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春节过年的作文 读后感大全 观后感大全

大国工匠2020年度人物观后感

《大国工匠》,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国工匠2020年度人物观后感1工匠精神是什么?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对工作的热爱。《大国工匠》通过八名不同岗位的“工匠”很好的诠释了这种精神。这些劳动者虽然身处不同岗位,但是他们有同样的追求,那就是对工作兢兢业业,表现出无限的热忱,所有他们能够十年如一日的不停追求。他们追求的不是荣誉,不是金钱,而是追求工作所带来的快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师高凤林,在发动机焊接领域很有名气,外面很多公司向挖走他,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能顶住高薪和给予北京住房的诱惑,坚守火箭总厂的岗位。是什么让他这样执着的坚守?是爱国主义自豪感。没有什么比自己焊接的发动机每次都能成功完成发射任务再高兴的事情了。这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正是有一批又一批这样的人在坚守,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才能这么快速的发展,我们应该感谢他们。錾刻大师孟剑锋令人叹为观止的錾刻技术让世界惊叹,为国争光无数。他凭借是超人的毅力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靠的是几十年的坚持。中国精密度追求第一人顾秋亮,零失误的组装误差,让人惊叹,“蛟龙”成功入海他功不可没。拥有世界一流的金属雕花技术的胡双钱靠着双手完成国产大飞机零件的手工钻孔,并且零误差……这八位工匠是中国的顶级工匠,他们的无双的技艺是国家复兴的保障。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离不开他们,离不开像他们一样的不同岗位的工匠。为国争光,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是他们的代名词。中国装备实现“走出去”,除了是服务、标准之外,更重要的是技术,这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 打响“中国名片”需要“工匠精神”,需要我们在技术上不断的钻研,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实现“中国梦”。

大国工匠2020年度人物观后感2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由此两能,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就有了根基和资本。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德技双馨”的真人真故事,没有半点夸张,平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笔者从《大国工匠》中看到了平凡的岗位中迸发出来的劳动精神,劳动之美。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大国工匠》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尤其电视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让我们的记忆穿越时空,仿佛就在昨天,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有我们老一辈劳模的精神再现,也有当今高科技建设者的劳动创造,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不仅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在精彩的艺术画面中,通过电视纪录片这个载体,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共和国通过劳动,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一个个历程。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李政道博士说过:“越往前走,技术就精神化。”《大国工匠》中播出的这八名工匠,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不令人叹服。望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借鉴《大国工匠》的成功经验,把更多的镜头、画面、时段和版面留给广大职工和一线劳动者,讲好劳动者的故事,展示劳动者的风采,从而让更多的劳动变成创造,让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个“匠心筑梦”的旅程。

大国工匠2020年度人物观后感3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国际劳动节之际,让我们向他们致敬!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胡双钱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周东红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孟剑锋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 张冬伟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宁允展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 高凤林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大国工匠2020年度人物观后感4自李克强总理在向本次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提“工匠精神”,从德国制造到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从瑞士手表到中国航天,可圈可点的案例分析与文化自省,已经在以朋友圈为代表的舆论场上流行了一轮。前些日,李总理提醒中国还“不具备生产磨具钢的能力”与“圆珠笔头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点出一个基本现实:中国制造中的粗制滥造仍触目可见,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其实,制造强国只是工匠精神的果,不是因,也不是终极目标。工匠精神的因与终极目标,都是人本身。今日提倡工匠精神,首先是因为我们希望告别“圆珠笔老不出水”或“用一次就坏”的时代,与那些卓越之“物”共生共处。我们希望厂家制造的一口锅,从出生到老年,都仍然好用;一块表由奶奶传下来,戴在腕上仍然滴答不止;城市的下水道于一百多年前建造,还是那么通畅。由此,很多生命记忆得到活生生的传承,卓越之“物”里饱含着人的专注与深情,传达给一直使用和保存的人。对天地间的各种产品,我们不是弃之如敝履,而是当做值得爱惜的果实。人与物之间,才会告别粗鄙,达到一种美好的状态。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产品,如果靠地沟油与三聚氰胺就能赚大钱,工匠精神就只能是一句口号。只有当我们开始真正欣赏匠心独运的人,当看到一位拿高工资的高级技工,不是因为其收入超过名校硕士而羡慕,而是因为他对手艺的专注去尊敬,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人”,才会成为一种精神标尺。人与人之间,也才能告别粗鄙,回归到生命品性的相互砥砺与欣赏。就像日本与德国一样,告别粗鄙时代,要经历管理与教育的双重革新。二战后,日本企业界在美国质量管理之父爱德华兹·戴明的全心协助下,迅速提高了日本制造的质量,取得经济奇迹。这种管理变革不会凭空诞生,源自人的意愿、视野与学习能力,教育显然更为根本。德国的教育体系里,在接受覆盖全民的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很早即向职业教育与文科中学分流。这种分流的好处有两个:其一是减少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的危害,避免了类似中国应试教育对学生兴趣乃至人格的伤害;其二是较早使学生依照“性之所近”者,确定自己的职业主攻方向。尤为重要的是,这种职业教育,不是在学校里做与社会无关的学习,而是在政府的宏观制度设计下,直接与企业就业岗位对接。将一线实践与课室里的研究融合在一起,琢磨产品的精度,理解市场的变化,从小铸造出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反观中国,职业教育不职业,精英教育不精英的状况,广泛存在。为了争抢经费,各种中专和大专院校也追求大而全的学科设置,以提高学校行政等级。为了分数,除了极少数可以兼顾的学生,家长不得不让孩子逐渐放弃手工与兴趣,放弃生活教育与人格磨砺,进入刷题式学习。这也是一种教育上的粗鄙状态。树大者根必深。只有改变这样的现状,工匠精神才能光而大之。

