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读后感(一):
《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托马斯.哈代。
《苔丝》写的是社会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最终犯案而被判绞刑的故事。这是一个杯具,它无情地批判了社会现实,也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英国上流社会的腐朽堕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苔丝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但作为女人,她拥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脸蛋,和恰到好处的身材。哈代给这个人物以重墨描绘,那就是着重写了她的外在形象。这个形象年轻美貌,天真活泼。给我映象最深的是她性感的嘴唇,和她唇上的曲线。粉嫩娇艳,如花沾露的唇,再加之细致分明,乖巧柔美的线条,在顾盼流转间,不动人也难。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美丽质朴的姑娘,她善良纯真的天性却被狠毒自私的上流社会的一位青年贵族亚力克利用欺骗,始终不能摆脱亚力克的阴影,而走向黑暗的深渊。她无力摆脱这种悲惨命运,只能用极端扭曲的方式对加在她身上的压迫进行反抗。可是这反抗又有什么用呢?只可是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瞬间就会消失,被人们所遗忘,完全不可能动摇整个冷酷残忍的社会。所以说,只靠个人力量的反抗,根本不起作用。这也是人性乃至社会的悲哀。
当她好不容易逃离亚力克的魔掌,随后去农场工作,并遇见了自我今后所爱的人——克莱尔,克莱尔欣赏苔丝的纯真可爱,在工作中交流频繁,感情不断升温,最终坠入爱河并义无反顾地结婚了。就在幸福快要来临时,因为苔丝的对过去不堪往事的吐露,导致两人从幸福的高空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谷底。克莱尔因为理解不了这一事实,毅然离开苔丝,远走他乡,无情地抛弃了可怜的苔丝。就是这样一位遭到命运戏弄的可怜人儿,想要与爱的人在一齐幸福生活,就连这样一个简单平凡的愿望也没法实现,最终走投无路,惶惶不可终日,再加上亚力克的骚扰,她万念俱灰,对生活完全失去了期望,而动了杀念,杀死了侮辱她的,一向让她痛不欲生的亚力克。在杀死了亚力克之后,苔丝并没有为此后悔难过,而是一下次简便了,因为死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解脱,她最终自由了。她以死来证明自我对感情的忠诚,来成全自我和克莱尔纯洁完美的感情而没有遗憾。亚力克也为当初抛弃苔丝而感到后悔,带着巨大的悲痛与歉疚归来,并与即将被处死的苔丝度过了她生命最终五天欢乐的时光。可是他失去了一个深爱她的人,一个把他当做生命一部分的人,一个能够为了他去死的人。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的自私和所谓的虚伪道德的约束,而使苔丝陷入悲
惨的境地。对于苔丝来讲,克莱尔是她的期望,是她一切欢乐的源泉,她为认识他而感到幸福,可是克莱尔把她最终一点期望也给抹灭了,即使之后克莱尔请求苔丝的原谅,以及在苔丝死后怀念追忆她,也无济于事。能够说,克莱尔也间接促成苔丝的死亡,可是直接促使她走向死亡的还是这个社会,是社会的杯具。其实社会中像苔丝这样的可怜人很多,他们虽然身份卑微,但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格,不应当被社会歧视抛弃,而是应当为他们供给一个能够倾诉的平台。这样才不会出现如此多的杯具。
如果说卡门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简爱的美在于倔强顽强,那么苔丝的美必须在于纯净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虽然小说女主人公身份低贱,遭受了无耻之徒的玩弄和侮辱,历经重重磨难,最终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但我们依然赞美苔丝不屈服于命运,敢于和不公平命运做斗争以及为爱奉献的精神,她单纯善良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苔丝读后感(二):
今日,我读了《苔丝》这部小说,使我受益匪浅,教育名著读后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艰苦黯淡的乡村生活,蕴藏着苔丝的梦想和期望。十六岁的苔丝,在家人虚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门贵亲。她跃身成为了幸福的贵妇人,之后从此堕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
感人的就是苔丝在忍无可忍的情景下,拿起了刀,将她多年以来所受到的屈辱与艰辛都发泄在刀头,刺向了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一切平静了,苔丝在生命的最终一段时间里最终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终一站,是她最终解脱的日子,
苔丝在对的时间遇到不对的人,或许她的命运本该这样,在所谓贵族家庭后代光环的后面,她那不思进取的爸爸和她那一心想要女儿嫁进豪门的妈妈,注定纯洁的苔丝要遭受捉弄。我同情苔丝,但我加懂得了人要学会保护自我,世界不是天堂,多一个处处留心的心眼,会让你的人生更加顺利。懂得爱护自我的人才会去创造财富,美化生活。
苔丝读后感(三):
苔丝本人与她的名字一样美丽,但她的美丽,却酿就了她一生的痛苦。
