儿操纵观众情绪的痕迹。这样的剧情建立在一种被影片视为理所应当的极端逻辑里,即:不仅马哥所在的澳大利亚公司的外国人是坏的,整个市政厅的外国人都是要提防的,外国的法律形同虚设,外国的黑恶势力只手遮天,外国的媒体只会用马哥和周姐的桃色新闻模糊焦点,澳大利亚没有正义,只有这个碰巧来访问的咱国大部长才是唯一的救星。

甚至,主角没有通过发邮件、打电话或使用因特耐特给总理写信这些朴素的方式传达情报,而是选择了难度最高的组团侵入对方政府大楼,他们用令人眼花缭乱的配合重现了跟革命同志交接情报时的千钧一发,在对方的地盘上上演了一场极具观赏性的虽远必诛型练兵,除了确实能动员观众的爱国情绪之外,我看不到任何意义。

真相大白,在部长对主角的出生入死表示赞赏后,他说出了一句极有意思的台词:“其实我们早就发现问题了,已经在调查了。” 为了展现国家的无所不知,连马哥的个人英雄主义都不能太过突出,跟憋屈谄媚的吹哨人比起来,战狼是多么淳朴有劲儿的中国大队长。

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吹哨人》的故事讲得连自己的标题都没有解释清楚 ——狂热的爱国主义,正是现实题材作品最大的阻碍。

维基百科上说,“吹哨人“ 这个词是指一个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选择将组织黑幕公之于众的内部人员,但电影却从未执着于探讨吹哨人所追寻的正义内涵,而是在第一时间,将公平正义与爱国主义情绪紧紧黏在了一起。接着,又用对外国人极其扁平的面具化处理,对国外法律缺席、媒体无用、黑势力一手遮天的杜撰式描述,将话题从 “正义是什么” 转移到了 “正义应该掌握在谁手里”。

其次,身处内部的吹哨人必须经历社会正义与个人利害之间的权衡挣扎,但马哥没有,他揭露的似乎是自己的公司,但中国人才是他排名第一的身份认同,保家卫国,打倒西方恶势力,有什么可犹豫的?药神能犹豫要不要为了保全自己而放弃卖药救人,但马哥决不能在关键问题上体现人物灰度,没有什么能跟国家利益分庭抗礼,困境不是真困境,都是自表忠心的小测试。这样说来,马哥唯一的污点就是跟周姐搞过一次婚外恋,周姐想跟他搞第二次时,他拒绝了,很坚定。面对着敌人的枪炮和子弹,别说内心的挣扎,马哥一直越挫越勇,他不是吹哨人,而是一匹低调而不坦诚的战狼罢了。

就这样,影片变成了现实主义人设、爱国主义情绪和好莱坞动作片叙事三个爆款之间的暴力联乘,薛晓璐导演汲取了《北京爱上西雅图》中的出国、婚外恋,《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爱国主义,调动了自己所有的经验,最后贴上了一个 “吹哨人” 的伪现实主义标签。它以现实批判开头,接着又用特工电影的无所不能覆盖了现实的真,最后,又用极致的爱国主义,轻轻地否定了男主的个人英雄主义。好一场漫长的掌嘴,好一堂扭捏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但难得的是,《吹哨人》实现了三百六十度的一败涂地,是几近完美的反面教材 —— 反面教材是最好的教材,这也是一种现实意义,它值得我们沉痛的尊重。

篇二:

何为吹哨人?

“吹哨”最初源自案件发生时警察吹响手中的哨以做警示或引起注意,后来延伸为所在企业或组织存在重大问题、严重威胁公众利益时,不惜面临巨大危险勇敢揭露的人。

吹哨人不同于所谓的“告密”,因为它指向的不是个人,而是为了捍卫公共利益;吹哨人不顾个人得失,承担巨大精神压力,挺身而出,堪称无名英雄。在今年9月,国务院也印发相关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对举报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的有功人员予以重奖和严格保护。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吹哨人》相当应景。如果导演利用好这个好题材,它真有可能是下一部《我不是药神》,与之相对的,如果挥霍了这个题材,电影也将受到更严苛的指责。 马珂(雷佳音 饰)在澳大利亚一家跨国能源公司上班,作为一名中国人,他好不容易混到了公司中层。在一次接待活动中,他偶遇了前女友周思凉(汤唯 饰),此时她已改名为周雯,身份是国内吕汉市(一个虚构的城市)一家大型的能源公司的董事长夫人。两家能源公司有合作,澳洲公司将在吕汉市进行煤炭气化项目,届时吕汉市地底下会铺设大量天然气管道。

