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李强老师格言

李强经典语录有哪些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是诸葛亮的一句名言,我考过一张卷子,题目和这个很相似,我的对了,这个错不了,信我准没错。

李强的父母多次提醒他在学校里要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可他依然是什么填写

可以这样填写:李强的父母多次提醒他,在学校里要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不听劝阻。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讲师

勉励读书的话,可以挂四个字的,也可以挂诗词,或者名言名句什么的,易从网签约书法家观山先生的”天道酬勤“、”学海无涯“、“志博云天”、“沁园春雪”挺不错的,很有激励意义,催人奋进,你去看看喜不喜欢。

打开天窗说亮话打一成语的答案

打开天窗说亮话打一成语不明不白不明不白的词语解析[释义] 形容不清白、不正派或含糊不清。

[语出]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当夜;张胜无故得了许多东西;不明不白;一夜不曾睡着。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白;不能写作“百”。

[近义] 模糊不清[反义] 一清二楚[用法] 含贬义。

用于说话含糊不清或行为暖昧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不清楚。

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不明不白造句1) 他对父母不明不白的死讳莫如深。

2) 小刚昨天不明不白挨了一顿骂。

3) 李强不明不白地挨了老师一顿批评。

4) 消费者消费得不明不白,去找经销人员评理,他会说我们就是按延米来销售的,是你自己不要的顶柜。

5) 默里中尉与赫夫纳中尉在其飞行谢幕时,不明不白得以幸存,但旋即被机枪子弹击中,赫夫纳中尉手中一弹,默里中尉腿挨两枪。

6) 这种不明不白的定位,使其既难以保障公积金所有者的权益,又不具备承担金融风险的能力。

7) 这个帐目不明不白的,肯定有人在中间骐骥一毛。

8) 我要告你,我不能这样不明不白了结此事。

9) 一个融资明明白白,回报也明明白白;一个则是融资不明不白,回报更不明不白。

10) 明白的道理就不是哲理了,哲理本来就是不明不白的道理。

11) 班长今天为啥批评我,至今我都是不明不白,稀里糊涂。

12) 他支支吾吾回答,他想要一个女友,而不是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

13) 这样不明不白的坐牢,是最令人痛苦的事情了。

14) 一个则是融资不明不白,回报更不明不白。

15) 那时但我们给他些不明不白的好处,我们想:好吧,你在颁奖典礼上说了些我们乐队的好话,你不是个坏家伙。

16) 航空管制当局又怎么会不明不白的丢失了007航班?17) 在您开始享受新居带来的惬意后,接踵而来的各种不明不白的物业管理方面的收费是否令您有点上火?18) 李嘉诚名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动。

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

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

我赚的钱每一毛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

19)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动。

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

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

我赚的钱每一毛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

20) 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课堂提问的发问技能

课堂提问技巧课堂提问是中小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 1,判断性问题。

其基本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教师举出一些容易搞错的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比较、辨别,确定它的是与非。

这种提问对判断的要求有高低之分,如果是要求判断恰当而有根据,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是在益处的。

那种把答案已经在问题中说了再问是不是的提问,则是没有思考价值的低级提问方式,不宜提倡。

2.叙述性问题。

其基本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或思考对问题作出叙述性回答,它有利巩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

3.述理性问题。

其基本形式是:为什么?要求学生讲清道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这类问题的回答,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再现,有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推理的结果,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抽象。

4.扩散性问题。

其基本形式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教师提出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

二、课堂提问的主要方式 1.提出问题点名答。

就是教师提出问题点名让某一学生回答。

教师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可抽个别学生来回答,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可使全体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其次当个别学生上课时,也可通过提问的方式以引起他本人和大家的注意。

2.提出问题大家答。

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全体学生共同回答。

让大家一起回答的问题,通常是比较简单而又比较重要的问题。

通过大家的回答,教师可了解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其次对正在讲授的某一内容或问题,也可采取这种方式来了解大家是否能跟上思路或思路正确与否。