她是一个想凭自我的双手谋生、追求个人起码幸福权利的淳朴姑娘,但在这时,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出现了——他,便是亚雷。亚雷的出现使纯洁的苔丝不再纯洁,他玷污了苔丝。这是的苔丝,就像一盆污水,被人们、社会毫不留情的遗弃。无论苔丝在村庄的哪个角落,都离不开人们的鄙视、嘲讽。于是,她选择了逃避,她逃到了一个没有人明白她的姓名、没有人了解她的过去的地方,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此时,一个有先进的思想和善良心地的年轻人——安玑出现了。他深深地爱上了苔丝,但苔丝一开始对他还是有点拒绝,她觉得自我配不上这么一位优秀的青年人。但之后,她还是被安玑所感动了,最终和他一齐走上了幸福的红地毯。在新婚之夜,安玑说出了自我以前干过的荒唐事,并请求苔丝的原谅。苔丝想也不多想,就原谅了他。她认为自我的过错比他的轻多了,但她万万没想到,说出自我过去不光彩的事所付出的代价是使自我再次陷入了更深邃的痛苦中。她最终明白,安玑极力想以独立的见解来确定事情,可是一旦事出十分时,他还是成见习俗的奴隶。安玑走了,一个人独自上巴西去了。因为他认为苔丝不再纯洁了。是的,苔丝的肉身是不再纯洁了,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可是,是肉体上的纯洁重要,还是精神上的纯洁重要呢?两者权衡,谁轻谁重?大家应当心知肚明吧。苔丝勤劳、善良、淳朴、美丽、坚强……她在新婚之夜说出自我的过去,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其实这个秘密能够永远隐瞒安玑,但她没有这么做,她以为自我的做法是正确的。可是她万万没料到,自我坦白的下场竟会被安玑抛弃。她把这当成了“等量代换”。但那时的封建道德就是这样不讲道理。按理说,安玑是主动犯错的,而苔丝却是受骗者。试问,谁的罪更重?可是
,那时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在每个人的心中扎下了根。人们看不起苔丝,他们认为安玑这样做是对的。而相同的事例,在中国也数不胜数。甚至在当今社会,这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元朝纺织家黄道婆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封建时代的妇女的悲惨生活。一些贫苦人家生了女儿,还称之为陪钱货。难道男人真的强过女人吗?唐代的武则天是个女人,但她当政数十年,社会的安定程度比唐高宗时期好得多。能够说,苔丝这种遭遇在中国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当安玑在事业方面遭到挫折时,突然想明白了,其实苔丝还是一个很好的姑娘。于是立刻回国,想与她重修旧好。可是,事违人愿,苔丝当时迫于无奈,只好又和亚雷在一齐了。但之后,她杀了亚雷,和安玑过了六天幸福日子,最终走上了断头台。我想起了前几天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爱和喜欢不是同义词,而是反义词。喜欢是要求得到一切,而爱是奉献一切。”安玑口口声声说爱苔丝,但他为苔丝奉献出了什么?而苔丝爱他,最终把性命都丢了。
正是因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观、亚雷的无耻、安玑的自私和苔丝自我的美貌,造就了一个女人的杯具。
苔丝读后感(四):
老公买回来的《苔丝》看完了,感激刘庆邦的暑假阅读推荐,让我想起这本一向想读的小说。
哈代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苔丝残酷的命运,这朵从十九世纪乡村的自然里绽放出来的花儿,还没有经历真正的感情就被迷惑,被采摘,幼子夭折,痛不欲生的她在屈辱、悔恨中度日如年,直到遇到安琪,苔丝又获得了新生,感情给她幸福,又让她惴惴不安,直到结婚那天,真诚坦白的苔丝遭到安琪残忍的抛弃,世界上所有的欢乐一下子消失了,苔丝从此在艰难困苦中坚守飘渺的感情,等待可能不再回来的爱人,直至流离失所,为了妈妈和弟妹不再流浪,苔丝无奈地回到了起点。安琪从巴西回到英国,经历疾病、生死的种种考验,最终超脱了禁锢他的传统道德,看到苔丝对他的爱的价值。苔丝为了回到安琪身边,杀死情人,短暂的欢聚后,最终被逮捕。
看小说和看电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文字带给人无尽的联想和美感,1979年拍摄的《苔丝》更加深了我们对苦难苔丝的同情,苔丝那迟疑、不自信的声音,让我想起了女性内心共有的迟疑和不自信,对生活,对感情,对这个世界。
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能理解教育的仅有克莱尔那样家庭中的男孩,并且教育资料还没有逃出宗教、拉丁文等等对实际生活没有指导作用的知识,苔丝和许多好女孩一样,面临家庭状况、受教育机会等等困境,造成她们不得不从男性那儿争取经济依附和感情依附的无奈,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不独立无疑是杯具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苔丝其实比一般的女性更自觉,更有独立意识,短暂的一生中,她一向在与世界、与男性抗争,她努力尝试不利用她作为美丽女性的稀缺资源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当安琪不再爱她,苔丝也不愿向安琪的父亲求救,她试图用她那微薄的力量在没有经济依附的情景下生存,可现实社会是那么无情,她的抗争是那么犹疑,那么软弱无力,她一生都想逃脱却始终没有逃脱对男性的经济依附。我们对她充满怜惜,又怎样忍心轻视她的痴情,她没有问过自我,作为一个无情抛弃了她的人,安琪究竟是否值得等待?苔丝拥有一般女性,甚至是现代女性难以企及的坚忍、独立意识,却走不出感情依附的心结。也许只是因为,安琪在她的以目中是那样优秀,无人企及。
有人说,女性的经济独立真是那么重要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男性需要有人崇拜和依靠,所以女人的“知识越多越反动”。感情从来没有一种模式,有人就喜欢“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痴情鸟儿”,就喜欢“攀援的凌霄花”,可感情的本质决定了她有多么脆弱,多么短暂。当感情不可避免地消逝,这种基于感情依附上的经济依附大多成为海市蜃楼,即使生活无忧,心灵的自由也十分有限。
一百多年过去了,社会发展到物质极度丰富的今日,教育从资料到对象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是今日就不会有苔丝了呢?我们看到的是,依然有许多的苔丝们走向她们杯具的运命。也许是因为任何时代都有贫富悬殊的鸿沟,都有贫穷的女孩子不得不承担的家庭的职责或者对安逸生活的企望,所以,任何时代都有苔丝完美却不完满的感情,有对男性的经济和感情的依附梦想。
当世界无法改变,让我们改变自我。对于教育来说,除了女性应当拥有绝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女性教育还应有一些特定的资料,经由教育,让我们慢慢展开心灵,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生存的本事,经济独立能让女性的精神更为独立,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
