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老师说的话
老师,我们对您说------我们懂您。
教师的心博大深遂,它包容着环卫工人的心;容着不得半点污秽和垃圾;它包容着航船舵手的心,无时无刻不关注着风向和航道;它包容着母亲的挚爱,园丁的职责,老顽童的天真、、、、、一切一切都是为学生奉献的心。
我们的成绩中凝结着您的辛勤汗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您在为我们导航,严厉的责备是“恨铁不成钢”的关切,诲诲教导又是“望生成龙”的心愿,我们怎能否懂您呢
老师,我们对您说-------可能由于我们的青春冲动总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在请您原谅。
课堂上开小差的我们,操场上乱跑乱撞的我们,有些坏毛病的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我们不再只会保证,而是要用行动证明自己将是您的好学生
老师,我们对您说------我们希望与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请您也对我们多些理解。
课目的繁多,各科老师都会对我们加加压,有时真会力不从心的
偶而您也会凭主观来审视我们,让人“百话难言,百口难辩”。
现代的中学生有着新的思想观念,对周边事物的看法也带着青春气息,我们需要的是您的理解和信任,渴望和您成为朋友------真挚的朋友。
中国幼教网家教频道老师,我们对您说------您在我们心中是永远燃不尽的蜡光。
担负神圣职责的您在我们心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我们感激您
在教师节,祝您身体健康,事业有成,万事如意,天天都有好心情
★老师,您是辛勤的园丁,培育了我们这些种子,使我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您是未来的建筑师,一砖
如何活用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作文素材进行写作指导
超级闪电霹雳猪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
作家刘青说:“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确实,人生最关键的只有几步,如果每一步都比别人强一点点,那么几步下来,你的优势将十分明显。
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孩子们在一步步成长,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如何在这关键几步迈好,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的小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都是欢天喜地的,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
可在小学到初中的这一步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兴趣锐减;家长疑惑不解;中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一届不如一届
……面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中小学教材的不衔接,有的说是中小学教师教法的不衔接……确实,初一的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与小学也不尽一致。
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掌握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的放失,提高教学质量。
一、 新与旧的衔接1.教材--了然于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解读教材当作一项基本功,只有教材解读到位才能实现由用教材教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质量。
[1]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次的理解,教师教学节奏偏慢,教学时间相当宽裕,学生只要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能较轻松地取得好成绩。
一到中学,教学任务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要求高了,学习的密度大了,教师的教学速度自然就快了。
可学生经历了一个暑假之后进入中学,本来是兴致勃勃、满怀憧憬未来的,然而大量需要记忆,需要分析与理解的知识一下子涌了进来,老师也不再如同以前的老师那样慢条斯理地讲授,节奏变快了许多,甚至单个辅导的机会也急剧减少,学生自然有些望而生畏。
那么此时,急需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沟通交流,齐心协力“摸清底细”,参透“新课程标准”,确实把握中小学之间语文各学段的目标,好好利用教材这一工具,帮助学生顺利跨上新的台阶。
2.沟通--从心开始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而人的心理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事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了。
” 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环境完全不同,此时的心理也不同。
尤其在我们农村,六年级时班里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同一个村,或者临村,大家共同相处了六年的时间,已经彼此熟悉相知,培养了一定的感情。
升入初中后,很多平时一起回家,一起玩,一起讲悄悄话的孩子,现在却在不同的班级,虽然还是在同一个学校,可孩子们心里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特别是那些较腼腆的孩子,总觉得很难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我曾问一个女孩子:中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她说:“刚刚进入中学,那时的印象太深了。
因为班里的同学都在潘径中学读初中,只有我一个在南岳中学就读。
看见别人都是三五成群在一块儿聊天,我却一个也不认识,心里空落落的,感到孤单又无助,很想逃离这里。
”虽然她是较特殊的一个,但从她身上,可以折射出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恐惧感。
此时,中学的教师就该抓好起步,关注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适应这个新的环境,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习惯与方法的衔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所以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路上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扬长避短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坐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书写端正……这些好的习惯都是小学教师们辛勤培养的结果。
如今,跟着学生到了中学,中学的教师应注意学生这些好习惯的“延续”,切勿让这些习惯走下坡路。
一位同行聊起自己小学和中学时的学习:小学时,我们那班的成绩挺好。
因为老师“抓”的太紧了,对于一些课外书,指导得特别详细,不但要求我们去看,去背,甚至会抽查或者比赛。
那时,很怕没完成任务被老师处罚,所以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看呀,背呀。
那时在班里我的成绩总是第一。
可到中学就不一样了,老师虽说也要求我们看书,可很少检查,于是我的惰性又“复发”了,所以成绩只是中等水平而已。
她的一番话让我们语文教师该思考如何“紧”,如何“松”,才能让学生从小学学习平稳过度到中学学习,不至于让孩子在中小学里,学习的积极性差别那么大。
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大多在12~14岁之间,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成人感”突出,兴趣广泛。
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又有贪玩好耍的特点。
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一个“度”,是相当关键的。
语文课上,小学教师教态亲切,讲课富有感染力,学生随时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一升入中学,教师应当十分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否则就会使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在小学阶段的中年级,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摘抄的习惯,一直到高年级,学生都能坚持做摘抄。
但学生大部分是出于老师的要求才去做的,且对于摘抄的句子大多不能说出“为什么抄”。
少数较优秀的学生在习作中懂得运用自己积累的优美句子,或者模仿他人的写作优点。
到了中学,随着学生阅读面的广和生活的积累,他们会越来越懂得欣赏优美的句子和文章。
