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语作文 春节过年的作文 读后感大全 观后感大全

邓小平读后感范文五篇

           邓小平读后感:篇一
 
  写完发现,放了很多会让某些人抓狂的话,不过,春风吹,战鼓擂,人过24谁怕谁......说了也就说了,大半夜写这个,脾气和情绪都不算好,凑合看看也就得了......
 
  1.得承认,虽然我手里有着自己买的英文版,小油飞同学不远万里给我寄来的台湾版,我还是没能通读完此书,一方面是此书实在是太厚了,另一方面当初是为了完成硕士论文的时候,急急忙忙只看了与economic reform相关的部分(我硕士论文是做改革开放时代的),所以也许我对此书的评价不是全面性质的;而且我绝不敢说我这是“以正视听”;大家姑且把它当做一个买不买此书的参考吧~
 
  另,前几天去了趟北京的国际书展,三联的摊位上放了将近100本此书,不过里面全都是白页的展览本,不过书的厚度跟英文版和港台版确实感觉薄了很多;
 
  2.学术界是有所谓赶集现象的,比方说,Said后殖民主义一出来,便无数洪流借用此范式来研究问题;反正只要有热点,就有一堆人去赶集;当然不可否认,有人能赶出一个好集,有人赶集就是......就是借东风了;(Said的Orientalism虽然后来被Robert Irwin在实证层面指出了重大缺陷,但是不可否认,这个研究范式还是划时代的,具有非常强悍的批判力;但是跟任何牛人的徒子徒孙一样,Foucauldian、Derridadian总是将祖师爷的东西无所不用其极,然后一个赛一个的烂,偶尔有牛人出来,但是星星点点);
 
  3.当然,在政治、经济领域,基本上是什么问题红,其研究就开始爆棚,日本红,日本就是热点;拉美红,你经济学者不会讲两句西班牙语都不好意思跟你家邻居打招呼;印度红,若是没去新德里开过学术会议,还怎么在学术界立足?!四小龙红?欧,天哪,太棒了,比教政治学、比较经济学研究简直就是迎来了新的春天!
 
  4.这种感觉非常像“新浪体育”,若是你球踢得好,新浪体育的标题就是“XXX惊世表现,完爆对手整条后防”;若是接着有两场比赛低迷,标题就立马变成了“2500万换15次打铁,某某队要你何用”;基本新浪体育的标题被认为是最具有“世态炎凉性”的~——无独有偶,学术界也是这样的,你发展的好时,所有人把你夸成一朵花儿,什么XX模式,什么YY崛起,什么ZZ复兴,只要你有点儿说得过去的闪光点,就立马成为学术解释的重要变量,从跟政治经济沾得着边的什么制度变量/中性政府/市场治理,到沾不到什么边的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的民族文化/素质/传统,反正只要这理由还说得过去,就有人会做“若A则B”的关联,丝毫不管到底A是否能推导出B;虽说现代社会科学的长项还是多在解释已有现象,而非预测未来走势,但是有相当多的解释,确实超出了人类所能承受的底线……
 
  5.扯了这么多,说回傅高义——作为着名的赶集学者,傅高义“见风使舵”的能力堪称一流;此君1979年出版Japan as Number One,此书副标题为:Lessons for America,国师派头尽显无疑;书中傅高义除了最后一章外,基本对日本大为吹捧,而且这种吹捧是全方位的,就差把裕仁天皇也给夸上一通了;当然公允地说,学者毕竟是学者,两头话都要说,傅高义再最后一章还是谈了一些负面看法,这样总算挽救了这本“风雅不见得风雅,但是确实很颂”的专着;
 
  6.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经济一落千丈,关于日本能否赶超美国的论断算是告一段落了,当然Vogel没闲着,2000年,他推出了Is Japan Still Number One?堪称左右互搏的最佳例证!至于学界同仁的看法?有兴趣的同学去Jstor搜当年的书评吧……说实话,有些学者,要是不在Harvard,Yale这样的学校,谁会理他啊……哦,对了,1990年的前一年,傅又出了一本书,叫:One Step Ahead in China: Guangdong under Reform……傅爷,您真是太潮了!
 