当世界无法改变,让我们改变自我,从感情依附中超脱出来的女性,得到的是真正平等的感情。
苔丝读后感(五):[由Www.QunZou.Com整理]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英文小说,从来没有一本外国小说像英国十九世纪作家托马斯﹒哈代书写的《苔丝》这本书一样,能让我第一次阅读就完整的读完全书,并且在最终一章,看到苔丝走向绞刑架之后升起黑旗的时候,竟然让我忍不住地掩面流涕。以至于以往在大学时期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手不释卷地反复研读这本书的中文版,由于太喜欢这本书,尝试读完了《苔丝》英文版,最终它成为了我学习英式英语的典范学习教材,时至今日,我还一向反复聆听小说英文版《苔丝》。
苔丝在五月节舞会上系着的红色发带,还在美丽的布莱克摩尔谷熠熠闪光,五月节的舞会上她静静地看着自我钟情的男孩挑选了其他的姑娘作为舞伴,这是一次缘分的错失。在德伯家的农场她遭受阿莱克的欺凌之后,一个人静静地离开。在奶牛厂里她静静地爱着安琪儿,又静静地等待安琪儿回来。就连她的挣扎与反抗,都是那么沉默,悄无声息。
她出身于德伯维尔家族,有着纯正的贵族血统,又生在淳朴的乡村之中,这一切造就了她的纯洁和质朴的优雅。哈代赋予了她至真至美的个性,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生命就如同一棵傲立的小树,虽然有寒冬落叶,但等到春暖时,又是枝叶喧闹。苔丝自始至终都是纯洁完美的,一如她的外表。女人珍视美丽,而美丽给女人带来的,却往往不是幸运。世人也珍爱美丽,可是却没有人真正明白怎样去爱,然而被生活所迫,苔丝被阿莱克无情地玷污了。
苔丝走出阴影之后,重新生活,并遇到了相爱的安琪儿,他们幸福的恋爱并最终结成伉俪。可是安琪儿因为理解不了苔丝的过去,痛苦地离开了苔丝,孤身一人前往巴西。安琪儿走后,阿莱克又找到苔丝,再次提出豢养她,这是出于占有的欲望还是内心对苔丝的爱恋呢?在苔丝已经窘迫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是落井下石,也是拉了一把苔丝,给了苔丝一家一条生路。阿莱克是精神上的虐待者,她是把苔丝推向深渊的直接凶手。
安琪儿,有着良好教育的正人君子,与苔丝深深相爱,他的爱的确比阿莱克高尚的多,可是他的所做作为,对于苔丝的毁灭,却有着比阿莱克更甚的推动作用。怎样能够忽略哈代对苔丝与安琪儿恋爱的浪漫描述呢?在涨了水的河道上,安琪儿一步一步慢慢把苔丝抱过河去的情景,让细心阅读的读者怦然心动,那种青涩与纯洁,是那样的自然。安琪儿对苔丝的爱,是君子之爱,他爱的是苔丝的内心,苔丝内心的纯洁和忧郁的结合,正是吸引安琪儿之处,这种内心的场域,是阿莱克这样的浅薄之人所永远无法到达的,这样的区别,也正是苔丝深爱安琪儿却从不对阿莱克施舍一点温柔的原因。然而,这个能触及最深刻感情的男子,却因为严重的感情上的洁癖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自我的爱人按压在没有空气的深水之境。
可怜的苔丝,父母因为生活的重压,能够把自我作为交换物质的筹码;垂涎于自我美貌的阿莱克,也能够轻而易举地伤害苔丝的身体,但苔丝圣母般的灵魂仿佛有着天生的自我净化功能,她没有在这些苦难面前低头。但安琪儿,不是苔丝灵魂的伴侣吗?为什么还难以包容一颗被伤害过摧残过的心灵?在我看来,安琪儿就是苔丝毁灭的最大推手了。可怜的苔丝,为爱而生存,因爱而毁灭。苔丝的爱,源于对父亲、对母亲、对妹妹、对弟弟,更大的伤害也来自于她对爱人的爱,小说将苔丝最终被警察抓捕的场景安排在英国著名的景点——巨石阵,她像祭坛的祭牲一样,为爱牺牲了自我,包括自我的生命。
哈代的女性主义情结,在他的笔下,苔丝的几个女性工友,玛丽安、伊兹和莱蒂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她们都深爱着完美的男子安琪儿,也从来对此毫不掩饰,当她们明白唯一有幸得到安琪儿的仅有苔丝一人时,她们不但没有丝毫的嫉妒,反而深深地祝福苔丝。当安琪儿出走,苔丝被阿莱克纠缠,她们化名写信,请求安琪儿快快回到苔丝身边。哈代完全把她们神圣化了。哈代的这种笔触,让我不禁想到曹雪芹:女儿是水做的,干干净净,男人和时代,用他们的肮脏玷污了这圣洁。整篇书中,毁掉苔丝一生的是三个男人——她爱慕虚荣的父亲、假称她表哥的阿莱克、与她结婚的克莱尔,最终把苔丝推向死亡深渊的确实与她结婚,号称最爱她的安琪儿(即angel),在英语一词中,angel是天使的意思,可是正是苔丝挚爱的安琪儿最终把苔丝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整篇小说除了苔丝少女时期五月节、苔丝走出阴影之后到奶牛场工作这两段篇章充满阳光和欢快的气氛之外,杯具气息笼罩全文。每当人物即将发生杯具时,托马斯哈代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宗教色彩也相应变得异常凝重,主人翁苔丝的杯具色彩异常浓重,小说场景甚至将苔丝最终逃亡的被捕点设置在英国著名的巨石阵放祭牲的石头上,这在阅读过程中仔细品读,更能理解《苔丝》小说中的意境。
托马斯.哈代,“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有着悲天悯人的文豪气质,他借苔丝之口,表达了对幻灭的热烈迎接。《苔丝》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托马斯.哈代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状态。
我深深地喜欢《苔丝》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爱自我的爱人,如何去保护我所爱的人。我阅读这本书已经十七年了,未来还将继续阅读。
苔丝读后感(六):
《苔丝》这本书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当之无愧的世界名著,我买的是译林出版社的版本。我从小到大买世界名著还是蛮认准这家出版社的,翻译的不错并且每本书的序都写的很好。提议先读书最终再去看序言,不然剧透过后读书的意愿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这本书的剧情犹如过山车一般,起伏十分的大有的时候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甚至就在一瞬间。全书的第一页写着: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这便是全书讨论的主题了,苔丝是否是一个纯洁的女人?我给的答案是肯定的。个人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好在作者大师般的写作功底,他有用很多的环境描述、侧面描述等来渲染,这本书更可贵之处是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的。
