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教育家格赛尔名言在婴儿阶段

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思想家有哪些他们的主要理论成就

一、国外著名幼儿教育家理论简说纵观国外幼儿教育发展历史,幼儿教育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十五世纪前的“孕育阶段”, 这一阶段幼儿教育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有几位教育家提出了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十八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中叶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了较为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二十世纪后期至今的“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心理学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科学基础。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代表人物与学派思想。

(一)古代幼儿教育思想。

十五世纪前“孕育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1、柏拉图。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主张。

教育思想有二:第一,强调心灵与体质的和谐发展;第二,重视故事、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2、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分期教育。

教育思想有三:(1)顺应自然,保护健康,以孩子的身体发育为主;(2)5岁前通过游戏进行身体活动,多听故事,少做学业活动;(3)5岁后适当开始学业活动,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昆体良。

罗马的昆体良认为人的教育要从摇篮开始,凸显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二)近代幼儿教育思想。

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夸美纽斯、卢梭等。

1、夸美纽斯。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及《母育学校》,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有五:(1)及早教育;(2)范围广泛的知识启蒙教育;(3)重视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4)保护幼儿身体健康;(5)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2、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著有《爱弥儿》,卢梭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有三:第一,要了解儿童,适应儿童的天性;第二,5岁前要注意身体健康;第三,5岁后,开始注意儿童的感官训练,多接触实际事物,从直接经验中学习。

这一阶段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点:(1)尊重儿童,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2)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

(三)近现代幼儿教育思想。

十八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中叶 “初创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福禄倍尔、蒙台梭利、杜威、皮亚杰等。

1、福禄倍尔。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是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被称为“学前教育学之父”,1840年他首创幼儿园(幼稚园),学前教育的创立以此为标志。

其学前教育的主要观点有四:(1)教育应当追随儿童发展之自然,顺应幼儿自我发展;(2)自我活动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鼓励幼儿自我活动;(3)鼓励幼儿参与社会性活动;(4)强调幼儿持续不断发展。

2、蒙台梭利。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她还创立了九大敏感期理论及蒙台梭利教育法。

其学前教育的主要观点有四:(1)感知——运动系统训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2)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3)教育内容:肌肉动作训练、实际生活训练、感官训练、读写算准备练习教具;(4)个人自由先于社会纪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

3、杜威。

杜威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

其学前教育的主要观点有四:(1)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强调做中学,当今美国开放式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就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物;(3)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4)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4、皮亚杰。

瑞士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其基本理论要点有三:(1)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但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儿童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差别而加速或推迟;(2)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

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

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育要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智慧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教法,这些思想对幼儿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现当代幼儿教育理论。

二十世纪后期至今“新发展阶段”有四大代表学派,即成熟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 认知学派等。

1、以美国的格塞尔等为代表的成熟主义。

其幼儿教育主要观点是:(1)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由先天因素决定;(2)强调成熟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以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等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

其幼儿教育主要观点是:强调幼儿阶段的生活经验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影响成年以后的性格、人际关系、社会性行为、家庭生活等。

3、以美国的华生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

其幼儿教育主要观点是:(1)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2)儿童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可塑性和可控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塑造与修正儿童的行为。

4、以瑞士的皮亚杰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学派。

其幼儿教育主要观点:(1)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2)活动是经验的来源;(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4)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5)重视幼儿与同伴、成人的社会性交往。

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心理学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2)强调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3)强调道德教育应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4)主张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开放教育。

二、中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理论简要梳理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路程。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中国幼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与完善。

其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的幼儿教育思想、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当代幼儿教育理论。

(一)古代幼儿教育思想我国早在古代就十分重视婴幼儿教育,采用了一系列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特点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这些原则和方法对现代幼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古代对幼儿教育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教学内容,且以家庭教育为基本形式,没有幼儿教育机构。

我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查找到古代幼儿教育家,我仅从古代一些幼儿教育的书藉中体会出一些古代幼儿教育思想,如孔子、朱熹、颜之推、王守仁等。

1、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核心是人本思想,他强调人之初,性本善。

其教育思想主要有:(1)重视人的生命;(2)依据“性相近,习相远”而提出的“有教无类”;(3)“乐学”与启发式教学。

这对当今改革幼儿教育,尊重人的认知规律,培养幼儿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无疑起到积极作用;(4)重视个人的现实存在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因此,幼儿教师在教育中要鼓励幼儿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与意志力去战胜困难,实现自我。

