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眼睛的名人名言
急用啊
1.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2.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3.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4.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 果戈理5.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柴静 6.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7.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8.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9.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10.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 居里夫人11.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 马雅可夫斯基12.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13、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梁启超
当代青年应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我想就是坚持有破有立。
传统文化的优秀性。
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能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
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
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士官阶层,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
皇帝讲究的是分封诸侯,家庭讲究分家单过,因此中国人很难出现那种跨国超大型企业,考股份这种形式把分散的资产联合起来在中国则变得更加艰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摈弃的。
因此,我们教育青少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并在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以经典诵读为先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因此,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
为了更好地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校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
从低年级的《论语》、《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千字文》、《唐诗》道高年级的《宋词》、《名人名言》。
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
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径。
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
学校不仅要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材及图书,同时,也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传统氛围的营造。
结合班级的特色,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传统美德的学习结合起来,有批评,有表扬,有反省,有鼓励,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实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美德文化的精华,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自主创新中深化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应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身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及深化。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利用重大节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
学雷锋纪念日的学生实践活动,“三八”妇女节母爱的教育、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的教育理念,注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把传统美德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以家庭和社区为阵地。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开设家校课堂,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形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步向家长宣传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在传统美德教育的初期,采取孩子做、家长看、共同感受中华美德的方法。
开展“三说三做”活动,“三说”即说三句话:“您好、您辛苦了、节日快乐”。
