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安史之乱的关系
唐玄宗末年发生并经历了年头(公元755年——763年)三代帝(玄宗、肃宗、代宗)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分界线,也是盛唐诗歌诗风的一个转型期。
社会由一个富庶安康的年代,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诗歌也由追求飘逸、浪漫的年代,进入到一个沉郁、哀伤和面对现实的年代。
杜甫诗歌就是这个年代的代表。
它还为中唐诗歌的新乐府运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古典诗歌从此走向人民。
唐代在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后,又发生了外族入侵,长安一度又被吐蕃占领,代宗皇帝仓皇出逃陕州,紧接着又发生蜀中大乱。
从发生到平定又历时两年多,这样两次战乱加起来就有十个年头。
杜甫在成都诗中多次说过“十年”战乱。
如:“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乾。
”“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旌旗红。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等,以后的岁月,又引发各地的藩镇之乱。
杜甫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藩镇之乱却远未结束。
可以说还刚刚开始,由于当时唐王朝在平息安史之乱后,为了稳定政局,安抚降将,把安史集团中的一些重要骨干如田承嗣、李怀仙等降将先后被封为节度使,致使他们拥兵自重,不服朝廷调遣。
中国的藩镇之乱从代宗时代开始,在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
这是安史之乱留给后来社会的一个严重恶果。
杜甫的一生是伴随战乱走过来的,是伴随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走过来的。
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收有1439首,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收有1458首)这些诗歌绝大多数是反映战乱的,据粗略统计,其中直接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就有三百多首。
这些诗歌忠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中,社会上和在唐王朝内部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杜甫诗歌中都有反映,有些史无记载的,而杜诗中却有记载,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它好像是一部安史之乱的编年史似的。
杜甫的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光辉思想都集中地体现在这些诗歌中。
这部分诗歌是杜诗中最深刻、最辉煌的一部分,很多爱国名篇都出在这里面。
他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后的许多重要事件,描写了老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各种苦难,以生动饱满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安史之乱的广阔画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有何历史影响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
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
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历史上对安史之乱的评价有哪些
晕死,楼上的你复制那么多干嘛都答非所问了...总之一句话安史之乱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标志事实上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名存实亡.长安13朝古都毁于一旦之后中国再次进入军阀割据的局面这都是拜安史之乱所赐
春望作于安史之乱请以家为题写一篇作文300字
山河依旧,寸土未改,本是春天,但是长安却满目荒凉,杂草丛生.战乱带走了安乐,带走了闹市,带走了昔日的繁华.唯一留下的,不过是满目苍荑,遍地尘叶.冷风过境,卷起漫天尘土飞扬,眼前一片迷茫,不觉泪涌,是风沙进了眼罢,是伤感至深也罢.清晨,鸟鸣花艳,本是好景,无奈心中苦楚,使得落泪惊心.时过三月,战乱不断,心念家人,思乡心切.心中和火燎一般,却也无法.盼望着家人的音讯,即使珍宝也不能比.亡国之痛痛断肠,离乡之愁愁白头.尽数青丝无几缕,竟连银发也稀疏.头发日渐脱落,快到不能插簪的地步了.春天已至,可是真正的春天还未到.奈何,奈何,世事不回头;哀哉,哀哉,离乡又亡国;望断,望断,春天早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