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工作》读后感
董事长推荐的《用心去工作》一书,读后思绪万千。特别是两个案例,使我感触很深,一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请问在干部管理工作中,我们是否“用心”了?
中专毕业生缪钦,1993年10月在厦门进入“麦当劳”工作,此后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到福州、长沙、杭州、大连、北京开拓市场,2008年4月18日,年仅35岁的他创造了中国本土员工的一个神话——升任“麦当劳”中国副总裁兼北区总经理。目前,管理着“麦当劳”中国区1000多家餐厅和6万名员工。
高中辍学的农民工曲金龙,从1998年东莞打工开始,步入社会。凭着肯干、仗义、关心并帮助他人,赢得了老板的肯定和赞赏,工友的尊重和爱戴。用了9年时间,完成了从基层员工到企业老总的华丽转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面对国外市场,他还能实现月产值六七十万美金。
假如缪钦和曲金龙在我们系统工作,凭着他俩的能力和表现,同等时间能否取得这样好的发展?我看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在基层从事了30多年组织人事工作。直至今日,推荐后备干部的必备条件:必须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今年上级还组织了一次“班子后备人选”统一笔试和考核活动,要求各基层单位推荐在中层岗位且近十余年招聘的大学生。
这种选人用人方式,与中国传统的通过科举考试进行选人用人,没有本质区别,它反映的是“学而优则仕”观念。表面看“体现了公平,确保了干部素质”。实质是“限定了狭小范围,将绝大多数人才排斥在展现高水平和强能力的舞台之外”。最终导致企业人才难觅,经营困难。
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赛跑,有的人起步好,前10千米又领先于众人,你据此将夺冠的重任交给他,合适吗?后面可还有32千米多的路程,他能坚持吗?其实,冠军往往保持体力,匀速跟跑,快到终点再冲刺。“第一学历”这一名词,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目前,中央选人用人也不再受其束缚了,“十八大”当选的许多领导,“第一学历”并不高,而我们为何还要如此重视它呢?
经营企业,是为了追求利润;实现利润,要靠各类人才。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领导们时不时围着马圈,品头论足地找千里马,还不如学学海尔人的“赛马不相马”理念,深入基层,发掘学历不够,肯学肯干,群众认可,又能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好员工加以培养和使用。最终建立起一个出人才的机制,并维持这个机制长期健康运行。
搞企业一定要务实,少一点面子思想和官僚主义。也许你可以向人炫耀,身旁的属下是博士,自己公司有多少高学历人才,但如果挣不来钱,一切都归零。海尔就从不主动进名校招聘毕业生,而极善于借用外脑。他们建立的网络资源平台,对接全球100多万各行各业的专家和超过1000家一流的研发资源。也许你会强调行业的专业属性,但每个大专业又是由许多小专业组成的,谁又都懂呢?
美国电脑巨头惠普公司的女掌门菲奥莉纳曾诙谐地调侃过:“因为我不懂电脑,所以惠普选择了我。”说的不错,她确实是一位电脑的门外汉。也许你太在乎身份了,集团公司不还保留着副部级、正副局级干部吗?由此惯性思维,怎么可以想象让一位没有大学背景的打工仔进入高层管理队伍,引发别人笑话呢?因此,上级领导的眼帘中,只留存有熟人、老人的身影。
按照我们当前的选人用人标准,曾经的美国首富——自学成才的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的华人首富——初中文化的李嘉诚和曾经的世界首富——大学都没有读完的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都不是企业经营人才,不属于选用范围。其实,大家也知道:学历并不代表你懂得很多,也不代表你能力很强。可为什么还继续沿用这一标准呢?说明了在干部工作中,我们“不用心”。
我们应该以负责、务实的态度,扩大选人用人范围,提高公信度,让真正有才能、有业绩的基层人才,脱颖而出,确保企业在市场和竞争中,长期保持效益,保持成功,对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最终让更多的人从中获益。
《用心去工作》确实是本好书,不同的人读后,有不同的感受。希望对高层领导的选人用人工作,也有所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