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句子正确吗
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诗人们也就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不正确,应为,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之後,从此诗人们也就不肯轻易把它放过,於是一用再用,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形容木头的句子
北望黄河东流去,气宏如斯,无缤纷,却大德,中华儿女流心夹流泪,感不话语,难话别,时值今继,似是情趣亦相逢
说木叶 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即引出话题。
描写的优美句子
描写动物的优美句子(6) 来源: 录入时间:06-09-19 00:14:11 有的鱼呈三角形,游起来像蝙蝠飞翔。
一个大龙虾,在月光下,活像披甲戴盔的勇士。
大龙虾的长须,似树丫的枝条婆娑起舞。
把头潜入水中,那鱼儿们看得更清楚:绿色的身体,黑色的条纹,摇头摆尾要伴你嬉水,你好像不是游泳,而是无意中闯进了一座花园,走入了一幢童话宫殿,五彩的花朵游动或诗意的梦幻,包围你、切割你的灵魂和思想,你于是迷离恍惚不能自己,探头出水,阳光依然灿烂,低头入海,梦幻仍旧成真。
小鱼们顽皮地啄你的腿痒得你想笑,伸手去赶,那鱼儿倏然一闪,矫健敏捷,敢情它们见惯了游人们的惊喜,把同人类相嬉当成鱼儿的必修课。
金鱼也是这样,它们像是活在水里的能够游动的花朵。
什么“珍珠鳞”、“狮头”、“鹤顶红”、“水泡眼”、“朝天眼”……品种多得令人吃惊,每一种都各有它的妙处。
你说“珍珠鳞”才好看么,但是有些人一看到“水泡眼”,才高兴呢,那些眼睛上面长着两个大水泡的金鱼,简直像是鱼类中的丑角,有时竟使人们笑得直不起腰,甚至流出眼泪来。
那虾确实也好看,青白色半透明的身子在水里飞窜,无数对小爪刷刷划动。
两只黑豆眼瞪得格外分明。
一节节甲壳似坦克车履带一样排列。
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
它们有时独自游来荡去,有时互相追逐,有时紧贴住缸壁。
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挥舞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这时如果碰到闲游的同伴,就会打起来。
小螃蟹嘴里吐着的小白泡,好像老头儿在悠悠闲闲地抽着水烟。
硕大的螃蟹口吐白沫,八只脚横着行走,活像个蛮不讲理的霸主。
它们身上的甲壳就像一顶古怪的帽子,关公蟹的帽子上隐约可见人面般的花纹;大眼蟹的帽子四角方方,好像一块豆腐干;梭子蟹的帽子两端尖尖,好像织布的梭子;拳蟹的帽子,像半只皮球……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正在这时,不知谁惊喜地叫起来:“快来看罗,蟹潮,蟹潮!”我尾随着水兵来到艇首舱,沿着探照灯的光柱看去,嗬,深邃的海水中,成千上万的大螃蟹竟游着,汇聚成一片片黑压压的潮。
时而掀起层层蟹浪,时而卷起一个个蟹涡。
贴着舱壁,静听传来一阵阵“刷、刷、刷”的声音,仿佛激荡着一股股春潮。
我细心观察,一个海蟹足有半斤多重,行动起来相当灵活,看起来,横行是蟹的长处,倒行、前行也同样轻松自由。
蟹有青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还有黑色的,就像一朵朵盛开在海底的花。
一只猴子盘坐在地上用爪子搔耳朵,龇牙咧嘴,乐不可支。
猴子穿着小孩的衣服,爬到高竿的顶上,倒竖蜻蜓,它那顽皮的样子逗得大家直笑猴子跳涧,互相追逐着,活像小孩捉迷藏 金丝猴倏忽间蹦出竹林,一下子就把天籁造成的静物面变活了,它们在枝杈间荡来跳去,常常口尾相衔一线饮水于绝壁下,这又给了我们多少滑稽的兴味。
游人置身在这样多乐趣的幽境中,似乎觉得自己也不过是一种色彩和线条,完全融和进这幅大自然的画屏中了。
人们钟爱峨嵋山的猴子,上了洗象池,便有成群的猴子向游客们乞讨,或许,是峨嵋山的猴子过于精灵,在耳濡目染中,竟也沾上了人类的俗气。
据说,它们现在也摆阔了,游客们的东西给少了,便不高兴,轻则呲牙咧嘴,吓唬胆小的人们,有时,竟要过客把口袋翻出来给它们看过,才悻悻地放行;更有甚者,把游客的照相机、小型收录机扣留下来,挂在树梢上,借以敲诈勒索。