马珂与周雯旧情复燃,一夜风流,第二天周雯赶飞机回国,后来却传来飞机失事的消息,吕汉能源公司的职员均遇难。出乎意料的是,这并没有影响吕汉能源公司与澳洲方的合作,马珂与周雯的丈夫顺利签订了合同。

回到墨尔本后,马珂竟然接到周雯的电话。原来周雯因晚点避开了空难,她本想通过假死逃离丈夫,逃离现在的生活,奈何因为知晓丈夫的太多秘密,遭到追杀。周雯求助马珂,马珂也因此卷入了这场纠葛中。

在逃亡中,马珂逐渐意识到,无论是周雯被追杀,还是公司另一个华人职员被杀害,可能都与自己负责的这起跨国交易有关。他与周雯到澳洲公司在非洲的能源基地寻找真相,历经劫难、抽丝剥茧,发现在非洲的一场地震并非自然地震,而是公司的能源技术不够成熟,发生爆炸。这就意味着采购了同样技术的吕汉市,坐在火山口上,一旦爆炸发生,几百万人的性命就会灰飞烟灭。马珂决定以一己之力对抗庞大的权势集团,他决定成为一个吹哨人。

不难发现,《吹哨人》是一部具有国际视野、格局宏大的电影。一会儿是澳大利亚墨尔本,一会是中国的吕汉市,一会儿又是非洲的某国某市,别的不说,单单一个庞大的剧组在全世界取景、拍摄,就能看出制作经费在大把燃烧。而电影涉及的元素,有国际交易、有腐败、有暗杀、有动作、有悬疑、有爱情,这种复合型大题材电影,放在好莱坞往往意味着一亿美元级别的投资。《吹哨人》不可能是这样的投资体量,那么问题来了,薛晓路能以小博大吗?

坦白讲,薛晓路的勇气还蛮令人钦佩的。1970年出生的薛晓路,一开始是做编剧,她编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和你在一起》等,观众都不陌生。2010年的《海洋天堂》,薛晓路转型成了导演,电影口碑不错,之后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北京遇上西雅图2》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市场成功。可以说,爱情、亲情等这一类型的情感电影,是薛晓路最拿手的,在此基础上,薛晓路又比其他导演多了国际化思维,对社会脉搏更敏感。 但《吹哨人》之于薛晓路仍旧是走出舒适区的极大挑战,毕竟除了两性情感外,《吹哨人》有更多的悬疑、动作、商业元素,议题更为宏大。

可惜的是,《吹哨人》的整体质感证明了,薛晓路的尝试并不成功。

先来看看电影花费苦心打造的动作戏。中外能源公司派出的杀手,一路从澳大利亚追杀到了非洲,有红灯区跑酷、跳铁轨、钻火车、闹市追车、荒野逃生、戈壁追车、高楼跳窗、连环爆炸等,动作场面一个接着一个。但就像一个调侃说的,“打得很凶,但越看越困”。

国产动作大片《战狼2》《红海行动》都有军舰导弹发射、坦克漂移碾压了,《吹哨人》里的动作戏码,拍法还是陈旧老套,没有什么想象力,不少特效也很五毛。对于有些观影阅历的观众来说,《吹哨人》的动作戏乏善可陈。

薛晓路有必要走出舒适区去证明女性导演也能拍动作片吗?汤唯有必要证明自己也能拍动作片吗?这让人联想到不久前网上有关于演员是否走出舒适区的讨论。有声音就认为,一味鼓励演员走出舒适区是错误的,很多演员也许就不适合某一个类型、某一剧本,演员表演不舒服,观众也看得难受,那演员何必走出舒适区?演员应该是“扩大舒适区”,将自己的风格做精做深、炉火纯青,演员独树一帜,观众也更能入戏。

