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寂寞与创造 名言

关于慎独的名言10条

名人】◇ 道也者不可须臾,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恐惧乎其所。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帮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重其独也。

——《礼记·大学》◇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淮南子·说山训》◇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小如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

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

——朱熹◇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刘宗周◇ 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辞海》◇ 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刘少奇90相关问题全部关于慎独的名言和事例、【典型事例】 ◇ 曾子“一日三省”的名言:《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子的言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泉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

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慎独自律,不为金钱所动,从而留下千古美谈。

◇ 秀才慎独的故事。

从前,有个又饥又渴的赶考秀才,路过一片熟透的桃林,虽然他对桃子充满了渴望,但最终他只是咽了咽口水,便继续低头匆匆赶路。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个桃子解解渴,他回答道:‘桃李无主,我心有主。

’” ◇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

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名人名言】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帮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重其独也。

——《礼记·大学》 ◇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淮南子·说山训》 ◇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小如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

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

——朱熹 ◇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刘宗周 ◇ 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辞海》 ◇ 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刘少奇 【精彩文段】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慎独”乃人生的至高境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无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无所不为

才能坦然面对一切世间沉浮荣枯

我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就好象“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样,当我们在无拘无束无人管制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放纵的情绪,这种巨大的内在力量,很有可能会驱使我们去为所欲为。

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修养是否高深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立场是否坚定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能力是否强大的时候。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我们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条忠犬,可帮你避开处处陷阱,躲开种种是非;“慎独”是一剂良方,可使你内心清爽,外形昂然。

对我们而言,无论是对前程、对事业,也无论是对时下、对将来,“慎独”都是十分必要的,一刻都不可疏忽。

我们时刻都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所谓清醒,也就是“慎独”。

人生如酒,或可口,或浓烈,或芳香,有了慎独,它可以变得更醇厚; 人生如画,或素雅,或黯淡,或明丽,有了慎独,它可以变得更美丽; 人生如歌,或悲戚,或低沉,或高昂,有了慎独,它可慎独名言◇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帮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重其独也。

——《礼记·大学》 ◇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淮南子·说山训》 ◇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小如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

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

——朱熹 ◇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刘宗周 ◇ 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辞海》 ◇ 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刘少奇30 浏览53652022-11-26关于“慎独”的名言10条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

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消。

——印光大师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刘宗周 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辞海》 慎独者,慎其闭居之所为。

——郑玄 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刘少奇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金缨《格言联璧》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淮南子·说山训》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诫子书》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朱熹26 浏览10822022-08-29关于“慎独”的名言有哪些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帮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重其独也。

——《礼记·大学》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淮南子·说山训》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小如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

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

——朱熹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刘宗周 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辞海》 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刘少奇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罗素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卢梭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卢梭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夸美纽斯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5 浏览3372022-09-06关于慎独的名言故事曾国藩做慎独功夫,以道光22年10月初1日为分界线,在这一天之前,他的用功是零碎的,偶然的。

前一年的7月14日,他拜访了唐镜海先生,请教读书、修身的要领。

唐先生劝他以《朱子全集》为课程,身体力行;又向他介绍了当时著名理学家倭艮峰先生的用功方法;据他这一天的日记记载,他听了唐先生这一席话之后,“昭然若发蒙也。

”但从这一天起,到第二年的lO月初1日,一年多的时间,他在日记中的自我批评只有两次,一次是道光21年9月初1日

10000字的读后感

一万字的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10000字】《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读到这里,我想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上,使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已经渐渐淡漠,在社会加强精神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学校家庭上学习这关爱他人,让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活着》读书笔记只要活着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

与幸福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

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

”(名言引入)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中心论点)世间怕有无数称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

“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

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苏轼的清高。

(诠释论点) 孤独是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

(分论点一回答“是什么”)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

(议论)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

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例证)。

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

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

(议例) 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分论点二回答“为什么”)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议论)孔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论语》中的睿语无一不是孤独困顿的孔仲尼的自我反省。

(例证)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

才会远离喧嚣、芜杂,看到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议例) 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

(分论点三答“怎么样”)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

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

(议论)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的孤独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让他悟到“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例证)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孤独的,然而你的内心却是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因孤独而折射出幸福的光芒。

(议论)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愤青”。

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吸毒杀人为荣。

他们因为孤独而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联系实际)所以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

(辩证思考)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追求。

李白有哪些著名唐诗

艾青诗选名篇摘析礁石艾青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来每一个浪都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从艺术手法来看,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超然于物外,想得更深远。

的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

这是《礁石》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艾青的诗《希望》《希 望》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像光一样无形像风一样不安定她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像窗外的飞鸟像天上的流云像河边的蝴蝶既狡猾而美丽你上去,她就飞你不理她,她撵你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参考资料:[bbs.bj.sina.com.cn]现代诗《希望》艾青内容与背景故事《希 望》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像光一样无形像风一样不安定她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像窗外的飞鸟像天上的流云像河边的蝴蝶既狡猾而美丽你上去,她就飞你不理她,她撵你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

[9]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

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

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

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

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诗选》中优美语句及赏析1、《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2、《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给太阳 》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惊喜看见你:这样的真实,不容许怀疑,你站立在对面的山巅,而且笑得那么明朗。