一群乌鸦在夕阳中飞翔,像一面黑网似的遮着渐渐熄灭的天空。
一对鸳鸯在水中恬逸飘游,像一对情侣。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乌鸦是那么黑丑的鸟,一到傍晚,便成群结队的飞于空中,或三两只栖于树下,苦呀,苦呀的叫着,便使人起了一种厌恶的情绪。
乌鸦的庞大队伍,像黑色的旋风一般,突然腾空又突然降落,整个村子都处在它的覆盖之下,然后,村里所有的树木都为之占据,像硕大的黑色的花。
这是乌鸦刚刚进入村子里的情景。
乌鸦一定是有首领和纪律的,它们离开这里,绝对是统一行动,似乎一夜之间,就无影无踪了。
乌鸦返回故乡是在秋天,它们依然是出其不意地进到村子,不过只是作短暂的停留,休整一下,就匆匆而去。
是只小白鹭。
雪绒似的纺棰体身子,比芦花还轻盈,洁美,长长的铁赤的双足,红蜡般直插浅水,高高的雪颈举着长长的坚直而锐润的紫喙,在淡淡清塘的背景上,一幅老僧入定像。
蓦然,有了一声嚓的破水声,极轻,极快,便见叼得一尾很细的麦穗小鱼,夸张地仰了脖,啖而入腹。
一只青鹿像黑色的弹丸一般从草丛的边缘上奔跑过去。
小鹿跟在母鹿的后面,像个警卫战士。
小鹿用它们信赖的、和善的大眼睛望着它们的主人。
鹿群像流云似的从草原上缓缓地飘过。
美丽的茸角是公鹿的第二特征,并以此吸引母鹿的倾慕;每当夕阳晚照,常见到公鹿对水中倒映的茸冠,孤芳自赏呢!公鹿是以爱角闻名的,当野生的公鹿被猎人捕获时,它是宁肯在树上或石崖上将茸角撞破,也不轻易予人的。
它那一岔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倔强、刚硬;它那褐色的、光闪闪的眼睛里,既有善良,也有憎恶,既有勇敢,也有智慧;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它那波浪形的腰,披着淡黄色的冬毛,真叫漂亮,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它全身的力量。
啊,它太美了。
这是一头很漂亮的毛驴,额上还系着一条红绸。
这使我想起了电影上新媳妇回娘家的情景来:得得得的蹄声敲击在白杨耸立的小道上,田园味十足。
我怀着柔情用手抚摸了这头小驴的后背,它抬起来头,瞅了我一眼。
那水灵灵的目光让我难以忘怀。
我一把握住那小驴的缰绳,它却猛地低下头去,憨态可掬,我忽然觉得它的身姿实在有点娇小,不忍骑它了。
蜘蛛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草丛里飞舞着蓝莹莹的萤火虫,像是从天上洒下点点繁星。
萤火虫,轻轻悠悠像飘着一盏蓝色的小灯。
树间那么多萤火虫,仿佛一些小小的精灵,打着小小的灯笼,在那里开游行盛会似的那点点闪烁的光虫,就像一只只调皮的眼睛。
暗里的墙角有一只蜘蛛在织网,像一把小门似的。
从吐出第一缕丝开始,蚕儿们便不再吃桑叶了,这时只有出,没有进,只是一个劲儿地吐丝。
吐,吐,吐,不停地吐,呕心沥血地吐,昏天黑地地吐,吐着心,吐着血,吐着五脏六肺,吐着自己的全部生命……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常常使人潸然泪下。
那一顶顶白纱帐,便是它们的坟场么。
蚕儿们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来报答春天的馈赠,它们是葬身于自己所吐的丝啊! 蜘蛛忙起来,它先是横着拉出一条丝线,然后回过头来又拉出一条。
接着,又竖着拉线。
三拉两拉,东扯西扯,便拉扯出一个八卦型。
然后由外调头向内再拉线,一圈一圈,一轮一轮,纵横交错,穿梭不息。
不多扯一丝,也不少拉一线。
没有一线错线,没有一步冤枉路。
我惊叹了:莫非蛛腹内有一个电子计算机,指挥着它严格循程序操作? 夏夜,一切都显得朦胧、幽暗,似乎连空气都变得清馥馥的。
……在豆棚瓜架,林下水边,在篱前的丛草里,流萤飞起来了:三三两两,忽前忽后,时高时低,那么轻悄、飘忽,好像一些看不见的小精灵提着绿幽幽的灯笼,飞来飞去,那美妙的形象和色彩,确实是迷人的。
它们在忽高忽低、忽断忽续,此唱彼和,仿佛是一大队清幽的乐队,在那里奏着清幽的曲子它一扬一顿,甚至声音的长短,都像含着节拍似的 油铃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蝉鸣不像蛙叫那样短促、跳跃,像声声鼓点,而是漫长、高昂、执著:“嘶呀……嘶”,好像二胡。
因此,在夏季田园交响乐队中,如果说青蛙是鼓手,那么蝉便是弦乐师了。