3.提出问题自己答。

就是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通过观察学生的神情,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回答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一个明确、正确的答案。

对一些已学过的知识需要回顾利用时,也可采取自问自答的方法,使大家在回顾思考的基础上,得到正确的答案。

教师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也可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

4.提出问题暂不答。

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暂不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或听讲后,再作回答。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讲,可充分调动大家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在一堂课临近结束时,教师提出与下次课讲授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大家来思考,等下次上课再作回答,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上好下次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提问的用语应简单明确。

除特殊要求的可有多种答案问题以外,一般的问题都应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教师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不应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如某教师讲的散文,其中有对春天的山、水的描述。

为了让学生理解春天里河水的水涨起来了,提了一个问题的问学生:冬天的水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就不够明确。

教师的意思是想要学生答冬天水枯了来反衬春天水涨的描述。

由于问题不够明确,学生可以答:冬天水清亮了,冬天水冷,冬天水结了等等,不容易一下想到冬天,水枯了。

2.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

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

如某教师讲一课,教师提问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答:善变。

接着问: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回答:一是变得快,一瞬间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二是变得蠢,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逻辑。

教师接着问:'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呢?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

最后教师提出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一形象?经过短暂讨论,学生回答出左右反复无常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

作者讽刺的锋芒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且也指向造成这种社会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

这种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3.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好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作用,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如某教师讲时,问学生'和'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和好。

教师又问:这说明他们以前曾经有过不和,对吗?学生答对。

教师再问:为什么他们不和?为什么后来又和好了呢?寥寥数语,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给调动起来了。

相反,如果问题提得不好,就无法使学生的思维跟随老师转。

如某教师在讲天花板时,问学生:你头上是什么?学生答:头发。

教师又问:你头发上面是什么?学生答:帽子。

教师以为快到了,再问了一句:你帽子上面是什么??学生想了想,答道:是老鼠咬的两个洞。

显然,这种提问毫无启发而言。

4.要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不能有任何看不起的表现,更不能妄加全盘否定和讽刺;对有创造性的见解,要给予赞扬和鼓励。

如某教师在讲了《狐假虎威》之后,问学生: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大多数学生都答道:狐狸太狡猾,老虎不该上它的当。

老师正作小结时,学生李强却站起来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我说狐狸很聪明,它面对凶恶强大的老虎毫不畏惧,开动脑筋,利用老虎的弱点,保护了自己。

老师听后摇摇头:大家说得对,狐狸是坏蛋的形象,狡猾无比,老虎就上了它的当,我们可别上当。

李强的奇谈怪论,该不是上了狐狸的当吧广教师一席话说得李强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其实李强从另一角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言之有理,创新可喜,教师应充分肯定、褒奖才是。

另外,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不应只抽优生回答问题,不同难度的问题可由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由优生回答;一般的问题,由中等生回答;较易较浅的问题,由差生回答。

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提问的时间控制,既不能浪费时间,又要给学生必要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具有开放性的引进式提问法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条件或结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对课堂中某些问题适当延伸,拓宽,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动,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的解决,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和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领悟到数学的真谛。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在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

引进式提问法就是暂时回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能过名人名言,数据漫话,寓言趣事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奇怪现象等,创设情境,发问学生,进行思考,寻求真谛。

而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设计成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探究问题。

二、具有启发性的反诘式的提问法,学生的学习过程究其实质是个认识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才能使认识的主体——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探究,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的发挥程度。

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导性,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

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能才获取,使学生感到问题既熟悉又不能马上解决,从而引发思考,促进探索。

反洁式提问是提出与教师观点不一致的观点,从制造矛盾中获得启发,顿悟,培养学生突破性思维框架的方法,它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够达到准确、严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但这种方法必须注意这个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一些提问,认真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

三、具有深刻性的迂回式提问法,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对于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情感的陶冶,最终都要力求深刻,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只是浮于表面的,肤浅的,而应该是指向明确,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探究其中的奥秘,提问应当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要求完整,从而才能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目的。

