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布谷鸟总是在端午节前叫
每一年的春季,都是令人向往的季节。
从春节过后,我就特别注意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随着柳树发芽、小燕北归、果树开花,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而我更喜欢的是晚春时节,这时候孕育着希望和收获。
在这时有一种鸟我是特别有印象的。
它大概出现在阳历五月初,叫声很特别,“谷谷谷谷”,从田野里掠过,划向远方。
到这时候,我就知道快要麦收了。
可我从来没有认真见过它,可能是它太敏捷吧,后来查资料,知道它应该叫做布谷鸟。
还有一种鸟,叫声懒洋洋的,“咕咕——咕咕”,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问母亲,知道家乡人叫它“春咕咕”。
有人认为,它也应该是布谷鸟的一个种类。
布谷鸟在我的记忆里是与麦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等麦收、秋播等都进行完的时候,它就悄然消失了,我没有研究过它的去向,只是觉得它是为麦收而出现的,为麦收营造一种氛围。
在北方,麦收是一年之中最繁忙的季节,忙碌的时候,大人小孩都用得上。
这时候学校一般会放假。
记得放麦假前校长要先开个全校师生大会,讲一些安全知识,同时安排每个学生有一定数量的拾麦穗任务。
上小学和初中时候,一年有四个假期,其中麦假大概十天到半个月。
对小学生来说,麦假既向往又有几分恐惧,因为可以不用上学了,但是还不得不帮家人干活。
在那个年代,收割机还没有普及,大多数地方还是用镰刀等传统的农具,所以效率不高,麦收的程序包括收割、打麦、晾晒、入库、秋种等,前后下来要半个多月时间。
我从很小就开始帮助父母收麦,开始是一次把两畦,后来是三畦、四畦,直到一格(正常一格为九畦)。
割麦的滋味实在难受,不仅在于累,更重要的是天太热,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但是还得抓紧时间,因为农时是不能耽误的。
往往是冒着三十度左右的高温,一干就是一大晌。
当然中间也有乐趣,在劳动中间休息的时候,如果遇到来往叫卖冰棍的,就很惬意了。
五分钱一个冰棍,全家人在一起边吃边休息,一会儿就可以使体力得到恢复。
麦子收割完毕,要用车往家拉,或者堆放在场里。
等开始打麦的时候,往往是机器轰鸣,不分昼夜,到处弥漫着秸杆的气息和微尘。
与收麦相比,秋种是较轻松的,天气也相宜,往往是在一场雨过后去点种的,小学生所做的主要是帮大人丢玉米种,不算太累,劳动量适中,一般一两天可以忙完。
等到玉米播种完毕、小麦晾晒入库后,麦手工作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夏季是雷雨频发的季节。
最可怕的事情是麦收没有完成,大雨倾盆而至。
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是跑步到场里,急急忙忙把正在晾晒的麦子攒在一起,把用塑料薄膜盖好。
等这些事情忙完,一般都是淋得象落汤鸡。
关键时候,谁也不敢大意,一季的庄稼关系都今后的生活,淋点雨算不得什么。
但更多的时候是麦收全部结束了,玉米也长高了,接连下大雨甚至暴雨,这时候人们心情是舒畅的,因为这是喜雨。
小孩子们会迎着雨,边跳边唱:“下大了,麦罢了,谷子黍黍长大了
”那份高兴劲,恐怕只有农民子弟才能有切身体会。
很多时候端午节出现在麦收前后。
家乡的风俗是煮鸡蛋、煮蒜,挂艾叶的反而不多。
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那天赶在太阳出来之前下河洗澡一年就会顺顺利利,我的伙伴们有洗过的,我却从来没有经历过。
还有就是出嫁的妇女回娘家串亲戚,用竹篮装一篮子油馍,上面用荷叶覆盖。
自然,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是由于麦收是主要工作,这个节日也就显得仓促,被覆盖了。
往往是早上把鸡蛋和蒜煮好,中午忙完麦收,回来匆忙吃一些,又要去干活了。
至于粽子,那时候农村很少,现在越来越多了,我那时是没有吃过的。
在农村,一年四季都有标志性的事情,或者叫做农时,所以感觉四季分明。
这些年来到城市,季节的概念只有以气温的变化来感受了。
春去秋来,只能望望窗外的枝叶,听听小鸟的叫声,在偶尔的闲暇中去寻觅大自然的那份真切。
关于端午节的感悟或感想
