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鲁迅描写祥林嫂的具体句子

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性格的(语言描写,动作、肖像)

肖像描写: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她)的眼睛。

”在《祝福》中就多次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神变化。

如下: 初到鲁镇 ——顺着眼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瞪着眼 捐门槛 ——分外有神 不让祝福 ——失神 沦为乞丐时 ——眼珠间或一轮 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语言描写: 问魂灵有无; 对四婶讲阿毛; 对鲁镇的民众讲阿毛; 与柳妈的对话动作描写: 反对再嫁 ——逃、撞 怕被分身 ——捐(门槛) 怀疑灵魂 ——问

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语句及分析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

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

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

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和研究现代汉语语法

可能会说,语法有什么好学的,我从来没过语法,不也照样说话,章吗

这话对呢

也对,也不对。

说它“也对”,是因为这话部分地符合事实;说它“也不对”,是因为说这个话的人忽视了人们自觉认识、掌握并运用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学一点语法知识,自觉掌握语法规则,可以更好地用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特别是对我们的写作有帮助。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话写得通顺,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些,使文章语言更富于表现力。

大家都很熟悉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其中有这么一段话:(1)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鲁迅《祝福》)鲁迅先生这一段话是描写祥林嫂的急剧变化的。

祥林嫂原是一个勤劳、质朴、能干、大胆的劳动妇女,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但是在那吃人的封建社会里,在封建礼教这个精神枷锁的束缚下,她的希望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她在土地庙捐门槛这一争取生存的最后努力被鲁四奶奶“你放着罢,祥林嫂

”一声禁令宣布了无效之后,她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这对她来说,是个多么沉重而致命的打击啊

当时,她就“脸色变作灰黑”,只是失神地站着。

这一回她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上面所引的那段话正是鲁迅先生具体刻划描绘祥林嫂的这一变化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段话里鲁迅先生一连用了好些个关联词语――“……,不但……,连……也……。

而且……,不独……,即使……,虽……,也……,否则……,……,也……,尤其……,甚而至于……。

”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关联词语呢

大家知道,关联词语的作用在于显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恰当地运用关联词语可以使句子脉络清楚,增强逻辑力量。

一般说,在论说文里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平时讲话和文艺小说中很少用关联词语。

譬如,公司某人向经理报告某人没来上班,一般都说:“×××今天病了,不能来上班了。

”而不会说:“×××今天因为病了,所以不能来上班了。

”在文艺作品中,关联词语用多了,动不动就来个“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不仅会使语句显得罗嗦,而且会使话语不生动,不活泼。

鲁迅先生则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不长的三句话里,故意一连用了十几个关联词语。

这样,不仅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了祥林嫂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打击下的急剧变化,而且渲染了一种气氛,对于刻划祥林嫂越来越衰老、胆怯、呆板、麻木的神态,收到了独特的效果。

这里足见鲁迅先生语文修养之高,在用词造句上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们在平时说话、写文章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语病。

如果我们写的文章句子毛病很多,往往就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例如:(2)*河北保定有位老工人,虽然已年过半百,坚持收听广播英语,然而两年下来, 不但还不能会话,而且也不能自由地阅读,但可以看些外文资料了。

这是《广播电视外语讲座好》稿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罗嗦,不通畅,意思表达得含混不清。

作者举出保定那位老工人收听广播英语的例子,当然是想说明广播英语讲座好,但是这个意思没有表达好。

开头三个分句(“河北……英语”)作者还是按照这个意思说的,可是接着的三个分句(“然而……阅读”)似乎意在否定广播英语的效果,而最后一个分句又似乎意在肯定。

这段话最主要的毛病就在于不恰当地使用了许多关联词语。

下面是修改的文字:(3)河北保定有位老工人,已年过半百,坚持收听广播英语,两年下来,虽然还不能会话,但可以看些外文资料了。

修改后无疑要明快流畅多了(“不能自由地阅读”这个意思已包含在后面两个分句里了,不必说出来)。

再举个例子: (4)*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霍克迈以及一个叫B.L.p.的组织,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到底是谁

又到底是谁“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这都不清楚。

如果说,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只是胡尔逊,那么应将“及其”中的“及”改为逗号(,),句子改为:(4)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霍克迈以及一个叫B.L.P.的组织,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如果说,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胡尔逊及其死觉加尼略、克里斯、霍克迈,那么应将“以及”改为逗号,把“一个叫B.L.P.的组织”后面的逗号删去,并把“也都……”里的“都”删去,句子改为:(5)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霍克迈,一个叫B.L.P.的组织也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语言表达上有毛病,不仅会使文章意思含糊不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政治性错误。

例如1974年4月2曰《文汇报》有一条横贯一版的副标题:(6)*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和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等以及首都群众到机场欢迎。

同一天的《人民日报》用的是这样两行字的标题:(7)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到机场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和夫人等也到机场欢迎。