“三做”就是做三件事:“鞠躬、让食、抄三句话”。
要求学生完成规定动作,写下活动的感受,同时,要求家长虽然不参加活动,但要写下看到孩子参与活动后的感受。
在传统美德教育的中期,采取孩子做,家长同做的方式,共同实践中华美德。
开展以“我和父母同做”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由学生和家长一起探讨。
紧紧围绕“忠、孝、礼、诚、信”等内容,坚持明理、激情、导行的原则,使孩子和家长在活动中明白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通过时间参与,让其知道怎样做才能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
顺利推进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智、信、忠、孝、礼、义、廉、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四年级上册复习精华一、生字篇宽阔 笼罩 薄雾 沸腾 奔腾 依旧 恢复 灿烂 竹竿 规律 缝隙照耀 树梢静寂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住宅 隐蔽 选择 住址洞穴 柔弱 搜索 隐藏 倾斜 平坦 扒土宽阔 洋溢 允许 围墙 隆冬 孤独 训斥 覆盖 凝视 冷酷 愉快拆除 融化 剩下 伐木 高傲 郑重 京剧 滋味 倘若 侍候 脾气责备 邻近 性格 任凭 贪玩 尽职 稿纸 梅花 跌倒 开辟 盘旋城砖 城墙 屯兵 堡垒 打仗 呼应 肩膀 智慧 凝结 长廊 柱子建筑 宫殿 葱郁 掩映 朱红 堤岸 雕刻 狮子 间隔 懒惰 俗语平衡 联结跨越 海峡 桂树 苍白 红润 移植幸运 台湾 袭击期待 空旷 暂停 伯父 模范 巡警 吵嚷惩处 抱负胸怀喝彩推荐 眼帘 删掉 规范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改观 程度 依赖寄托 幻想 洞察 联系 恐龙 凶猛 鸽子 描绘轻盈 敏捷白茫茫告示牌 火辣辣煤油灯 佛香阁 原子核 因特网 哲学家 佛香阁 原子核 因特网 哲学家二、课本四字成语篇昂首东望 若隐若现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齐头并进 漫天卷地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草翠花开 局促不安 毫不相让 一日三餐 从容不迫 扬长而去空空如也 供养不周 不胜其烦 架子十足 屏息凝视 变化多端 枝折花落气魄雄伟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理所当然 谈何容易 平安无事 突如其来 骨肉同胞 血脉亲情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呼风唤雨出乎意料 农耕社会 腾云驾雾 程控电话 归根到底 欣喜若狂 形态各异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不容置疑 神秘莫测 神来之笔 千姿百态 人迹罕至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用武之地 美味佳肴 应接不暇坐卧不安消磨时光不可思议 精神大振 枉费心机 引吭大叫 慢条斯理趁其不备神态自若电话号码 浩如烟海 枯枝败叶 久经沙场 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若有所思殊死拼搏 号啕大哭 恍然大悟 协调有序 形单影只和睦相处远洋船舶患难与共 受益匪浅 年少气盛 年逾古稀筋疲力尽铿锵有力三、词语解释篇岭——山峰,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缘——因为 题——书写 豚——猪 疑——以为,怀疑 浑——不清澈 之——去、到 使——出使 浥——湿润剩 --- 古时侯四匹马拉一辆车,称为一剩。
更尽——再饮完 故人——老朋友号啕 --- 形容大声哭。
端详 --- 仔细地看。
诸生 ---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
洞察 --- 观察得很清楚。
迟钝 --- 反应慢,不灵敏。
惬意 -- 很满意,很舒服。
红眼病 --- 课文中指看到国强取得好成绩非常羡慕而妒忌。
碰钉子 --- 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
摔跟头 --- 比喻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
凝视 --- 指聚精会神地看。
慎重 --- 认真谨慎,不草率。
静谧 --- 形容十分宁静。
奢侈 --- 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蜿蜒 --- 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远眺 --- 向远处看。
绾裤 --- 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
协调 --- 配合得适当。
矗立 --- 高耸地立着。
得意 --- 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12、归根到底 --- 归结到根本上。
13、腾云驾雾 --- 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也用来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迷糊,感到身子轻飘飘的。
14、呼风唤雨 --- 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大自然或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15、浩浩荡荡 - 原指水势广阔壮大,现用来指气势大。
16、郁郁苍苍 - 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17、神秘莫测 - 使人捉摸不透,高深难测。
18、人迹罕至 - 很少有人去的荒僻地方。
19、应接不暇 - 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20、恍恍惚惚 - 精神不集中,看的不真切,不清楚。
21、随遇而安 --- 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22、不可思议 ---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23、枉费心机 --- 白白地耗费心思。