而迂回式提问法就是在某一问题上通过多次情形的假设,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全面深刻理解其知识。

四、具有适度性的铺垫式提问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教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自己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教师若能把数学内容能进行加工,提出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便能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探究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浅显的,随意的提问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是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的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

对于难点的问题,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地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所以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前提下,确定设问的难度,确定设问的深浅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铺垫式提问法是指在讲授新知识前,教师提问与课本有联系的旧知识,为传授新知识铺平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高效的课堂教学总是以“设问—求解—反思—新问”为思维训练主线的。

因为学生的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当他们发现了问题,提出疑难后,就可以在师生的共同质疑、问难、分析、思考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促进智力的发展。

但对同一个知识点如何进行提问,教学效果却大不一样,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提问的技巧1、提问方向明确提问时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

如果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表述不明确、太空泛,会使学生抓不住要领,在思考过程中缺乏思维定向,失去目的性、针对性,出现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造成学生不能作答。

同时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2、提问环境温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才能,并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大胆求异,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提问效果一定好。

3、提问语言精练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坚持科学性原则能保证课堂提问的准确性。

问题的表述要精炼、明白准确,不能用学生不懂的“术语”。

4、提问难度适当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给学生提供一点思考的空间,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也会造成学生不能作答。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设计问题。

同时还应考虑课堂上的大部分学生弄清所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必要时间,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提问和回答的过程对学习内容增进理解。

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员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那么,应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

一、选择好提问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

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员思维共鸣,激发学员求知的兴趣。

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员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

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就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

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员经过听取教师讲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

再次,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学员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员寻求答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个好的提问应该包含基本知识广泛、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难度深浅得当、与其他问题关联密切、有较大的引申余地、问题答案灵活而不呆板。

教学提问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

要求教师既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员,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结果。

二、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

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员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员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员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在课堂中间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员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盛的时候实施,因为此时学员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便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集中听课注意力。

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员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员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学员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可以点名提问,也可以不点名提问。

点名提问可以更多地引发被提问人的思考,调动被提问人思维的积极性。

不点名提问,不需要具体的人来回答,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员思维,调动全体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可以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也可以提出几个“一连串”的问题。

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员思考,引导学员得出正确的答案。

再次,可以只提问题没有引导,也可以提出问题后提供一些思路。

对于简单一些的问题,可以完全让学员自己去寻找答案;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让学员从中受到启发。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员提不同的问题。

对年轻的工作经验少的学员,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

对年龄大、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可以多提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他们的答案可能更完整,更准确。

通过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提不同的问题,使所提的问题能达到设计提问的目的,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员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个真正的教师的真谛指的是什么意思

的心目中,“合格的教师”就真正的教师”。

长后,是深思和追“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

怎样才无愧为“人之师”

教师,他(她)必会有、应该有什么情感、心理、思维、观念、修养、气质和品格

平常心,正常情——教师首先是有“人”的意识,是情感健全的人王栋生老师的教育随笔,常给人以震撼,就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谈到了在教育表彰大会上,有“模范教师”介绍“经验”,说自己如何为了“坚守讲台”,而不顾家庭,以致妻子瘫痪,老父含恨而死,无暇关心女儿学习,连自己也延误治疗而落下终身残疾……据说这就是教师的“无私奉献”,云云。

王栋生拍案而起,怒声问道:“一个人,连妻子都不爱,连子女也不爱,连父母都不爱,却说热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生,这种话,你相信吗

他的人生目的是什么

他抛弃了所有的亲人,只是为了能站在讲台上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为工作牺牲亲情,牺牲亲人,这其实是一种变态的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极不人道的”,“至少是麻木和虚伪的”。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应当有正当的人性。

一个人没有‘人’的意识,没有正常人的思想感情,那就不能从事教育工作。

”这里提出的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性的教育观和教师观,也是王栋生老师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有人情,要体现人道精神”(),“不近人情”就“近于野蛮”()。