篇一:端午节端午节散文端午节散文小时候的像是巢里的雏鸟,总是挥翅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可现在的我们,反而是想回到当初那个窝巢,做一只懵懂的雏鸟。
转眼间怀宝宝已经九个月了,虽眼看终点在即,但后期的各种腰酸背痛也随之而来,每天倒数着日子,突然发现五月快终结了,那六一儿童节不就马上到了么
想过儿童节的大朋友肯定不少,但挺着这么大肚子还想过儿童节的人估计也就我一个吧!是啊,都想在这一天做回童年的自己,看看最喜爱的动画片,用彩笔认真的勾画自己的城堡,或者乖乖的守在门口,等待冰糖葫芦和冰柜的叫卖声等等。
动画片、水彩笔、糖葫芦、甚至各种冰淇淋,只要我们想要,可以去任意一家超市满足自己,那我们怀念的是?..?没错,是爱,准确的说是一种被爱的感觉,一种360°被全包容、全呵护、又全控制的爱。
我的童年就在外婆的爱中度过的,外婆有一双被封建“束缚”过的小脚,那双小脚经常颠簸在村里大小道上,为的只是让我回家吃饭或者午睡。
在记忆中姥姥没有特别给我庆祝过儿童节,但是她照顾我的那六年,在回忆里是最美好和幸福的,外婆的手总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但能变出各种美味饭菜,就连我磕疼了,跌痛了,生病难受了,只要她抚摸抚摸我的背,睡上一会醒来,一切就都安好了。
在时间上儿童节和端午节总是相差不远,但每逢端午节,我就会收到小脚老太的礼物,有时是漂亮衣服、有时是文具、书本
苗族过端午节的具体风俗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和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届时,清水江畔,彩旗飘舞,人如海,歌如潮,几十只装饰一新的青、红、黄龙舟一字排开,泊在争相竞发的起跑线上。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旌旗迎风“哗哗”作响。
每条船上三四十名运动健儿,上着对襟短衣,腰系绣花带,下穿布裤,头戴精巧的斗笠,个个精神抖擞,集中待命。
德高望重的鼓师和标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呐喊,指挥龙舟行进在宽阔的江面上,龙船似离弦飞箭,两岸的欢呼声,喝彩声响彻天空。
竞赛结束,男女青年随芦笙、吹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声翩翩起舞。
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相伴举行,增加了节日浓郁的气氛。
节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满载鸡鸭、棕粑回娘家探望。
关于兰州端午节的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法甚多。
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流传甚广,占主流地位。
在民俗领域,人们常常把吃粽子,赛龙舟等都和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兰州地区端午节插杨柳的传说,却和纪念屈原的传说无关。
再者说,老兰州人的端午食俗,亦和江南有别。
过去兰州及市郊广大农村,端午节很少有人自家包粽子。
因为兰州地处内陆,既不产糯米,也不产棕叶。
在加上交通不便,所以老兰州人多数人家都不会包粽子。
端午节只是买几只粽子,或自家品尝或追节送礼。
兰州人的端午节应景食品都是甜醅子。
过去端午节时,市郊广大农村,家家都要酿制甜醅子。
它的原料可以是小麦,也可以是青稞、玉麦子等。
从端午节前三天开始,家庭主妇们就开始买甜醅子曲子,煮麦子酿制甜醅子,准备在端午节这天食用。
酿好的甜醅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还互相赠送品尝。
这种自家酿制的甜醅子虽然比不上买来的醇香甘甜,但是吃起来也是有滋有味。
兰州人端午节吃甜醅子的习俗,源与我国古代用米酒敬神、祭祖的旧俗。
它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端午节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更蕴涵着民俗文化的信息。