24、浩如烟海 --- 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25、呲牙咧嘴 --- 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
26、嘟嘟囔囔 - 连接不断滴自言自语。
27、左顾右盼 ---课文中指鹅来到一个新的的环境,东看看,西看看,一点儿也不拘谨。
28、引吭大叫 --- 伸长脖子,敞开喉咙大叫。
29、局促不安 --- 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
30、三眼一板 - 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
课文中指鹅的吃法刻板,从不改变。
31、不胜其烦 --- 指忍受不了某种麻烦。
32、慢条斯理 --- 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33、变化多端 --- 变化多样。
课文中表现猫的叫声长短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34、生气勃勃 --- 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文中表现猫的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35、如怨如诉 --- 形容没完没了滴抱怨、诉说。
课文中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母鸡拉长声音的叫声影响人的情绪,令人讨厌。
36、趁其不备 --- 趁人不防备的时候。
课文中指母鸡在欺负自己的同类时是出其不意地下毒手,非常凶狠,让人厌恶。
37、崇山峻岭 --- 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38、气魄雄伟 --- 课文中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伟壮观的气势。
39、神清气爽 ---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40、隐隐约约 --- 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41、南征北战 --- 形容转战各地,经历了许多战斗。
42、所向披靡 --- 所向:风吹到的地方。
披靡:草木随风倒伏。
课文中指秦军力量强大,43、征战所到之处,十分顺利,战绩辉煌。
44、久经沙场 ---- 沙场:战场。
形容经历了许多的战斗,作战经验丰富。
45、神态自若 --- 神态安详、镇定,充满必胜的信心。
46、跃跃欲试 --- 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一试。
课文中是形容战马准备出征的样子。
47、殊死拼搏 --- 打仗时拼着性命,竭尽全力。
48、绝无仅有 --- 世界罕见,在全世界没有第二处。
49、理所当然 --- 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50、突如其来 --- 突然发生。
51、恍然大悟 -- 形容忽然醒悟。
52、耀武扬威 --- 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53、铿锵有力 --- 课文中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54、得意扬扬 --- 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55、精疲力竭 --- 形容耗尽体力,极为疲乏。
56、患难与共 ---- 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受困难或灾祸。
57、形单影只 --- 形容孤独,没有伴侣。
58、茹毛饮血 --- 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59、毋庸置疑 --- 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60、美味佳肴 --- 肴:指做熟的鱼肉。
课文中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太空蔬菜。
61、满目琳琅 --- 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62、顶天立地 --- 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63、漫山遍野 --- 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64、翻来覆去 --- 来回翻身。
65、无可奈何 --- 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66、虎背熊腰 --- 形容人的身体魁梧强壮。
67、名副其实 ---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68、大名鼎鼎 --- 形容名气很大。
69、迫不及待 --- 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70、赞叹不已 --- 称赞个不停。
四、词语类型篇⑴AA①哗哗 ②呼呼 ③ 呱呱 ④ 咩咩 ⑤喔喔 ⑥叽叽⑵ABB①白花花 ②亮晶晶 ③胖乎乎 ④绿油油 ⑤乐呵呵 ⑹水汪汪⑶AABB 高高兴兴 舒舒服服 来来往往 明明白白 严严实实⑷ABAB商量商量 收拾收拾 讨论讨论 研究研究 走动走动 考虑考虑⑸AABC心心相印 彬彬有礼 井井有条 恋恋不舍 楚楚动人 落落大方⑹ABCC得意扬扬 空空如也 生机勃勃 可怜巴巴 无所事事 人影绰绰⑺ABAC不闻不问 不知不觉 不紧不慢 不慌不忙 不三不四五、成语特点篇1、含反义词的成语。
