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不幸坚强的名人事例。
急急急!明天要用
在美国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位青年在一家公司做得很出色,他为自己描绘了一幅灿烂的蓝图,对前途充满信心。
突然这家公司倒闭了,这位青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倒霉的人,他垂头丧气。
但是他的经理,一位中年人拍了拍他的肩说:“你很幸运,小伙子
”“幸运
”青年人叫道。
“对,很幸运
”经理重复一遍,他解释道:“凡是青年时候受挫折的人都很幸运,因为你可以学到如何坚强。
如果一直很顺利,到了四五十岁,忽然受挫,那才叫可怜,到了中年再学习,实在是太晚了。
”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同学: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去世了,她成为了孤儿。
这使她过早的承受着思维的压力,承受着别的孩子不曾有过的痛苦,也承受着她不平凡的经历。
自从她失去双亲后,在亲人的帮助下,她勉强的读完了初中,就参加了工作,并且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她在那里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但她没有,她开始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不顾冷眼嘲讽,自学了许多科目,并参加了自考,学会了电脑,学了财会、法律等。
都已经合格了,而且在她临时工作的单位里是最好的。
但这一切并没有让她满足。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2003年她考取了我校的本科专业。
多么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啊
可知道,在她的背后有多少辛酸和泪水呢
已离校6年再来考大学,谈何容易啊
难道这一切都不需要勇气和坚强的信念吗
没有过失败,没有过挫折,就不可能有成功。
这成功是需要人去追求一种精神力量才能达到的,那就是:坚强
我想很多人都见过石缝里的生命。
那一株也许并不饱满圆润的种子在遍地碎石瓦砾的环境中倔强地撑起纤细的生命。
无论是暴雨的冲刷,还是烈日的暴晒,它都牢牢抓住足下贫瘠的土地,顽强地生长着,维系着大山深处的一抹绿意。
也许,你没有机会见到这样的生命,但你一定不会对这样的几则消息感到陌生:一个11岁的孩子背着3岁的弟弟,徒步走了12小时,找到了有人的地方。
一个被压在水泥板下的孩子靠着读自己的课本,顽强地同死神抗争着,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地震发生十余个小时后,被救出的浑身是血的小郎坤在担架上向营救解放军叔叔虚弱而又标准的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
是的,这些都是不久前发生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地震的恐怖还没有完全散去,这些不幸但勇敢的人们一次次用他们坚强的意志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韧性和力度。
对,坚强
这是我们抗击灾难和不幸的最好方式。
生命是上天对我们的馈赠,因为这仅有一次的馈赠,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生命前行的旅途中,由于种种主观客观的原因,我们总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困境,甚至是类似地震、洪水这样种种针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每当这个时候,一切的埋怨也好,懊恼也好,或者控诉和声讨都是那么苍白无力,无济于事。
最重要的是要坚强面对,不抛弃不放弃,不懈怠自己的信念。
要知道灾难总是暂时的,而这一切终会过去,总有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和一个和平温暖的世界在远方向我们挥手。
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
如果说灾难、不幸是上天对于生命的考验,那么坚强则是我们对生命的敬重和爱戴。
也许不幸,但即使在最落魄的时候,至少而我们还有安慰。
来自亲人的呼唤,来自同胞的问候,甚至还有往昔的温暖的回忆,这些都足以成为我们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
更何况我们的背后有那样一个伟大的民族。
从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到建国之初的颠簸,从来自国家内外一排排分裂祖国的恶浪,到洪魔雪灾地震等不幸天灾。