我用力睁开眼睛看你,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多么强烈,多么恍惚,多么庄严!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你把快乐带给人间,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美好的生活镀金匠;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假如没有你,太阳,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经历了寂寞漫长的冬季,今天,我想到山巅上去,解散我的衣服,赤裸着,在你的光辉里沐浴我的灵魂……4、《黎明的通知 》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给太阳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惊喜看见你:这样的真实,不容许怀疑,你站立在对面的山巅,而且笑得那么明朗。

我用力睁开眼睛看你,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多么强烈,多么恍惚,多么庄严!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你把快乐带给人间,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美好的生活镀金匠;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假如没有你,太阳,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经历了寂寞漫长的冬季,今天,我想到山巅上去,解散我的衣服,赤裸着,在你的光辉里沐浴我的灵魂……......艾青的诗《树》首先回答你这首诗歌与爱情无关,是关于民族团结力量的.诗人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悟已经到来,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

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

还有就是:《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

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我们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

诗人艾青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产生灵感和联想,写作了这首诗。

求一艾青诗及其赏析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导读曹津源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

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

”(《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

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一、点出土地情结。

先偿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

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

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

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二、倾吐土地情结。

可分四层。

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

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

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

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

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

“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

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

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

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三、升华土地情结。

第二节的一问一......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

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歌唱对象从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从方法上看,用的是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但诗人选择了这几种典型的形象,极其简洁、鲜明,却又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引起深刻的沉思。

值得指出的是,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同时还暗示着诗人要竭尽全力,与其共命运,为他们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去肥沃这片土地。

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诗人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让其生前与死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于对比中表现出鸟儿对土地的执著、赤诚之爱,从而也艺术地塑造了一个土地忠诚的歌者形象。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妙转换,另辟诗境。

按理,诗情到达高潮之后,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

但诗人却巧妙地宕开一笔,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开始了巧妙转换,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

令人读后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

总结把握第一,抒情视角作了转换。

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诗人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

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第二,写作手法作了转换。

前一节用......艾青 《绿》赏析 10分【赏析】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

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

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解读艾青诗歌的忧郁艾青诗歌中的忧郁情结摘要:“忧郁”既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灵魂,也是我们解读其诗歌的关键词。

诗人在感受和表现人民苦难时,流露出他固有哀伤、忧郁的情调。

作为一个始终为民族摆脱种种枷锁而写作的歌者,艾青的“忧郁”情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客观现实、主观心情和象征手法。

这种“忧郁”并非一己的悲苦与感伤,对一个忠于现实,对祖国和人民怀着满腔的挚爱的诗人来说,他的“忧郁”乃是民族的哀感,时代的愤懑。

只要世界上还有压迫和罪恶,只要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尚未实现,他的“忧郁”情结是不会终结的。

关键词:艾青诗歌、忧郁、人民、苦难“忧郁”既是艾青诗歌的灵魂,也是我们解读艾青诗歌的关键词。

忧郁情结,渗透在艾青的诗歌中,构成他诗歌创作最显著的个性因素。

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忧郁是人民的忧郁,他的悲哀就是人民的悲哀,诗人灵魂深处涌出的歌唱就是人民心里的声音。

”艾青自从写穷困一生的乳母“大堰河”开始,尽管他不同时期的诗作,均有不同的时代色彩,但“忧郁”始终是他诗歌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色调,对此诗人也多次作过明确的表白。

他在抗战初期的《诗论·服役》中说:“ 在这苦难被我们所熟悉,幸福被我们所陌生的时代,好象只有把灵魂能喊叫出来是最幸福的事。

”“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50年代中期他说:“我写过无数诗,一边写,一边悲伤。

”诗人的感受和表现对人民的苦难时,流露出他固有的哀伤、忧郁的情调。

70年代后期复出后,艾青依然认为“过度的愤怒和过度的悲哀都产生诗歌”。

作为一个始终为悲苦的民族摆脱种种枷锁而写作的歌者,艾青的“忧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来自客观现实。

艾青出生在新旧两个时代交替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动荡使各种矛盾日渐尖锐激化。

他在童年便看到了农村的凋敝衰败,目睹了人间的混乱与不平,他最初面对着“不公道的世界”,拿起画笔的时候,便去描绘阴暗的茅屋、荒芜的旷野和搁浅的划子。

那些艰苦劳作的农夫、农家妇女与孩子、那些小贩车夫都成了他作画最惯用的对象,并借以寄托自己对不公道社会的愤怒之情。

“一·二八”事变后,困难的祖国正在血泊中呻吟,艾青说:“我看到闸北一带的残垣断壁时,我几乎要哭了。

”故乡则更是满面疮痍。

不久入狱,便以一腔愤激,向黑暗的旧世界吹奏起了“毁灭的咒歌。

”抗战爆发后,他看到了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正义与邪恶的交战。

诗人忠实于自己的体验,并向他所处的时代奉献出了最真挚的爱。

以诗集《大堰河》为起点,创作了一系列的佳作,《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旷野》、《公路》、《村庄》、《献给乡村的诗》……这是一幅幅困难中国的图画,一曲曲深情的咏叹调,一首首渴求新生活的歌,一篇篇颂扬斗争的诗,深沉的带些哀愁的爱,时时流露着忧郁的调子。