远近闻名、积少成多、左邻右舍、里应外合、黑白相间、头重脚轻2、含近义词的成语——生龙活虎 胡言乱语 东奔西走 千言万语 3、表示高兴的成语——兴高采烈 眼开眼笑 欣喜若狂 喜出望外扬眉吐气4、三字俗语:红眼病、摔跟斗、笑面虎、碰钉子、墙头草、顺风耳、千里目5、表示性格特点的成语活泼可爱 能说会道 温柔体贴 心灵手巧 虚心好学 精明能干6、关于动物的成语望子成龙 来龙去脉 群龙无首 龙飞凤舞 如虎添翼 调虎离山 骑虎难下 照猫画虎 天马行空 汗马功劳 马到成功 老马识途 牛刀小试 笨鸟先飞 呆若木鸡 胆小如鼠7、描写四季特点的成语:春:春暖花开春色满园花香鸟语 花红柳绿 百花盛开夏:骄阳似火 暑气逼人烈日当空绿树成荫秋:秋风送爽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春种秋收冬:冰天雪地寒气袭人寒冬腊月 白雪皑皑 鹅毛大雪六、反义词总汇崭新—陈旧 荒凉—繁华奢侈—俭朴沸腾—平静 茂盛—枯萎 热闹—安静 新鲜—陈旧 牢固—松散 漫长—短暂 冷酷—热情 点燃—熄灭 高傲—谦虚 平静—沸腾熟悉—陌生 干燥—潮湿平坦—崎岖 简单—复杂粗糙—光滑弯曲—笔直 仔细—马虎新鲜—陈旧 慎重—随意 宽敞—狭小安静—吵闹隐蔽—公开笨拙—灵巧 偶然—经常 窄小—宽大温柔—粗暴 猛烈—微弱古怪—正常 混浊—清澈 谦虚—骄傲丑陋—漂亮 快乐—悲伤郑重—轻率 淘气—乖巧 反抗—顺从辛苦—轻松 偶然—经常温柔—粗暴 讨厌—喜欢 陡峭—平坦 悲哀—快乐潮湿—干燥喜悦—伤心 懒惰—勤劳 红润—苍白责备—表扬 轻松—沉重迟钝—敏捷 高傲—谦虚黄昏—清晨 幻想—现实 慈爱—凶恶疏远—亲近古怪—平常 温柔—粗暴 陡峭—平坦 静寂—嘈杂兴奋—忧愁 天堂—地狱 慎重—轻率 柔弱—强壮 牢固—松散 温暖—寒冷 盛开—凋谢 喧闹—安静 冷酷 —热情 拆除—填补 融化—凝结 勇猛—胆小 谴责—赞许 凋零—绽放 沉着—慌张出乎意料—理所当然 密密麻麻—稀稀疏疏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隐隐约约—清清楚楚 从容不迫—惊慌失措 风平浪静—风号怒吼 慢条斯理—雷厉风行生气勃勃—无精打采七、近义词总汇1、陆续—连续 茂盛—茂密 逼近—靠近 颤动—抖动 展示—展现2、慎重—谨慎 柔弱—软弱 隐蔽—隐藏 休想—别想 牢固—坚固 3、舒服—舒畅 均匀—平均 允许—准许 喧闹—吵闹 提醒—提示 4、冷酷—冷漠 凝视—注视 孤独—孤单 洋溢—充满 训斥—斥责 5、淘气—顽皮 勇猛—勇敢 响动—动静 陡峭—峻峭 凝结—凝聚 6、懒惰—懒散 平稳—平衡 协调—和谐 期待—等待 7、不可计数—不计其数八、多音字总汇1、乘shèng(千乘)chéng(乘法) 17、率shuài(率领) lǜ(概率)2、降jiàng(下降)xiáng(投降) 18、卷juàn(卷子)juǎn(卷发)3、涨zhǎng(涨潮)zhàng(涨大) 19、供 gōng(供养)gòng(供品)4、屏píng(屏幕)bǐng(屏息) 20、给jǐ(给予)gěi(送给)5、调tiáo(调整)diào(调动) 21、禁jīn(情不自禁)jìn(禁止)6、缝fèng(缝隙)féng(裁缝) 22、兴xìng(高兴)xīng(兴奋)7、冠guàn(冠军)guān(鸡冠花) 23、闷mēn(闷热) mèn(闷雷滚动)8、似shì(似的)sì(似乎) 24、应(yīng)应该(yìng)答应9、蒙měng(蒙古)mēng(蒙人) 25、转zhuàn(转圈)zhuǎn(转弯)10、铺pū(铺路)pù(店铺) 26、薄bó(单薄)báo(薄雾)11、难nán(困难) nàn(灾难) 27、数shǔ(不可计数)shù(数学)12、号hào(号子)háo(风号浪吼) 28、模mú(模样)mó(模型)13、称chēng(号称)chèn(匀称) 29、空kòng(空隙)kōng(空间)15、重chóng(重叠)zhòng(重要) 30、间jiān(时间)jiàn(间隔)16、喝hē(喝水)hè(喝彩) 31、恶 ě(恶心) è(凶恶)wù(可恶)32、折 shé(枝折花落) zhē(折腾) zhé(打折)33、差 chā(差别) chà(差不多) chāi(出差) cī(参差不齐)34、强 qiáng(强大) jiàng(倔强) qiǎng(勉强)35、的de(我的)dí(的确)dì(目的)九、语文园地内容总汇(一)对联(有关自然景观的对联) 1、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2、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3、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4、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二)花名歌谣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三)成语故事1、胸有成竹——也说“成竹在胸”,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该成语讲的是北宋画家文于可的故事)2、杏林春满——也说“誉满杏林”,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其中“杏林”称颂医生。
(该成语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医生董奉的故事)(四)诗《雨中的树林》 雨中的树林 雨中的树林是个童话世界,走进去你就会变成一个小精灵。
每棵树都会送给你很多喜悦,你还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情。
晶莹的雨珠滚动在叶面上,蜘蛛吐丝给你串一串项链。
落花铺成的地毯又软又香,还有青蛙击鼓跳舞为你表演。
鸟儿在雨中也愿一展歌喉,听歌的松鼠摇着毛茸茸的尾巴。
细雨淋过的浆果酸甜可口,刺猬扎满一身运回了家。
连那些小雨点儿都会变魔术,落在地上立刻就变成了蘑菇。
(五)风景名胜区对联 1、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2、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3、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4、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六)古诗1、《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也不相同)2、《游山西村》 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 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过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该诗描写了山村风光,以及朋友的欢聚场面,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和在农村生活的情趣。
(七)古代名句1、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如何做人。
(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得成功。