千百年来,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而且还是一个驱邪除病,祈福佑安的大节。
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是围绕防病除毒,祈求健康这一主题的。
过去,端午节的早晨,兰州的大街小巷,农贸市场都有叫卖艾蒿的小贩。
端午节在屋内悬挂艾蒿,就有很好的杀虫灭菌的作用。
佩戴香草荷包则有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功效。
有首《咏艾诗》曰:“艾叶青青艾绒白,耿耿清气祛风邪;香烟不进神鬼庙,且为人寿添春色。
”(作者:张敦田)
门上按桃树枝有什么说法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换旧符,就是说古代在新年时,家家户户都张贴新桃符换掉去年的旧桃符,所以说对桃的崇拜是由来已久的。
而既然是家家户户都贴,实际上是一种辞旧迎新的风俗,当然也谈不上对其他人的不好的影响,所以你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说起对于桃枝的使用,在这里说一下中华桃文化的传统:据李时珍所载,“桃实、桃仁、桃毛、桃臬、桃花、桃叶、桃茎、桃树皮、桃树根、桃胶、桃符、桃橛”均能治疗多种疾病。
桃能祛除邪恶、禳灾逐鬼的文化观主要体现在居处、人生礼仪和人生活动、生产活动、战争复仇之中,并通过神话传说和民俗活动进行传承,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意识。
居所本是人们的休闲场所,但由于地磁、风向、阳光等自然因素的不同,有的居所人丁兴旺,有的居所却病亡不断,故人们认为居所是影响家庭兴亡的重要之地。
为祈求家庭平安,人们便借助桃木驱邪辟鬼,这主要表现在有关大门和大梁的习俗传承上。
认为:“宅之吉凶全在大门……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也,故大门名曰气口……。
”大门是人出入的必经之地,也是邪气与瑞气出入的必经之地,故有关它的信仰习俗较多,而桃可禳灾逐鬼的文化观在这些习俗中表现得特别充分。
其一是有关门神来历的神话传说。
有关门神的神话传说,史书上载录较多的是神荼、郁垒及钟馗。
神荼、郁垒为门神的神话传说,多见于战国、秦汉之际的史书,尽管这些载录互有出入,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是在桃林的环境中统领鬼的,是以桃枝作为治服鬼的工具的,是因桃而成为门神的(:“东海中,有山名曰度朔。
上有大桃,屈盘三千里,其卑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由往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与,一曰郁雷,主治害鬼。
故使世人刻此桃梗,画荼与与郁雷首,正岁以置门户,辟号之门。
荼与、郁雷,皆在东海中,故曰东国之桃梗也。
”)。
钟馗为门神的传说盛于唐宋,这些传说虽多敷衍铺成(高承:“开元中,明皇病,居小殿。
梦一小鬼,鞹一足,悬一履于腰间,窃太真紫香囊及拈玉笛吹之,颇喧扰。
上叱之。
曰:臣虚耗也。
上怒,欲呼武士;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束角带,径捉小鬼指刳其目臂而啖之。
上问为谁
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而葬,誓除天下虚耗妖孽。
言讫觉而疾愈。
乃召吴道子图之。
上赏其神妙,赐以百金,是以今人画其像于门也。
”),但其实质亦是桃木能驱鬼辟邪文化观的反映。
这从两个方面可以得知:第一,根据卷三五的考证证实,钟馗本是椎(棍棒)的别名。
第二,根据古人的信仰及:“羿死于桃。
”许慎注:“,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等记述推断,作为钟馗别名的椎就是“展转生故事耳”的“桃椎”。
其二是在节日挂桃人、桃木、桃板、桃符等于门旁及门内外。
就春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载,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于其旁,百鬼畏之。
”卷二九引:“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