  7.好,我们来具体谈谈这本书;我读此书,基本两个角度,一个是政治史、政治决策过程角度,一个是经济史、政策思维的角度;
 
  8.先说第二个角度:无论邓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还是“总批准师”,其历史地位无可撼动,其功绩也绝对应该予以承认;但是能把邓的经济思想历程写得跟党史文献研究室殊无二致,这也让我实在是钦佩有加;我是说真的,在读傅高义描述邓经济决策的部分,我的感觉一直就是这书真他妈highly predictable…有时甚至看他前面引了一则史料,下面就基本能猜到他要怎么解释,跟他妈央视党史人物纪录片似的,比主旋律还主旋律;我绝不反对夸一夸邓的丰功伟绩,但是你既然写了七八百页的书,就要谈点你的独特看法吧?全是纪录片解说词风格的夸赞算是怎么回事?而且别看书的前言部分列了一个长长的大名单讲了自己采访过哪些政要,我本以为采访了这么多人,一定N多猛料吧,结果打开书一看,基本我在其他文献中多能找得到,特别是经济类的那些,我总感觉是我又把我做硕士论文时候搜集的田野文献又读了一遍;
 
  9.从对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解释上来看,本书也没什么特别新颖的看法,不过考虑到这个话题其实学术界已经讨论太多,已经很难再有什么新意了,我勉强忍了;但是对邓的经济思维和做决策时候考量的过程,本书也新料甚少,很多地方甚至就是举出当时的众所周知的一些经济上的两难环境(如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一放再乱之类的这种),然后就写邓做了什么决策……呃……说真的,您总要系统分析一下邓为何要坚持放,又是想要如何预防乱,面对经济问题他是如何放手,又在何时收权……这些东西傅高义不是没写,都零零散散出现在了各个章节,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10.不管傅高义算是政治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写学术论着总不能写成邓公本纪或是年谱之类的,还是要有相当多的学术工作来探讨邓和其同僚的决策模式、经济思想和国家战略;但是傅高义基本将此书真的处理成了人物大事件流水账(幸好还没达到起居注的地步);不是说傅高义没有对那些“大关节”做出学术分析,但说真的,那些分析Oksenberg和Lieberthal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基本都已经分析过了,我没看到有多少溢出传统认识的新分析、新想法,书里有的基本还是美国的当代中国学界爱说的那一套,傅高义就是拿现成的来套一套邓公生平;
 
  11.其实上面第9,10条也涉及到“政治史,决策过程”这个角度了,与第二个角度类似,此书问题也无外乎是没啥新史料(真想不通他采访了那么那么多人,为啥都没挖出点儿新东西,也许是我党离休干部嘴太严了?),也没对我党的决策模式、political process提出什么有意思的、更新的看法,坊间基本大多也都知道那些故事和model了;说真的,有时我觉得书上面的料还没“倍可亲”的多呢;你还真别说,倍可亲这网站虽说也不怎么靠谱,但有时你是能看到一些靠谱的党史史料的汇编的,比某纪元单方面硬黑要强很多很多倍;别的方面,也没看到什么干货,还是央视党史人物纪录片中放过的那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天哪,原来《春天的故事》可以基本概况这本书的内容了……——当然,其实当年画圈的是李先念……
 
  12.关于删节,这点我无话可说,因为说实在话,敝国的民众买此书的很多希冀,其实也就是这部分和那部分了,毕竟,这是央视党史纪录片里面不会有的,而海外纪录片谈得也不是很好;虽说Perry Link和Andrew Nathan给某书做了定性,赵鼎新也写了自己的传世名作,就连政治学界的戏剧派们也利用它激昂文字了一把;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这段历史还是充满了很多魅惑,对,有魅,也有惑;不过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这些章节是不会出现的……恶毒攻击我国的阉书制度,是微博公知们的工作,我就不踵事增华了;唯一要对这点说的就是:鉴于我国读者多数对政治八卦、宫廷斗争、金枝欲孽的热情要远超对政治和经济问题本身的兴趣,而删节部分正严重的损毁了本书在八卦方面的独特贡献,所以,金枝欲孽迷们,购书请慎重!
 