从这个角度看,女性导演和演员着实不必通过动作戏去证明一些什么。这跟是否“女性”无关,跟自己是否擅长或熟悉有关。从以往的编剧和导演经验看,薛晓路一下子跨步到动作戏,太强人所难,效果也不理想。

再来看看电影中的国际视野。电影一开始就是非洲地震(实则是能源公司管道爆炸),接着就是澳洲大型能源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勾结”,之后又是国内雾霾笼罩的吕汉市……看到薛晓路将框架拉得这么大,笔者真是心惊。因为从编剧角度看,框架越大、背景越复杂,可能存在着两个陷阱:

一个是,故事存在着越多的常识漏洞和逻辑漏洞,毕竟隔行如隔山,编剧不免容易将许多复杂问题想简单了;另外一个是,框架大,线索多,要在两个小时左右的篇幅里自圆其说很困难,编剧只能堆砌大量的巧合,使用各种“天降神兵”,由此降低了故事的可信度。

《吹哨人》落入了这两个陷阱。从跨国交易到追杀到非洲寻求真相再到吹哨成功,它们都非常“粗线条”和想当然,没有更多的说服力,比如杀手光天化日开枪,肆无忌惮撞人,也都不了了之了;杀手神通广大,还是让马珂和周雯轻松去了非洲。

至于电影中的“天降神兵”,那简直就无所不在。编剧的金手指让马珂和周雯一路开挂,尤其是非洲部分,简直是如入无人之境就发现了能源公司的技术问题,在戈壁的加油站那么巧就找到了工程师的调查报告副本……巧合太多,戏就假了。

最后再看人物塑造。雷佳音饰演的马珂,是个小人物。他好不容易在澳大利亚的公司站稳脚跟,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当然,他也有小人物会犯的错误,比如旧情人一主动他就没把控住。马珂可以看做是“前夫哥”的一个翻版,有缺点、有喜感、接地气、可亲近,而雷佳音饰演这样的角色,信手拈来。

相较于以往的角色,这一回汤唯有所突破。她饰演了一个真正的“蛇蝎美人”。以前她因为马珂穷,离开了马珂,嫁给了大企业家,没少做暗箱操作、行贿受贿等勾当;婚姻不幸福了,她借机逃走不成,就把马珂给拉下水;利用马珂对她的旧情调查真相,拿到真相后立即甩掉马珂与丈夫讨价还价;直到最后才幡然醒悟……周雯这个角色很复杂,她是受害者、是加害者,也是救赎者。汤唯并没有将角色的复杂性表现出来,以至于反转之后,观众有点懵。这或许得归咎于她说台词的方式,节奏过慢,语调略平,缺乏写实性。

薛晓路的电影,一向热衷于那种不完美的人物。薛晓路认为,“电影不就是写人写事,不就是要有争议吗?争议人物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处在选择的边缘上,可能往左跨一步就是英雄,往右跨一步就是枭雄,这些人物的选择和命运的突变是我在创作时特别喜欢的方向。”所以《北京遇上西雅图》文佳佳是“小三”,在《吹哨人》中,马珂出轨了,周雯更是做了不少违法乱纪的坏事,还诱惑马珂、欺骗马珂。

可以理解薛晓路的创作意图,尤其是《吹哨人》大题材的电影,她想以不完美的人物告诉观众:一个人哪怕有道德瑕疵,他也可以捍卫社会正义。

理虽是这个理,但与《我不是药神》中程勇这样一个有瑕疵的小人物相比,马珂与周雯少了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差别就在于,程勇克服了他的瑕疵(他的自私、懦弱)践行了正义,他的转变有可信服的依据,也让我们看到小人物的人性光环。可马珂与周雯的瑕疵——比如他们双双出轨,与他们的正义举动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作为吹哨人,人们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不是出轨,而是担心打击报复的恐惧和懦弱。编剧如果没有立足于此呈现人物的内心转变与勇敢抉择,主人公最终是无法打动观众,也无法真正号召更多人加入吹哨人队伍。