那么,中学教师这时一旦让孩子养成看书独立思考,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的良好习惯时,学生将受益终生。
2.百花齐放“教是为了不教”。
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但教无定法,老师们应在“教”字上下工夫。
首先,在小学六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对阅读、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仅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
在课后的习题中,也仅是以读悟为主要目标,研讨探究性的合作学习较少。
基于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办法。
如:课前如何预习,怎样做好基础知识,拿到语段怎么阅读,每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用几句话就可讲明白
课后师生一起质疑,培养他的自学能力。
这才是真正达到 “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标准。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要跳一跳摘一摘桃子。
这样的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尝到成功的喜悦。
此阶段,教师教学的节奏以快半拍为宜。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节奏则恰恰以慢半拍才妙。
从教学目标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所谓能力,就是把一系列有关知识经验加以联系、组合的能力和把它们加以变化,个别化,变种化的能力。
4 例:在教学七年级第一单元时,不宜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巩固,完善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共同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一同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对他们的任何一点成绩给予高度的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独立能力。
把这一个阶段当做过渡期,降低学习的梯度,由半抚半放的教学方式走向自主独立的探究,让学生在经验中学--实践中学--探索中学--解决问题中学,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能力为主的教学。
最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比如,背诵古诗文时,我们可以组织各小组搞个接力赛或排成课本剧或对诗比拼,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提前背诵,将整册书中需要背诵的古诗文篇目来个“滚雪球”似的背诵。
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乐地学习语文。
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步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还必须得走在他们的前头,全面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集中精力把劲用在刀刃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适合中学生的优美句子摘抄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要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就要从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做起。
一节课有一个适宜的可行的有价值的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两年我进行的个人课题研究,在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中,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了一些心会,总结如下: 第一、目标要符合语文课程要求 在外人眼里,语文效率低,多半是因为多上一节少上一节对考试成绩影响不大。
所以我们要让课上得有效,就 要考虑考试。
而考试就是根据课程标准来设置的,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也就是需要学生通过语文课达到的目标。
因此仔细研究课程标准,能够结合不同年级分解目标,能够结合试卷了解课标、教材与考试的联系,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分解课标要求到每一节课,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内容。
有了课标、教材、考试、学生四结合的课堂目标,我们的课堂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感,研究课标和教材,就有了课堂把学生带到哪里的问题;研究考试,就要把本节课的目标落实在学生会解决什么样的练习题上;研究学生实际,就明白了一篇课文学什么不学什么的取舍。
照着这样的目标走,课堂怎么会无效低效呢
第二,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具有阶段性和连续 语文课的课标是比较宏大的,它指向的是整个学段学生应达到的总目标,缺乏具体的阶段性的目标,更没有一节课的目标。
但从实际来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必定是一天天积累积淀起来的,不能一蹴而就。
所以我们要在研究课标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出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目标,进而结合教材具体制定出每单元每一课的目标,比如七年级第一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基本习惯。
我就根据每单元教材特点依次安排这样的训练目标:第一单元,学会批注课后字词,生字注音,生词解释。
同时标出文中可积累的词语。
熟练朗读课文。
第二单元,能标出喜欢的表现力强的句子。
简单说明理由。
能准确流畅读出课文的意思。
第三单元,会赏析比喻句拟人句的好处。
自觉积累优美语句。
读出感情。
第四单元,会用默读迅速抓住主要信息。
第五单元,能发现文章的写作特色,能读出问题。
有了这样的阶段性目标,就可以看到学生的一步步成长,而这样的目标的落实,每一节课学生都是有收获的。
第三,目标制定要表述得当,具有可操作性 考虑好一节课的目标后,还要考虑它的语言表述,因为不同的表述会影响语文课教学任务的设计与落实,也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有效度。
比如《春》有人设计了这样的目标“散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语言特点。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这种描述很不明确,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不明白让他干什么的。
所谓散读,是怎么个读法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概括什么
这种概括对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有多少价值。
所以我认为这个活动设计不够明白,不好操作,学生不好学习,更谈不上学习效果。
如果这个活动改为:请大家朗读课文,标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词句,并读出这种感情来就好多了。
总之,语文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至关重要,打造高效课堂,从目标做起,就会事半功倍。
研究教学目标的设计,会让语文课趣味无穷,多姿多彩。
初中校园生活的作文
转眼间,我的人生第一个学习阶段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又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初中生活。
开学第一天,紧张、开心、激动的心情促使我迫不及待地想早点来到学校,来到我即将要生活三年的学校——城东中学。
迈进校门的那一刻,脸上的笑容已溜到了九霄云外,只剩下紧张、害怕。
那欢笑声,那说话声,那玩耍声……校园的一切都是那样陌生,但这陌生的环境却又充满“诱惑”,让我渴望去了解它。
我来到107班——我在教室坐下后,周围的一切又都是那样陌生,好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
但我坚信,我和她们一定会成为好朋友。
在小学时,常听老师们说,初中的老师是最“残暴”的,动不动就“鞭打”学生。
可是,经过几个星期的学习,我发现所有的老师并非都是“学生杀手”,相反,我发现他(她)们个个都是平易近人。
特别是语文老师讲课十分生动,朗读课文的时候也十分有感情。
面对陌生环境的我们,心中自然有些害怕,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语文老师常常鼓励我们,使我们对这个陌生的环境渐渐熟悉起来。
第三个星期的星期二下午,我班进行了班干部评选。
在小学的我,一直担任着副班长和文娱委员。
我心想,初中应该也能谋得“一官半职”吧。