诗人的“忧郁”是现实的投影,他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并以一颗诚挚的诗心沉浸在亿万人的悲欢、爱憎和愿望之中,才写出了如此忧郁的诗篇。

其次,是来自主观心情。

与时代特征、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是诗人敏感的心情以及他个人的性格和气质。

艾青的早年的不幸身世和经历,是他从小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并从乳母身上体会到了“人世生活的凌辱”和“奴隶的凄苦”。

异国的孤独漂泊和流浪,加之资本主义世界的繁华和罪恶,使他产生了一种孤单、寂寞、无所归依的感觉。

这种流浪汉的气质为诗人以后创作中的忧郁情调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而后的监狱生活几乎把艾青吞没,他由严酷的现实所激发出的忧郁与感伤较为浓重,这是十分自然的。

新中国成立后。

他曾表示为新生活而歌唱,但政治上的高......艾青《礁石》的赏析我正好很喜欢这首诗歌,下面是名家赏析,送给你《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诗,只有两节八句,但是,这首八句组成的简短的抒情诗,却用了比拟、象征等好几种写作手法,创造了歌一样的旋律、画一样的景色、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深厚的意蕴。

从诗歌的声音语言层面分析,这首诗歌采用的是“自由诗体”,就声音特点看,并不讲究对句、平仄、押韵等等旧体诗歌的规矩,但是,其声音方面也并非完全没有节奏,比如第一节第一句的两个“浪”字,可以算“同韵”,与接下来的第二节第二句句末的“样”,是同一个韵,与第四句句末的“洋”虽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个韵,这样,就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种音韵的循环,增加了语音和谐,构成了歌一样的旋律。

从诗歌的句式看,长短比较自由,但是最长的一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只有九个字,最短的一句“一个浪,一个浪”是六个字,其余几句觉得字数介于中间,显得相对整齐,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诗歌的建筑美”。

这种分行、相对整齐的句式,使我们从外观上一眼就能看出它与散文、小说句式的区别,这既是诗歌的惯例,也是区分诗歌和其它文体的最表面的形式。

从这首诗歌的意境看,简短的八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两个主要的画面:第一个,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个,是礁石屹立,面对浩瀚的海洋。

这两个画面,其实是同一个画面,所不同的是,第一个画面,着重描绘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个画面,着重描绘了挺立的礁石,视觉的中心点有了变化,使读者关注到不同的层面。

这就是说,“主导意图”有所不同,第一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复攻击,第二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

而且,诗歌语言构筑的画面,和真实的绘画有所不同。

在诗歌中,画面是动态的,就像在电影和电视中,视角是移动的,景物也是变动不居的,而绘画中,作者却只能采取一个固定的视角,其画面虽然也力图用特殊的笔墨语言写出“动态”,但是,相比而言,总是静态为主。

诗歌这种画面的营造,比绘画更灵活。

但是,诗歌中的画面与绘画的另一个不同,就是诗歌的画面是“间接的”,是借助语言文字,间接描写图像的,而绘画,则是直接描写图像的。

这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采取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客观事物本来没有什么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来,它们却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实际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给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

就像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句子一样,花何尝溅泪

鸟何尝惊心

不过作者“感时”、“恨别”,心意悲伤,带着情感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外物,觉得外物好像也在悲伤一样。

这首诗歌的第二节,进一步写礁石的“脸”、“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拟人,而“移情”的审美心理活动,仍然渗透在其间。

这样的写法,使客观世界变得“人情化”,赋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荡在宇宙间,确实是打动人心的好诗。

这首简短的诗歌,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

但是,并没有把事情说尽,而是只简单地勾勒了两个画面,抓住事物的特点,而对其内涵,则采取“省略”的方式,没有做出什么说明,这就增加了读者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在艺术中,“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往往阐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没有多少想象的余地,而没有想象的余地,没有给读者留出“填空”和“对话”的......

青春须早为议论文素材。

(一)名人名言 1.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已的好奇心若消失,人生就没有意义了。

——穆勒 2.人的青春是短暂的,但是,如果卑劣地度过这短暂的青春,就显得太多了。

——莎士比亚 3.谁能保持永远的青春,便是伟大的人。

——郭沫若 4.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 5.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获,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6.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雪莱 7.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容 8.青春是在它即将逝去的时候最具有魅力。

——塞涅卡 9.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

10.青年人充满活力,像春水一样丰富。

——拜伦 12.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易卜生 13.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

——莎士比亚 14.青春最漂亮的装饰应该是勇气。

——德 雷*马克 15.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春天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做成什么。

——高尔基 16.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塞涅卡 17.青春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春天。

——雨果 (二)妙语集锦 18.那些苍茫的回忆,静静地滑脱生命的轨迹。

正如桌上的刻痕, 从今年到明年 。

一年又一年,记录了喜怒哀乐 。

印证了悲欢离合 。

留下了我们成长的痕迹。

——《青春》 19.青春是一个美梦 /却终有梦醒的一天 /青春是一条小河 /却终有干涸的一天 /青春是一道彩虹 /却终有消失的一天 /青春是一朵盛开的鲜花 /却终有凋落的一天。