全书我还很喜欢的一个点就是作者把人物塑造的很好。在许多作品中都会或多或少存在那么一两个完美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竟显人性的光辉。可是这本书的主角们都不是完美的。男主角爱的真诚,他丝毫不嫌弃苔丝的贫穷,我一开始还以为是那种霸道总裁的戏码,让人直呼好一个痴情男,奈何他却十分在意女性的贞洁和家族的名望。男二号是个没落的贵族子弟,他嚣张跋扈、自大狂妄,虽说在故事中有点浪子回头的感觉,有一段时间还给别人去说道,可是很遗憾“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次意外的邂逅还是将他打回原形。女主角,苔丝,是全书中近乎完美的主角,她美丽、善良、勤劳、忠诚,拥有很多很多优秀的品质。可是她爱的卑微又缺少足够的定力,最终就是她为数不多的缺点导致了杯具的化身。
我看到女性题材的文学作品就很容易与《简爱》这本书进行比较,当然《简爱》一向都是我心中这类小说中的top1。我看《苔丝》看到一半的时候觉得这两本书的母题不是一样的吗?可是等我看完后我发现虽说都是以女性为主人公和书名可是侧重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苔丝》讨论的是女性的贞洁和男性对女性的固有看法,而《简爱》更多的是教一个女孩子如何去爱。我想,如果苔丝有简的一些洒脱,那么故事的结局必须会不一样了。
苔丝读后感(七):
按照教授的推荐,看了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浮此刻眼前的是一个在英国乡下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的清纯少女——苔丝。她有着乡村姑娘的纯朴自然,又因世袭着德伯世家的学统,骨子里有一种朴实无华的高贵坚韧的品格。姣好的面容,挺拔的身材以及天性*中的自然情态。她不是惊艳的美,可是你越接近他,就会越爱她。她虽然不是一个纯正的信教者,却也有自我单纯的人生追求和生活原则。这样的一个女孩,没有人怀疑她应当得到幸福。
苔丝作为家中的长女,和这个家中唯一体面的人,必须承担起振兴家业的职责来。同时,她又因为强烈的职责心,非要扛起偿还的义务。于是,她的一生由此改变。小说中的德伯是一位庄园主的儿子,沾染上一些坏习气,行为放荡,言语轻浮可是本质上并不是个坏人。他对苔丝的渴望,虽然是出于一种占有的欲|望,却也不能说其中没有感情。一个正当年的青年,处于生命中最亢奋的时期,对一个异性*的渴求是很正常的,只是德伯采取了非正当的方式。虽然苔丝对德伯的诱惑和接近一向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可是她寄人篱下,并不能再强硬一点,一方面你也不能否认一个青年男人对一个少女的或多或少的吸引。德伯长得不赖,这一点得承认。在一次舞会过后,德伯带着受惊的苔丝,来到一片小树林里,德伯故意制造了这个机会以便和苔丝进一步的接触。不知是当时的英国世风对于这类事情的避讳,还是中文译者的某种研究,关于德伯占有苔丝的这一段,写得极为隐讳,不看下一章根本就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苔丝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如果她当时拼面反抗的话,德伯也不会得逞,苔丝是在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下与德伯发生了关系,所以,说德伯诱拐了苔丝可能更确切一些。
再看这两个人在事后的态度,德伯愿意为自我的行为承担部分职责,他要带着苔丝回农庄眷养起来,虽然他没有向苔丝许诺正当的婚姻,至少说明德伯只是一个浪荡公子,而不是本质上的丑陋,要不然,当苔丝被克莱抛弃后,他怎样会锲而不舍的追求苔丝呢?至少,他对苔丝是有好感的。而苔丝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情,在德伯的狂轰烂炸下,苔丝或许会有理解德伯的一天,至少也有感动的一天。可是,事情发生了,苔丝天性*里的自尊不容许自我对伤害妥协,即使在她嫉妒沮丧之时,她也没有想要抓住命运的稻草,而是选择了独自承担后果,实在今人赞叹。这样一个朴实的姑娘,竟有这样的勇气来承担邻人的白眼,世俗的压力和注定的生活。直至之后,孩子的出生,夭折,生活的压力,都没有迫使她向德伯开过口,她实在是个倔强的女子,她把一切都扛下来了。
她最终选择了逃离,到外乡去做挤牛奶的女工,既是对过去环境的逃避,也是对新生活的追求。她不敢再谈感情,可又渴望感情,她才21岁,什么也不能剥削她拥有幸福的权利。在又能够自由呼吸的草地上,她遇见了安玑克莱,热忱,渴望自然,充满梦想,智慧的化身,他就是苔丝的白马王子,是少女时代一个未做完的梦。而苔丝之于他,也正是他执著梦想的一部分,是他梦想的化身,她无拘无束地成长与自然的环境之下,吸取大地的精华和芳草的养分,克莱要的就是一个纯洁无暇的女子,他对生活的理解,要在他的伴侣身上体现出来。这样的两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必然碰出感情的火花。可是,他们的恋爱过程,却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因为苔丝的心结。这样一个心地纯洁的女子受了世俗的影响,认为她不纯洁的身体,是不配嫁给克莱的。她一向在徘徊,忍受着理智和情感的压迫,如果说克莱在追求苔丝的过程中,一向苦于得不到目前的回答,这个痛苦,却远不及苔丝内心的挣扎,她不能告诉自我的爱人,怕失去他;她也无法放弃到手的幸福,做违心的拒绝。书中关于这段时期苔丝的内心描述,是相当精彩的。这种两难的处境,正是悲情产生的根由。没有人不一样情苔丝,没有人不期望她获得幸福,最终她最终做出了让读者满意的选择,她
做对了。
在新婚之夜,克莱向苔丝将了一件青年时代的沉沦往事,并请求她的原谅。天真的苔丝反而很欣慰,以为能够换来自我的被赦,于是,她向克莱一五一十地交代了过去。克莱愣了,他不能理解,他对苔丝的爱是建立在纯洁之塔上的空中花园,一旦底座抽掉,他的爱就会坍塌跨掉,陷入一片虚无。他的爱太脆弱,不堪一击。苔丝的苦苦哀求,也挽不回克莱的心,于是,他走了,离开了,抛弃了苔丝。苔丝没有错,从过去到此刻,都没有错,错的只是克莱,爱一个人,为何不能容忍她的过去?那样的爱只怕是为了自我那一点点狭隘的人生梦想吧!