)2、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意思是说好事再小也要去做,但坏事再小也不能去做。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因循苟且。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八)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1、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牛顿)2、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
(阿?费尔斯曼)3、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郭沫若)
谁可以和岸叙述下在六安地区发生的历史典故和名人故事啊。
一直我没见关于六安的描述。
舜封陶(yáo)于皋,称皋陶;“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u)。
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六,即今六安,故后世称六安为皋城。
上古时,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
。
至西周,境内形成英、六、蓼、群舒诸方国。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
秦属九江郡。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中华民国初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淮泗道,其余县区属安徽省安庆道。
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县一部分)和英山、罗田、商城五县成立工农民主政权,曾称“五星县”。
1940年,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
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区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署 。
1952年,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为安徽省。
1978年,以六安县城关及近郊组建县级六安市。
三国时由魏控制。
两晋时,分属豫周的安丰郡,扬州的淮南郡、庐江郡。
隋时,分属淮南郡和庐江郡。
唐时,分属寿州和庐州,其间置舒城县和盛唐县。
两宋时,大致与唐相当。
元末,始设六安州。
明时,北属寿州、南属六安州。
清初,属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辖的寿州和六安州。
江南行省改为江苏、安徽两省后,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的六安州。
中华民国初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淮泗道,其余县区属安徽省安庆道。
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县一部分)和英山、罗田、商城五县成立工农民主政权,曾称“五星县”。
1940年,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
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区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署。
1952年,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为安徽省。
此后,庐江县一度划入六安专区,后划归巢湖专区;肥西县曾两度划入六安专区,后划归合肥市。
1978年,以六安县城关及近郊组建县级六安市。
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
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
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成立。
现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
全市188个乡镇、8个街道。
六安地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
东与省会合肥市和巢湖地区相连,南与安庆市和湖北黄岗地区接壤,西与河南信阳地区毗邻,北接淮南市与阜阳地区隔淮河相望。
是进出大别山的门户,也是东南沿海与中原腹地过渡带的咽喉。
全区界于东经115°20′—117°14′,北纬31°01′—32°04′,面积17976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2.9%。
总人口600多万,有29个民族,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占0.7%,以回族居多。
六安历史上是战略要地。
古诗赞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
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
发生在这里的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战国后期,楚考烈王迁都寿春,使寿春成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公元383年10月,东晋迎战前秦,在寿阳(今寿县)淝水取得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改变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开始了南北朝对峙。
辛亥革命时期,寿州崛起的淮上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支劲旅,先后光复了六安、霍邱、颍上、阜阳等23个州县,推动了江淮地区的革命发展,在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战士朱蕴山为代表的六安进步知识分子,就组织了“中国革命小组”,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反帝反封建活动。