20.孤独来自别人,但寂寞却来自自己的创造与追求。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如是说 21.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中国某成功企业家 22.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纠缠的晨晨昏昏 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年年岁岁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青春》歌词 事例类 ﹡数据﹡ 围笼 据一次问卷调查显示:44%的中学生表示不希望父母管束自己,31.7%的中学生觉得和父母在一起无话可说。

一位女中学生说:“在父母眼里,我永远是个小孩,我已经长大了,可父母还是什么都要管。

” 一位中学生的母亲说:“我最大的痛苦是孩子不愿与父母说自己的心里话,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 一位中学教师说:“青少年应有主见,不盲从,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唯此才符合时代的要求,无悔于自己的青春。

” [点拨]青春就好像一个围笼,走出来了的人拼命地想回去,而在里面的人却又想挣脱开来!面对青春的困惑,我们该怎么办? [适用话题]此素材可适用于“青春的烦恼”或“代沟”类话题。

﹡名人事例﹡ ②明人徐溥在求学时期,为了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便别出心裁地想了一个妙法。

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须知了一件坏事,说了一句坏话,想了一个坏念头时,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个瓶里放一粒黄豆。

开始时,黑豆颇多,黄豆寥寥,他便深刻反省;过了一段,黑豆黄豆已各占一半。

他再接再厉,律已更严,久而久之,瓶中黄豆半满,黑豆则屈指可数。

徐溥就凭着这种持久约束,不断修炼自我,完善品德,终于成为明朝一代名臣。

[点拨]“玉不琢,不成器”,在青春时期,如果不对自己严格要求而是放任自流的话,那么最终会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我们在写青春时期刻苦求学类话题是可以使用。

[适用话题]此素材也可适用于“珍惜青春”类话题。

﹡寓言故事﹡ 青春寓言 每个人出生时时间老人都会送给他一个名叫”青春”的盒子,谁对这个盒子越珍惜,谁拥有青春的时间就会越长。

一天,时间老人来到人间,看到一个十六岁的小伙子没精打采、垂头丧气,而一个六十岁的老人笑口常开、生气勃勃。

时间老人觉得非常奇怪,他好奇地先打开了六十岁老人的“青春”盒子,发现里面装的是:宽容、理解、爱心、自信、乐观……,而打开小伙子的“青春”盒子,里面装的却是:自私、嫉妒、悲观、自卑……。

[点拨]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我们对待青春却是各不相同。

[适用话题]此话题适用于“宽容”、“乐观”、“理解”类话题。

﹡社科知识﹡ ④仔细观察一下鸟类的生态,会收到很大的教益。

比如生活在庭院的麻雀,它们真是争分夺秒,飞飞跳跳,一味儿地寻觅食物。

它们始终处于无任何思考余地,只能拼命地无休止地为生存而努力的活动之中。

如不这样做,麻雀就生存不下去,稍有偷懒就会因缺乏营养而死亡。

[点拨]人类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在青春时期稍有偷懒,便会因为缺乏知识而跟不上时代,惨遭淘汰。

还记得,我们的青春。

那些远去的背影,那些远去的回忆。

有谁还记得,谁是你最好的朋友

正值青春年少,我们要好好的疯狂一次、倔强一次。

不然等回过头来,一切只是空虚。

我们的记忆里,总有几个胖子;总有几个大大咧咧的女孩;总有几个很安静的女孩;总有几个追星族;总有几个淑女;总有几个打架很厉害的女生;当然,也总有几个爱打小报告的人。

然而,这些人,往往是我们最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一起玩过、一起笑过、一起疯过、一起闹过。

小草,依旧那麽绿,似乎在描绘着回忆的形状;云,依旧那麽白,似乎在谱写着回忆的乐章。

而我们,却没有那麽依旧了。

一切都变了,变得现实了、虚伪了。

谁还记得那些年我们开玩笑,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纯真

真的与这现实的社会格格不入。

青春的回忆真的要珍惜,失去了,就得不到了;过去了,就回不来了。

总是等到过了很久,总要等到退无可退,才知道我们曾经亲手舍弃的东西,再後来的日子里再也遇不到了……青春的时候,要珍惜。

珍惜每个人,每件事。

每个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

青春过了就过了,回不来了,如果想爱就勇敢去爱吧

记住

青春只有一次,不要等到失去了以後才懂得珍惜……对於那些快要毕业的人,不要把一切都想得那麽悲哀。

至少散去的时候,还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我一个人漫步在花园里,太阳已经下山了,不过西边还是有一抹残阳挥之不去。

那是藏在心底的回忆吗

我看着太阳的光芒洒在操场上,一切都变得那麽美好,那麽安详。

校园里面不再那麽热闹。

我真的好希望时间定格在现在,因为我害怕,再也碰不到这样好的老师,这样好的同学了……青春,如同花儿般绽放,但也如同花儿般凋零。

让我们带着一抹美好的回忆凋零,至少这是美好的……

一个真正的教师的真谛指的是什么意思

的心目中,“合格的教师”就真正的教师”。

长后,是深思和追“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

怎样才无愧为“人之师”