我们的祖国一步步踉踉跄跄,但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因为每一次灾难中华儿女的心贴的更近,每一次不幸都见证着这个民族的坚强和不屈。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压垮我们挺起的脊梁。
如果你是不幸的,请你一定要坚强面对挫折,否则你会错过一个美好的未来。
司马迁受宫刑.狱中写出<<史记>>,鲁迅先生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韩信受垮下之辱,当兵又屡屡不受重用,当终成开国大将.受挫折而颓废的事例:南后主李煜.亡国后不思东山再起.最后客死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
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
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
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
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
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
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
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感恩生活的例子
【第1句】→今天子的生日子特别的高兴。
从早来,就向一只欢乐的小鸟快地在家里跳跃,尽情的欢唱,用载歌载舞来形容绝对不为过。
孩子心灵中的期盼是可想而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在心里越来越奇妙,充满了梦幻的境界,期盼有朝一日,成为社会大厦的建设者,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第2句】→也许是女孩儿都爱漂亮,小外孙女从小就爱干净,爱漂亮。
每次出门儿,她的衣服都是自己选来选去的,帽子也挑来挑去的,穿戴完了,还得在镜子面前照照,等你夸她漂亮了,这才高兴。
你在脸上或者手上擦点护肤品,她看见了就得要点,自己也在脸上手上来回地擦。
【第3句】→外孙丁知可,小名可可,今年芳龄四岁,是我们居住的院落里的知名人物。
据负责接送他的爷爷反映,他在幼儿园知名度也颇高。
每天一进园,幼儿园的老师阿姨纷纷打招呼:丁知可早上好。
更有年青漂亮的老师一把搂过猛亲他的小脸蛋。
【第4句】→小孙子人比较聪明,能说会道,在班级中学习成绩优异,担任着学习小组长,在同学心目中很有地位的。
今年四年级,十一周岁生日,同学们纷纷表示祝贺。
所以,家里筹备着一场特殊的生日庆典宴席,为孩子的生日来临而庆贺。
【第5句】→我的小外孙长就副带爱相的模样,圆滚滚的脑袋,大大的脑门,黑溜溜的眼睛,长而深的眼梢,看人时虎虎有生气,开心一笑就眯成了两弯月牙儿,俏皮的小鼻子配着圆润如花骨朵的小嘴巴,真是人见人爱的大众宝宝,他妈妈的几个女朋友怀孕时都纷纷索要他的“玉照”,说是每天看着他的照片,就可以克隆出同样漂亮的宝宝。
【第6句】→外孙女绒绒,已经半岁了。
还是在医学确认受孕的当天,我们正好从安徽老家赴京过春节。
顿时,喜讯飞向了山西的爷爷奶奶家。
乐坏了我们吴、谢两大家子所有人。
【第7句】→外孙模样长得好,是这小子得天之独厚,人家的爹妈长得都不赖,种瓜得的当然是瓜哟。
且可可的父母一个是汉族,一个是回民,地域跨越南北,从优生的角度来说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因为朝夕相处,在我这个奶奶(按我们老家习俗,外公外婆也称为爷爷奶奶)眼里,丁知可之童趣之可爱,可真是不胜枚举。
【第8句】→孙女顺产于北京海淀医院。
乳名绒绒。
绒儿出生时身长49厘米,体重3165克。
粉嫩的皮肤,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朗朗的哭声,我们、包括医护阿姨们见了也情不自禁地多看上几眼。
【第9句】→自从绒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抱着她唱着儿歌,跳着舞蹈,摆弄五颜六色的各式玩具。
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但心里却是喜滋滋的。
我们喜欢看她在摇篮里呼呼酣睡的样子,乐意闻一闻从她小小身躯里散发出的诱人的奶香。
【第10句】→小外孙从婴儿时就颇有幽默感,才五六个月大时,在他妈妈怀里看见我伸手要抱,我刚接过来,他立马转身投向他妈妈,反复再三,在我与他妈妈之间转来转去,然后挥舞着小手为自己的小闹剧乐得咯儿咯儿的,把我们逗得开心不已。