可惜结果是那样残酷,那样无情——我“名落孙山”了。
我很伤心,但我不会因此而气馁。
我相信,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金榜题名”。
初中生活,一定会丰富多彩,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建国大业观后感800字以上
建国大业观后感800字在日,妈妈带我去看《建国大业》电影,我有了深切的感受。
影片从抗战胜利首次国共和谈开始,当时国民党在底盘和装备上优于共产党,于是在中国民主同盟领袖张澜的调和下,在重庆进行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
但是国民党当时一心想消灭我党,当然不会真的进行和谈,他们在和谈的掩盖下不断的攻击我党的地盘,试图消灭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武装。
所幸我们的领袖毛主席眼光犀利,看清楚了敌人的真面目,没有让反动派的阴谋得逞。
在之后的国共内战中,我们党的军队以退为进,农村包围城市,并团结广大的农民群众,取得了连连的胜利。
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断的欺凌各个民主党派人士,将民盟等有地位的党派实力压榨的无法生存,不得不投奔我党的怀抱。
连李济深这样的老国民党,也因为受蒋介石的排挤,而和我党走到了一起。
随着众多有影响力的势力和国民党分道扬镳,蒋介石老反动派终于走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不得不辞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职位,而代总统李宗仁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不得不和我党进行和谈。
这时我党在军事上占有,在国内大势力全部支持的情况下,当然不会和国民党和谈,但由于要显得有风范并重视和平,就像国民党提出了非常苛刻的8个条件,逼得国民党不得不和我们继续打仗。
并借机一直把蒋介石等人赶到了台湾去。
在抗战后期,我党不仅仅是团结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我们还要团结商人和企业家,这一点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好像是在买烟买不到之后领悟到的
具体刻画独特感受的表达方法描写重庆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标的设定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元第一课。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
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
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了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
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多年来这篇课文一直就是精读课文,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胸中的热爱生活的情趣,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位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课文中,作者记叙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说学情与学法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怎样才能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诵。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3、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
因此,在阅读时,采取联想的方法会比较好一些。
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会不会也那样做
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和朋友们是不是也做过类似或者更“淘气”、更有意思的事,做这些事,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其次,要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社戏》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怎样去评说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可以质疑的。
不只要提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
第三,要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
四、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手段 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情画意的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
我在教学过程中追求教学的诗情画意美。
总的来说,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美的情境。
教师语言诗意化,教学手段多样化。
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多种形式美读为主,以美读启悟,教学语言精练,不过多讲解,重在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阅读指导法, 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
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
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
这正是需要教师精讲的地方。
教师要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
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
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
”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情境体验” “合作探究”“四边对话”是我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
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六、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亿深处/放声歌唱…… 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
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情境创设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力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融入课文。
)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 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例: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宛转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 3l 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
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
“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
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
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
“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
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
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
“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
“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
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
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交流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
先给一点时间小组中交流,可避免刚开始就单独朗读的胆怯。
)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