两个标题一比较,前者的毛病就看得很清楚了。

按前一个标题,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也成了“我国党政领导人”了。

这不就大错特错了吗

这种错误是会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的。

可见,语言表达问题,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有的语病,并不造成政治性错误,也不一定会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但是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也是不能容许的。

例如: (8)*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人们传说着许多子弟兵奋不顾身,英勇抢救落水群众的动人事迹。

(9)*为什么对于这样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些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呢

例(8)不能说“传说……事迹”,应将“传说”改为“传诵”。

例(9)什么东西“没有引起有些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

当然是指“浪费人材的现象”,但是由于在“这样浪费人材的现象”之前,已安上了个“对于”,这就使它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造成主语残缺的语法错误。

比较好的改法是,删去“对于”,让“这样浪费人材的现象”作主语。

近年来语言污染比较严重,不仅在学生作文中,而且在我们的报刊、书籍、影视屏幕上,在广播中,都普遍存在着语句不顺、文理不通的现象。

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要加强“纯洁祖国语言”的宣传教育,以引起各方面,特别是宣传教育部门的注意,另一方面要普遍加强语文学习,其中包括语法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语文修养,从而使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更好地为我们交流思想服务。

朋友您好,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一、人物分析:1、祥林嫂是旧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2、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

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

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3、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二、人物简介: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

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另有同名越剧、中国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78年)与评剧。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

韩麦尔和小弗郎士两个人《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

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大致上有三种意见,或者韩麦尔,或者小弗郎士,或者韩麦尔和小弗郎士。

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先看小弗郎士。

他原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他懊悔以前没好好学习而旷了课去找鸟窝、溜冰;他对“刚才”还那么讨厌的课本,一下子“舍不得和它们分手了”。

他对老师的感情也迥异于从前。

对于韩麦尔老师,他万分依恋,他对老师变得是那样理解。

他多么希望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为此宁愿拿出“任何代价”。

他充分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

他是多么不希望老师伤心啊,他又多么舍不得老师离去啊。

可是老师就要永远离去了。

他不仅理解老师为什么穿上那套漂亮的衣服,他也理解老师的谆谆教诲,他更懂老师那神圣的信念和深深的痛苦。

他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说明小弗郎士不再是那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他成熟起来了。

促使他完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再看韩麦尔。

作品中对他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但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

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也可以说,小说的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对主题的理解。

四年级的学生读什么书有利于提高作文

从小打下良好作基础,对现代小学生十分必要。

因为作文是一大事,孩子们升级、要作文,毕业、就业也要作文。

在求学阶段,不断提高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也有着其重要意义。

由于小学生处在初学写作阶段,识字不多,阅历浅,还未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加上读书少,写作经验不足,所以,写起作文来,一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为了帮助小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我长期以来重视引导学生多阅读——留心观察——认真学习作文知识——加强写作训练等。

经过这几个环节,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作文水平就逐步得到提高了。

一、读万卷书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不但可增长知识,又可借鉴人家写作的手法,实在是一举多得。

为了正确指导同学们读书,我要求他们读有益身心健康的书报杂志。

我制定了一份“菜单”—— 报纸类:《中国少年报》、《岭南少年报》、《现代小学生报》、《现代家长报》等等。

杂志类:《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小溪流》、《作文通讯》、《小学生优秀作文》等。

图书类:《汤姆•沙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安徒生童话集》、《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十六岁的船长》、《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童年》、《在人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寄小读者》、《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广东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选》等。

这样做是希望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让同学们得到写作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我还适当介绍现代知名作家如鲁迅、朱自清、茅盾、巴金、秦牧、杨朔、陈伯吹等人的作品,甚至引导他们去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读书有如蜂采蜜。

这对求知欲强的孩子,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当然,我会劝止他们去看儿童不宜的书刊,以免产生不良作用。

二、观察人、事、物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条件之一,而处处在意周围的人、事、物,将会得到许多作文的好材料,也将会把文章写得更全面、更细致。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说服同学们学会观察。

不论是动物,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不论是植物,包括花、草、树木;不论是房屋、桥梁、公路;不论是天空、云彩、风、雷、雨、电;不论是各种肤色的人,各种民族的人…… 我引导同学们看一篇观察范文:《小乌龟趣事》。

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习作,曾刊登在报章上。

文章写了小乌龟的外形、动作、生活习性等,充满了孩子们的情趣,尤其观察方面,很值得孩子们借鉴。

在上写作训练课时,我要求大家带来自己平日心爱的玩具,写一篇观察短文。

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纷纷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例如玩具火车、“蜡笔小新”闹钟等。

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第一次写成了一篇颇有条理、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的文章。

