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如饥似渴地看书的名言
名言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卡莱尔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
——孟德斯鸠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培根读书使人充实,理想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故事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篇后一语]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
他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
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
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
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古诗唐·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清·郑燮: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明·杨继盛《言志诗》: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宋·刘过《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唐·韩愈《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
谈读书名言警句摘其一条并配几个论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答完再给20)
高尔基读书名言给我的启示 知识,是通往幸福的道路;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也是走向成功的交通工具……然而,这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的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呢
谜底是——书。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上,正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这句话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启示。
我原来是一个不怎么爱读书的人,因为语文成绩不怎么差,也没怎么在乎课外积累。
后来到了高年级,考试也不怎么脱颖而出了,本来名列前茅的成绩,慢慢出去了原来的风采。
我曾觉得奇怪,“这是为什么
”这时爸爸给我讲了毛泽东读书的故事,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
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毛泽东读书的故事对我教育很大。
妈妈也及时的鼓励我说:“孩子,学校的知识是基础,课外积累也很重要。
你要在课外学会积累,才能更上一层楼。
” 我这才明白了妈妈的话,更明白了高尔基的那句名言,从此,我每天把老师的话做笔记,圈圈划划,一篇课文上“乱七八糟”,到处是注释,在课外,我也时不时看点闲书:《三国演义》、《红楼梦》这等书我都看。
认真看起来,还真能看入神,晚上9点多,我就钻进被窝裹着被子看书。
书里的人物个个描绘的生动形象,威风极了
我一看到了11点。
完了
第二天还要读补习班
我赶紧关灯,进入了睡梦,梦中,我还梦到了曹操与刘备在打仗…… 有时我还会在休息时看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有一次,因为考试前一天晚上还在看书,还被妈妈骂了一顿。
高尔基的话至今还在心中浮想联翩。
深刻的其实是我一生受用:书就要如饥似渴地读,才能读通、读精。
面包只是物质上的,当你十分饥饿时,面包可以满足你﹔而你觉得脑海中缺乏知识时,书才是你唯一的精神食粮
有添加 修改 加工
形容看书很认真的成语三个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凝神静气学而不厌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