教师,他(她)必会有、应该有什么情感、心理、思维、观念、修养、气质和品格

平常心,正常情——教师首先是有“人”的意识,是情感健全的人王栋生老师的教育随笔,常给人以震撼,就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谈到了在教育表彰大会上,有“模范教师”介绍“经验”,说自己如何为了“坚守讲台”,而不顾家庭,以致妻子瘫痪,老父含恨而死,无暇关心女儿学习,连自己也延误治疗而落下终身残疾……据说这就是教师的“无私奉献”,云云。

王栋生拍案而起,怒声问道:“一个人,连妻子都不爱,连子女也不爱,连父母都不爱,却说热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生,这种话,你相信吗

他的人生目的是什么

他抛弃了所有的亲人,只是为了能站在讲台上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为工作牺牲亲情,牺牲亲人,这其实是一种变态的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极不人道的”,“至少是麻木和虚伪的”。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应当有正当的人性。

一个人没有‘人’的意识,没有正常人的思想感情,那就不能从事教育工作。

”这里提出的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性的教育观和教师观,也是王栋生老师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有人情,要体现人道精神”(),“不近人情”就“近于野蛮”()。

而以这样的失去“正当人性”的教师为“模范”的教育,就必然是“反人道的教育”,“它破坏的是基本的伦常,毁灭的是人性”。

王栋生老师质问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难道是为了让学生都成为连生命也不知道珍惜的人,成为六亲不认的人

”问题是这样的“六亲不认”的教育,在中国是自有传统的:古有“存天理,灭人欲”的假道学,现代有“只有国没有家,只有领袖没有父母”的“革命加拼命”的教育;而在这个利己主义泛滥的当今社会,鼓励这样的“无私奉献”的“模范教师”,就具有更大的虚伪性,其实质不过是“对流汗流血的人强调‘奉献’,对淌脓流‘香汗’的人却总能‘按需分配’”(),因此那些主持表彰会的教育部门的各级官员自己是绝不会这么“无私奉献”的。

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要警惕那些“伪教育家”(),要明确地指出,那些新时代的假道学都是不合格的教师,真正的教师必须和他们划清界限。

鲁迅早就说过,“伪士当去”。

“去伪士”,包括去伪教育理论,也是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

因此,王栋生老师断然拒绝了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的所谓“奉献”论。

这种理论竭力渲染教师工作的“悲壮”性:“似乎这不是一种令人尊敬的职业,这是人要为之牺牲的一场苦难,是一条殉道者的路。

”然而,这是地地道道的伪理论,不仅它的提倡者自己都不准备实行,而且它和中国历代统治者一样至今还津津乐道地宣扬“安贫乐道”论,这是一种驾驭术。

那些“衣冠楚楚的各级官僚”,他们“穿着丝绸”,放纵地享乐,“希望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像春蚕一样默默地吐着有用的丝”。

不,我们不是“春蚕”和“蜡烛”,我们是“人”,我们有“人”的意识、情感和欲望,因此,我们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人”的权利,绝不为官僚们去做“无私奉献”;我们也“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不需要官僚们来“教”我们如何认识教师工作的性质和意义。

“我们不仅是庄严的劳动者,而且是爱的使者,因为有我们的工作,孩子们变成有感情的人,懂得会尊重人的人”(),“教师是一种适合我的职业”,“一个人在做他所热爱的事,也就谈不上什么‘奉献’;我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也同时享受自己的选择:如此而已”()。

“人”的教育,应该由感情正常、健康、丰富的“人”来承担。

我喜欢,心灵震颤,眼眶湿润——教育的快乐在每天接触到的细节中王栋生老师教育词典中最重要,却往往被人忽略的词语是“我喜欢”:“我喜欢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我喜欢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学生”()。

他在一篇文章里,也提到我最喜欢听他“讲讲学生的事”,而且“还是美好的故事多”,这样的“美好”总让我们心热眼红,“像个孩子一样,任泪痕挂在脸上”(,)。

刚刚远行的商友敬先生看了王栋生老师写的《告诉你几个故事》也“潸然泪下”,特地去信说“能流泪的老师是幸福的”(《致吴非》)。

我手头就有这么一篇《很小的事情》,还没有收入王栋生老师的文集,是我从2008年2月22日《新民晚报》上小心地剪下来,并珍藏在我的文件夹里的——说“小心”,说“珍藏”,是因为我从这短文里抚摸到了一颗教师的“大心”,并深受感动和触动。

还是先抄录开头的一段文字——“学生迟到了,他面带愧色,站在教室门口轻轻喊了一声‘报告’。

他很尴尬:喊轻了,老师听不见,声音大了,又怕惊动大家。

教师发现了,也只轻轻地一点头,让他回到座位上去。

他已经知道迟到妨碍了大家,你尽可能不要多问,你的目光甚至没有必要停在他的脸上。

我对这样的学生印象很好。

这样的学生总是很注意个人修养,他们总是想到自己的行为不能妨碍别人。

这样的品格,以后是可以在一个文明社会立足的。

”我感动,自然是因为从“很小的事情”上看到了今天中国普通中学生心灵的闪光,作为一个关心中国教育、中国年轻一代,以及中国未来,并因此常怀忧虑的知识分子,我从中得到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文明的幼芽,爱的幼芽还在,就如王栋生老师所说,“当今之世,中国有这样的学生,可以证明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有可能的”(《学生给教师上了一课》),我真的感到说不出的欣慰。