人家小孩子“七坐八爬”,是两手与两脚落地往前爬,可可则是把小手趴在地上,小屁股一翘一翘向前耸,活像蚕宝宝在拱动,极其逗人。
【第11句】→绒儿出生五十天,我们离京回宣。
每周都要和绒儿QQ视频一次。
绒儿只要有点滴进步、有趣的事儿或玩新的玩具,女儿都会拍成视频和照片传给我们欣赏。
虽然我们远隔千里,但依然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
每每看到她笑靥灵眸、举手投足,听到啊哦咿呀、大呼小叫,着实牵动着我们每一根跳动的神经,让我们充满了无限的欢欣和幸福。
【第12句】→我的女同事们最喜欢把小外孙放在宽大的办公桌上,在桌子前端放上糖果,然后一起为他蠕动的爬行笑弯了腰,他在笑声中颇受鼓舞,小屁股拱得更起劲了,让这几个年轻的奶奶直笑得一个个花枝乱颤。
【第13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孙女的动作也开始丰富多彩了。
可以做到俯仰自如,手脚麻利地蹬被子、扯袜子,玩玩具。
四个多月就能听从妈妈一些简单的指挥,由仰躺翻身俯卧,迅速地支起上半身。
现在无论躺着、趴着,还是坐着、站着,手脚一刻也不停顿,活泼极了。
上个周末的一段视频更叫人难忘。
她独立地坐着,双手击拍黑白电声键盘,可能是左手拍打键盘用力过重而感觉到有点儿疼……不知她是啥意思,期间抬起左手看了两次,之后又高兴而激情地继续拍打键盘,好不专心致志,叫人怜爱有加。
【第14句】→小外孙才一岁时就表现了独特的识别能力。
一次,我老父亲来了,吃饭时,刚会走路的可可蹒跚着举着老花眼镜,走到老爷爷身边,呀呀的叫着,要老爷爷戴上。
当时茶几上摆着几副眼镜,这小不点儿居然没有搞错。
【第15句】→平时,小孙女最惹人喜爱的就是笑了。
她笑有四景:抿着嘴笑的时候,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含着温馨;微微张开一点儿樱桃小口笑时,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的,透着妩媚;张着嘴放声大笑时,整过圆脸胖乎乎的堆起来了,柳叶弯眉一挑一挑的,秀出俏皮;连续笑起来,伴随着两个小酒窝的深浅变化、海豚音的悠扬绵长、手脚不停地舞动踢伸,释放兴奋,也由不得你不与之共鸣。
【第16句】→不久,我小弟弟来家玩,把手机放在茶几上,来了电话,小外孙赶紧拿起手机送给舅爷爷。
我们想看看他是碰巧还是真分得明白,便把家里几个人的手机都摆在一起,要他一一拿给我们,当时才一岁两个月的可可,一个个对号入座,一点都不含糊。
他妈妈大为惊奇:“我都弄不清哪个手机是哪位的,他何是搞得咯个清楚
”【第17句】→钗头凤,小酥手,笑靥脸。
满面稚气引开怀。
掬复掬,爱意浓。
一腔亲情,万米海深。
痴痴痴
母挽女,丝相连。
恰是衔虫育小燕。
世间情,唯此亲。
有心向前,又恐夺情。
怕怕怕
【第18句】→小外孙说话并不晚,大约一岁半左右,爷爷奶奶爸爸阿姨叫得清清楚楚,且嗓子清亮,咬字一个个脆鏰鏰的。
怪就怪在别的小孩子都是先会叫妈妈,对着他妈妈的百般哀求“可可,叫一个妈妈哟”。
【第19句】→家有小外孙女,累是累了点儿,可有时看着孩子一天天懂事儿了,心里也是很开心的。
【第20句】→小外孙女八、九个月的时候刚刚会爬,为了能让她参加她们家小区举办的幼儿爬爬比赛,我们没事就逗着她在爬爬垫上练习爬行。
看着她用一条腿用力,另一条腿不会用力,一拱一拱的样子,有时弄不好还轱辘个个儿,真是好笑。
【第21句】→小外孙眨着黑亮的眼睛不是叫阿姨,就是喊爸爸,越要他叫,他越是奶奶、姐姐喊得欢,气得他那还有几分孩子气的妈妈泪珠子往下掉,他则咯咯笑着往他妈妈怀里拱,一副我逗你玩呢的模样。
用他山东奶奶的话说“这小子贼着呢”。
【第22句】→去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一家带着小外孙女去苇塘打粽叶子,说是打粽叶子,其实就是想利用休息日带孩子出去玩玩儿,让小外孙女也到大自然中去历练历练
一看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大人心情开朗,小外孙女也显得格外高兴,特别活泼。
特别是让她拿着用芦苇做的风筝照相,孩子乐得那个开心啊
【第23句】→小外孙说话应对极快,常常说的你一怔一怔的,想不通这小脑袋瓜什么时候装了这么多词语。
譬如,他要爷爷给他拿拖鞋,爷爷没找到,他不满意爷爷的无能:“拖鞋都看见你了,你还没看见哟”。
我批评他把麻将当积木玩,搞脏了、摔破了。
“奶奶,你看哪一个麻将弄脏了、哪一个摔破了
”直说得我这个不善于斗嘴皮子的奶奶一愣一愣的,只得惺惺然说“这臭小子
”【第24句】→小外孙女在我们的身边悄悄地成长着,每次女儿来都说孩子有新的变化了。
孩子十二、三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冒话儿了,也开始蹒跚地学步了。
开始的时候都是简单的一个字,模糊地往外蹦,到现在已经能说简单的话儿了,但就是姥姥、姥爷说不清,管姥姥叫“咬咬”
【第25句】→小外孙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喜欢出去玩,他会很文明地要求:“奶奶带我去散步,好吗