1923年,寿县小甸集成立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是安徽建立最早的党组织。
1929年,相继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诞生了红十一军三十二、三十三师,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
皖西成为红军的摇篮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2年3月,徐向前在这里指挥了历时48个日日夜夜的苏家埠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取得了鄂豫皖苏区空前的大胜利。
抗战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安徽省首府,国共两党的重要机构设驻于此。
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这里指导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重大转折。
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
上古有辅佐舜禹而劳卒的皋陶,汉有“开巴蜀教化之风”的文翁,三国有“雄姿英发”的名将周瑜,宋有名冠“宋画第一”的国画巨擘李公麟,明有我国兽医学鼻祖喻本元、喻本亨,清有一代帝师孙家鼐。
近代有辛亥名杰柏文蔚、张汇滔,抗日名将方振武、孙立人,著名左翼作家蒋光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以许继慎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在五六十年代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中,皖西籍就有108名,占全省130位的85%。
全国9个将军县,六安就占2个(金寨县、原六安县),被誉为“将军之乡”。
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
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
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312、206、105国道、合九铁路、宁西铁路、淠淮航道纵横全境,六安至合肥骆岗机场仅需1小时,交通十分便捷。
六安资源丰富而独特。
这里水源充沛,水质优良。
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磨子潭五大水库总蓄水量为67.3亿立方米。
境内有木本、草本植物3800多种,各类水陆栖生脊椎动物500多种。
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和1400余种中药材,粮、油、棉、麻、茶、茧、板栗、肉禽、羽绒、水产等产量多数居全省第一,六安瓜片、皖西白鹅及其羽绒、霍山石斛等称甲全国。
境内已探明矿藏30多种,铁、金、铅、锌、石英石、花岗石、水泥灰岩等储量甚丰。
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堂寨,有南岳山、铜锣寨、万佛山、八公山等风景名胜区,奇松怪石,珍禽异兽,尽显造化之神韵。
有万佛湖、安丰塘、水门塘等休闲度假区,水天一色,碧波万顷,尽享自然之美妙。
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保存着全国唯一完整、宏伟壮观的宋代古城墙,以及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文化积淀深厚,给人以智慧,催人以遐想。
还有多处省级以上重点保护的革命纪念地,真实地记载着革命战争以来,皖西地区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先后视察六安。
1991年,六安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江泽民、李鹏等亲临灾区,慰问灾民。
六安还是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1978年,为鼓励抗旱秋种,肥西县山南、官亭(时属六安地区)和六安县三十铺等地,群众自发搞起了包产到户,并由点到面在全地区推开。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2001年,农业总产值71.8亿元(90年不变价),规模工业总产值195.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1.56倍和39.7倍;三产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4%提升到32.4%;旅游经济、个私经济、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正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8.2%提升到19.8%。
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村村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85%的农户住上了新瓦房,95%的村通了公路。
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多年来,全市认真落实和完善扶贫优惠政策,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施科教扶贫、开发式扶贫、劳务输出扶贫,271万人口摆脱了贫困。
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36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8312元。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实现了教育“两基”目标,创办了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了广播电视,繁荣了地方文化,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