我感动,更因为能够发现这样的“很小的事情”,为之感动,并深思其意义的教师,也必有一颗“仁爱之心”。

更重要的是,这是完全自觉的努力,王栋生老师说:“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

”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仁爱的心”。

有了这样的“仁爱的心”,就会有这样的胸怀和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爱的萌芽、文明的萌芽,并精心呵护与培育,助其成长(《善良的心是一盏灯》)。

这真是一盏“灯”,给中国教育以真实的希望。

而教师自身,也从中获得了教育的意义,以至生命的意义。

王栋生老师说:“只要能经常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感恩之心》,“教育的快乐从哪里来

就在每天接触到的这些细节中。

”(《这是一种适合我的职业》)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随时注意到这些细节,并受到感动,更不用说深思其意义了。

这也正是王栋生老师最感痛心和寂寞的。

他说:“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

”(《教师要有精神追求》)他还叹息说,今天的教师缺少的是“审美”的需求和感受力(《在实践中反思》),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不能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发现其内心和行为的美,更不用说去培育美了。

而不能发现和欣赏学生的美的教师,也一定不能享受教师职业之美。

王栋生老师说:“我喜欢孩子”,“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睛”,“我的心灵常常会有一种震撼,我的眼眶会莫名其妙地湿润。

”(《第一滴污垢》)读到这里,我的眼眶也“莫名其妙地湿润”了。

我对自己说: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教师的情感

我曾经在很多场合都谈到,人活着要永远保持一种“黎明的感觉”,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以“婴儿的眼睛”去发现新的世界、新的美。

在我看来,教师的“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都能从学生身上发现新的美,并时时受到心灵的震撼。

这样,教师的生命就能永远处于新生的状态,即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里,还有中小学教师所特有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这也是我多次谈到的,中小学学生正是人生的“黎明时期”(我经常的说法是生命的“春天”和“初夏”时节),这也是一个人生命发展中最为纯净、最具活力的一个阶段,即使说今天的中学生已经受到了令人痛心的污染,但他们依然是相对单纯的。

天天和这样的生命相遇、交流,中小学教师正可以从中吸取生命的元气和活力,而使自己的精神永远年轻。

我们在中小学校园里经常可以遇到那些老教师,他们“在长年从教后仍然能保持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敏感,能对未知领域不停地探索,能始终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并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

王栋生把它称作“热爱的禀赋”(《教师要有精神追求》)。

这“热爱的禀赋”,是来自随时随地发现、欣赏并培育学生心灵美的襟怀、眼光和能力、习惯的,这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禀赋。

王栋生老师说,教师职业适合他,他自愿选择当教师,就因为他具有这样的基本素质和禀赋,并在学生心灵美的发现与培育中,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这是他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真正的教师的秘密所在。

大忧虑,大恐惧——当“教育为立国之本”的观念成为思维习惯时王栋生老师不仅有大欢喜,更有大忧虑、大恐惧:“我畏惧,我担心。

我们能把这个孩子教育成一个人吗

这孩子纯洁的心灵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会被什么样的人,以一种什么方式,洒上第一滴难以抹去的污垢呢

”(《第一滴污垢》)就是说,王栋生老师在进一步思考与恪守教师的职责时,不能只局限于校园的细节,而要放眼观察、感受教育的环境和生活的世界。

他的大忧虑、大恐惧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教师,他究竟忧虑、恐惧什么

这又反映了怎样一种思维、观念和精神呢

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把乞丐赶出特区》的标题,愕然想到:“我们的下一代会不会变成没有同情心的冷血动物呢

”他说:“一想到我们的学生有可能因为错误的宣传而学会在人民的疾苦前闭上眼睛,我就感到愤怒。

”(《谁“赶走”谁》)他看到一个孩子在玩杀人的电子游戏,联想到电视里充斥的带有血腥暴力的影片,立即奋笔疾书:《不能让儿童接触残忍》。

他说:“一个孩子从小就可以那样不经思考地去剥夺别人的生命,虽然不过是在虚拟的场合中,但是从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出发,必须考虑到:任何缺乏人道精神的暗示都会让他们变得缺乏人性,走向野蛮。

”他听到父母教育孩子:“出门小心,外面坏人多。

”第一个反应是:“孩子从小不懂得信任,是最可怕的事”,“如果没有对人世间的爱,世界在人的眼中也就没有了善良。

”(《如果孩子不懂得信任》)他听报告,听到一组吹牛的数字,联想到商家在吹牛,官员在吹牛,教育家也在吹牛,这似乎成了“一些人的生存基本需求”,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但他不能。

他说:“我之所以特别憎恶吹牛者,是想到当今孩子们思想混乱,他们的许多错误判断正是来自吹牛家的胡说八道。

牛皮家吹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搞乱学生的思想。

”(《有缘有故论吹牛》)在谈到学校招生腐败时,他说:“我最怕的是我们的学生过早地知道这些故事。

可是现在的学生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他因此而感慨:“在这类问题上,学校伤害了多少学生