而以这样的失去“正当人性”的教师为“模范”的教育,就必然是“反人道的教育”,“它破坏的是基本的伦常,毁灭的是人性”。

王栋生老师质问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难道是为了让学生都成为连生命也不知道珍惜的人,成为六亲不认的人

”问题是这样的“六亲不认”的教育,在中国是自有传统的:古有“存天理,灭人欲”的假道学,现代有“只有国没有家,只有领袖没有父母”的“革命加拼命”的教育;而在这个利己主义泛滥的当今社会,鼓励这样的“无私奉献”的“模范教师”,就具有更大的虚伪性,其实质不过是“对流汗流血的人强调‘奉献’,对淌脓流‘香汗’的人却总能‘按需分配’”(),因此那些主持表彰会的教育部门的各级官员自己是绝不会这么“无私奉献”的。

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要警惕那些“伪教育家”(),要明确地指出,那些新时代的假道学都是不合格的教师,真正的教师必须和他们划清界限。

鲁迅早就说过,“伪士当去”。

“去伪士”,包括去伪教育理论,也是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

因此,王栋生老师断然拒绝了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的所谓“奉献”论。

这种理论竭力渲染教师工作的“悲壮”性:“似乎这不是一种令人尊敬的职业,这是人要为之牺牲的一场苦难,是一条殉道者的路。

”然而,这是地地道道的伪理论,不仅它的提倡者自己都不准备实行,而且它和中国历代统治者一样至今还津津乐道地宣扬“安贫乐道”论,这是一种驾驭术。

那些“衣冠楚楚的各级官僚”,他们“穿着丝绸”,放纵地享乐,“希望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像春蚕一样默默地吐着有用的丝”。

不,我们不是“春蚕”和“蜡烛”,我们是“人”,我们有“人”的意识、情感和欲望,因此,我们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人”的权利,绝不为官僚们去做“无私奉献”;我们也“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不需要官僚们来“教”我们如何认识教师工作的性质和意义。

“我们不仅是庄严的劳动者,而且是爱的使者,因为有我们的工作,孩子们变成有感情的人,懂得会尊重人的人”(),“教师是一种适合我的职业”,“一个人在做他所热爱的事,也就谈不上什么‘奉献’;我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也同时享受自己的选择:如此而已”()。

“人”的教育,应该由感情正常、健康、丰富的“人”来承担。

我喜欢,心灵震颤,眼眶湿润——教育的快乐在每天接触到的细节中王栋生老师教育词典中最重要,却往往被人忽略的词语是“我喜欢”:“我喜欢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我喜欢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学生”()。

他在一篇文章里,也提到我最喜欢听他“讲讲学生的事”,而且“还是美好的故事多”,这样的“美好”总让我们心热眼红,“像个孩子一样,任泪痕挂在脸上”(,)。

刚刚远行的商友敬先生看了王栋生老师写的《告诉你几个故事》也“潸然泪下”,特地去信说“能流泪的老师是幸福的”(《致吴非》)。

我手头就有这么一篇《很小的事情》,还没有收入王栋生老师的文集,是我从2022年2月22日《新民晚报》上小心地剪下来,并珍藏在我的文件夹里的——说“小心”,说“珍藏”,是因为我从这短文里抚摸到了一颗教师的“大心”,并深受感动和触动。

还是先抄录开头的一段文字——“学生迟到了,他面带愧色,站在教室门口轻轻喊了一声‘报告’。

他很尴尬:喊轻了,老师听不见,声音大了,又怕惊动大家。

教师发现了,也只轻轻地一点头,让他回到座位上去。

他已经知道迟到妨碍了大家,你尽可能不要多问,你的目光甚至没有必要停在他的脸上。

我对这样的学生印象很好。

这样的学生总是很注意个人修养,他们总是想到自己的行为不能妨碍别人。

这样的品格,以后是可以在一个文明社会立足的。

”我感动,自然是因为从“很小的事情”上看到了今天中国普通中学生心灵的闪光,作为一个关心中国教育、中国年轻一代,以及中国未来,并因此常怀忧虑的知识分子,我从中得到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文明的幼芽,爱的幼芽还在,就如王栋生老师所说,“当今之世,中国有这样的学生,可以证明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有可能的”(《学生给教师上了一课》),我真的感到说不出的欣慰。

