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和丁 俞有关的诗句

写出关于酒的诗句和作者借酒表达的思想感情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淹 思想感情:思乡抽刀断水水更举杯销愁愁更愁—— 思想感情:仕途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瀚 思想感情:战乱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唯恐浅。

——钱惟演 思想感情:韶华易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 知音难求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

——时彦 思想感情:相思苦情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杯还酹江月——苏轼 思想感情:感怀历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思想感情: 送别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 思想感情:友情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林黛玉 思想感情:兴致《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 思想感情:思家念亲《江城子》中“酒”酣胸胆尚开张 思想感情:豪迈豁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 思想感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希望可以帮到你

李白蜀道难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殷璠所编的,该书编成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由此可知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而那时,尚未发生,安居长安,、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明显错误。

至于讽刺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

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

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

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

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

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

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

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

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

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

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

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

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

《蜀道难》也是如此。

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

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

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

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

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

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

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

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

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

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

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

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

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

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

”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

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

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

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

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

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

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

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

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

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

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

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百家姓的古诗词

《百家姓》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曲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历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溥印宿白怀蒲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阳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却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姓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逮盍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徐离宇文长孙慕容司徒司空

急求《蜀道难》的文言知识归纳

-- 原文及译文 蜀 道 难 李白 原文: 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

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

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

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

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

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

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

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

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

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一声声,愁满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

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

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

“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

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

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

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

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

“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

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

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

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二、层次结构剖析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

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

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

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

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

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

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

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三、思想内容评述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遭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

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

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

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

《蜀道难》也是如此。

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

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

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

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

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

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

当时,唐朝社会麦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

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

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四、艺术特色举要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

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

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

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

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

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

”民谣相 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

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

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

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

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

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

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

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

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

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

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

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行路难》赏析 天宝元年(742),李白受玉真公主等人推荐,被玄宗召人长安,供奉翰林,为文学侍从之臣,参与草拟宫中文书。

他满腔热忱,一心要有所作为;但玄宗后期的朝政已被李林甫集团所把持,贤能之臣多遭排挤和打击。

李白也因受到谗言的诋毁而于天宝三载被迫辞职离京。

其《蜀遭难》、《行路难》等名作,都写于这个时期。

本诗表现出李白当时思想状况极为复杂。

他面对美酒佳肴,本来应该开怀畅饮,可是遭受了如此沉痛的打击,怎有那样的心绪。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喝却“停”,欲食却“投”;索性离席“拔”剑,却也四“顾”茫然。

几个普通的动词,灵动地活现出诗人的苦闷烦忧和抑郁不平。

动作的连续和心情的变化,正反映着诗人激荡不安的心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是比兴,亦是象征。

一“欲”一“将”写出了诗人的抱负,而“冰塞川”、“雪满山”,却象征着当时奸臣当遭所设置的重重阻隔,象征了人生之路的步履维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愤愤之中似又恍然有梧。

猛地想起吕尚和伊尹的典故,大大丰富了诗文的内涵。

这是自慰,也是憧憬,于是信心倍增。

然而现实的确是太实际了。

历史终究是历史,偶然毕竟是偶然。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两个重叠而出的“难”字,一个突兀而现的“歧”字,诗人的思绪又回到现实中来。

这大幅度的跳跃,这短促急迫的节奏,正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重重和情绪的不安和躁动, 李白终究是李白。

他那浪漫的气质,开阔的胸襟,昂插奋发的志向,倔强自信的个性,都决定了必然喷吐出那振奋人心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枪海。

”是啊,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破重重阻隔,实现人生的宏愿。

借古人言语,畅自己心境,顿时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激情澎湃。

人生之路,虽说就在自己脚下,却也受着客观环境和个人际遇的种种不可测因素的左右。

命运多艰,往往不是自己可以把握的。

仅仅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扼腕慨叹,抑郁不平是无济于事的。

只有乐观奋起,才有“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动力,也才有实现“济沧海”理想的可能。

这是本诗现实意义之所在。

蜀道难是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蜀道难》的中心思想:诗人通过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抒发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赞美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也从侧面表达出他对友人的情谊(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以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

和丁 俞有关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