以往我们的创作,经常一不小心就把人物写高大全了,现在编剧学乖了,得给人物写一些缺点。但就像有评论者讲到的,“(这类)好坏参半的人,就好比廉价的彩膜,它看似通向彩色电视的世界,事实上依旧是黑白电视时代的附庸,用虚假僵化的彩色来产生一种自欺欺人的幻觉”。 我们希望看到的那些有瑕疵的人物,他们的瑕疵不是无关紧要的“点缀”,而是更普遍性的人性弱点。因此,《吹哨人》中主人公出轨等瑕疵,纯粹是噱头,编剧如果将其剔除掉,也丝毫不会影响剧本的行进。

《吹哨人》的结局孱弱而松垮。马珂举报成功,依靠的依旧是“天降神兵”的偶然与一位“青天大老爷”。电影的唯一意义是向观众普及了吹哨人这一制度,但电影并没有借助它抵达社会层面或人性层面的更多深度。

篇三:

看完《吹哨人》后,犀牛君的第一观感就是:这片子上映后争议一定会很大,因为和我们之前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有好多内容真的是从来没见过。

首先这个题材没见过,《吹哨人》聚焦的吹哨人制度是华语电影中首次出现,中国观众对这个题材并不熟悉,但导演有勇气将它搬上大银幕,而且拍的惊险刺激,完全是按照一部商业冒险大片的体量来制作,很有诚意。

其次是女导演敢于挑战这种题材没见过,导演薛晓路我们并不陌生,从《海洋天堂》到两部《北京遇上西雅图》,作品叫好又叫座。最近一次见到她是在《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回归》篇章,风格细腻的她坚持以情动人,但这次却拍了一部类型与元素迥异于以往的影片,在中国只怕没有女导演敢轻易尝试。

再次是电影中角色的复杂性没见过,比如电影中雷佳音、汤唯、齐溪三人饰演的角色,不仅每个人都有着复杂的性格,关系也是剪不断理还乱。马珂出轨后,能够把前女友周雯带回自己家,还一起四处冒险,而马珂的妻子最后还能够原谅他们,展示出了人性复杂的一面,这样的人物关系之前没有电影敢呈现。

果不其然,电影上映后剧情和角色遇到了比较大的争议,有评论者认为:“《吹哨人》中主人公出轨等瑕疵,纯粹是噱头,编剧如果将其剔除掉,也丝毫不会影响剧本的行进。”而关于三位角色的人性抉择,更是强烈的两极分化。

一部艺术作品面世后,有不一样的声音是正常的,而像《吹哨人》这样富有争议性的影片,则更具有讨论价值。在我们看来,《吹哨人》确实是华语电影一次极为有趣且有价值的尝试。

《吹哨人》不仅是薛晓路的尝试

也是华语电影的尝试

《吹哨人》上映后,很多网友积极地在各大平台发布对于电影的评论,其中很多人提到薛晓路这次创作上的野心,有影评人认为,《吹哨人》是薛晓路最具商业性的一部作品,按照好莱坞的剧作思路来铺设,元素丰富,类型层层叠加,野心很大。

还有的观众表示:“可敬的题材和可敬的故事,薛晓路导演的编导功力也让人心服心折,国内太难得的女导演,真的好久没在电影院看过这样让人心生敬意对正义坚定信心的电影了。”可以看到大家对于薛晓路这次创作上的高度认可。

不仅是素人,明星们也现身或在微博上积极地为影片打call,马伊琍、李光洁、李现、黄觉、乔振宇等演艺明星对于影片有着很高的评价,导演谢东燊就表示:“薛晓路导演真的非常细腻,既带给大家人之常情又撩动了我们现实生活中脆弱的自己。”