我感动,更因为能够发现这样的“很小的事情”,为之感动,并深思其意义的教师,也必有一颗“仁爱之心”。

更重要的是,这是完全自觉的努力,王栋生老师说:“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

”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仁爱的心”。

有了这样的“仁爱的心”,就会有这样的胸怀和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爱的萌芽、文明的萌芽,并精心呵护与培育,助其成长(《善良的心是一盏灯》)。

这真是一盏“灯”,给中国教育以真实的希望。

而教师自身,也从中获得了教育的意义,以至生命的意义。

王栋生老师说:“只要能经常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感恩之心》,“教育的快乐从哪里来

就在每天接触到的这些细节中。

”(《这是一种适合我的职业》)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随时注意到这些细节,并受到感动,更不用说深思其意义了。

这也正是王栋生老师最感痛心和寂寞的。

他说:“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

”(《教师要有精神追求》)他还叹息说,今天的教师缺少的是“审美”的需求和感受力(《在实践中反思》),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不能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发现其内心和行为的美,更不用说去培育美了。

而不能发现和欣赏学生的美的教师,也一定不能享受教师职业之美。

王栋生老师说:“我喜欢孩子”,“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睛”,“我的心灵常常会有一种震撼,我的眼眶会莫名其妙地湿润。

”(《第一滴污垢》)读到这里,我的眼眶也“莫名其妙地湿润”了。

我对自己说: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教师的情感

我曾经在很多场合都谈到,人活着要永远保持一种“黎明的感觉”,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以“婴儿的眼睛”去发现新的世界、新的美。

在我看来,教师的“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都能从学生身上发现新的美,并时时受到心灵的震撼。

这样,教师的生命就能永远处于新生的状态,即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里,还有中小学教师所特有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这也是我多次谈到的,中小学学生正是人生的“黎明时期”(我经常的说法是生命的“春天”和“初夏”时节),这也是一个人生命发展中最为纯净、最具活力的一个阶段,即使说今天的中学生已经受到了令人痛心的污染,但他们依然是相对单纯的。

天天和这样的生命相遇、交流,中小学教师正可以从中吸取生命的元气和活力,而使自己的精神永远年轻。

我们在中小学校园里经常可以遇到那些老教师,他们“在长年从教后仍然能保持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敏感,能对未知领域不停地探索,能始终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并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

王栋生把它称作“热爱的禀赋”(《教师要有精神追求》)。

这“热爱的禀赋”,是来自随时随地发现、欣赏并培育学生心灵美的襟怀、眼光和能力、习惯的,这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禀赋。

王栋生老师说,教师职业适合他,他自愿选择当教师,就因为他具有这样的基本素质和禀赋,并在学生心灵美的发现与培育中,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这是他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真正的教师的秘密所在。

大忧虑,大恐惧——当“教育为立国之本”的观念成为思维习惯时王栋生老师不仅有大欢喜,更有大忧虑、大恐惧:“我畏惧,我担心。

我们能把这个孩子教育成一个人吗

这孩子纯洁的心灵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会被什么样的人,以一种什么方式,洒上第一滴难以抹去的污垢呢

”(《第一滴污垢》)就是说,王栋生老师在进一步思考与恪守教师的职责时,不能只局限于校园的细节,而要放眼观察、感受教育的环境和生活的世界。

他的大忧虑、大恐惧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教师,他究竟忧虑、恐惧什么

这又反映了怎样一种思维、观念和精神呢

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把乞丐赶出特区》的标题,愕然想到:“我们的下一代会不会变成没有同情心的冷血动物呢

