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中国》纪录片观后感三篇
导语:12月8日,由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集《众声》,在芒果TV、湖南卫视播出。《众声》讲述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百家争鸣时期,展示了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盛况。这里有墨家、儒家、道家等不同观念、不同主张的学术流派,质朴而深邃的见解在这里生根发芽、蓬勃律动,为中国文化注入了长久的自信与从容。
篇一:
近日,纪录片《中国》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播出。其宣传阵势够大,所以我看了第一集《春秋》、第二集《众声》、第三集《洪流》、第四集《一统》。
这是今年湖南广播电视台换帅之后,旗舰平台湖南卫视急于摆脱“娱乐立台、嘻哈媒体”公众印象的一个举措:在黄金时段暂停坚持多年的青春偶像电视剧,播出自制历史人文纪录片。对于多年来形成的收视定位,这是一个冒险。但是,情势所迫,湖南卫视也不得不试图转型。但这种转型值得肯定和鼓励。
从已经播出的四集来看,主创团队在呈现形式上是下了功夫的,画面构图不错,色彩调得也非常成功,道具、场景也尽量还原时代,多采用长镜头、大景深,拍出了电影质感。但可惜的是,纪录片本身使用《中国》、第一集使用《春秋》这样的一个宏阔的地理和时代概念来讲述春秋的一个文化、政治活动的支流-孔子追求周礼、规劝君主实施仁政的理想显然有问题。春秋的主要史实是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广揽天下英才,合纵连横抗秦之时。纪录片不唯大而全,独求精而美。第一集细节呈现也不够,表现孔子“丧家之犬”的失魂落魄全为田野户外镜头,却不见朝堂之上孔子被各国君臣肆意嘲笑的难堪。孔子的“丧”不在乡野而在朝野,这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史实。纪录片的魅力在于细节真实,而不是演绎成为仅仅只有唯美画风的超现实主义的散文诗和情景再现。另外,第一集还有一个细节硬伤:一只宠物狗从孔子的中年41岁一直出现到暮年的73岁。导演显然是没有养宠物的经历。第一集给我的总体观感是:业余观众看不懂,专业观众觉得浅。
第二集《众声》讲百家争鸣。墨家、道家、儒家、兵家等诸子在战国时代粉墨登场,发展拉拢各自的粉丝。“十年寒窗苦,货与帝王家”。诸子梦想最终的目的是要参与政治,改变社会。遗憾的是,纪录片对诸子思想与社会实践只是做了一些浮光掠影式的介绍,并没有呈现出百家争鸣是先秦中国人思想最为活泼最为自由的黄金时代的光彩。不管是士子学人还是乡野村夫,那种激昂、冲动、喧嚣、无所顾忌,为生民立命,无畏无惧的的姿态,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能量均引人万千遐想⋯⋯
而后千年的岁月中,在法家主导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中国人开始了漫长的精神苦旅。除了魏晋时期狂放不羁的回光返照之外,中国人的人文哲学思想由豪迈走向猥琐,由开放走向封闭,再也没有熠熠发光过。从第一集、第二集来看,内容呈现方面实在是欠了火候。百家争鸣这样难度极大的题材,主创人员需要具有极强的历史人文穿透、洞察和凝炼能力,否则不要轻易去触碰。如果纯粹为了炫耀电视画面技巧,不妨去拍中国版本的《动物世界》。
第三集《洪流》的叙述方式稍好一点,以一个故事进行了铺展:大儒荀子收了两个并不虔诚的信徒,一个是李斯,一个是韩非子。因为秦国的迅速崛起,这两个儒家子弟都成为了法家的拥趸。特别是李斯,以楚国人的身份向赢政鼓吹灭掉包括自己母国在内的六国。
“大公无私”最终使得李斯成为了强秦的宰相,而昔日学弟韩非子也被认为是秦国吞并韩国的阻碍被李斯所杀。李斯和他的前任商鞅一样,是为了成就帝王霸业而不择手段的人。这就注定了李斯和商鞅同样的命运结局:商鞅被车裂,而被谋反的李斯则和儿子同赴腰斩的刑场。临刑前还长叹多想回到楚国故土牵着黄狗出城门去打猎的那段逍遥时光。
在秦国,三人交耳即可定为谋逆之罪。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三族九族而灭亦是商鞅的发明。信奉法家的秦制对中华古典文明造成了严重的摧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强秦二世而亡。贾谊在千古名篇《过秦论》中就无情鞭挞了秦国惨无人道的暴政,曰秦二世胡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纪录片不仅没有交代李斯的悲戚结局,反而把依靠杀戮建立起来的秦朝描述为“建立起了新型的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人们都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新的开始。”(大意如此)脚本如此描述,这显然就不是主创人员认知肤浅的问题了,而是历史价值观出现了严重偏差。
这显然也是受了所谓“正史”的影响:商鞅变法和秦统中国是时代的进步。其实,秦灭六国是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随后进入千年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这是色彩绚丽的中国变得灰暗阴沉的开始,是百鸟和鸣变得万马齐喑的开始。做如此厚重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主创团队不仅仅是需要知道和智识,更需要有突破庸俗的良知。非此,还不如像我一样安静地做个观众。