”可可的散步是颇有质量的,路边的花草,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都是他观赏的对象。
他一会儿闻闻桂花,告诉我“奶奶,桂花的香味像奶糖呢”,一会儿指着天边的月亮“奶奶,月亮是从那座高楼上爬出来的吧
”晴天,他会抬头看看天空感叹:天上好多好多白云哟。
【第26句】→小外孙女从小就爱看《花园宝宝》和《天线宝宝》幼儿益智片,“拜拜”、“再见”这是她最先会说的两句话,“再见”说不好,只会说“见——见——”,每天只要我一穿衣服上班走,她都会喊“拜拜”或者“见——见——”的,而且还从动画片里学的,给我一个飞吻。
现在已经会说“再见”了。
【第27句】→一天清晨,雨过天晴。
小外孙站在床上拉开窗帘,看着地上雨水中零落的山茶花瓣,随口就吟出“夜来风雨声,风落知多少”。
当时才三岁的可可不但记住了这首诗,居然还能触景生情活学活用,真叫我吃了一惊,赶紧趁着他有兴致,一首首叫他背,竟然都记得滚瓜烂熟。
【第28句】→小外孙女特别喜爱音乐和幼儿舞蹈。
还不会走哪,只要音乐或者歌曲一响起来,浑身就开始动,而且节奏感很强,动作都能和上拍节了。
会走了,更是爱蹦爱跳,音乐一响便开始跳起来,随着音乐节奏的快慢,动作也有急有缓,更让人惊奇的是,动作都是自编自演,也很优美。
十五、六个月的时候,只要电视里有唱歌的,最后歌曲的尾音,她都跟着能“啊——”地和上去。
现在有些歌曲她都能跟着蹦出几个字的歌词了。
看到电视里钢琴或者古筝演奏,她也学着人家的样子,两只手在电视柜上来回的弹着,身体也来回地晃着,好是讨人喜欢的。
【第29句】→小外孙上幼儿园后,呆在家里的时间不多。
每日早出晚归。
星期六也呆在幼儿园。
平时在家,当然也要玩玩闹闹。
与一般孩子不同的是,他总是很主动很自觉地取下小黑板,用粉笔画画、写字,或者搭积木、玩拼图。
常常坐一个多个小时不挪窝,那份专注与执着完全不像个四岁的顽童。
【第30句】→每次带小外孙女去商场室内公园或者游乐场,小外孙女都会尽情地表现。
商场里的摇滚音乐一响,她便从你怀里挣脱下来,自己在地上开始跳,看到服务员冲她笑,有时逗她打招呼,她便跟人家“你好、你好”地打招呼,临走了还跟人家又是“拜拜”又是“再见”地,还来一个飞吻,逗得大家都喜欢她。
有时带她到外面,只要看到人,都跟人家“你好,你好”地打招呼。
【第31句】→这一段时间,小外孙对写字发生浓厚的兴趣,不管认不认识的字,都写在黑板上,写了又擦,擦了又写,满手满脸的粉笔灰,出点汗就成了大花脸。
可可妈妈心疼儿子,夺过他的粉笔,要他歇歇,他就势坐在地上哭喊:人家要学习,你也不让
那股自觉好学的劲力真不像个小屁孩。
【第32句】→小外孙女刚会走就能开电脑关电脑了,两只小手在电脑键盘上打得有模有样的,有时看到电脑静默时间长了出现护屏了,她便跑去动一动鼠标。
开电视,关电视,调台更是不在话下。
她妈妈有个苹果平板游戏机,教了她几回,便自己能看图片和视频了,更厉害的是,连我都弄不明白那个东西,人家竟能拿着那个给我们照相和录视频。
后来我看她太溺爱玩儿游戏了,就让她妈妈给收回去了
诺贝尔的人生资料
(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诺贝尔生前的确拥有Bofors (卜福斯)公司。
此公司拥有350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
诺贝尔拥有Bofors后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军工产品。
在中该公司多项产品曾授权多国生产,并受军队广泛好评。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其中炸药为最为出名的一项。
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家庭家族诺贝尔从小主要受的教育,16岁就成为很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的语言。
1850年离开俄国赴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
返回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了为止。
1833年10月21日他出生在一个技师家庭 ,一个瘦弱的婴儿在这个家庭诞生,他就是后来的炸药大王诺贝尔。
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意志顽强,不甘落后。
诺贝尔的父亲很关心小诺贝尔的兴趣爱好,常常讲科学家的故事给他听,鼓励他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诺贝尔的母亲卡罗莱曼,是一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讲求实际,乐观豁达,谦虚有礼。
她对孩子既严格又慈爱,经常带着诺贝尔做一些浇花、锄草、清除垃圾的劳动。
爱情生活在诺贝尔生前与身后,人们对他常有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之说。
