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峨眉山的诗句有哪些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发清溪向三峡③,思君不见下渝洲④。
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③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④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洲:今重庆一带。
译文:峨眉山升起半月的秋月,月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夜晚我乘的船从清溪出发驶向山峡,思念你却不能看见我乘的船驶下渝州.简析: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赏析一: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
山中多寺观。
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
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
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一。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
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
”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
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
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
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
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
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
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
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
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
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
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
”据此,将这句解作弯月飞挂峨眉山,似亦说得通。
第三,是对“三峡”的不同解说。
一说这里的“三峡”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峡、巫峡、西陵峡;一说指四川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所谓小三峡。
要辨别哪一个更合理。
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线。
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说明是从峨眉山的方面启程的。
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西北,至乐山县入岷江。
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
“清溪”在乐山三峡的下游,作者夜间从这里出发。
目标是“向三峡气显然不是指乐山县的三峡。
否则不仅“向”字失去了着落,行人便成了走回头路。
所以.此处的“三峡”必定是指著名的巴东三峡。
这里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由乐山经渝州(今重庆一带)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对二联对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说。
有的说是指作者怀念的友人,或为其“送行之人”;沈德潜则云:“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
君字即指月。
”(《唐诗别裁》)看来后一种说法更合情理。
峨眉山是作者实际上的故乡,月是故乡圆。
作者对峨眉山月的怀念。
无疑也是对故乡的依恋。
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拟人更有诗意。
俞陛云认为:“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
江上停桡,风景幽绝。
无奈轻舟夜发,东下巴渝。
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见,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
”(《诗境浅说续编》)所以“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
以象征着故乡的山月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体的友人更有深意吗?古人论此诗,最称道它对地名的妙用。
明人王世懋说:“谈艺者有谓七言律一句不可两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
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见精严。
然我以为皆非妙悟也。
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
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艺圃撷金》)王世贞称此诗是太白佳境,并说:“二十八字中。
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艺苑卮言》)。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作者不仅擅用地名,不露痕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于绝句诗艺的娴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转很见工夫。
作者是从平羌江顺流而来,所以第三句的“夜发清溪”是实接,如果再是实转,由清溪直下渝州,则成了水上码头名称的罗列,便可能诗味索然,而“向三峡”却是在虚实之间,作为地名,“三峡”属实,但此时诗人尚未抵达。
它又是在想像之中。
由于第三句承转得妙,第四句便成了顺水之舟,并把一系列普通地名赋予浓郁的诗情画意。
变成了诗中的佳境。
全篇说来亦巧亦壮,不愧为古今绝唱。
赞美峨眉山的句子有哪些
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云拥半岭雪,花吐一溪烟。
且任客心洗流水,不劳挥手听清音。
峨眉山樵歌(古风)峨眉天下秀,气象起万千;一山含四季,十里不同天;新春萌万物,入夏百花鲜;金秋红叶艳,隆冬冰裹岩;双桥清音美,雷洞涌云烟;灵岩叠翡翠,罗峰彩虹翻;象池新月夜,洪椿晓雨潸;大坪赏霁雪,九老遇神仙;龙门观飞瀑,虎溪听响泉;崖陡悬栈道,云断有桥连;虹飞接引殿,花铺迎宾滩;卧云浮舟捷,幽林藏冷杉;琴蛙弹奏急,灵猴嬉戏欢;彩蝶翩翩舞,云雀啾啾喧;佛顶最高处,云涛卷巨澜;圣灯飘渺夜,万佛朝普贤;崖上佛光现,凡人能成仙;晨昏钟声响,平安保万年;金顶观日出,金光照佛坛;四面八方佛,世代佑全川。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漫 成 杜 甫江皋已仲春, 花下复清晨。
仰面贪看鸟, 回头错应人。
读书难字过, 对酒满壶频。
近识峨眉老, 知予懒是真。
寄司马山人十二韵 杜 甫关内昔分袂, 天边今转蓬。
驱驰不可说, 笑谈偶然同。
道术曾留意, 先生早击蒙。
家家迎蓟子, 处处识壶公。
长啸峨眉北, 潜行玉垒东。
有时骑猛虎, 虚室使仙童。
发少何牢白, 颜衰肯更红。
望云悲轗轲, 毕景羡冲融。
丧乱形仍役, 凄凉信不通。
悬旌要路口, 倚剑短亭中。
永作殊方客, 残生一老翁。
相衰骨可换, 亦遣驭清风。
峨眉饵黄精 韦应物灵药出西山, 服食采其根。
九蒸换凡骨, 经著上世言。
候火起中夜, 馨香满南轩。
斋居感众灵, 药术启妙门。
自怀物外心, 岂与俗士论。
终期脱印绶, 永与天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