  13.当然,考虑到曾经写过《广东:先行一步》的傅高义,确实是起了一个大早,今天写《邓公时代》的他,是想对已经如火如荼的当代中国研究,赶了个晚集;虽说在学术上基本没什么价值,但是考虑到他确实系统地梳理了邓在改革开放后的功绩、中国的政治、政策和某些不能说的秘密,做得也还算是中规中矩,而且岁数那么大了,还要孜孜不倦、焚膏继晷地写书,也真难为他了;所以我也没有“过于贬低”此书;——你可能非常不服气,认为我带有人生攻击性质的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难道还算客气?那么请君VPN一下,看看各大华侨论坛上对傅高义此书政治立场上的不满言论吧!我真的已经算是说得比较轻的了……
 
  14.另,邓居功至伟无可异议,但改革开放,他只是指了个大方向,具体做事儿和操作的,还是底下那帮人,相比于“总设计师”,他更像是“总批准师”……但邓仍是一个超卓的政治家,不可否认!前阵子,有某祖姘头,曾放言:我男人是政治家,邓只是个政客……不得不说,以色事君的人,见识就是短啊,她男人是个十足十的政客,邓,才是政治家!
 
  15.去年年中,看到了上海某文化研究学者对此书的书评,立论诡异,讨论脱线……让人不得不叹服,文化研究学者就是能将任何事物都扯到自己熟悉的领域,然后用自己在这个领域浸淫多年的扯淡功夫一举击败你!当然,这是他话……
 
  邓小平读后感:篇二
 
  2012年的香港书展,买下一本大部头的《邓小平时代》,比起三联的大陆版,多读了“敏感”的第21章,首先奉劝各位大骂大陆阉割版的书友们要淡定,因为该章对那段 “人神共愤” 的描述,并没有比我们每个关心那一事件的人所了解的信息更多。相反,很多朋友也许会为傅高义用词的中立、数字的”缩水“、毫无人道主义的立场感到失望乃至愤怒的。
 
  一个没有被”妖魔化“的邓小平,
 
  他是”无知的“:对日本工商界领袖提出立即对华输出最核心科技的要求,却被对方一句“那知识产权问题怎么解决”梗住;他是开明的:1980年和1986年两次着手进行整治体制改革。
 
  他不是改革急先锋:最早建立经济特区的设想是由华国锋和谷牧实施的;他不是理论高手:终其一生都没有像毛泽东一样写过系统、全面的专着。
 
  他是超凡的克里斯玛领袖,却在1992年全身而退;他是崇尚纪律与威权统治的共产党人,却给很多第一次见他的国外政要留下”不像共产党“的印象。
 
  他是与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是76年后权力的分享者,很多决策的做出,是他平衡各派分歧后的结果。
 
  他是外交战场的“幸运儿”,重掌权力后出访了东南亚、日本和美国,此后再未出访国外。但华裔投资、技术出口、贷款援助、中美合作等等,成为延续至今的关键词。
 
  他是外交、军事领域的高手,亲自负责科教工作,又对经济工作不大自信,可他重用的每一个人,都是经济改革的力行者。
 
  ……
 
  书中的邓小平是多面立体的,他整个80年代的矛盾在于,既要不断发掘经济活力,却又要保持威权统治;既要前瞻性地进行政改,又要顾及历史遗产和保守力量;既要给予个体自由,成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核心动力,又要防止自由化政治诉求,成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绊脚石……这些矛盾在各个层面上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那场悲剧。
 
  而这场悲剧过后,让我们今天享受到中国由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的快感,也给我们留下了改革未竟的遗憾,这都是这个领袖人物时代的遗产。
 
  今天,我们被教育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每个人都习惯于说起:”没有邓小平,我们就不会有XXX“,公知们善于摘下邓小平的只言片语,进行廉价的政治消费。可邓小平时代,或者说转型期的中国,从来都不是我们的政治想象,而需要我们去寻找详实材料和复杂的逻辑链条,《邓小平时代》就是这样一本脚踏实地的书。
 
  邓小平读后感:篇三
 
  这次我阅读了书籍《邓小平时代》,受益匪浅,同大家分享一下。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经历战争、革命的艰辛,尝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滋味,也受过游街示众,交心悔过的羞辱。靠着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能屈能伸的韧性,在他的暮年,不但挺过了所有的挫折和风险,同时还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立了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并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
 