他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
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曾有3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但一个早逝,一个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诺贝尔的爱情是悲剧。
青年时代的那次欧美之旅,诺贝尔曾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
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
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一说18年)。
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放荡,使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
1891年春天,她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就要生下一个父亲是一位匈牙利军官的孩子来,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彻底失望了,他还是写信去安慰和劝告她。
诺贝尔从此决定不再与她来往,并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
诺贝尔逝世后,索菲还去找拉格纳·索尔曼,她威胁说,如果不给她比遗嘱规定还多的东西,她就要将诺贝尔给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权出卖掉。
这时,索尔曼正陷于四面楚歌之中,为了避免可能出现一场丑闻,执行人有条件地买下了这些信件,这样就保证使他们在将来不致遭受任何讹。
诺贝尔曾经在这些信上珍重地称Sofie为'Madame Sofie Nobel'。
那些信在诺贝尔死后一直被锁在了Stockholm沉淀。
一直到了1955年才随诺贝尔的自传公开。
诺贝尔(Nobel)这个姓(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过去曾引起过很多猜想。
然而,我们能够肯定地说,这完全是一个瑞典姓,是从这个家庭原来居住的教区的名字,拉丁文“诺贝利叶斯”(Nobelius)略写而来的。
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同他的先人一样,对家谱不感兴趣,因此,对他的家室祖先也就很少知道。
他的整个一生,都被别的在他看来更为重要的事情所吸引去。
他曾写过:“我充分认真地问过自己:谁有时间去读传记呢
而谁又会如此天真可爱地去对这类东西感兴趣呢
”然而,那些有兴趣的人可以从现存的调查良好的谱系里,从十七世纪以来的五代瑞典衣民和资产阶级中,找到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六十二名直系先辈。
他的祖先似乎是来源于斯科纳省,这个省位于波罗的海海岸的的最南端。
他父亲之前的几代人,都生在瑞典的中部。
他母亲的祖先中,有一半是斯科纳北部的斯莫兰省里的农民世系,另一半则是完全由瑞典中部地区的一些中产阶级家庭构成。
父母双方所有的先人,都有着完全是瑞典农民和中产阶级的名字,父方的一两位先人,还是瑞典文化历史上著名学者,其中之一的奥洛夫·鲁德伯克,曾是国际知名人士。
这位杰出的瑞典科学家,是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祖先中最光彩的一位。
他之所以值得提及,是因为诺贝尔家族明显地继承了他的一些卓越品质。
奥洛夫·鲁德伯克(1630—1702)这位精力充沛、学识渊博、激励人心的天才,具有艺术和音乐方面的天赋。
他改革了,并且一度当过它的校长;他还教授过诸如天文、数学、物理、机械、化学、植物、动物、解剖学、建筑、炮兵科学及烟火制造术等如此绝然不同的课程。
诺贝尔家族后来几代人为之献身的,也正是这些异常雷同的课题,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取得这种兴趣的。
这位真正多才多艺的人之所以名传后世,是由于他发现了淋巴系统(1653年),以及由于在一六七九至一七0二年间,出版了他的巨部历史考古学著作。
鲁德伯克是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祖父的曾外祖父。
早年求学1841年,诺贝尔8岁,他终于达到了上学的年龄,诺贝尔进了当地的约台小学,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的唯一的一所学校。
诺贝尔由于生病,上课出勤率最低。