全市进入了总体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的历史新阶段。
六安市是革命老区,是资源富市、农业大市、旅游新市,是一方后发优势很大的希望之地。
进入21世纪,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忠诚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务实创新,敢于争先”的六安精神,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科教兴市、大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建设新六安,再创新辉煌。
“十五”期末,基本形成建成区4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0万人、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备的中等城市,全市实现小康目标。
六安之名的由来蔡继煌 陈兰公元2007年1月7日,安徽六安双墩一号大墓举行揭墓仪式。
考古专家证实墓主确为西汉六安王刘庆。
唐贞观年间的地理著作《括地志》云:“咎繇墓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东,东都陂内大冢也。
”还云:“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二里。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成大心灭之。
”刘庆墓与咎繇(即皋陶)墓均在现六安城东,两者直线距离仅数里,皋陶墓在北、刘庆墓在南。
六安,因有皋陶墓,皋陶之后封在此地,立都建国,故称皋城;六安,因汉武帝封刘庆在此立六安国,而首称六安。
在时空上,皋陶墓应缘于夏之初公元前2040年左右,而刘庆墓则是在公元前83年的某日棺存“黄肠题凑”内,二者前后相距约1950年。
皋城缘何称六安,六安先秦叫什么
郭沫若先生在其《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里说,西周穆王时的古“录国”在今天的安徽六安。
六、录,六安的六是否源自先秦古录国之“录”;西周时的录国,填补了六安这块地方自夏初以来的先秦史吗
首先,从字音上来看:对待单一“六”字,每一位教师都会对他的学生说,这是数词六(liù)。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多见。
汉字的数词有大写、小写两种写法。
六是小写,它的大写是陆。
而单讲一个“陆”字,是指高于水面的平地,亦是华夏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殷商的甲金文字中,可看到“陆册父甲”、“陆册父乙”、“陆册父庚”等文存。
“六”与“陆”,可以说均是上古先人在同一时期所造之字块,不仅发音有异,亦绝不是谁是谁的古字,六读作liù,陆读作lù,六非陆,两字可谓是鹿、马不相及。
而后来,当把陆借作数目字六时,就亦读作liù,即陆是数目字六的大写。
有的字、词典籍在释“陆”此方面的含义时书:“俗代数目六字。
”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各字是华夏民族原始的计数符号,先人造字之初始就有了;而其大写壹、贰……,不是同时出现的,是后来逐步借代而来的,如先秦时期的金文尚未发现“七”的大写“柒”。
在这10个大写的数目字中,仅“拾”字是三音字(shì、shè、jiè);“壹”、“陆”是双音字,且陆借代为数目字六时,用的不是其基本音lù,而是读其第二音liù。
六安之六不读liù, 而读成陆的基本音lù,这与数目字六与陆的通假是不无关系的。
而古录国的录字是双音字(lù、lǜ),其基本音与陆的基本音相同,读lù,这个字也是先人在上古就造出的,不仅金文有,甲骨文也有。
上古时字目较少,“录”既表示记录、福录,又是西周时期的一个方国的国名。
其录国在西周时, 先是夷族的子爵小国,后升为伯爵之国。
综上所述,可以说,在殷商早期的甲骨文存中,“录”、“六”、“陆”三字均分别出现,不存在相互替代,“六”字为数字、“陆”为高平地或姓氏,“录”既是录、禄,还是国名。
在现今的诸多典籍中,往往把录国的录写成了六。
而六安的“六”,非“陆”,实为“录”。
其次,从史料上看:由于六安的“六”读音不读liù,所以就完全可以排除什么“因大禹封皋陶的第六个儿子(或皋陶排行第六)在此地,所以这里叫六地”,以及“六以星度得名”,什么“天文女星,六度分野,夏为六,春秋为六国”的说法,因为此几种说法若有一种成立,六安就应读为六(liù)安了。
我们还是看看典籍是何以提及六安的,与六安最有关联的可以说是《史记》卷二·“本纪第二·夏”中司马迁所言:“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焉。
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
而后举益,任之政。
”对此,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注释为:“舜禅禹,禹即帝位,以皋陶最贤,荐之于天,将有禅之意,未及禅,会皋陶卒。
”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注释:“皋陶冢在庐江六县。
”而在诠释上古神话传说的清末最后一科举人、善长钟鼎文的学者钟毓龙先生的巨著:《上古神话演义》第四卷第一五八回里写到:“夏禹在涂山大会诸侯之后,在返回都城的途中,接到皋陶病逝消息,不胜伤悼,急急赶行。
到都之后,亲往皋陶家中临奠,并慰唁伯益弟兄。
过了三日之后,举伯益为相,继皋陶之任。
又将皋陶庶子二人各封之以地:一个地方在英(现在安徽省英山县)(笔者注:英山县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划归湖北省)、一个地方在六(现在安徽省六安县),以奉皋陶之祀。
皋陶还有一个儿子名叫仲甄,才干优越,夏禹亦加重用,后来封地在何处,因历史失传,已无可考了。
”我们说钟老先生这段上古演义,可以说也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和其它一些历史典籍,他说皋陶有四个儿子,而仲甄封何地,是否就是司马迁了解到的“或在许”地呢,也未可知。
总之,司马迁所言的“英六或在许,”其“英六”地理位置相邻,甚至可以说是一地,而“许”与英六也比较靠近,这样禹把皋陶之后放在其父墓地周围,也便于他们对其先祖的奉祀。
六安及其周边,自夏以来,皋陶的后裔一直在此生息,这点应该是肯定的。