克莱走了,走得远远的,再没有回来,再没有一封信,他将苔丝孤零零地丢在了这个世上。如果说以前,苔丝都在为自我的人生作正确的选择,那么这一次,她错了。也许还有人将苔丝看作监守感情的勇士,可是,为一个不爱你的人,是否值得?你将自我丑化,向爱人苦苦哀求甚至甘愿作他的仆人,苔丝等待克莱的八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隐忍。一个女人,追求美的权利都被主动放弃,自尊也放弃了,她还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吗?正在此时,苔丝邂逅了最初改变自我命运的人——德伯。德伯受了一番洗礼,开始为过去道歉,并向苔丝正式求爱。当克莱最终想通了哪个愚蠢的贞洁问题,回到故乡时,苔丝已经是德伯的妻子了。两人相逢,似有万语千言,却也无限惆怅。最终,高|潮在最终上演,苔丝杀死了德伯,追随了克莱,苔丝的这一行为,被看作英勇的选择,为了爱她不顾一切。可是,苔丝犯案,只是为了斩除自我心中的那一个死结,也报复自我为此付出的代价,她无法向克莱报复,德伯的行为,使她一生都无法解脱,可是,伤害她的,除了德伯,还有克莱,后者更甚。要说恨,单单恨一个人是不对的,这两个男人,都不一样程度地使苔丝屈辱地生活。要说爱,德伯与克莱,也没有高下之分,德伯的爱,搀杂了太多个人的欲望;克莱的爱,搀
杂了太多虚幻的梦想,仅有当他在现实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时,他才能理解爱的意义。可是,苔丝已经为他的这个领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青春的时光,以及无限的伤害,无可挽回。克莱永远无法补偿。
苔丝读后感(八):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纯洁姑娘的不幸命运。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因受东家少爷诱迫而失身怀孕。从此,这一耻辱的事实剥夺了她理解真正感情的权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遗弃。之后,万般无奈之中,她重回了少爷的怀抱,不料,就在这时她那有名无实的丈夫拖着病驱千里归来,苦苦寻觅。苔丝为了自我真正的爱,毅然杀死同居的少爷,在与丈夫短暂欢聚后,走上了绞刑台。
父亲德伯的愚昧无知,对于金钱的贪婪推使苔丝跌下了社会的的深渊;而亚雷的邪恶无耻则将苔丝少女的所有完美梦想化为灰烬,促使她遇上了改变她人生的第三件事——与安玑·克莱相爱。而正是这个安玑·克莱,这个有着天使之名的懦弱男人——最终造成了苔丝的杯具。有人会说安玑·克莱才是真正该批判的人,可是无疑他生活在那个时代,他需要时间来释放自我,不可忽视的是,安玑·克莱是爱苔丝的,至少那爱是真的,而不是像亚雷一样,仅有肉欲,把苔丝当做自我的玩偶。所以我认为苔丝的杯具应当是当时的时代所酿成的,或许在现代社会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是对于像苔丝一样的人来说,生存的机会就多了。
合上书,我想鞭挞当时的社会,指责亚雷的无耻行径,藐视安玑的懦弱,同情苔丝的悲惨遭遇。
苔丝读后感(九):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篇小说了,可从次数上来看虽是第二次,实质上只能说是第一次,或者说是一次多一点点。我第一次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才只是一个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事有限,并且读得也很粗略,那时,我对《苔丝》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丝这个人物挺可怜的,除此以外便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把自我融入整个情节中去,根本没有对苔丝这个杯具性的人物作过任何有意识的评价,根本没有想过苔丝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是与其性格,与她所处的环境是如此密不可分。这一次阅读,我不敢说我已经看懂了,但我对整个情节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
《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出了他悲观的宿命论,主人公苔丝陷入悲惨境地,但她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与戏弄,最终走上绝路。但她走上绝路,绝不像某些低俗小说那样一味追求情节曲折而硬让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必须的必然性。
苔丝天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她性格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她强烈的职责感了,正如苔丝坚决地要把与亚历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诉她所深爱,并且也深爱她的丈夫安吉尔一样,她原本能够完完全全地把这件事隐藏起来,说像她母亲教她的,然而,苔丝没有,她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安吉尔。
我所说的都是苔丝,也许你会问起安吉尔为什么会理解不了苔丝曾被亚历克玷污并产有一子这一残酷事实而提出与她分居,他不是很爱苔丝吗?难道他对苔丝的爱并不是高尚的吗?那么,我要说,他是因为太爱苔丝了,他心目中的苔丝是如此美丽,如此善良,是一切纯洁的象征,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见,心目所想的苔丝有任何过错,他努力扼杀自我对苔丝的感情,他觉得那个属于他的苔丝已经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经不是他以前所深恋的苔丝,而是有着苔丝形貌的另一个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丝把往事告诉他的那个夜晚,也就是他们开始分居的那个夜晚,他曾梦游,抱着苔丝走到了树林中,把苔轻轻放在一口棺材中,看过这篇小说的人必须不会忘记他当时所一向重复说的那一句话:“死了,死了,苔丝,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完美的那个苔丝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绝情,他的弃苔丝而去的行为,正是因为他觉得自我失去了当初最真最纯的苔丝。
至于亚历克,我不想多说,他给苔丝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对苔丝的爱,因为爱是高尚的,他对苔丝仅有情欲可言,丝毫没有爱的根据。然而,苔丝并没有因为亚历克给她带来的打击而不纯洁,她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的纯洁,善良,都显得那么美丽。
上文也就是我对《苔丝》的一点感想,写好后,一阵简便,这些话,一向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想要说的,在那里一吐为快,真是爽心。
苔丝读后感(十):
《苔丝》发表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一度遭到资产阶级的猛烈攻击。可是,攻击未能掩盖他的光辉。如今《苔丝》作为一部震撼人心的杯具杰作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绚丽的明珠。
苔丝,一个善良美丽的农家姑娘,却不幸的被地主少爷亚历克玷污,怀着身孕回到家乡。孩子夭折后,他遇到了安琪·克莱尔,两人产生感情。新婚之夜,苔丝出于一片忠诚向克莱尔坦白。却为丈夫所不容,克莱尔立即丢下妻子,独自前往巴西。之后,在父亲去世,母亲重病,弟妹失学,一家人沦落街头,克莱尔有杳无音信之际,苔丝只好“舍身救家”,答应与自我的仇人亚历克同居。谁知克莱尔回心转意,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悔恨交加,失手刺死欺骗自我的亚历克。他在逃亡过程中与丈夫亚历克共同度过了几日幸福生活,终被逮捕并判处死刑。
苔丝的杯具,说到底是一场社会杯具。苔丝在还是少女之时,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到处飘荡,受尽剥削和欺凌。异常是在他父亲死去时,住了几代人的房子由于租期已到,不得不被狠心的地主逼着搬出去,其状残不忍睹。这些不正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穷苦农民所受到的阶级压迫吗?
苔丝身为一个贫家女子,不仅仅遭受阶级压迫,并且还遭到纨绔子弟的恣意蹂躏和旧道德观念的无情摧残。
亚历克就是这个纨绔子弟,他轻薄好色,厚颜无耻。先是利用苔丝的年幼无知,已卑鄙手段诱奸了她,给她造成了终生的阴影和遗憾。其后又在苔丝一家走投无路之际,欺骗苔丝说克莱尔不会回来了。从而迫使苔丝痛苦的投入自我的怀抱,再一次毁了苔丝的幸福。最终,这个恶少死在了苔丝的刀下,其完全是罪有应得。
苔丝的丈夫克莱尔则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表面看来,他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所以,当苔丝向他坦白的时候,尽管他自我也有过不清白的历史,他却始终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是苔丝为不洁的女人。
纵观全书,哈代是把克莱尔当成一个正面人物来处理的。诚然,克莱尔之后醒悟了,给泰丝带来了几日的幸福时光,说明他与亚历克有着本质的区别。可是我认为,他的罪责并不轻于亚历克。如果说亚历克是从肉体上残害了苔丝,那么克莱尔则是从精神上摧残了苔丝,使他陷入绝境,最终走向灭亡。
作者给小说加了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还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作为本书的题词:
可怜你这受了伤害的名字!