第四集《一统》讲述了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封建社会转变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改革、实施的“书同文、车同轨、量同横、行同伦”的社会治理改革。纪录片一如既往地像任何一本中学生历史教科书一样予以褒奖和肯定。
当然,从传统的“正史”角度来评价,秦帝国的这两项改革对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始皇帝推动这两项改革的动机并非是为了国家强大和民众富强,而是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权力。同时,书、车、量、行皆以秦国的标准为标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与殖民无异。
与之佐证的是,面对儒生也好、方士也罢的批评,一开始故作斯文的始皇帝便显出了暴虐的本来面目。“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动机不纯,战乱再起。即使专制政治连民众说什么的话、看什么样的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都想统一,但那只能是所有专制者的一厢情愿而已。
一部当今时代制作的纪录片,如果只能循规蹈矩地按照“正史”提供的标准答案或观点来表述没有任何意义,无法给人们提供新的认知能量以及引导人们寻找自己的答案的坐标。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在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媒体平台播出,如果不能为观众提供有益的、独特的历史价值观,那就与盗窃观众们的宝贵时间无异了。
篇二:
这部纪录片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关于新中国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曾被中国政府猛烈批判,认为它看到的是“不正确”的中国。从客观的角度讲,一些不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镜头,放在今天恐怕也有人接受不了。话又说回来,或许安导本人的态度并非如此。他所拍摄的普通百姓明显比中国自己拍的那些纪录片更生动活泼,甚至更纯真快乐。
只是,他的中国之行,不是为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更不是为了增进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是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敌意,采取别有用心的、十分卑劣的手法,利用这次访问的机会,好像专门搜罗可以用来污蔑攻击中国的材料,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在他拍摄的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影片中,根本没有反映我们伟大祖国的新事物、新气象、新面貌,而是把大量经过恶意歪曲了的场面和镜头集中起来。侮辱了我们中国人民,更是丑化了当时的新中国。其实,作为一个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中国观众,一眼便可以看出什么是安排给外国人看的内容:那些学校、工厂、幼儿园、包括公园,人们整齐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儿童们天真烂漫,歌声清脆嘹亮。纺织厂的女工们甚至在下班之后还不愿离去,她们自觉地在工厂院子里围成小组,学习毛主席语录,讨论当前形势。
影片最完整的段落之一,是通过针灸麻醉、对一位产妇实施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几乎像科教片那样详细周到,从如何将长长的银针
插到产妇滚圆的肚皮开始,一直到拽出一个血肉模糊的小生命。如果不是有着特许,这样的拍摄毫无疑问存在个人隐私的问题。也最为让我们揪心。
中间有大部分可以好的镜头拍摄,却都是一代而过。例如,在林县,闻名中外的红旗渠一掠而过,既看不到“人造天河”的雄姿,也看不到林县河山重新安排后的兴旺景象。银幕上不厌其烦地呈现出来的是零落的田地,孤独的老人,疲乏的牲口,破陋的房舍……。这部纪录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诋毁和污蔑是多方面的。从城市建设到人民生活,从文化教育到体育运动,从医疗卫生到计划生育,以至幼儿园,统统没放过。
影片再现当时的外交政策,中国观众也从这部影片中还可以了解到那个时候外国人是怎么看中国的,某种看法也许至今也没有改变,那就是“谜一般的国度”。在影片中对中国人民的形象和精神面貌进行了令人不能容忍的丑化。他企图通过影片制造这样的假象,似乎中国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地位,没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也是没有热情的。