如果不看任何主创信息来看《吹哨人》这部电影,很多人可能根本想不到这部电影会出自薛晓路之手。之前拍出过多部情感向力作的薛晓路在影片中融合了悬疑、动作等元素,而且展现了极强的调度能力,影片拍摄跨越大半个世界,中国、非洲、澳洲等地在影片中自如切换,幕后拍摄想必也非常辛苦。

而电影中像管道追逐、荒野飞车等动作场景也令人印象深刻,影片很好地把暗流涌动的悬疑感和紧张刺激的动作场面结合到一起,走进电影院观看格外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刺激感,尤其是那段荒原上的飙车戏,在今年华语片的动作场面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对于薛晓路来说,《吹哨人》是她个人创作上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对于华语商业类型电影来说,《吹哨人》同样是一次积极的尝试。正是在前面提到的多个“没见过”的试验下,我们的华语电影才会类型更多元化,故事也更富有真实性。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吹哨人》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雷佳音+汤唯+齐溪实力组合的首次合作上,三人在电影中的表现也确实不负众望,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虽然影片的角色具有较大的争议,但表演上网友都给出了几乎一致的好评。

雷佳音这次饰演的是一个有“缺陷”的角色,这个人物很真实,称得上有血有肉。他最初称不上勇敢,甚至很胆小,但身上又有着中国小人物特有的精明与幽默。影片最后他成长为了一个了不起的“英雄”,“英雄”马珂不仅是社会的,更是家庭的,他最终回归家庭这件事具有很大的讨论价值。

值得玩味的是这个“英雄”并不是他主观上想成为的,是经过很多事情之后被动承担起的选择。在他内心的最深处,其实只是想保护好前女友周雯,并让自己的家人不受伤害,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发现,这个世界上有比个人利益更重要的真相,这一过程很符合一个真实“吹哨人”的成长轨迹。雷佳音给这个人物赋予了更多烟火气。

汤唯这是第三次和导演薛晓路合作了,之前她们合作的每个角色都有争议的内容,这次饰演的周雯也不例外。周雯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她的救赎使这个人物更加立体,并不能用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来定义她,她更多的是希望被爱、被保护,是一个很平凡的女子。

薛晓路镜头下的汤唯一如既往地美,并且充满一种独有的的神秘感,这和周雯本身的气质相当契合。前面越神秘,到后面我们了解到周雯的结局就会越心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珂的成长就是由她促成的。汤唯将周雯的灵动与不可捉摸诠释得很好。

而齐溪的表演同样很动人,她饰演的马珂妻子最终在大义面前,选择了大爱。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要选择原谅马珂,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为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仔细剖析,这三个复杂角色的背后其实藏着的是爱与责任,可以带给观众很多思考的空间。

我们需要更多的《吹哨人》

从主题层面上来说,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吹哨人》这样的电影,尤其放到社会维度中,《吹哨人》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是一部走在前面的电影。

早在30年前,美国就制定了世界第一部专门保护“吹哨人”的《吹哨人保护法案》。2002年,三位女性“吹哨人”更是荣登《时代周刊》封面。在中国,很多地区早已初步建立了“吹哨人制度”,正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吹哨人》的上映,无疑对于这种制度起到正面与积极的推动作用,会像《我不是药神》等现实题材作品一样,彰显出强大的社会价值。

而电影领域同样需要《吹哨人》这样的作品。因为题材的限制,《吹哨人》在上映前并没有太强的声势,主要的流量也都来自于雷佳音、汤唯等演员,看上去关注度有限。但是在影片上映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要了解“吹哨人”、关注“吹哨人”,可以看到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自发地开始讨论“吹哨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说明观众对于这种题材选择是认可与支持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吹哨人》虽然是一部商业类型片,但最后回归到了情感层面的表达,这是薛晓路作品最珍贵的内核,也是一部电影能够触动观众最重要的砝码。再加上对于社会现实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讨论,薛晓路用实打实的作品,为2019的中国电影增添了极具勇气的一笔。

目前《吹哨人》不仅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口碑也持续坚挺,这是一部值得去看的制作宏大、有意义的好电影。我们鼓励更多《吹哨人》的出现,我们欢迎更多《吹哨人》的出现

电影《吹哨人》影评三篇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