  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朴实的话语,明白无误地道出了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情感来源。邓小平热爱人民,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和设计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决策的可行性,邓小平都始终坚守一条准则: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邓小平说:“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和衡量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成为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改革开放后,他到过最多的地方就是广东,小平同志最伟大、最光辉、最有意义的思想就是在广东发表的。可以说没有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没有中央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改革开放,广东就没有今天。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重温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又经历了一次心灵与信念的洗礼。习总主席在“十八大精神”讲话中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记得我刚分配海珠区妇联工作时候,有一天,一位老人想帮他的子女咨询婚姻问题,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在办公大厅转悠了起来,我们的工作人员热情的请他坐下,仔细了解了情况,详细的向他介绍了工作程序,然后带他来到接访室坐下,此时外面正是寒冬,工作人员给老人家倒了一杯热水,没想到他颤抖的双手接过水杯,眼中充满感激,连声不断的说:谢谢谢谢,你们真好!这让我不由的感慨万千:其实一个不起眼的帮助,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就能温暖人心。我们的工作作风不仅是我们自身素质的体现,更是整个政府形象的代表。工作以来,我目睹了基层干部不畏艰辛、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见证了他们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工作精神,他们用一颗真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用一件件办到心坎上的实事,一句句说到心窝里的真话,拉近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这种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平凡行为,不正是机关公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的最好体现吗?
 
  同志们,只要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党的谆谆教诲牢记在心,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就会拥护你、爱戴你、心甘情愿地跟着你,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开展顺利!作为基层战线上的年轻一代,我们要秉承老一辈的优良工作作风,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去迎接未来的挑战,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去描绘海珠更加美好的明天!
 
  邓小平读后感:篇四
 
  近日拜读了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先生(EZRA F.VOGEL)写的《邓小平时代》,此书700多页,厚厚的一大本,让人望而生畏,但细读下来方觉此书虽厚,却并不冗长,可谓字字珠玑。这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相对客观的视角描述了邓小平的人生经历和中国的时代变迁。读罢此书,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感想:
 
  其一,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在本书的封底,本书译者冯克利教授说的很好,“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难道不是么?虽然斯人已去,但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外交政策、教育制度无一不是延续邓小平执政时代的主要特点。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这艘巨轮方才找准了自己的方向。无法想象,如果我们现在依然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我们这些百姓目前的生活水平与朝鲜人民相比之如何。作为生于80年代的我,对于那个时代的变化没有很深刻的印象,但通过长辈的讲述,通过阅读《平凡的世界》等文学作品,让我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而阅毕《邓小平时代》一书,则让我对邓小平之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傅高义在“邓小平的历史地位”的一章中写到:“邓小平于1992年退出政治舞台时,完成了一项过去150年里中国所有领导人都没有完成的使命,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的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这是极高的评价,但经历这一切的人知道,这种评价并不为过。
 
  其二,邓小平的人格魅力。邓小平经历了“三起三落”,但即使到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依然没有放纵自己,依然坚持原则,坚持自己的信念,而在其执政后也能从大局出发,对毛主席的功过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用傅高义的话,“他是献身于事业的同志,不是可以违背组织的需要的仗义朋友。”
 
  其三,邓小平的卓越能力。能够将中国从阶级斗争的泥潭中拉出来,转而大力发展经济,期间平衡各方利益,运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这本身就说明了邓小平具有着非常卓越的能力。傅高义对其评价是,“很难说除他之外还有哪个人能如此成功地把一些列性质组合在一起:权威、丰富的经验、战略意识、自信心、人脉关系和领导中国转型所需的政治判断力。”同时,傅高义也归纳了邓小平作为领导人的基本原则,非常值得学习。1、言行要有权威性,在党内他绝不会轻易拿自己的权威冒险,他这样做的时候,会表现得非常坚定。2、扞卫党的地位,邓小平不会公开迫害批评者,但是对于他认为威胁社会秩序的人,他也一向毫不手软。3、坚持统一的命令体制,邓小平不相信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能在中国行得通。4、牢牢掌握军队,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努力保留他本人和党对军队的控制。5、得到群众的支持后,再做出重大政策的突破。6、根据长远目标做出短期决策,邓小平在1978年成为头号领导人时已经70多岁了,他经历了无数变故,他领导的国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自然会对国力的盛衰持一种长远眼光。7、采用有助于实现长远目标的政策。8、正视令人不快的事实,邓小平认为,掌握真实情况十分重要。9、做事果敢,邓小平确实用很多时间分析自己的决定的潜在后果,但在重大问题上,他往往愿意在摸清全部事实之前就大胆推进。10、推进、巩固、再推进。邓小平认为遇到严重阻力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不断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等待事情得到巩固后再继续向前推进。11、加强团结,减少分歧。12、避免宣传过去的恩怨。邓小平指示说,对文革可以做一般性的公开讨论,但不要纠缠于细节,这只会揭开伤疤,加重过去的敌意,很可能重新造成冤冤相报。13、通过实验避开保守力量的抵制。14、用大白话解释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15、在解释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把握好平衡。在向群众说明重要政策时,邓小平认为更有效的办法是做出解释,讲明大局和行动的长期目标,而不是直接命令。16、避免派系,选拔能干的官员。17、研究和营造气氛。转变高层气氛的重要因素,大概莫过于现行的政策、战略和领导人正在取得的成果。在邓小平看来,成功的领导人不仅要决定正确的长期战略方向,还应当知道如何去营造气氛,如何适时采取大胆的步骤,在干部群众都愿意跳上甲板时迅速采取行动。
 