我的胸口是张床,供你养息。
这些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苔丝,从事你的肉体不是那样纯洁,可是你那善良、诚恳、刚强的灵魂却是最干净、最纯粹的。你将永远活在爱你的人心中!
苔丝读后感(十一):
午时读完《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以往是一个那么值得争议的人物,但我不想评论此书的价值所在,我只想很简单的阐述一些他笔下的那个女人——苔丝。
看到“痴心女子”和“冤家路狭”感觉很难过,很压抑,眼泪在眼眶打转,最终眼泪下来了,也读完了,虽然早已结局,但真的看到的时候还是感觉很难受、很难过。多少词汇在脑海中出现,而我,只能用一个短语来形容苔丝——天真的美。她是美丽的乡村姑娘,虽然有着贵族血统却依然纯朴,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现。心灵纯净自然的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一向想如果没有开头那个牧师的几句话,也许可怜的苔丝会是另一番生活,然而,十六岁的乡村女孩苔丝的杯具就从那里开始了。苔丝愚蠢的父亲忽然明白自我是一个大贵族的后裔,就在算计着怎样才能享受贵族的生活就逼着苔丝去认亲,结果天真的苔丝遇上了毁了他一生的那人——亚雷。他是苔丝宿命中永远逃不开的仇。夺去了苔丝所有的梦想,以及追梦的本事,夺去苔丝的青春年少的纯真的渴望。然而,我们那个天真的女孩,依然是如此清纯,如此单纯到让人疼惜的女子。
苔丝决心开始新的生活,就去几百里以外的奶牛场工作了,在那里,她遇上了她第二个不应当遇上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觉得,一个她真正爱的人,但我始终以为那个人辜负了她的爱,他的举动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伪善。如果没有克莱,苔丝的一身是杯具化为平淡,然而克莱的出现却是在杯具的背后涂上更浓墨重彩的黑暗。其实我相信克莱是爱苔丝的,不然也不会在梦游时表露自我的情感,但,他还是被道德束缚着,不能理解这突如其来的一切。
克莱正是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对克莱奔涌的爱潮,窒息的是苔丝自我。他用他的爱伤害着那个天真的女孩儿,给她幸福的期望,又全部抹杀。而她也用她所有的爱折磨自我。苔丝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决定理解克莱的感情。可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那所谓的爱人却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克莱最终选择了离开。
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细心翼翼的展此刻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期望的是理解,是原谅,可是狠心的爱人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他并不是一个感情很专一的人,也许我们看见他对苔丝那种深深的眷恋,可是当苔丝的失真违背他表面所鄙视的宗教时,他毫无余地的选择了退缩,并且退缩得是那样的磊落不羁。
苔丝今后又要一个人应对生活了,还要向父母隐瞒事实的真相,装着很幸福的样貌,并且从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中寄钱给父母,克莱的离去,苔丝从事着最脏最累的工作,忍受着身体和心理两重的磨难。而此时,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在哪里?但她却始终惦记着自我的丈夫有一天能够原谅她。我只能说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丝喜欢克莱,并把克莱当成他生存的全部源泉,甚至能够说他就是她的救命稻草,所以她的全部意念都是存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而应对现实感情是多么苍白无力啊,美貌与高贵的血统,也许是战利品,但不是武器。也许我们的苔丝,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丝看到回来的克莱伤痛欲绝夺门而去,苔丝也悲痛不已,抑制不住自我内心的仇恨,拿起了刀,将她多年以来所受到的屈辱与艰辛都发泄在刀头,刺向了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后就奔向黑漆漆的马路,追赶她的安琪儿去了……
虽然苔丝和克莱最终度过了五天完美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一切平静了,苔丝在生命的最终一段时间里最终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终一站,是她最终解脱的日子。心碎的她,带着梦想和遗憾走向绝路的人生,在最终的,又是最漫长的,幸福的一夜……在生命中最终一次日出之时,她把对人生、感情的遗憾带去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我就是不明白,一个很好的天真女孩为什么会落的如此结果?她有什么错?漂亮?天真?自尊?也许你的天真善良真诚是你美之源,亦是悲之源。
苔丝读后感(十二):
第一次接触《苔丝》还是因为大学闺密推荐,有次聊天的时候闺密说她刚刚看了一部电影叫《苔丝》很好看,推荐我也看看。于是我就从闺密那边把电影考了去,那部电影分了三集相当于一个迷你剧。当天晚上就开始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我被剧情深深的吸引住了。宿舍十二点就断网了,断网以后室友们都陆续上床休息了,我当天晚上硬是熬夜把剧看完了才上床休息。
两个礼拜前逛书店无意间发发现了躺在书架上的《苔丝》,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我拿起了那本装帧精美的图书爱不释手,于是就把它买了下来。《苔丝》既是书的名字也是书中女主人公的名字,苔丝是一位美丽纯洁的十六岁少女,她聪明善良懂事谦恭,是出生在19世纪英国乡村的一位农村姑娘。她的祖先曾是古老的贵族家室显赫,可是到了她们这一代早就完完全全的没落了,她的父亲是一个爱慕虚荣,酷爱吹牛的好吃懒做的酒鬼。母亲是一位贪图小利的,目光短浅的妇人。苔丝是家里最大的孩子,苔丝的下头还有五个弟弟妹妹。本来就家徒四壁,加上人口重多,她们家的日子过的十分艰难。
苔丝在马洛特村读完小学六年级就被迫辍学了,在家里当起了妈妈的助手,除了做家务,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偶尔还要帮忙家里干农活。一次意外,家里唯一的一匹运载货物老马被撞死了,让本来贫苦的家陷入了绝境。父母听说在川特里奇有一个地主本家,让苔丝去投靠本家,说不定本家会发发善心,给苔丝一份工作缓解家里的绝境。倔强的苔丝很不赞同父母的想法,不愿意去攀亲戚,何况并不确定那是她们的亲戚。可是想到家里的老马因她而死,她无比的自责,于是勉强的答应了父母。
为了让女儿给那个从没有见过的地主本家留下一个好印象。在女儿临走前,母亲还认真的给女儿梳洗打扮了翻,苔丝带着一家的期望去到了那个地主本家的家里,没有想到这竟是她人生恶梦的开始。当她去到那个本家的家里才明白,那个家里仅有阿莱克和他瞎眼的母亲。阿莱克见到苔丝的第一眼就被苔丝的美貌深深的吸引住了,当他炽烈的目光在苔丝身上扫视时,苔丝就感到了隐隐的不安。他带苔丝参观农场时,故意强行要求喂苔丝吃草莓调戏苔丝,不谙世事的苔丝在心里厌恶透了他,参观结束之后阿来克本打算留下苔丝,可是却被苔丝坚定的拒绝了。