试想:炎炎夏日当空,树枝纹丝不动,连鹅鸭都聚集在树荫下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位弦乐师的高亢奏鸣,该会使人感到多么的寂寞啊! 在秋天的夜里,到处可以听到蟋蟀叫的声音。
蟋蟀是一种很好玩的小虫,它有薄薄的翅膀,颜色紫褐而光润,它有两条很肥壮的腿,所以很会跳跃;它有两枚很锐利的牙齿,和同类互斗的时候,便把它做利器,因为它好玩,所以我们小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它。
螳螂是一种较大的昆虫。
它有着苗条的身材,朴实而又优美的装饰,细长的颈上,顶着一个能往任何方向转动的头和一对丝状的触角,浅绿纱裙似的长翅,覆盖着它的大肚子。
这非常善良的外表,使你很难想到,它还是一位杀敌的“猛将”哩! 一次,一只大螳螂在草丛中见到了灰黄色的大蝗虫,立即作出痉挛似的跳跃,两翅斜斜地伸向两侧,恰像装在背上的两张对称的“帆”。
同时,两对后足,把身体高高抬起,两把大刀缩在胸前。
螳螂摆出了这种奇异的姿势后,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着蝗虫,头随着对方的移动而缓转。
此刻蝗虫早吓得魂不附体了,生死就在这眨眼之间,虽然它有健壮的后腿可以跳跃,有双翅能飞,但为时晚矣。
就在它企图逃跑的一闪念之间,螳螂的两把“大刀”已狠狠投去,蝗虫还未挣扎,就一命呜呼了。
螳螂还有一套不寻常的本领,就是它的颜色会随着周围草木的颜色变化。
蛇盘成一团,张着的嘴里一条吐动得非常快的舌头,好像喷出一条火焰 “哇枣哇枣哇枣”夏天的夜晚,你会常常听到这种迷人的声音。
这是不知疲倦的音乐家枣青蛙的“歌声”。
青蛙在每一块田野上蹦蹦跳跳,嘴里既似说话又似唱歌。
它们的种类很多,有的背皮是绿色的,有的是花的,有的是褐色的,肚下的皮却一律的白。
有的青蛙有大人的拳头大,有的只有小孩的指头那么小,大的小的都不怕人,都放肆地在水田里、池塘里、路边上喊叫,叫得它们的嘴下的皮鼓出一个有它们身子至少三分之一的一个泡。
它们在泥土里不情愿地躲了一个冬天,有太多的情绪闷在肚子里需要发泄。
村里的人不叫它们青蛙,而叫哈蟆。
青蛙的卵变成的蝌蚪,对一些孩子们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他们蹲在它们的旁边,端详它们在水是傻傻的憨憨的游动姿态。
它们不理会他们的存在,他们的脸却笑了又笑,笑得比蝌蚪们还憨。
他们把它们捞在手里左瞧右看,怎么也想不通黑黑的它们大了会变颜色,肚下会长出腿来,长长的尾巴会变得没有了。
他们问大人,大人们含含糊糊地说,它们本来是水里的鱼,因为想看水上的世界,常爬到岸上来,慢慢地,样子就变了。
一只小鼠,悄悄地从桌子底下跑出来,慢慢地吃着地上的饼屑。
这鼠小得很,它无情的、坦然的一边吃,一边抬头看着。
……灯影下照见它很小很小,浅灰色的嫩毛,灵便的小身体,一双闪烁的明亮的小眼睛。
啊,雄壮威武的东北虎站起来了!只见它昂着头,张着脸盆似的大嘴,打了个哈欠,然后吐出了一条血红血红的舌头,舔了舔尖刀般的牙齿,翘了翘钢针似的白胡须,全身抖了两抖,便迈开大步。
你看,它全身金黄。
还有一道道黑色的斑纹,一双绿绿的眼睛里射出凶光,在铁笼里大摇大摆地走来转去,可真像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后面拖着的那条尾巴不就是它的武器钢鞭啊? 头狼毫不示弱地与他对峙着,伸出前肢,身子后缩,像一张拉开的弓。
狂怒的鬃毛雄赳赳地在脑袋顶上竖立着,在原始森林那黑幽幽的带着神秘气息的背景衬托下,身体现出一种凶狠残忍的暴力美。
蓦地,头狼长啸一声,树林震动,发出轰响,随着啸声,头狼拔地而起,黑旋风般扑上来,狼体在空中舒展开。
借着银灰色的天光,亮出狼中领袖的漂亮弧线。
高高的颈子,挺挺的,圆圆的胸脯,像仙女般高贵。
美女般的白色天鹅,像雪团一样在海滨浮游。
脚似桨,尾似舵,微微翘起的翅膀,就是帆。
一群银白色的天鹅浮在水面上,活像一艘扬帆前进的小白船。
天鹅的眼睛极少斜视四周,蛋黄色的一圈,细致的闪着瞳光的自信,且有慈爱、宽容和娇媚从那里发出召示,它们从来就不习惯眯起双目看人,而人却从来就靠眯起双目看它,因为人总是在很远处透过烟波翘首望它的。
两只仙子一样的天鹅,轻轻落在暮色苍茫的湖心,伸长了颈子,望了望夕阳的余晖,又回头望了望东方初升的明月:我们刚伴随夕阳,走完了金色的归程,现在又伴随明月,进入银色的梦镜。
我不敢对他说,我见过那天鹅,她是那么柔媚、娇妍、纯洁和充满活力呀!她非凡的美丽,如飞翔的野百合。
游在水里,或者亭亭地立着,文静得像睡莲,像动物世界的公主,白得像是雪捏的,玉雕的。
一只猛鹰平张着双翅从天空直插下去,几乎触到地面,忽又扑动翅膀,发出猛烈的声响斜刺天空。
