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0字精选三篇
导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下面是励志故事网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0字,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快乐。
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快乐。
【第二篇】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xiaoba365.com]。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第三篇】
—— 晚清第一名臣的内心独白
有人说他是“刽子手,叛国贼,汉奸”,却也有人说他是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千秋功过任评说,但无可置疑,这本令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研读一生的国学经典,会让每一个人都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曾文正对其四弟如是说。我们热爱学习,我们渴望发奋自励,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会因身边的环境受到“干扰”。我们总是抱怨环境怎样怎样,殊不知: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若是志向足够坚定,又怎会因为时间地点不适宜而去放弃呢?毛泽东则是最好的例子,心中有志,且并不是短志,于闹市中读书,怀着鸿鹄之志创建了新中国。虽然最后我们不一定成为圣贤豪杰,但我们也会一步步向目标靠近,成为最棒的自己!
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的诚信思想尤为令人记忆深刻。曾国藩并不聪颖,却官至直隶总督, 原因很简单,一个“诚”字取胜。他不仅要自己做到诚信,以之立本,也处处以诚要求自己的下属,湘军之所以上下精诚团结,与诚不无关系。诚更是作为精神支柱,信赖的源泉,所以他的部下对他忠心耿耿,无一人背叛他。他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诚信做人,“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子女们将诚信奉为圭臬,而曾氏子孙也英才辈出。诚信,只要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需要它的存在。而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诚信不仅是做人之本,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所要具备的良好品德。天之所助顺也,人之所助信也。只有做到人人诚信,才能还我们健康安全的食品,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国家走向文明富强之路!
曾国藩,虽身居高位,却自奉节俭,无异于寒素之家。他留下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家风。于起居,曾国藩每餐只吃一样菜,时人称其为“一品宰相”。于子女,他见到京城子弟挥霍无度,便让夫人、子女一直住在乡下,大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以廉率属,以俭持家,暂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改革开放后,许多人纷纷踏上小康之路 ,生活开始好起来,越来越多人追求物质享受,浪费铺张,而忽略了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曾国藩家书》让我明白,人不管身居何位,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没有理由去浪费。于国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多少王朝的兴衰交替都是因为统治者的铺张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说道: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的现象,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的,只有勤俭节约才能解决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才能让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才能让社会的根基更加稳固。
末了,慢慢合上《曾国藩家书》,无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无关其他,只能默默赞叹: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虽然曾本人维护的是封建统治,但他的治政、治家、治学之道,对提高个人修养是不无益处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无益处的
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