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以前就听说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从没有机会静心阅读。现在借我们学校搞的这一次新形式的教研活动,也是刚刚读了一点。我感觉很有意义,收获也很大。现在我就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粗浅的一点感受和思考,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阅读中我对两件事印象深刻。一是小豆豆与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初次见面;二是小豆豆掏粪找钱包时与校长的偶遇。
先说第一件事,小豆豆与校长初次见面时,校长让小豆豆坐到椅子上,然后转过身对妈妈说:“好,现在我来和小豆豆谈谈,您可以请回了。”······校长把椅子拖到小豆豆跟前,和小豆豆面对面坐下来说:“好,随便给老师说点什么吧!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全都讲出来。”·····小豆豆便立刻兴致勃勃地讲了起来。虽然讲得有点颠三倒四,但小豆豆还是一个劲地讲着。·····小豆豆滔滔不绝地讲了这么许多。校长一会儿笑,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说:“还有呢?”因此小豆豆更高兴了,便一个劲地讲了下去。······这就是说,校长听小豆豆讲了四个小时。无论过去还是后来,再也没有那个大人这么认真的听小豆豆讲话了。
在这里,我想说的关键词就是:理解和尊重。
作为教育者,我们常常说,要带着爱心去教育学生,这已是大家的共识。至于爱的方式,可能就因人而异,因境不同了。有的以慈示爱,有的以严示爱;有时和风细雨示爱,有时暴跳如雷示爱。爱的方式恰如其分了,会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如浴甘霖;但如果稍有不慎方式不当,轻则给学生带来的是误解和抱怨,重则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乃至于滋生怨恨,最终造成师生关系的破裂。
2013年9月16日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学生雷某因不满班主任孙某的严格管理,产生积怨,在办公室将其杀死。这件悲剧的发生就是例证。不可否认,孙老师是尽职尽责的,是爱学生的,但遗憾的是,他选择的爱的方式让他饮恨九泉,让同行扼腕叹息。我们就是这样带着一颗爱心以一种非爱的方式伤害了我们深爱的人,同时也伤害了我们自己。悲哀啊!
其实,这种悲哀源于我们不懂,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爱。为了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要做到对学生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再看文中的校长是如何做的:他让小豆豆坐在椅子上,他把椅子拖到小豆豆跟前,和小豆豆面对面的坐下来,小豆豆讲的时候,校长一会儿笑,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说:“还有呢?”。他是把小豆豆象自己的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的,所以小豆豆不由得感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亲的人。···有了这样一位校长,心里就感到踏实、温暖,心情也愉快了。“若是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也不错呀!”。所以,初次见面,小豆豆就因为校长的理解和尊重,就对校长产生了信任。这样,以后校长对她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此种情境下,我们惯常的做法是什么呢?可能作为校长,就要盘问她的妈妈很多问题,问问她以前的经历或者性格,而很少去关注孩子会有什么想法和感受,顶多再让她做一张测试卷,看看她是否有足够的资格入学。那样的话,我们就把孩子当成了大人之间交往的砝码,如果合格我们就交往,如果不合格,就一拍两散。这样的话,孩子的感受被忽视了,她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享受不到被尊重的感觉,自然对自己所面对的学校和老师保持一种隔离的状态,她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自得其乐的事情,而在我们常人的眼中,她就会表现得如此不可理喻,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在小豆豆转学前的那个学校,老师就是这样描述小豆豆的。
想起我最近的一堂课,当时,我在带领学生朗读贾平凹的《风雨》,当时我原本的打算是让学生朗读一遍之后就进入讲解环节。谁承想,学生读完一遍后,仍然意犹未尽,有几个学生说,这篇文章语言太好了,我们还想再读,我当时就说,那我得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此话一出,众多学生竟然异口同声的高喊“继续,继续!”我想那就干脆顺着同学们的意思吧。于是那堂课,我没有讲解一句话,完全变成了一堂朗读课。下课后,同学显得很兴奋,直呼“过瘾!”而我也没有因为背离了原本的课堂设计而感到遗憾,恰恰是学生们的情绪感染了我,让我对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产生了更深的体会。我想我们新课标所倡导的的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应当体现在这日常的教学情境中吧。
说句题外话,其实,何止是教学?小到一个家庭,夫妻双方如果有了互相的理解和尊重,肯定也会和睦相处,恩爱如初的;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民众的诉求得到了尊重,也会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
理解和尊重应当是教育的基础,那么宽容和信任就更应当贯穿教育的始终了。
再说第二件事,当小豆豆郑重其事的掏着粪便寻找钱包的时候,校长正好经过,他只是淡淡的问了两句,“你在干什么哪?”“是吗?”就反背着双手象平时散步似的不知朝哪儿走开了。过了一会,再次经过时,校长把脸靠近小豆豆的面颊,以朋友般的口气说:“干完了要把它们都送回原处去哟!”说完了又和刚才一样,往别处去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心胸如此宽广,心态如此平和的教育家的形象。他对学生的宽容与信任已经春风化雨般滋润到小豆豆的内心深处。
试想,我们惯常的想法和做法会如何?可能我们首先会大发雷霆,因为小豆豆肯定已经把周围搞得恶臭不堪了,再者说,她的这种行为也有很大的危险性,万一不慎,他要是掉下去了怎么办?所以,我们就是耐着性子也要把他着实训导教育一番。但此时,她会想什么?她不会思考我们教导她的话语,而她最关心的应当还是那个掉到厕所里的钱包为什么没有找到,这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面对学生不可理喻的行为的时候,我们要充分的思考他为什么会那样做,然后再给他充足的时间让他自己意识到错误,自然他就会停止自己的行为了。
再看小豆豆后来的表现,小豆豆遵照校长的要求,把小山铲平,把粪便全部送回了原处。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小豆豆“上厕所时绝不再往下看了”。而且从内心里认为校长是“最可信任的人”,也“比以前更加喜欢校长”了。因为有了宽容与信任,校长不仅让小豆豆停止了自己的错误行为,而且还拉近了和小豆豆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校长并没有多做一件事,多说一句话,这才是最高明的啊!所以,在教育中,有时适当的留白,也就是给学生留下充分成长的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境界啊!
所以,信任比爱更重要。有时候我们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是爱学生的。”但是我们却没有底气对自己说:“我是信任学生的。”我们只有把信任交给了学生,学生也才会把信任交给我们。
又联想起我最近的一堂课。当时,我正慷慨激昂的给学生们讲着课,突然“哗”的一声,打断了我的话语,同学们也都吃惊的看过来。原来是一位同学的一摞书籍全部掉到了地上,只见他脸色通红的指着同桌说:“老师,是他给我扔的。”只见他同位也气恼的说:“是你先惹我的。”此时,我先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微微一笑,说:“我们要不要先把书捡起来?同学们都看着呢!”这两个同学或许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打断了正常的课堂秩序,不好意思起来。只见那个扔书的同学飞快的跑出来,把地上的书捡了起来,两个人一起很快就整理好了。我没有继续追问他们起纠纷的原因,因为我已经从他们互相合作一起捡书的动作中,看到了他们已经冰释前嫌了,我就没有必要再刨根问底了,我相信他们能够自己处理的很好。这是对他们的宽容,也是对他们的信任。
理解与尊重,宽容与信任应该永远都是教育的主旋律。这就是我初读《窗边的小豆豆》的感触。
最后用两位教育家的名言结束我今天的分享。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魏书生说:“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他还说:“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祝愿大家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收获越来越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