但是在学校里,他学习努力,所以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当时,诺贝尔的父亲因谋生困难,已经到邻国芬兰去工作了。
他和母亲仍然留在。
没有多久,诺贝尔的父亲创制的一种水雷,被俄国公使知道了。
公使参观了他的产品,十分赏识,盛情邀请他到俄国去工作,并且送他到彼得堡(列宁格勒)。
他创制的水雷,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俄军用来阻挡英国舰队的前进。
1842年,诺贝尔全家移居俄国的彼得堡。
9岁的诺贝尔因不懂俄语,身体又不好,不能进当地学校。
他父亲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辅导他兄弟三人学习文化。
老师经常进行成绩考核,向父亲汇报学习情况,诺贝尔进步很快。
学习之余,他喜欢跟着父亲,在工厂里做些零碎活。
诺贝尔跟着父亲,看父亲设计和研制水雷、水雷艇和炸药,耳闻目见,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
父亲也非常希望他学机械,长大后成为机械师。
1850年,17岁的诺贝尔,便以工程师的名义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在有名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
实习期满后,他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
在考察中,他每到一处,就立即开始工作,深入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
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加上他又特别勤奋,1854年的夏天,他的病越来越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放下工作去医治。
治病期间,他给父亲去信说:“我希望不久能结束这种游牧生活,开始活动内容较多的新生活。
目前这种生活,消磨我的时间,实在令人讨厌。
”没有等病完全好,他就投身工作和学习了。
个人自传当有人要诺贝尔写自传时,他认为不应拿自己的功绩吹嘘,他写道:“下面的记载,依我看是最漂亮的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当他呱呱坠地时,他那可怜的生命,本可断送于一位仁慈的医生之手。
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清洁,从不累及他人。
主要的过失:没有太太,脾气很坏,消化不良。
唯一的愿望:不被人活埋。
最大的罪恶:不祭拜财神”。
名言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雕琢的宝石。
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
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
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与世长辞1896年,诺贝尔本人得了心绞痛和心脏病,并且非常严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生建议他服用硝化甘油(当时试验证明有效,但没有理论支持)他不予理睬直到去世。
直到一百多年后三位获得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发现硝化甘油中的一氧化氮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信号分子,能够舒张血管从而有利于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益处,才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去世,终年63岁。
为什么狗怕蹲
就是:为人蹲下就是要捡石块砸要故事吗
我来讲两个
第一个:那是一段毛骨悚然的恐怖经历,现在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前些天的早晨,我迎着冬日的晨曦去城边旷野里散步。
不远处本是一座养鸡场,不知什么时候改成了屠宰厂。
我正不紧不慢地走着,突然在屠宰厂里传出一声狗叫,紧接着就是群犬乱吠。
我循声望去,不看则已,看罢倒吸一口凉气:离屠宰厂不到一百米的围墙缺口处,五条黑色狼狗鱼贯而出,荡起一溜尘土,狂叫着向我扑来,眼看着一场灾祸就要降临。
面对突如其来的不测,我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撒腿就跑,可是,刚跑出没几步,群狗就追上来了。
我转头一看,呀!它们一个个膘肥体壮、张牙舞爪,两眼射着凶光,嘴里吐着长舌,煞是吓人。
再跑,已经没用了,我哪赛得过它们;和它们过招,又敌众我寡,而且还赤手空拳,只能是肉包子打狗。