全世界都看到,已经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安东尼奥尼却把中国人民描绘成愚昧无知,与世隔绝,愁眉苦脸,无精打采,不讲卫生,爱好吃喝,浑浑噩噩的人群。将当时的人们生活,精神,思想,描写的一无是处。如果是为了两国的友谊。那些好的发展趋势,好的环境,也同时应该出现在安导的镜头里。可是,让我们后代人,看到的更多是对当时新中国的丑化。这
也证明了,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是经历多少的冷眼污语,才得已成功的。
现在,之所以让这部纪录片呈现出来。我想,是告诉人们。在目前国际国内的大好形势下,必须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世界上总有敌视中国人民的势力,还存在着尖锐复杂的斗争。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当然,中国人民也将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篇三:
12月8日,由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集《众声》,在芒果TV、湖南卫视播出。《众声》讲述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百家争鸣时期,展示了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盛况。这里有墨家、儒家、道家等不同观念、不同主张的学术流派,质朴而深邃的见解在这里生根发芽、蓬勃律动,为中国文化注入了长久的自信与从容。
墨子:实用主义,“兼爱”“非攻”出身平民的墨翟,对机械技术和自然科学怀有异于常人的热爱与钻研。他曾是孔子的信徒,却又渐渐成为儒家的批评者。在墨子这里,儒家华而不实的观念并不利于社会发展,能够广泛应用的精巧器械才更能顺应时代需求。
墨子的技术经验派上了用场。当听闻楚国要对宋国发动战争时,墨翟长途跋涉十日来到楚国,凭借一己之力,九次战胜了鲁班的模拟进攻,浇灭了楚王心中的战火,化解了宋国的灭顶之灾。墨子并不是宋国人,是心中坚持的“兼爱”“非攻”的信念,让他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为正义,为苍生,赴汤蹈火,死不回头。而墨家的品德,在后世两千年间,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令人肃然起敬。
孟子:犀利好辩,主张“仁政”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是孟轲留下的千古名言,这也是他跌宕人生的真实写照。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中心,孟轲凭借犀利的言辞在这里声名鹊起。作为儒家继承者,他将孔子的 “仁”,发展成“仁政”,认为执政者应该亲民,与民同乐,主张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仁心治理国家。但是,孟轲未曾受到齐威王的启用;循循善诱的道理没有得到魏惠王的肯定;坚持的“仁政”也没有得到齐宣王的推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珍贵理念,在时代背景下显得那样不合时宜。
但孟子从未放弃,反而走上了一条与先师孔子相似的,悲壮且豪迈的道路。赶上了一个崇尚武力的时代,是孟轲的不幸。然而,他却在世事沉浮中,依旧保持了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的君子之风,成为读书人的毕生追求。他与弟子编撰的《孟子》,与《论语》一起,成为后世儒家必修的孔孟之道。他的“仁政”思想,更是为后世的统治者治理天下提供了一条比较完整的道路。
庄子:以“道”悟世,寄情自然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一个人显得尤为不同。他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在天地中窥见了自然的奥秘。这个人就是庄子。他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身无长物,却逍遥快乐;他爱与好友惠施辩论,却认为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什么都不说;他推崇人与人之间平淡、质朴的关系,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果说,孟子教会了读书人如何在世事沉浮中坚守赤子之心,那庄子则是为失意者开辟了一条心灵的通途。他思想中的智慧与机锋,他用意象构建的哲学世界,让中国人用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去猜测,去领悟。庄子的思想与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宗教学、传统戏曲等影响巨大,后人赞:“才华横溢、言辞之美、飘逸洒脱者,莫过于庄周。”
或许那是最坏的时代,是一段征战杀伐,颠沛流离的日子。但那也是最好的时代,中国多样的思想波澜起伏,蔚为壮观。各家学派在思辨中创造出精妙绝伦的故事,留下了恒久流传的精神。他们的思想,成为了中华文化发展几千年的基因;他们的声音,穿过战火纷飞的年代,穿过喧嚣与沉寂,直击中国人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