  其四,好的制度强于期待明君的出现。在评价毛泽东在晚年犯下的错误时,曾谈到“大跃进”和“文革”的错误不能归结为毛一个人的错误,更应该是制度的失误,是制度赋予了其一个人过大的权力。在邓小平执政后期,他一直在思索着如何能避免中国重蹈覆辙。目前我国的决策机制是集体决策制,而且也正趋于成熟。一个国家是否可以持续强盛,是否有一套好的制度非常重要,期待总是有明君来统治是不现实的。
 
  我觉得一本好书,可以这样定义,读的过程中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过之后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邓小平时代》就是这样一本好书,相信经过时间的涤荡,它也会成为一本经典。
 
  邓小平读后感:篇五
 
  毫无疑问,邓是个富有争议的人物。而引致争议的焦点,在我看来有两个:其一是那场悲剧,其二是政改的缺失。
 
  曾经一度,在那场悲剧上,我持完全支持学生的立场,但是这两年,思想慢慢有了一些改变。从道德层面上,我认为学生们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但是却忘记了践行之不易。浪漫主义情怀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要实现某种诉求,需要达成无数的妥协、凝聚足够的力量并精心策划好每一个脚步。假设当年如果学生们能够坐下来讨论出某种共识或者形成某种意见纲领,进行理性的对话,也许能够真正达成一些建设性的成果,更有可能形成某种新力量的雏形。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这场悲剧直接关闭了政改之门。然而在我看来,即便没有这件事,改革也未必能顺着学生的想象走向西式democracy。1978年之后的经验,已经给了邓以及高层领导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心:明君专权是非常高效率低成本的体系(我认为,这也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核心含义)。那么在此前提下,政改的目标就是找到明君遴选机制,而非改弦更张走向资本主义。而在中国既定的体系下,明君遴选可以在通过党内考察和培养各种形式进行,需要改变的,是提升这种内部考察和培养的效率和效果;在西方,很多没有实际从政经验的人物可以通过选举步入政坛,在没有实际从政履历作为背书的情况下,democracy 选举才是必须的。--站在2013年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政改依然在沿着强化内部监督的路径推进。
 
  虽然邓未能引导政改,但是这并不妨碍给他以最高的历史评价。理由有二:一是邓催生了中国新的社会力量重生;二是废止了终身制。
 
  毛时代的中国是一个二元结构社会:一元是以党政军为核心的政治力量,另一元是生活在社会基层的普罗大众。而在一个发育成熟的社会中,至少还有该有另外两个力量:商业力量(公司)、社会力量(如各种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邓的一个伟大的贡献是他使中国已经消失了三十年的商业力量得到了不可逆转的重生--手段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改革开放”。改革:允许国内的草根的商业力量萌芽并逐步发展壮大;开放:请国外的商业力量走进中国。而第四股力量--社会自治团体--的引入,随着商业力量的日渐增强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在逐渐萌发,我相信未来也将逐步壮大。也许,这将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被动结果。如果未来某位领袖能够通过和平手段引入这一新的社会力量,那么,他将成为下一个邓。
 
  关于废除终身制,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国家被一个领袖引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而政治系统无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纠偏,那么可以视为一个时间序列上的系统性风险。在终身制之下,这个风险的大小取决于领导人的寿命--如果终身制再辅以世袭制,那么,就近乎于一个灾难。在中国,朝代的更替和历史的轮回,已经将这部灾难片环播放了两千年。而近在咫尺的朝鲜,更是一个生动的活化石。1949年之后,朝鲜战争在客观上消灭了中国回归世袭制的全部可能性;邓则更进一步,将终身制彻底离驱逐出中国的历史舞台,自此,系统性风险从领袖们的天年之数转变为任期长度。这是个重大的历史进步。
 

邓小平读后感

邓小平读后感范文五篇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