”沈约《宋书》:“旧时岁朔,常设苇荚桃梗,……以禳毒气。
”《说郛》卷十引马鉴《续事始》:“《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岁华记丽》:“元日,肴列辛盘,觞称椒酒;桃板置门而纳庆,苇绳罗户以祛灾。
”今日的青州人则迎门挂上桃型灯笼。
就元宵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就清明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苏州风俗》载:“清明日,满街叫卖柳条、桃枝,人家买之插于门头。
”就端午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汉代民间,每到此日,人们皆在门旁挂朱索、桃印,以禳除恶气。
宋代及今日的泰安和胶东的部分地区则在此日于门旁插桃枝,以辟邪。
就除夕而言,其习俗活动有:《风俗通义》载:“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
”(此处的除夕日期与今日的除夕日期不同,为腊月初八日)今日的胶东等地,每到除夕日下午,都在大门口放上一根两米长的桃木棍,叫作拦门棍。
据说,桃木棍既能拦住财宝不流失,又能辟邪。
在人们的观念中,房屋的大梁也是极为重要的,犹如人的脊梁,所以有关其的信仰习俗较多,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上梁仪式即是其信仰习俗的集中表现。
桃因能祈福辟邪,故在上梁仪式中多被运用。
据调查,山西祁县上中梁要“披红挂花”,“挂花”即是把预先准备好的辟邪镇物如桃弓柳箭、五色绸线、梭子、铜钱串、五谷、枣树根、柏叶、镜子等挂在中梁中部红布底下。
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岛民的上梁仪式中有一“接宝”仪式,即木匠登高后,用一根红线扎好一个仙桃或包袱,从上面放下来,边献词边放。
东家夫妇拉平大红毡毯“接宝”。
木匠所献之词都为与桃有关的祝福之语。
人生历程中,人的诞生、婚娶、死亡三大礼仪是极为重要的,人们对此非常重视,故桃的辟邪祈福的文化内容在这些礼仪中都有表现。
首先是人的诞生。
山东胶东地区在小孩降生后,一般挂一桃枝,上系一红布条,或者再贯以枣、栗、葱、钱等物;招远等地,男孩降生后,除在门上挂桃枝外,还挂上一面带有弓箭的大红旗;黄县在男孩降生后,在桃枝上系两个面桃、两个面虎头,莱西则在桃枝上系两棵葱、四个栗子、四个枣、两棵大蒜,挂在屋门正中;山东部分地区,婴儿满月时,要择吉剪发沐浴。
这天,人们往往要用红线贯穿枣、栗、葱、钱等物,系于桃枝,挂在门楣上。
因为他们俗信,桃,即逃脱灾难也。
其次是人的婚娶。
婚娶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人们难以从直观感觉判断出有的人为何婚后灾难重重的原因,从而认为是婚礼之日邪祟作恶所致,为防止邪祟作恶,便在婚礼中以桃枝镇邪,如薛家湾人举行婚礼时,新郎往往用桃枝做成的弓,柳枝做成的箭,一脚踏在新房的门槛里,向门外连射三箭,即所谓射“天煞”、“地煞”以辟邪。
再次是人的死亡。
在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认为人虽然肉体死亡了,但其灵魂却是长存的,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正常地生活着,故亦希望他们在阴间平安幸福。
为了达到此目的,人们便在一些丧葬仪式中以桃辟邪,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为正常死亡者,《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乃使巫以桃先祓殡”,桃,即桃枝编成的扫帚,以扫除不祥。
一为非正常死亡者,如被杀死而不知杀人者为何人,便将桃枝柳叶放在死者手中埋葬,如此仪式解释为,死者将可以用桃枝击退冥界恶狗,用柳叶作为复仇之剑。
这是以桃为丧者驱邪,在丧葬礼仪中,还有一种仪式是以桃为后代子孙辟邪的。
如敦煌民间符中有一墓穴符(见伯三三五八),唐人认为家中“钱财不聚,八神不安”,是由于辞世的先人在墓穴中受到了鬼的捣乱,故在下葬之前,先将此墓穴符写在桃木板上,然后把它安放在坟墓的四角,如此便会驱逐墓中之鬼,子孙就会兴旺发达。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人体生物调节功能具有年龄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故在某些特定阶段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病菌,对这种自然现象,人们难以理喻,认为是邪恶所致。