苔丝回到家之后,阿来克就给她的家里送来了一匹马,给家里的弟弟妹妹送来了礼物。她的父母为此欢天喜地,期望她们的女儿能嫁给阿来克,让他们整给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苔丝虽然不太喜欢阿来克,可是那时候她还没有完全意识到阿莱克会是那样一个卑鄙小人。过了不久,阿莱克以养鸡场需要人手为理由再次邀请苔丝去他的农场工作,她的父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觉的阿莱克是真的看上苔丝了,甚至觉得女儿仿佛已经是阿莱克的太太了,在父母的怂恿下苔丝最终决定答应去农场工作。
在农场工作的苔丝总是有意无意的回避着阿莱克,可是她最终还是没有逃过阿莱克的魔掌。她在农场工作了三个月以后,有一次和其他几个姑娘一齐去镇上参加集会,她本想早点回去可是其他姑娘还没有玩尽兴,她不得不等其他姑娘。最终在快到午夜的时候,她们才开始往回走,在路上几个喝醉的姑娘相互聊天调侃。其中一个姑娘不细心把顶在头上的篮子里的花生酱洒到了自我的身上,其他人都笑了,苔丝也跟着笑了。苔丝没有想到她这无意的笑,却给她带来了恶运,那个姑娘对她恶语相加,她出于无奈,反驳了一句“我早就不想和你们走一齐了”,这句话瞬间惹怒了在场的所有的姑娘,她们一齐排挤她挖苦她,正在这时候阿莱克骑着马赶来了,对她伸出了橄榄枝。要是放在平时她跟本就不会答应阿来克的邀请,可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她以为她抓住了救命稻草,于是上了阿莱克的马。
没想到她刚跳出了油锅,又立刻掉进了深渊,阿莱克并没有送她回家,而是骗她说迷路了故意把她带到了森林的深处,就这样她失去了自我作为了一个纯洁的女孩子最宝贵的贞操。她带着悔恨,和一颗破碎的心回到了自我的家,当她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的时候,村里的闲言碎语也接踵而来。第二年春天她生下了一个男婴,还是一个孩子的她不得不应对这一切。
上天并没有可怜那个无辜的小生命,一场疾病夺走了苔丝那个苔丝又爱又恨的孩子。苔丝亲手埋葬了自我可怜的孩子后,她离开了家。如果说苔丝有错的话那她唯一的错误就是她太美丽了,就是她的美丽给她带了之前痛苦的经历。她对自我的未来已经没有什么奢望了,她在自我心里也坚定的认为自我已经不再纯洁,她已不配拥有幸福。她又一次离开了家,这一次她来到了一家牛奶场,当了一个挤奶工人。就在这个农场她邂逅了来到农场学习农业技术的克莱尔,克莱尔是一个牧师的儿子,思想独立品行端正,是一位具有绅士风度的正人君子。克莱尔深深对苔丝着迷,他对苔丝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克莱尔善良,真诚,充满了活力,同在农场和苔丝一齐工作三个女孩都暗恋着克来尔,然而克来尔却唯独喜欢苔丝。可是苔丝始终放不下她的过去,她也没有勇气把自我的过去告诉克来尔。这让她的内心十分矛盾十分纠结,克莱尔越是爱她追她,她的心里越矛盾。俗话说真爱无敌,苔丝最终答应了克莱尔的求婚。在婚礼前一天晚上苔丝决定把自我的过去都告诉克莱尔,于是她就写了一封信给克莱尔,偷偷的从门下头塞了进去,阴差阳错那封信居然塞到了门口的垫子下头,克莱尔并没有看到苔丝的信。当第二天苔丝怀着忐忑的心境见到克来尔时,她发现克莱尔对她的态度没有一点变化,她以为克莱尔原谅了她。在她们决定去教堂结婚之前,苔丝去了一趟克莱尔的房间,她在门垫下头,发现她写给克莱尔的信,顿时间她又陷入了矛盾和痛苦中。
在她们结婚的当天晚上克莱尔决定要和苔丝互诉衷肠,他吿诉了苔丝他早年在巴黎的一段迷失自我的经历,请求苔丝原谅。苔丝立刻的就原谅了他,并且天真的以为这下他必须也会原谅她,苔丝就把自我的过去告诉了克莱尔,克莱尔无法理解苔丝的过去,认为苔丝骗了他的感情。他不愿意让别人明白他们的感情已经破裂,于是他给苔丝留下了一些钱,独自去了巴西闯荡。
苔丝只能带着克莱尔给她的钱暂时回到了家,她把一大半的钱都用来贴补家用,家里的日子暂时得到了缓和。母亲既心疼女儿的遭遇,又怪女儿太傻,不该把她的过去告诉克莱尔。苔丝在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克莱尔给她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她不愿意一向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先前的农场,她想给他的丈夫保留最终的尊严,她不想别人明白是因为感情破裂克莱尔才去的巴西。
她重新找了一个农场,干的活比原先的活更加辛苦,老板也时常故意刁难她。偶然一次她从一个教堂走过看到了正在传教的阿莱克,她正要走时阿莱克却发现了她,拦住了她上来纠缠,苔丝恨死了阿莱克,就是他毁了苔丝的幸福。自从这次相遇以后他就缠上了她,阴魂不散,苔丝一心等着自我的丈夫归来,给丈夫写了好几封信,然而她的信却一去之后杳无音讯,她一封丈夫的回信也没有收到。
苦苦等待丈夫消息的苔丝却等来了母亲病危的恶耗。她不得不赶回家照顾母亲,经过她细心照料的母亲病情最终有所好转,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平时身体还不错的父亲却突然倒地,从那以后再也没有醒来,父亲因为脂肪太厚包围了心脏而死亡。父亲的死亡让这个家再次陷入了绝境,按照和同她家的房子只能租住三代,到父亲这一代,正好结束。父亲去世了,她们的房子就要立刻被收回,她们不得不被迫搬家。这时候阿莱克又来了,他说服了苔丝的母亲,苔丝迫于家人的压力,和对丈夫的失望,又一次被阿来克骗到了手,成了阿来克的玩物。
在巴西大病一场的克莱尔,最终收到了苔丝的信。他突然意识到之前是他太苛刻了,苔丝的过去并不是她的错,他原谅了她,并且决定去找她。回国后的他去了她原先的家,发现那里住着一户他不认识的人,经过和邻居打听,他才明白她们般走了,他辗转几地最终见到了苔丝,然而一切都晚了,再见面两人都心痛不已。
苔丝恨透了阿莱克,两次都是因为他,让她错过了自我人生正的幸福。这时候阿莱克还故意侮辱她,侮辱她心爱的克莱尔,苔丝忍不住将阿莱克刺死。她和克莱尔逃到森林里一齐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了的六天,最终被判了死刑。
一个朴实,善良,纯洁,忠贞漂亮姑娘,就这样活生生被逼成了一个罪犯。真是“世间好事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苔丝读后感(十三):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包括《德伯家的苔丝》,都是以他的故乡,英国南海岸的多尔塞特为背景的。
第一次读《德伯家的苔丝》还是在高中时,记得那是一本刻画女性内情感的动人小说,一位少女的生命被慢慢地、但确确实实地毁了,不是被她的敌人,而是被那些自称爱他的人,我不禁感叹,这是怎样的爱,何以摧毁自我所爱?如今重读《苔丝》,我同样为主人公的命运而不平,但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苔丝这样一个聪明美丽、勤劳善良的少女,最终却作为被害者被送上了绞架。
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哈代经过设置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人感到苔丝的一生好像都由命运作祟,是命运把她一步步推向杯具的结局。但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因为偶然性与必然性紧密相连,偶然性是许多社会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交叉点,是必然性的一种反映。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苔丝,其杯具命运是社会规律的必然反映。所以造成她杯具命运的根源就是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
