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精神》读后感
文/马庆云
《法国精神》这本书是“大国精神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还有《德国精神》、《日本精神》、《英国精神》、《美国精神》和《俄罗斯精神》几本。《法国精神》这册,由北师大学者天放编撰,它在这套丛书中最为耀眼的主演原因,正在于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指出的那样: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法国人是欧洲的中国人。因为这种民众精神气质上的相似性,造成我们往西方学的时候,可以更对应的借鉴法国路线。
自清末一百多年来,中国学者才开始关注国民性的问题。清末挨打之前,中国读书人关注的精神气质都是传统的士大夫精神,如果说有对民族性格的涉及的话,也是极少的,只不过在夷狄之分上更注重自己的文化正统性问题。清乾隆年间的大清GDP总值依旧占到世界总值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种经济上的庞大,造成对其它文明形态的漠视态度。直到鸦片战争结束,外来文明强势进驻,中国学者才猛然发现,在中华文明之外,依旧有一种强有力的文明对比形式存在。政治上的越发落后,则造成文明上的越发自卑。在这种前提下,中国学者于技术、政治上找寻落后的缘由,并在二十世纪初期,将“落后寻根”进行到了民族性格上边来。
民族性格的落后,造成民族科技与民族政治的落后。这种看法,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些学者编撰的“大国精神系列丛书”,虽然是科普世界其它国家的民族性格问题,但却是在为中国将往何处去的思考进行服务。因为法国精神与中国精神在气质上的相似性,造成这样一种必须注意的问题:中国是否会走上法国道路,在未来,中国到底应该向法国借鉴什么,借鉴多少?
承认借鉴的存在,那这本科普法国精神的“半学术性”着作就有了其独特的价值。在编撰体例上,《法国精神》实乃是按着“法国的面子与中国的里子”的思维模式在进行的。该书开篇明论,法国与中国,在地缘因素上,是如何的相近。
在地缘上,法国是个近似六边形的“自给自足”的国家。大西洋和地中海形成了三条边,与西班牙接壤的坚不可摧的山脉屏障形成了第四条边,阿尔卑斯山脉和莱茵河形成了第五条边。第六条边是法国唯一开放的边界,与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接壤,但其中依旧有一部分是阿登高原难以翻越的高山与峡谷。这种地缘因素,与中国有太多的类似之处。可以说,仅从地理角度来讲,中法都形成了自己的全包围的生存生态圈。这种自然形成的民族生态环境,更容易形成统一与极具特色的民族性格。
继而,《法国精神》这本书,以故事例证的方式,找寻出了中法两国民众在性格上的多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口腔文化。所谓的口腔文化,是指吃的文化、说的文化和以接吻为代表的性文化。在吃食文化上,法国人一直为自己有246种奶酪而自豪,而无论其它欧洲国家的葡萄酒庄园如何正宗,法国人都只认产自本国的葡萄酒,对这种味蕾文化的重视,甚至表现在对法国人从小的美食教育上。反观中国人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狂迷态度,两者在吃食上是何其一致。
而说的文化,仅从侃爷角度来讲,中法又都多有“耍嘴皮子”的风尚。《法国精神》一书,用故事的方式,从多个角度论证法国人对语言优美度的关注,对侃侃而谈气质的崇拜。近来,有一部叫做《穿裘皮的维纳斯》的法国电影,全篇只有一个景别,完全依靠仅有的两个演员撑满场,可见法国人对说文化的痴迷态度。这种全凭对白的电影,在好莱坞等快餐文化占据主导的地方,是完全不能想象的。而在中国,东北侃大山、北京老油条、四川龙门阵,这些,都是国人嘴上功夫的明证。
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法国精神》一书,并非着力找寻两国民众精神气质上的一致性,而是要在一致中,找到值得中国借鉴的法国“元素”。法国人,爱耍嘴皮子,但他们很重视对法语语法的教育,这是中国汉语教育中,曾经长期缺失的。在古老中国,音韵、训诂虽然长期存在,但一直被当做小学,“背地里边繁荣”罢了。汉语没有明文语法的状态,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得到解决。不重视语法,很可能引起民族性格中,不重视逻辑与游戏规则的问题。
关于说的文化,法国人又尤其重视哲学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中学阶段,就对适龄学生进行了丰富的哲学教育。这一点,也是中国现在所没有的。当然,古代中国书塾,出于科举的考虑,也曾传授儒家哲学,虽然在中国,向来文史哲并不给予清晰分类。法国人的侃大山,是基于法语语法的坚实基础与各家哲学的充分学习基础上的,他们善谈,而且可以谈出有价值的东西来。《法国精神》虽然在讲法国的各色故事,但却道出中国发展之不足。
口腔文化的第三点,是以接吻为主导的性文化。法国是个性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度。该书不惜用大量篇幅论证法国普通民众乃至政府工作人员对接吻和性的热衷。可能会有读者认为,中国并非性文化繁盛的社会,在这一点上,是与法国不同的。这是被中国历史阶段性走向的误导。中国古代的性文化繁盛程度,并不亚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巴黎。全方面展现明代市井性生活的《金瓶梅》正是很好的佐证。
在这种高度繁荣的性文化身旁,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吐穗飘花。如果不是外力阻挡中国资本化的进程,中法很可能在性的开放度上已经齐平,东西方相映成趣。性的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民众对政治开化度的要求程度。性精神,是最直接的娱乐精神,而政治活动,首先也只是生活的一种。2008年世界杯期间,法国第一夫人因为希拉克痴迷足球,而公开抱怨说,恨不得给希拉克吃伟哥——这正是法国性精神与政治精神的不错的结合明证。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口腔文化带来了法国的富饶、自由、风度等等。《法国精神》一书花大量篇幅赘述口腔文化,正是要反观东土,启迪思潮。到该书的最后,如绝大多数聊欧美文化的书籍一样,《法国精神》落脚在了法国人对自由的追求方式、对政治的各色要求和对左岸文化的推崇上。
在口腔文化的各种相同相似之后,法国衍生出了令中国人羡慕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如何才能实现这种生活?该书并未给出直接答案。《法国精神》的好处,也正在于对各种能反应法国人精神气质的事件地有机陈述,而不做直接的观点申明。这种西学东用的风格,恰好是在做一种民族性格上的扭转与矫正,且这个动作,是温和得体的,不会另“可能不舒服的读者”真的不舒服起来。借此,可以认定,这本书,正是法国的面子,与中国的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