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2、体验拓展: (1)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第二课时 一、再述乐事,导入看戏。
(生活乐事的叙述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看戏部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 二、默读看戏,梳理过程。
(一)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
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文美,在探究中发现语文的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语文的情感美。
)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
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明确: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
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
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讨论明确:“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
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讨论明确:“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
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讨论明确:“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
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
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
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采。
但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
讨论明确:因为前面第11节已着重写了两岸景物,所以这节略了这部分内容。
7、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
为什么说“偷”
“偷”谁的豆
讨论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
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8、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
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
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
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
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
(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
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让学生在品读赏析中体会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 五、总结存储,归纳特色。
1、总结存储: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2、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具体地说: 1、景物描写多侧面。
《社戏》在描绘农村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景物描写多层次。
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六、片断仿写,体验拓展。
1、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进一步体会体会。
2、按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第三课时 一、复述偷豆,交流感受。
请同学复述偷豆情节,交流感受,导入课文。
(因为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通过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
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 二、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
所以在同学们的角色体验中,在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双喜:聪明能干。
阿发:憨厚无私。
桂生:机灵勤快。
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
其他人物有谁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
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
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
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
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
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
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
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
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
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
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
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
) 三、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
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教师展示七个故事情节,然后请同学们梳理明确: A 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 看社戏前的波折 D 看社戏归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情节顺序是:G、F、C、B、A、D、E (2)详写的是: A、B、C、D (3)略写的是: E、F、G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
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
这种详略结合的灵活运用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学习。
) 教师对以上活动予以整体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总结学习经验,表扬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大胆地、愉快地进行自主阅读。
四、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1、归纳主旨: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
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2、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①、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
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②、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童年趣事》要求(1)以记事为主,但一定要把与事有关的人写好;(2)事情的发生、经过、结尾要写清楚,重在经过上,要写得比较具体(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儿童的心理特征。
六、课后实践 学生虽然不大会有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但在城市中会有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可以把自己参加过的一次活动的情况写下来,也可以请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谈谈他们是否看过社戏的情景。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