要知道,它们可是在血雨腥风的屠宰厂里茁壮成长的,天天吃猪肉,喝猪血,扑抓厮打样样在行。
看来,我要大难临头了。
绝望之时,我猛然想起一句民间传言:“狗怕蹲,狼怕火”。
怕不怕,只能一试了。
我迅速停住了脚步,突然转身下蹲,两手急抓土块,做出进攻状。
这时,穷凶极恶的群狗见我戛然止步蹲下,也来了个急刹车,狂叫着不再前扑。
惊魂未定的我见这招有效,就且蹲且退,群狗也是进三步退两步,不再肆无忌惮穷追猛打,就这样我慢慢退到了有人的地方,无奈,狼狗们只好悻悻而归。
我脱险了。
庆幸自己没有一直跑下去,否则,虽不至于葬身狗腹,至少也落个体无完肤。
尽管当时我看不到自己面如土色的尊容,但狼狈相一定惨不忍睹。
稍微定神后,我想,狗怕蹲,大概是怕人捡石头土块攻击,真实性我是亲身体会到了;至于狼怕火,想来总是有人经历过的。
一句世间传言,让我躲过了一场血光之灾。
第二个: [叙事] 狗怕“蹲下”一天中午,我在上学的路上碰见了一只狼狗。
它身子胖胖的,四条腿高高的,拖着一条又松又软的长尾巴,瞪着两只狰狞冷酷的眼睛,呲牙咧嘴活像一只凶恶的豺狼。
我一边走路一边吃桔子,顺手丢着橘子皮。
突然,那只狼狗像饿了似的猛扑过来,吓得我手忙脚乱,心里中咕咚咕咚地跳。
我眉头一皱,灵机一动,站着不动,会不会把狼狗吓跑
但是我站着不动时,狼狗也只是站着不动,并没被吓跑。
我再跑狼狗就追,接连几次都是如此,我快拿它没办法。
无奈,我也只好“逃跑”,可是狼狗比我跑得更快,我差点被它咬住。
这时,一位阿姨骑自行车从这里路过,她喊了一声:“蹲下
”听到喊声,我来不及多想,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我回头一看,没想到那只狼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我一路上反复思索着,为什么人“蹲下”,狼狗就逃跑呢
回家后,我问爸爸,爸爸回答说:“狼狗怕挨打。
你蹲下,它就认为你要拣石头接它。
”我这才恍然大悟,牵牛牵鼻子,只要你找准弱点,切中要害,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这件事不但有趣,而且使我得到了启示。
第三个:我们为什么怕狗
贺一祺/文 2003-11-16 做这样的选题可能会遭致很多宠物爱好者的不满,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的确确存在着很多这样的“怕狗者”:他们谈狗色变;一听到狗叫就恐惧;在长相如狼、伸着长舌瞪着红眼的大型狗面前更是魂飞魄散。
有很多宠物爱好者给“怕狗人士”扣上了“缺少爱心”的帽子,其实这样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造成这种恐惧,有可能是先天的,莫名其妙的,也有可能是后天的原因,有些可以克服,有些不可能克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的蔡建华主任医师说,恐惧是人之常情。
这是因为人类不完美,能力有限。
但是,恐惧只是心理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小部分,许多恐惧的心理是可以克服和改善的。
我们找来了三个惧怕狗的读者,请他们讲讲自己怕狗的故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狗会让他们魂飞魄散,然后请蔡建华主任医师为这些人把把脉,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怕狗怕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也能让同样患上这些症状的人有个借鉴。
案例一:天生看到狗就哆嗦主角:林佳性别:女怕狗历史:天生的,凡在方圆10米之内,有狗接近,无论大小,就会不自觉地哆嗦,如果狗有进一步朝前意识,那么她会人仰马翻……有个“怕怕小狗狗”网名的林佳,是“怕狗族”中的杰出代表。
一次和她在街上散步,忽闻她嘴里念念有词:“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从容不迫,保持镇静”。
我大吃一惊,顿感前方肯定有绑匪强盗之流的恶霸现身,但经我360度全方位扫射后,并未发现敌情。
林佳却把我向前一推,自己缩成一团躲在我身后,敢情她把我当挡箭牌了。
“你不觉得前方杀气重重吗
”她说。
我仔细一瞧,原来是一只京巴正挺着小肚朝我们走过来。
要是一条狼狗,还可以表示理解,可是这么惹人怜爱的小狗,亲近还来不及,她却搞得躲躲藏藏,未免太夸张了吧
经过仔细询问才知道,这家伙,打出娘胎开始就犯下了怕动物的小毛病,特别是猫和狗。
说不上什么原因,反正就怕。
不敢去摸狗狗,不小心碰一下,就会感觉很恶心。
特别是看到那小狗“哈哧哈哧”舔起人脚的痒痒状,鸡皮疙瘩就会由脚脖子一直蔓延到后脖颈。
要是看到狼狗之流的大型犬,更会大声地尖叫,以至于控制不住自己。
一次去农村的姥姥家吃饭,乡下人一边吃一边往地上吐,哪知道这些垃圾却成了来此觅食的小狗的晚饭,谈笑风生中林佳的脚似乎被谁踩了一下,一看:天哪,一条大黄狗