由于我要求同学们观察时按一定顺序,抓住特色,发挥想像,所以,有的同学还写得比较生动有趣。

有时,我带同学们到公园,也随时抓住机会现场引导他们观察荷叶、荷花和各种形态,观察锦鲤的游泳、嬉戏、觅食等动态。

至于人物,我要求他们观察自己的同学、亲友、老师,留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性情等。

这个问题,下文还有专门的论述。

三、掌握必要的作文知识 小学生学作文,不一定非讲究写作技巧不可,但掌握一定的作文知识,则颇有必要。

按要求来说,小学生最常见的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又分为记事与记人。

这两类记叙性的文章,小学生都应该掌握其写法。

于是我给同学们提供了几篇典型的优秀记叙文,例如《这件事真令我难忘》、《生日的晚餐》、《照相》等,它们都以记事为主。

另外我又提供了几篇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例如《一个我敬佩的人》、《我的小伙伴》、《卖藕的小姑娘》等。

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逐步懂得了记事、记人的方法。

但是问题又来了,他们写得不具体生动,中心也不大明确。

为此,我又给同学们讲《怎样把文章写得具体》以及《怎样围绕中心展开叙述》这两个专题。

例如写一位老师,中心是表现他“关心学生”,那么选的题材应该是为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为学生添加衣服、带学生看病、跟学生谈心以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这样一来,不但中心明确,而且内容具体。

四、重视词语运用 文章是无声的语言,要让读者读起来觉得通顺流利,易于领会。

指导小学生作文,这一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为用词不妥贴,必然文句不通。

例如:我毫不犹豫地哭了。

“豪不犹豫”一词就不妥贴,改“情不自禁”比较通顺。

此其一。

不合事理,也会导致文句不通。

例如:升旗了,我们全校抬头挺胸。

“全校”是不会“抬头挺胸”的,这里显然漏写了“同学”二字。

此其二。

用词不合生活习惯,也让读者觉得别扭。

例如“我看见海上有一架军舰。

”其中“架”字就不对,应改为“艘”字。

此其三。

还有,小学生往往弄不清“二”与“两”字的分别。

文章中经常出现“教室里只剩下我和小明二个人”的句子。

我又对学生们解释清楚,虽然“二”、“两”的含意差不多,但用起来要合乎习惯。

比如“他得了第二名”,不能说成“第两名”,又如“我穿了两件衣服”,不应说成“我穿了二件衣服”。

最后,广州地区的学生,在文章里会夹有广州话的成分,读起来也很别扭。

例如:“我不等她放学,一个人先走了。

”又如:“这个玩具,是妈妈帮我买的。

”这些问题,看似很平常,但影响不好,必须提醒同学们注意克服。

错别字的出现,也会影响文章的质量。

例如:“我玩的真开心。

”或者:“中队长喊到:全体敬礼!” 五、学会描写 要提高文章的感染力,还要学会描写事物的方法。

当然,描写有各种不同的类型,这里只谈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

小学生写作,一般都较单纯,较直接,往往把层面浅的东西写完了就算,不大注意作更深的挖掘。

比方写人物,同学们只把这个人物干些什么,“三下五去二”地收笔了。

这样,人物就缺乏立体感,缺乏生命力。

这就要让他们掌握初步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例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对话(语言)描写,甚至心理描写,都要教给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让同学们去模仿、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我举出武松、关羽、孔乙己和祥林嫂等人物,用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去激发同学们写好人物的积极性。

我不止一次地向孩子们讲“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写作方法,也不止一次地向孩子们述说鲁迅先生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技巧。

同学们都心领神会,比较专心地学,而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小学生写作经验少,对叙事辅陈训练不多,作起文章来大多见事写事,见人写人,很少看到他们精彩的场面描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印发了一些精彩的场面描写的片断,例如“爸爸检查儿子作业”的场面,“拔河比赛”的场面,“大清洁劳动”的场面。

在引导同学阅读这些片断时,让同学们懂得,场面描写实际是生活场景的具体生动的再现。

只有这样做,叙事才会具体,写人才会生动。

六、加强写作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作长期的实践,所以,写作训练一定要加强。

由于小学生多数见识阅历不多。

因此,我总争取机会带他们外出参观、旅行,以收集写作的材料。

例如带他们到番禺的旅游景区宝墨园、广州陈家祠、孙中山故居、可口可乐公司等处,让他们观察,学习,搜集作文材料,然后进行写作。

我还建议孩子们特设两个本子,一个是“资料收集本”,包括文章摘录、剪报、参观笔记等内容,一个是“练笔本”,包括日记、偶感、手记、作文等。

令他们知道:文章多做始能精。

经过一连串的教学工作,不少学生在写作上取得可喜的进步。

例如,1998年广州市的“从小爱阅读,长大最幸福”征文活动中,我的学生有十多人获奖。

我的学生能有这样的佳绩,充分说明了抓好多阅读、留心观察、认真学习作文知识、加强写作训练几个环节,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鲁迅描写祥林嫂的具体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