”他说:“一想到我们的学生有可能因为错误的宣传而学会在人民的疾苦前闭上眼睛,我就感到愤怒。

”(《谁“赶走”谁》)他看到一个孩子在玩杀人的电子游戏,联想到电视里充斥的带有血腥暴力的影片,立即奋笔疾书:《不能让儿童接触残忍》。

他说:“一个孩子从小就可以那样不经思考地去剥夺别人的生命,虽然不过是在虚拟的场合中,但是从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出发,必须考虑到:任何缺乏人道精神的暗示都会让他们变得缺乏人性,走向野蛮。

”他听到父母教育孩子:“出门小心,外面坏人多。

”第一个反应是:“孩子从小不懂得信任,是最可怕的事”,“如果没有对人世间的爱,世界在人的眼中也就没有了善良。

”(《如果孩子不懂得信任》)他听报告,听到一组吹牛的数字,联想到商家在吹牛,官员在吹牛,教育家也在吹牛,这似乎成了“一些人的生存基本需求”,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但他不能。

他说:“我之所以特别憎恶吹牛者,是想到当今孩子们思想混乱,他们的许多错误判断正是来自吹牛家的胡说八道。

牛皮家吹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搞乱学生的思想。

”(《有缘有故论吹牛》)在谈到学校招生腐败时,他说:“我最怕的是我们的学生过早地知道这些故事。

可是现在的学生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他因此而感慨:“在这类问题上,学校伤害了多少学生

”(《老红军的难处》)他还为“官员当着教师、学生面前念白字”而感到难堪,觉得这是“糟糕”透顶的事。

官场的许多“潜规则”更让他感到不舒服和十分的“遗憾”,也是因为“这些事过早地让孩子面对,会给他们的心灵蒙上难以摆脱的阴影”(《先生,你怎么说话》)。

他甚至害怕学校的墙上挂某些“大人物”的照片,因为“如果让学生每天都在某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不学无术的嘴脸下走来走去,对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将是多大的伤害啊”

(《如今怎样当校长》)他说,他经常为社会的各种问题“魂牵梦绕”,弄得“无处藏身”,就是因为“当今纠缠社会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事故、犯罪、漠视生命、落后习俗,等等,最后无不归结为人的素质差”,“无不归于中国教育落后”(《沉重的话题》)。

王栋生老师作为一个杂文家,他的这些社会批评文章得到广泛赞誉,其意义自不待说;但我想强调的是,他的社会批评有一个基本的“教师”的立场和眼光。

所有的社会问题,在他那里,最后都归结为教育问题,所有的社会危机,最后都归结为教育危机。

因为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教育的腐败,其最大危害,其罪恶滔天,不能容忍之处,并且让他忧虑、恐惧之处,就在于它会污染、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这无异于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谋杀”。

他说——“教育上的任何举措都有可能影响社会风气的变化。

”(《欣闻取消“重点班”》)“‘教育腐败’比‘司法腐败’更可怕。

教育为立国之本,如果根本发生动摇,不但我们毕生的奋斗将变得毫无意义,几代人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

”(《如今怎样当校长》)“教育的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行,都会记录为历史痕迹,一朝悔悟,如同手上沾过无辜者的血,心灵的阴影一辈子也洗不净。

”(《“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中国的教育将往何处去

明天,谁来建设这个国家

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思考,也许就没有人去思考了。

”(《前方是什么》)“教育为立国之本”的理念,对许多人,许多所谓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官员,不过是一种宣传口号。

但在王栋生这样的自觉的教师这里,却已经融入他的生命,成为他的思维习惯——如以上所引述的他的那些文章所表明的那样,遇到任何问题,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将污染学生的心灵,造成教育危机,从而动摇“立国”的根本。