吓得她马上四脚朝天,踢翻了汤,踢碎了碗……不解之处:从小到大,林佳对狗并无什么心理阴影,为什么会如此怕狗
蔡建华医师分析: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疾病叫“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即患者对某一触景或物体或人际关系产生恐怖,从而出现恐惧、焦虑等各种症状。
很多人对老虎、狮子等攻击型较强的猛兽产生害怕情绪,这是正常的。
但社会上也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人,对那些对人并不构成威胁的动物也产生恐惧,如对狗、猫、虫子、鸟儿等。
更有甚者,听到这些动物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并伴随着心跳增速、呼吸加快、出汗、恶心甚至是晕倒的症状。
就像林佳这样,怕狗心理是天生的,总觉得狗的样子很恐怖,害怕狗靠近她、舔她。
其实她心里也清楚,类似宠物狗之类的动物对她根本不存在着威胁。
但理论归理论,事实上还是很难改掉的。
造成这种天生“动物恐怖症”的主要原因是性格上的问题,这些人往往比较内向、胆小、多疑、处事非常小心,在性格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案例二:一朝被狗咬十年怕狗叫主角:陈宇天性别:男怕狗历史:在5岁时被狗咬了,从此之后听到狗叫就会不由自主地害怕。
别看陈宇天大男人一个,一谈到狗,怕得马上劝我打住。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人总有一怕嘛,谁敢说自己什么都不怕
女孩子怕毛毛虫,男孩子嘛,怕的东西自然也得大些———狗这动物不算小吧
之所以如此怕狗,还不得不提一下小时候的惨痛经历。
五岁的时候,小陈去舅舅家玩,在门口站岗的大黄狗看到小陈后,向他摇了摇尾巴。
小陈为了向狗的热情表示感谢,拿了口袋中的巧克力来喂它,但左喂右喂,小狗就是不领情。
小陈急了,使劲扯了扯狗耳朵,拉了拉狗尾巴,大概是那狗以为小陈在调戏它,一下子凶相毕露,汪汪大叫,并呲牙咧嘴地向小陈扑过去。
小陈撒腿就跑,狗却追得越凶越带劲。
在跑得快断气的时候,脑袋瓜里忽然冒出一句处世名言“狼怕猫腰,狗怕蹲”。
但为时已晚,等到小陈急刹车的时候,腿上已被咬了两窟窿。
后来大人抱着他到医务室打了一针疫苗,幸亏有医务人员那直白的安慰“没事,死不了的”,否则心里老是觉得会有什么狂犬病之类的病毒潜伏在腿里,在若干年后搞不好来一次复发。
从此,小陈就落下了怕狗的毛病。
只要见到狗,浑身就发冷,头上冒冷汗,腿肚子发软,心跳加速,表情僵硬,惊叫着起码要跃出一丈之外。
听人说这是典型的怕狗综合征,真是一朝被狗咬、十年怕狗叫。
蔡建华医师分析:这个案例和人的生活经历或生活遭遇有关。
他们曾在某一特定时间或特定场合受到某种刺激,从而在心里产生了某种无法抹去的恐惧。
像陈天宇这样,正是因为小时候被狗咬过后吓的,才产生后天的害怕心理。
我就接触过这样一位患者,在上完夜班回家的途中,一只狗突然从角落里跳出来吓唬她,把她吓得魂飞魄散。
从此这位患者非常怕狗,甚至不敢接触与狗有关的任何东西,不敢碰毛茸茸的物品。
这是典型的生活经历造成当事人一定的心理阴影的案例。
案例三:爱小狗、怕大狗主角:罗柯性别:女怕狗历史:从幼儿园开始,因为老师说大狗像可怕的大灰狼而烙下阴影。
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跟罗柯一样,爱小狗,却怕大狗。
这无非是因为小狗长得玲珑可爱,眼睛水汪汪的,充满感情,娇滴滴的形象容易让人亲近;而大狗凶猛高大,看上去有较强的攻击性,因此就怕被它咬,存在着一定的防备心理。
罗柯记得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讲了一个“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大灰狼吃人”的恐怖形象在她小小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为了自己能够在放学的路上避免与“大灰狼”遭遇,罗柯问老师:“大灰狼长一副啥模样
”老师为了形象起见,告诉她大灰狼跟大狗狗是双胞胎。
从此,罗柯就把大狗当成了狼,把自己当成了羊,每每遇到大狗就绕道而行,远远避之,眼不见为净。
长大后,知道了狂犬病危害的一些基本知识后,更是对大狗退避三舍,惊恐万状,恨不得全市的大型狗都灭绝了,才能睡个安稳觉。
蔡建华医师分析:案例三的“怕狗症状”主要是由人物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所引起的。
如果从小有意无意被人提醒狗怎么怎么的可怕,或者说家长也怕狗,看到狗常常退避三舍,绕道而行,那么大多数小孩也会学父母的样。
如果从小生活在一个养宠物的家庭,或者说生活在农村——有这种土狗放任自流的环境中,与狗的亲近就会使孩子认为,其实狗并没什么好怕的,甚至可以和狗成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