”(《老红军的难处》)他还为“官员当着教师、学生面前念白字”而感到难堪,觉得这是“糟糕”透顶的事。

官场的许多“潜规则”更让他感到不舒服和十分的“遗憾”,也是因为“这些事过早地让孩子面对,会给他们的心灵蒙上难以摆脱的阴影”(《先生,你怎么说话》)。

他甚至害怕学校的墙上挂某些“大人物”的照片,因为“如果让学生每天都在某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不学无术的嘴脸下走来走去,对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将是多大的伤害啊”

(《如今怎样当校长》)他说,他经常为社会的各种问题“魂牵梦绕”,弄得“无处藏身”,就是因为“当今纠缠社会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事故、犯罪、漠视生命、落后习俗,等等,最后无不归结为人的素质差”,“无不归于中国教育落后”(《沉重的话题》)。

王栋生老师作为一个杂文家,他的这些社会批评文章得到广泛赞誉,其意义自不待说;但我想强调的是,他的社会批评有一个基本的“教师”的立场和眼光。

所有的社会问题,在他那里,最后都归结为教育问题,所有的社会危机,最后都归结为教育危机。

因为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教育的腐败,其最大危害,其罪恶滔天,不能容忍之处,并且让他忧虑、恐惧之处,就在于它会污染、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这无异于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谋杀”。

他说——“教育上的任何举措都有可能影响社会风气的变化。

”(《欣闻取消“重点班”》)“‘教育腐败’比‘司法腐败’更可怕。

教育为立国之本,如果根本发生动摇,不但我们毕生的奋斗将变得毫无意义,几代人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

”(《如今怎样当校长》)“教育的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行,都会记录为历史痕迹,一朝悔悟,如同手上沾过无辜者的血,心灵的阴影一辈子也洗不净。

”(《“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中国的教育将往何处去

明天,谁来建设这个国家

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思考,也许就没有人去思考了。

”(《前方是什么》)“教育为立国之本”的理念,对许多人,许多所谓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官员,不过是一种宣传口号。

但在王栋生这样的自觉的教师这里,却已经融入他的生命,成为他的思维习惯——如以上所引述的他的那些文章所表明的那样,遇到任何问题,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将污染学生的心灵,造成教育危机,从而动摇“立国”的根本。

正是这样的将教育危机与民族危机视为一体的思维,构成了他的“大忧虑,大恐惧”的心理意识。

由此产生的,是一种自觉的承担意识。

——我们在前文谈到,王栋生老师从发现、欣赏和培育学生心灵美中,享受快乐和感悟人生意义,这是教师职业对他自我生命的一种承担。

而这里,当王栋生老师面对学生心灵被污染和伤害的教育,和民族危机所产生的“我们不思考,就没有人去思考”的历史使命感时,就引发了他对教师工作的自觉承担,以及对民族的现实和未来,扩大了说,是对人类未来的自觉承担。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说,王栋生老师之所以自愿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产生终身不变的“热爱”,就是出于这样的对自我生命,对教师职业,对国家、民族、人类未来的三层承担意识。

王栋生老师因此提出了“教育守望者”的自我命名,并且强调,这是“神圣庄严的工作”,“需要宗教般的执著精神”。

这样,对王栋生这样的老师来说,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信仰。

王老师说得好:真正的教师必定是“有信仰的、站直了的人。

”(《前方是什么》)独立,创造与尊严——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站直了的人”,这是王栋生老师教师观的一个关键词,他那句名言——“不跪着教书”所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教师观。

其出发点、着眼点依然是学生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如果教师跪着教书,中华民族也站不起来”。

而“不跪着教书”一语竟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则是因为击中了当下中国教育的要害。

所谓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人”的工具化与奴化,而教育的官僚化、衙门化更是“不把教师当人”,“不拿学生当人”(《官场陋俗进学堂》)。

这是当下中小学教育的两大问题,都和人(教师、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的丧失,人的民主、自由权利的缺失有关。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权力的淫威下,许多教师、学生自己不把自己当作人,自觉地争当考试机器的“螺丝钉”和官僚体制的奴隶,以致奴才,以求分得一杯羹。

因此,“站直了”的一声呐喊,才如此地振聋发聩。

而作为教师自身来说,能否“站直了”、“不跪着教书”,关键又在于教师是否有独立的思想。

于是,就有教师应当是“思想者”的命题的提出,所要恢复的是两个缺失了的知识分子精神和教育精神。

一是独立的批判、怀疑的精神。

王栋生老师提出了一个人们很少想、却非想不可的问题:“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敢有个人观点,如果学生连校政都不敢评论,把教师、家长的话奉若金科玉律,如果学生对社会灌输给他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疑’,会有什么结果

”回答是,“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

问题还可以再问下去:如果一个民族的下一代,都是这样的精神侏儒,思想奴隶,这个民族的未来又如何

王栋生说他时有“不寒而栗”之感(《人,不能和野兽一样》)。

这类问题追问下去,是无法让有良知的教师心安的。

结论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是为他们打好人文‘底子’的重要措施。

这个任务只有思想者才能完成”(《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来做‘瞒和骗’的掘墓人”(《不要跪着读》)。