故事中的主人公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她虽然勤劳善良、聪明美丽;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苔丝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引起了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在无路可走的情景之下,她不得不委身亚雷。可见,苔丝的杯具命运和她的经济贫困紧密相连。
苔丝的毁灭与伪善的宗教同样是紧密相连的。恰恰是亚雷这个伪善的人物为我们揭露了伪善的宗教。他是依靠商业致富的资产者和暴发户,一个“肉欲的人”。他设下圈套引诱了苔丝,却利用《圣经》的典故把职责推到苔丝身上,之后他还居然变成了一个劝人行善的牧师。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只是反动统治阶级麻醉、欺骗和愚弄劳动人民的一种工具。
苔丝也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作品中安玑就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但他心理深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我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苔丝。本阶级的印记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他还用传统的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结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使苔丝又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安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最终把苔丝推向了杯具的深渊。
苔丝的杯具也与她的性格有关,苔丝是哈代塑造的一个全新的妇女典型。她有着双重性格。一方面她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异常是后者与她的杯具命运直接相关。
由于苔丝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和宿命观点使她在反抗传统道德时出现了软弱的一面。当她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用这一道德标准来静观自我,认为自我是有罪的。“她把自我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她老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我的耻辱。苔丝正是这样用一张自我织成的道德罗网把自我束缚起来。其实,她的自我束缚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苔丝作为必须历史时期的个人,必然会构成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她的思想和行动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意识的制约。
所以苔丝的杯具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有关,但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反映。苔丝的一生注定是一个杯具。
苔丝读后感(十四):
苔丝的杯具,说到底是一场社会杯具。苔丝在还是少女之时,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到处飘荡,受尽剥削和欺凌。异常是在他父亲死去时,住了几代人的房子由于租期已到,不得不被狠心的地主逼着搬出去,其状残不忍睹。这些不正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穷苦农民所受到的阶级压迫吗?
苔丝身为一个贫家女子,不仅仅遭受阶级压迫,并且还遭到纨绔子弟的恣意蹂躏和旧道德观念的无情摧残。
亚历克就是这个纨绔子弟,他轻薄好色,厚颜无耻。先是利用苔丝的年幼无知,已卑鄙手段诱奸了她,给她造成了终生的阴影和遗憾。其后又在苔丝一家走投无路之际,欺骗苔丝说克莱尔不会回来了。从而迫使苔丝痛苦的投入自我的怀抱,再一次毁了苔丝的幸福。最终,这个恶少死在了苔丝的刀下,其完全是罪有应得。
苔丝的丈夫克莱尔则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表面看来,他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所以,当苔丝向他坦白的时候,尽管他自我也有过不清白的历史,他却始终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是苔丝为不洁的女人。
纵观全书,哈代是把克莱尔当成一个正面人物来处理的。诚然,克莱尔之后醒悟了,给泰丝带来了几日的幸福时光,说明他与亚历克有着本质的区别。可是我认为,他的罪责并不轻于亚历克。如果说亚历克是从肉体上残害了苔丝,那么克莱尔则是从精神上摧残了苔丝,使他陷入绝境,最终走向灭亡。
苔丝读后感(十五):
这是我第二次看《苔丝》,看着的时候,自我有点愤怒,怎样能是这样的呢?不一样社会,不一样东西,不一样结果。
一个那么好的姑娘就这样被这个社会玷污了,碰到了错的人,家庭的原因,让她没能看清这个社会的样貌,不知是否相信那些关心她的人,人的诱惑也是一样的,凭什么男女之间是那么的不公平哈。是女的真的就那么珍贵吗?
苔丝,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你的宽恕,你的谅解,你对爱的坚持,你一向在追求着自我的真爱,过程是艰辛的,可是结局有点完美。有点厌恶安奇,明明那么爱苔丝,就因为她被世俗给污染了,你对她冷冰冰的,都不给人家机会,嘴上说能够宽恕人家,结果类。还不如对苔丝狠点呢,就不要有那么多的依靠了,就不会抱有那么多的期望了。可能还会有另一种结局。
突然发现,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是一种杯具了。被一个你不爱的人爱上,他有那么固执,那么庸俗,像个流氓,和你说话带着有点调戏的感觉,对你肉体上总是占有欲的,真是想想都觉得可怕,又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摆脱他,哎,怎一个杯具呢?爱上一个你爱的人,他以往和你说,无论做了什么错事,他都会原谅你的,可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种情景实现的几率不大,自我还是看着办吧,不是什么事都能够那么坦白的。最可靠的人就是自我了。
苔丝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