大国工匠2020年度人物观后感5《大国工匠》,看了,当然有感。可这种感,却是悲感多过喜感。只是这就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了,那就当无感吧。因为,这只能叫《大国工匠》,无法叫强国工人。《大国工匠》中,讲述了8位工人(我没有用工匠,因为我尊敬他们),用自己飞凡的工作能力,缔造了各种中国“神话”。看了每一集故事,那么生动,那么逼真。相信但凡去过工厂工作的人,或者了解工厂的人,甚至对工厂没有概念的人,在看了他们的故事后,都会由衷佩服他们。而在贯穿全集的故事中,有几个词,听到了,却是那么无感。_x,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_余年,没有_文化/_学历的他/她,靠着传承/钻研/_,凭着专注/坚守/_,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_,成为_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_x用自己的双手,打磨了/加工了/制造了/_了精度为_的世界级水平的_。_精度也创造了世界纪录/中国记录/ta自己的记录...我尊敬佩服每一位用自己双手,辛勤工作,努力生活的人们。而提到工人,我对他们又有另一种感情。我的爸爸妈妈都工作在工厂之中,用今天评价一个人的方式评价他们,他们很失败,因为他们是工人出身(有时候荣誉也同地位一样,代表着成功,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工匠”)。但对于家庭,他们很成功,很伟大。他们夫妻恩爱,养育了孩子,孝敬了父母,行得正,坐得端,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也正是如此,我对工人的认识,跟不是工人家庭出身的人相比,可能又多了一点点。我对15岁时的一个记忆片段,至今印象深刻。那时候,爸爸带我去了他所在的工厂,让我和他一起在里面站5分钟。那5分钟,我闻到了炙热而又夹杂着汗水和油污味道的的空气,轰隆刺耳的声音夹带着机械加工的废屑向我排山倒海般打来。当5分钟时间到了时,爸爸在我耳边叫我。可第一次经历如此场景的我,不知道是被身处的场景所震撼了,还是被吵杂的噪声所淹没了,根本听不到爸爸近在耳边的声音。从工厂里出来,我浑身上下早已湿透。爸爸对我说,你以后要是学习好点,学到点本事,有能力就去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吧。如果没那个能力,爸爸最多是带你到这里来工作。如果,你对这里的工作也不能胜任,那我就送你一个箩筐(我家乡,职业为捡破烂的人们,都是背个箩筐到处捡东西)。那时候,我对工人,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恐惧。我也第一次对所有努力工作,为生活努力的人,有了一份敬意。而这份敬意,也一直让我尊敬所有努力的人。如果读者您还有兴趣读到这里,可能或多或少,对于工人又多了一点了解。今天的工作场所,比之过去,条件好了很多很多,但对于很多工厂,其条件,恐怕还不是如电视中,那么高大上。言归真转,继续说说对《大国工匠》的感觉。里面的8位主人公,用一生的追求,达到了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可每次看到这种场景,不禁想问一句,年轻人哪里去了,其他人做什么去了。每一位主人公都是过了知天命的年龄,甚至是过了耳顺之年。如果我们国家最高端的操作技术,掌握的是在一群知天命,甚至耳顺之年的师傅们手中。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骄傲,还是一种后继无人,没有传承?记得刚工作时,也曾少不经事,傻里傻气的说,感受不到传承。当我说完后,老人笑我傻,中人说我笨。只因为,我说了句“假”话。可如果今天还让我说,我还会坚持说一样的傻话,笨话。而我对《大国工匠》的无感,也正是源于此处。我们推崇着集体主义,可在荣誉面前,却竖起了英雄主义。对于大国工匠中的每一位大师而言,他们通过《大国工匠》得到了荣誉,可他们的单位的同事得到了什么?这些大师们的年轻同事们,要不是饭桶,要不是混日子的,否则,比这些大师年轻的工人们,去做了什么?学习,大家都懂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不好,是学生们自己不努力。于是,一代又一代的长江后浪,没有得到前浪的传承,靠着时间,拍死了前浪。当一代又一代的后浪,经过时间洗礼,终于摸清了前浪的精髓时,自己也变成了长江前浪。

大国工匠2020年度人物观后感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