问题又产生了:如果我们的教师自己思想就不独立,不但不做“‘瞒和骗’的掘墓人”,而且还助纣为虐,推行“瞒和骗”的教育,那后果又如何

王栋生老师回答说:“在‘瞒和骗’中长大的人,思维是会有缺陷的,而一旦觉悟,就有可能转向虚无,什么都不信。

”(《不要跪着读》)——由盲信、盲从到虚无,这不正是当下中国校园轮番上演的教育悲剧吗

鲁迅说,中国“早就应该有几个”走出“瞒和骗的大泽”,敢于“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凶猛的闯将”(《论睁了眼看》)

当下中国教育也正呼唤着这样的“凶猛的闯将”。

其二,是独立的创造精神。

王栋生老师在一篇文章里同时提出了两个教育命题:“教师应当是思想者”和“教师应当是创造者”。

这两个命题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这就是思想的意义、价值和乐趣,全在于创造。

王栋生老师说:“我们的教学需要创造的激情。

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追求,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想象力的人,有办法的人’,具备这样的素质,他们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丧失创造的激情。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王栋生老师语文教育观的一个核心,特别在作文教学方面更是做了许多成功的探索。

这里还要说的,是他自身就是一个极有创造力的教师,他要求自己“每天都得有些期待,每次上课都想到能不能‘再朝前跨一步’,期待有新的发现”,他说:“如果没有创造的意识,教师职业有什么意思呢

”(《这是一种适合我的职业》)——这又是人们很少问,却又是非问不可的问题。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句话:“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而且是创造性的思想。

在这诗意的表达背后,是一种作为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的职业尊严感。

“自尊”是王栋生教育词典中出现得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

他说:“我从不认为自己的职业无足轻重。

”他有一篇告诫年轻教师的文章,第一诫就是“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诫徒》)。

他这样引述哲学家罗素的话:“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

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并且还说:“人只有把自己作为具有独立意志的公民而不是任人驱使的工具,社会才可能进步。

”(《〈前方是什么〉自序》)前面说官僚化的应试教育不把教师当作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摧毁教师的自尊心。

正是为了反抗这样的权力歧视,王栋生老师把有没有教师的职业尊严,视为教师是否“站直了”的一个标志,他最鄙视的就是某些教师的自轻自贱。

他说:“教师没有自尊是最可怕的。

一位教师如果到了没有自尊的地步,作为教师他的职业生命已经结束了。

”(《你为什么释放粗鄙》)他把教师的尊严,称作是“劳动者的尊严”,他说他和“周围的人”都“坚守诚实劳动的信念,在这样的劳动中,学会做人,保持人的尊严和善良”,他坚定而自豪地表示:“不管社会价值判断发生怎样的变化,我都会和那位民工一样,选择流汗。

”他坚信,“劳动使人能够有尊严地生存,同时从劳动中,人获得知识的教养”,“被引入到一切高尚之境”(《敬重诚实劳动》)。

这里有两点很值得注意。

一是王栋生老师把教师的工作和民工的工作作同等的看待:都是普通的自食其力的“流汗”者。

这使我想起了鲁迅的话,他说,作家的写作和“农夫耕田,泥匠打墙”一样,都是做“有益的事”,“得一点不亏心的糊口之资”(《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这里,显然有一种可贵的平等观,由此产生的是教育平等观,这也是王栋生老师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方面。

而我想强调的是,由此而显示的王栋生这一代有知青背景的教师和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普通劳动者的血肉联系。

王栋生老师曾深情地回忆,他在农村当代课教师(这是他教师生涯的开始)时,正是“贫苦农民的善良让我看到了高贵的宽容”,懂得了“同情”、“善良”这样的“近于本能的基本情感”的价值(《善良的心是一盏灯》)。

他因此而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教育“要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的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渐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

”(《祖国的歌》)——也许我们的讨论到这里才触及到王栋生老师其人、其思想的根和他的尊严感,他的独立思想、意志、人格,他的仁爱之心,他对教育,特别是对语文教育所有独到、深刻的思考,都来自我们这里所说的“和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普通劳动者的血肉联系”,和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知识、文化的血肉联系。

他要维护的,正是教师作为“劳动者”的尊严,这同时也是“知识者”、“思想者”的尊严。

于是,我们又注意到另一个要点:王栋生老师对“教养”与“高尚”的强调,这也是他的教育词典里的基本语汇,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的独到方面。

他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理直气壮谈“教养”》。

他说:“现今学校教育在过于重视学科成绩的同时,忽略了‘教养’;而‘德育’的形式内容繁多,又偏偏忽略了‘风度’。

”他说他“痛心于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他们却认识不到,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今后在文明社会寸步难行”。

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贵族阶层,但是不能没有绅士风度;在丧失了绅士风度的社会,文化教育至多也只能起到油漆的作用——粉饰涂抹而已。

”——这都是痛切之言,没有直接说出的是教师的“教养”和“风度”。

其实,按王栋生老师的一贯思路,学生的教育关键在教师,对“教养”和“风度”教育的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今天的教育者,许多教师、校长、教育行政官员,自身就没有教养与风度。

熟悉王栋生老师的朋友都知道,他对人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就是有没有“教养”和“风度”。

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教育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它在本性上就具有高贵的气质。

因为劳动是高贵的,思想是高贵的,创造更是高贵的。


寂寞与创造 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