为消除邪恶,他们往往祈求桃的帮助。
就年龄性特点而言,它主要表现在幼年期和老年期上。
如幼年期有关桃的信仰习俗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为辟邪,山东省泰安市南部地区,婴幼儿出行,大人则折东南方向的桃枝,让其抱持。
安徽蒙城城乡,襁褓中的婴儿出门时,必备桃枝一束,儿童出门手腕须带桃核雕刻成的花篮,裤带系桃木剑。
俗信如此可以除鬼祟、保平安。
河南周口农村的人们,将桃核雕刻成各种小动物形状,然后串成手镯,戴在还不会奔跑的小孩子手上。
俗信这样,小孩就可避免“被鬼拉走”。
一为驱邪(有病之后采取的仪式),如安徽宿松农村,当小孩子在春天患了疟疾病,其家人就抱着小孩子在前面佯跑,而小孩子的母亲则手拿桃枝轻轻地抽打小孩。
据说经过这样的抽打后,附在小孩子身上的疟疾鬼就被赶跑了。
山东肥城农村,当小孩子摔倒受到惊吓以后,父母便折一段桃枝,一边摇桃枝,一边摩弄小孩头顶,一边念道:“扑啦扑扑啦毛,吓不着……”,据说这样,小孩的惊吓感就渐渐减少了。
马王堆帛书《五十五病方》中有一道治“小儿鬼”病的方子,方子为:“禹步三,取桃东枝,中别为□□□之倡而笄门户上各一。
”老年期有关桃的信仰习俗主要表现为防,如山东青州“有一位老太太带着小孙子坐在门口晒太阳。
她手持桃木拐杖,衣扣上拴着两只约八公分长、紫红色的桃木棒槌。
我们问她戴桃木棒槌干啥
她笑了笑,说;‘人老了,八字软,担心鬼邪附身生病。
我这是祖传的桃木棒槌,戴上它,鬼不敢靠近,邪不能附身。
’她又从口袋里掏出七根约五公分长的桃木棍,说是走黑路(夜间行路)用的,有了它,路路畅通,保佑平安。
”这种意识,当然并非是老太太的个体意识,而是一种集体意识的表露。
就阶段性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妇女的生产。
现实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产很顺利,有的妇女生产却很艰难,甚至于死亡;而妇女生产之后,由于机体免疫力较差,往往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有的也因感染病毒而死亡。
古人认为这些不正常的现象是鬼魅作祟所致,为祈求妇女平安,往往借助桃来辟邪。
如敦煌民间符斯二四九八写卷里有一大型难产符,符后有一段说明:“此符难产,随年几(纪)与吞。
桃汤下。
以醋点汤。
七立桃仁,去兴。
此法极秘,勿传。
”《本草纲目》载:“妇人难产,数日不出,桃仁一个劈开,一片书可字,一片书出字,还合吞之即生。
”而产后的有关习俗则表现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为防,如安徽滁州一带,妇女生产之后,便将一节桃枝放在产妇枕下,谓能防邪祟。
一方面为治(产妇产后染疾),如“产后血闭,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块,水煎服之,良。
唐瑶经验方。
”一为人的染疾。
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刚才还是生龙活虎,转眼之间却卧床不起。
人们难以解释这种现象,便直观地将其归结为鬼祟所致,为此,人们便以桃驱邪。
这种习俗信仰,从其目的来分,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防,通过佩带的方式来实现,比如肥城的群众一般都在身上系着桃木刻制的小棒锤、小桃木棍、小桃木剑,……据说这样可以镇妖辟邪。
一种为治。
旧时浙江西部地区,人若久病不愈,便要举行排夜佛仪式。
该仪式一般在晚间举行,由驱邪者先将羹饭放在米筛上,置于病床前的地板上,点上香火,然后对着病床先说好话,再念咒语,最后将大米撒于床上,用桃枝向床上乱抽乱打,同时由其他的人端着米筛送到村边的三岔路口。
湖北黄陂,一些巫师为病人施法时,先用桃枝在病人站立的周围划一圆圈,然后从圈中抓几把土,装入陶罐,埋在三岔路口,再用桃木桩将陶罐钉穿……他们认为这样就将鬼钉死了。
陕西商洛地区和湖北崇阳地区的农村,若有昏迷的病人出现,人们就用桃枝抽打他,以为如此方可唤回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