正是这样的将教育危机与民族危机视为一体的思维,构成了他的“大忧虑,大恐惧”的心理意识。

由此产生的,是一种自觉的承担意识。

——我们在前文谈到,王栋生老师从发现、欣赏和培育学生心灵美中,享受快乐和感悟人生意义,这是教师职业对他自我生命的一种承担。

而这里,当王栋生老师面对学生心灵被污染和伤害的教育,和民族危机所产生的“我们不思考,就没有人去思考”的历史使命感时,就引发了他对教师工作的自觉承担,以及对民族的现实和未来,扩大了说,是对人类未来的自觉承担。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说,王栋生老师之所以自愿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产生终身不变的“热爱”,就是出于这样的对自我生命,对教师职业,对国家、民族、人类未来的三层承担意识。

王栋生老师因此提出了“教育守望者”的自我命名,并且强调,这是“神圣庄严的工作”,“需要宗教般的执著精神”。

这样,对王栋生这样的老师来说,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信仰。

王老师说得好:真正的教师必定是“有信仰的、站直了的人。

”(《前方是什么》)独立,创造与尊严——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站直了的人”,这是王栋生老师教师观的一个关键词,他那句名言——“不跪着教书”所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教师观。

其出发点、着眼点依然是学生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如果教师跪着教书,中华民族也站不起来”。

而“不跪着教书”一语竟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则是因为击中了当下中国教育的要害。

所谓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人”的工具化与奴化,而教育的官僚化、衙门化更是“不把教师当人”,“不拿学生当人”(《官场陋俗进学堂》)。

这是当下中小学教育的两大问题,都和人(教师、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的丧失,人的民主、自由权利的缺失有关。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权力的淫威下,许多教师、学生自己不把自己当作人,自觉地争当考试机器的“螺丝钉”和官僚体制的奴隶,以致奴才,以求分得一杯羹。

因此,“站直了”的一声呐喊,才如此地振聋发聩。

而作为教师自身来说,能否“站直了”、“不跪着教书”,关键又在于教师是否有独立的思想。

于是,就有教师应当是“思想者”的命题的提出,所要恢复的是两个缺失了的知识分子精神和教育精神。

一是独立的批判、怀疑的精神。

王栋生老师提出了一个人们很少想、却非想不可的问题:“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敢有个人观点,如果学生连校政都不敢评论,把教师、家长的话奉若金科玉律,如果学生对社会灌输给他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疑’,会有什么结果

”回答是,“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

问题还可以再问下去:如果一个民族的下一代,都是这样的精神侏儒,思想奴隶,这个民族的未来又如何

王栋生说他时有“不寒而栗”之感(《人,不能和野兽一样》)。

这类问题追问下去,是无法让有良知的教师心安的。

结论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是为他们打好人文‘底子’的重要措施。

这个任务只有思想者才能完成”(《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来做‘瞒和骗’的掘墓人”(《不要跪着读》)。

问题又产生了:如果我们的教师自己思想就不独立,不但不做“‘瞒和骗’的掘墓人”,而且还助纣为虐,推行“瞒和骗”的教育,那后果又如何

王栋生老师回答说:“在‘瞒和骗’中长大的人,思维是会有缺陷的,而一旦觉悟,就有可能转向虚无,什么都不信。

”(《不要跪着读》)——由盲信、盲从到虚无,这不正是当下中国校园轮番上演的教育悲剧吗

鲁迅说,中国“早就应该有几个”走出“瞒和骗的大泽”,敢于“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凶猛的闯将”(《论睁了眼看》)

当下中国教育也正呼唤着这样的“凶猛的闯将”。

其二,是独立的创造精神。

王栋生老师在一篇文章里同时提出了两个教育命题:“教师应当是思想者”和“教师应当是创造者”。

这两个命题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这就是思想的意义、价值和乐趣,全在于创造。

王栋生老师说:“我们的教学需要创造的激情。

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追求,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想象力的人,有办法的人’,具备这样的素质,他们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丧失创造的激情。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王栋生老师语文教育观的一个核心,特别在作文教学方面更是做了许多成功的探索。

这里还要说的,是他自身就是一个极有创造力的教师,他要求自己“每天都得有些期待,每次上课都想到能不能‘再朝前跨一步’,期待有新的发现”,他说:“如果没有创造的意识,教师职业有什么意思呢