我们再对已知的或未知的历史作进一步梳理:司马迁在《史记》·“列传第三十一·黥布”篇中写到,“项王封诸将,立布为九江王,都六”、“四年七月,立布为淮南王,分击项籍”、“六年……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太史令还自语曰:“英布者,其先岂《春秋》所见楚灭英六,皋陶之后哉。
”先秦“春秋”,“楚灭英六”,也就是说在“六”这块地方,不仅秦汉之间建有九江国、淮南国,早在“春秋”之时,就建有侯国。
对此,《史记》·“卷十四·年表第二·十二诸侯”表中记载:楚成王熊恽二十六年灭六英及楚穆王商臣四年灭六蓼。
年表中两处提及“六”:一是公元前646年、一是公元前622年,两者相距24年。
历史中的一前一后,谁是谁非.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十·世家第十·楚”中又是如此记的:“成王恽……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二十二年,伐黄,二十六年,灭英。
”在这里只提“英”,未讲“六”。
后又记:“穆王立,……穆王三年灭江.四年,灭六、蓼。
六、蓼,皋陶之后。
”对于“楚灭六”,2006年京华出版社出版的、由司徒博文进行编译的《东周列国志》第46回“楚商臣宫中弑父,秦穆王崤谷封尸”中提到,“不几年,穆王遣兵四出,先灭江,次灭六,灭蓼,又用兵陈郑,中原多事。
”在《儒学十三经》的《春秋左传》里,其“经”、“传”是如此记载的:“文公五年”、“[经]……秋,楚人灭六。
冬十月甲申,许男业卒。
”“[传]五年春,……六人叛楚即东夷。
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冬,楚公子燮灭蓼。
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
”清人高士奇在《左传记事本末》卷四五·“楚伐灭小国”篇中是用《左传》所叙“五年(笔者注,这里是指鲁文公兴五年,即楚穆王商臣四年),六人叛楚,即东夷。
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冬,楚公子燮灭蓼。
”在这里,高士奇看同《左传》,也提到“六人叛楚”一句,用到一个“叛”字,这也就足够了。
我们说,不管是楚国两次(一次成王、一次穆王)灭“六”,还是仅穆王一次,由于年代久远,即不论是公元前646年,还是公元前622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至征和二年(前91)间司马迁编撰成《太史公书》(即《史记》)时,时光已过500多年,这中间还有“焚书”一劫,若非专一的文献记载,历史也仅存一个大概,何况经诸多儒家编修的经典,对当时所谓的夷、蛮、戎、狄等族群,不仅在字眼字义中含着贬意,在文字上也是轻描浅写,所以史实就不易说得那么清楚。
但是,司马迁在“年表”里到是标记了两次灭“六”。
对此,在首都北京,1999年11月12日铺装上第一块铜板的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刻铸的铭文是如此记叙告示后人的:“公元前646年,周襄王六年,鲁僖公十四年,楚成王熊恽二十六年灭六、英二国。
”相隔一段之后,又示:“公元前622年,周襄王三十年,鲁文公五年,楚灭六、蓼二国。
”对史书上记载的,在尚未弄明白之前,能保留的,还是应该尽量保留,问题留给后人,相信总有一天会弄明白的。
总之,历史上是有这么一个叫lù的“六”国,它与“英”、“蓼”二国相距不远。
上面钟毓龙先生已讲到“六”、“英”地域相连,在近代,六(安)英(山)霍(山)三地同属六安州,三地人民都说是六安人。
而“蓼”,今河南固始和安徽霍邱人,均有自称是古蓼人之说。
感到奇怪的是,在容庚先生编著的《金文编》里,查不到“英”的金文写法;民国二十三年临海徐文镜先生编的《古籀汇编》里,也无“英”字条目;而在徐无闻先生主编的《甲金篆隶大字典》中,在殷商、西周、春秋战国乃至秦之各个时期均未见“英”字,仅在西汉时期方才看见“英”的写法;在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里,“英”字也无古文、籀文等异体。
这不禁使人产生司马迁在《史记》前“表”中写的楚成王二十六年灭六英,还是在后“世家·楚”中不提“六”只提“英”,这“六英”和“英”,是否就是“六”
也就是说,姑且不议春秋之时有无“英”国,但“六”国是肯定有的,且可能在遭受楚人灭国之后,历经24年又“叛”,故再次被楚派兵征服。
但“六”国的国君是谁
发生过哪些事
从禹封皋陶之后在六到楚灭六,这可是一千多年啊,可是就未见经传了。
世上存的典籍没有,地下藏的文物就未必了。
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注释》里指出,西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录伯簋盖上铭文中的“录”字,指的是“录国”,在今之六安。
为何讲录伯簋铭文中的录国就在今六安,我们可再翻翻《金文编》,在这部巨著里,容老对江、许等字均未注此字亦国名,而对录、蓼、黄、莒、薛、芮、蔡等字,均注“国名”二字,尤对“蓼”字,关注颇重,多写数字:“蓼古小国名皋陶之后春秋时为楚所灭”。
金文大家研究肯定:“录”,是一古国名。
另外,珍贵的是,在这件录伯簋的铭文中,明确地刻着“繇”是录国国君的祖先,也就是说录国是皋陶后裔国。
录蓼二国同是皋陶之后;“录”同“陆”同音,在汉武帝时“陆”已借代为“六”;“六”国无具体史实,而录国有物证;“六”、蓼地域相连,“六”在南,蓼在北,可以说一前一后被位处西南的楚所灭。
综此几点,是否可以认定: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的英六或六蓼,其历史的真实则是录或录蓼也。
司马迁在编《史记》时,何出此讹错
在先秦时期,由于诸侯列国割据,语言文字不尽一致,通假现象比较普遍,此“录”可能与“鹿”通,也可能听、写成“陆”字,而“陆”又通假于“六”。
因此,在汉武帝既说出或认同了“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说后,一个史官、尤其是刚遭牢狱之苦的史官,再大胆也不至于去给皇上改错。
因此,司马迁在撰写史书时,一是佯装不知,亦可能不便点明而故意留下让后人去解说的两次楚灭六及英六之说的破绽。
殊不知,此点睛之作,却影响了二千多年。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使我们得知该墓主是六安国的第一位王爷刘庆、也使我们推断出其周围四对封土堆该是六安国后任国王与王后的陵墓。
历史上的六安国王陵区确定了。
而古“录国”的存在、认定,可以说填补了皋城、六安长约1400年先秦史的空白,是对古城六安悠久历史的充实。
愿学术界、考古界继续开展对古“录国”的研究,以彻底解读皋城与六安的先秦史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