巨鹰归巢了,它从天而降,站立大巢的崖边上,傲慢地仰望蓝天,俯视大地,然后,那铁一般的大爪张开,引颈振翅,发出一声震动山谷的呼哨。
群山响应,树林的叶片雨点一样纷纷飘落,聚在山谷中未散的雾,被压迫着退到森林的深处。
苍鹰,这是鸟类中最强悍的猛禽。
它飞得高,飞得快,力大无朋,没有什么别的鸟类能伤害它。
鹰是南部天空的统治者。
它们把嘹亮的唿哨骄傲地撒向山川和林莽。
它们威严地、心满意足地在高空巡视着这片隶属自己的广袤疆土。
大雁兴奋得一路高声歌唱,低声吟哦,简直像小孩子,争抢着投入母亲怀抱。
画眉宛如温柔的姑娘,躲在绿叶中娓娓细语。
海鸥临水飞翔,大雁翱翔在高空。
鸟类是自然之链的一个环节,它像风一样,像雨一样,像星像月一样,像山冈和森林一样,像草原和马群一样,共同构成了万物生存的广阔背景。
鸟类的生活与人类的生活已互相渗透。
一群南飞的雁,在蓝天底下出现了,雁群排成整整齐齐的人字形,目标一致地向前飞着。
它们在天空嘹亮地叫着,好像在庄严地宣告:它们的队伍是整齐的,它们的目标是明确的。
它们那由千万只喉咙一齐合奏出来的热烈悦耳的叫声,也久久地飘荡在海岛的上空…… 这是跋涉者的旋律,也是追求美、向往美,创造美的旋律。
大雁似乎总是在飞翔,总是在寻找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永远处于奔波之中。
它(海鸥)像闪电一样疾速俯冲下来,真使人担心它会一头栽到浩淼的江里去。
可是,就在接近水面的一霎那,它突然变得出奇的轻盈了,像羽毛一样飘落下来…… 成千上万只白鸥在金箔似的夕晖里穿梭翻飞,交织成一片喧响不息的旋律,每一只白鸥的翅膀都拖带着夕阳的血红色火焰,令人为之目眩神迷。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
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无耳朵的生物。
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
小草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叽叽切枣”栏杆上一个笼子里的画眉叫啦。
不一阵,所有笼里都传出画眉的啼鸣。
有的悠忽,如潺潺的溪水在流淌;有的高昂,好像古筝在弹奏;有的舒曼,仿佛是月下的洞箫,呜呜咽咽;有的粗犷,犹如木叶声声。
一种纯粹、原始的音乐,使人感到忘我的境界。
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 描写彩虹的好词好句好段 描写校园的好词好句 人物描写精彩片段(中年) 人物描写精彩片段(青年) 人物描写精彩片段(幼儿) 人物描写精彩片段(儿童) 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 植物描写 描写星星的好词好句 描写湖海的好词好句 写、画(语段) 夏天 描写星星月亮的优美句子和词语 描写冬天的段落 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句 描写动物的优美句子 描写雨的优美句段 描写脸的好词好句好段 描写太阳的好句 写人好词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原文
说 “ 木叶 ” 林庚 “袅袅兮,波兮木叶下。
” ( 《九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 周邦彦《满庭芳》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年级木叶歌歌词(第一句)大山的木叶堆成堆
是这个么
《木叶情歌》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
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
高坡上种荞哪用灰,哥妹相爱哪用媒。
用得灰来荞要倒,用得媒来惹是非。
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
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
高坡上种荞哪用灰,哥妹相爱哪用媒。
用得灰来荞要倒,用得媒来惹是非……新增的四句歌词是:哥摘木叶吹呀吹,妹唱山歌回呀回。
吹得葵花向阳开,唱得蜜蜂绕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