”(《这是一种适合我的职业》)——这又是人们很少问,却又是非问不可的问题。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句话:“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而且是创造性的思想。

在这诗意的表达背后,是一种作为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的职业尊严感。

“自尊”是王栋生教育词典中出现得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

他说:“我从不认为自己的职业无足轻重。

”他有一篇告诫年轻教师的文章,第一诫就是“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诫徒》)。

他这样引述哲学家罗素的话:“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

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并且还说:“人只有把自己作为具有独立意志的公民而不是任人驱使的工具,社会才可能进步。

”(《〈前方是什么〉自序》)前面说官僚化的应试教育不把教师当作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摧毁教师的自尊心。

正是为了反抗这样的权力歧视,王栋生老师把有没有教师的职业尊严,视为教师是否“站直了”的一个标志,他最鄙视的就是某些教师的自轻自贱。

他说:“教师没有自尊是最可怕的。

一位教师如果到了没有自尊的地步,作为教师他的职业生命已经结束了。

”(《你为什么释放粗鄙》)他把教师的尊严,称作是“劳动者的尊严”,他说他和“周围的人”都“坚守诚实劳动的信念,在这样的劳动中,学会做人,保持人的尊严和善良”,他坚定而自豪地表示:“不管社会价值判断发生怎样的变化,我都会和那位民工一样,选择流汗。

”他坚信,“劳动使人能够有尊严地生存,同时从劳动中,人获得知识的教养”,“被引入到一切高尚之境”(《敬重诚实劳动》)。

这里有两点很值得注意。

一是王栋生老师把教师的工作和民工的工作作同等的看待:都是普通的自食其力的“流汗”者。

这使我想起了鲁迅的话,他说,作家的写作和“农夫耕田,泥匠打墙”一样,都是做“有益的事”,“得一点不亏心的糊口之资”(《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这里,显然有一种可贵的平等观,由此产生的是教育平等观,这也是王栋生老师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方面。

而我想强调的是,由此而显示的王栋生这一代有知青背景的教师和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普通劳动者的血肉联系。

王栋生老师曾深情地回忆,他在农村当代课教师(这是他教师生涯的开始)时,正是“贫苦农民的善良让我看到了高贵的宽容”,懂得了“同情”、“善良”这样的“近于本能的基本情感”的价值(《善良的心是一盏灯》)。

他因此而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教育“要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的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渐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

”(《祖国的歌》)——也许我们的讨论到这里才触及到王栋生老师其人、其思想的根和他的尊严感,他的独立思想、意志、人格,他的仁爱之心,他对教育,特别是对语文教育所有独到、深刻的思考,都来自我们这里所说的“和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普通劳动者的血肉联系”,和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知识、文化的血肉联系。

他要维护的,正是教师作为“劳动者”的尊严,这同时也是“知识者”、“思想者”的尊严。

于是,我们又注意到另一个要点:王栋生老师对“教养”与“高尚”的强调,这也是他的教育词典里的基本语汇,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的独到方面。

他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理直气壮谈“教养”》。

他说:“现今学校教育在过于重视学科成绩的同时,忽略了‘教养’;而‘德育’的形式内容繁多,又偏偏忽略了‘风度’。

”他说他“痛心于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他们却认识不到,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今后在文明社会寸步难行”。

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贵族阶层,但是不能没有绅士风度;在丧失了绅士风度的社会,文化教育至多也只能起到油漆的作用——粉饰涂抹而已。

”——这都是痛切之言,没有直接说出的是教师的“教养”和“风度”。

其实,按王栋生老师的一贯思路,学生的教育关键在教师,对“教养”和“风度”教育的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今天的教育者,许多教师、校长、教育行政官员,自身就没有教养与风度。

熟悉王栋生老师的朋友都知道,他对人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就是有没有“教养”和“风度”。

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教育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它在本性上就具有高贵的气质。

因为劳动是高贵的,思想是高贵的,创造更是高贵的。

李强老师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