而不是凡事都依靠外界的力量。

2、颜之推。

颜之推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重视早教。

其教育思想主要有:(1)“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2)重视环境的影响、提倡爱教结合、主张慈严结合;(3)《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内容全面、系统,阐述了学前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方法,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朱熹。

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

他为儿童编写《小学》与《童蒙须知》两本教材。

其教育思想主要有:(1)他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强调学“眼前事”;(2)与颜之推一样注重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3)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这是至今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4、王守仁。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

其教育思想主要有:(1)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

早在15、16世纪就已提出这一思想,确是难能可贵的。

(二)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家有许多,但理论之深、影响之大的当推张雪门、陈鹤琴、陶行知三位大家。

他们的幼教理论是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的精华,他们为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指引着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得以长足发展的领军人物,也为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张雪门。

张雪门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家,被誉为“当代幼教宗师”。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躬身实践中,提出的幼稚园教育理念、幼师专业课程体系、行为课程理论、幼稚园科学教育等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张雪门的幼儿教育理论概括的说有四个基本方面:(1)幼教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

张雪门提出“我们的幼稚教育的目的,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

他认为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应着重于使儿童以最大、最多的思考机会,利用生活环境中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为教学材料,按时令的变化,从儿童的动机和需要出发进行教育。

(2)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自然规律。

张雪门一直从科学的儿童观出发,主张教育必须从儿童现有的能力与水平出发,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时间表。

(3)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与需求。

张雪门注重使学前课程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上,课程的具体内容大都是围绕儿童的生活世界来选择。

与此同时,始终把儿童作为教育主体,注意观察与分析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现时的需要与兴趣等,努力使课程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4)让儿童进行自由的探索。

张雪门认为“儿童从行为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

”这意味着在幼儿园中,应该更多让儿童进行操作性活动。

它的特征应该是允许儿童自由操作,或者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愿望,儿童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尊重感和满足感,表现出一种自由生长的力量。

2、陈鹤琴。

陈鹤琴是我国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

他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教育、文字改革等诸多教育领域都有独创性研究和重大贡献。

陈鹤琴对现代中国幼教有着开创性贡献。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抗战时期,又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陈鹤琴是我国早期幼稚教育研究组织和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创办人之一。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主要有以下五点。

(1)创立“活教育”理论体系。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为我国幼教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活教育”三大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陈鹤琴把教人做人定为“活教育”的三大目标之首。

“活教育”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合理因素加以吸收改造、发展并赋予新的内容,从而构造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和科学发展内涵的人的全面素质的概括。

“活教育”要讲做人,以求得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这就赋予现代改革精神,具有时代的进步性。

他提出的“做中国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提出,做现代中国人的条件是: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世界的眼光。

“活教育”不但要求做中国人而且要求做世界人,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

(2)开创了实地研究儿童心理之先河。

他提出了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

他认为,只有按照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儿童教育规律,才能教育好儿童。

陈鹤琴抓住儿童观、教育观问题作为幼教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

他说,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有他自己的需要、兴趣、情感和性格。

儿童一生下来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能够分辨与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者。

(3)主张幼儿园第一要注意儿童健康。

不仅身体要健康,他还强调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他提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养成快乐情绪和勇敢精神,有自尊心、自信心等。

(4)主张幼儿园的教师应是儿童的朋友。

他说,幼稚园的教师要热爱儿童、了解儿童;要有研究精神,有创造性和改造环境的能力;要了解和精通幼教业务。

教师要参加到儿童的队伍里去,和儿童同游同乐。

(5)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

他倡导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密切合作,做家庭教育的助手。

1928年陈鹤琴受教育部之聘,负责起草了我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经试行修订后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广实施,初步改变了我国幼儿教育的面貌,为幼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3、陶行知。

陶行知是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民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提出了面向工农大众普及幼稚教育的主张。

他认为普及幼稚教育,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幼年时期生活与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让人们认识到幼稚园教育的优点和它在儿童教育中应当占有的地位;再次,要改变办幼稚园的方法,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使幼稚园“中国化”、“平民化”;最后,要改革师资培训制度,培养新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幼儿教师。

陶行知对束缚幼儿身心与个性的传统教育的“六大解放”主张,直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根据我国的国情,把它改为“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

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幼儿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2)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做人,培养幼儿独立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第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第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第三,要有独立的职业。

”陶先生有一首白话诗:“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这对幼儿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一文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

(三)当代幼儿教育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1)苏联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引进与学习时期(1949―1966);(2)幼儿教育理论发展的停顿时期(1966―1976);(3)幼儿教育理论的迅速发展时期(1976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幼儿教育工作者总结中国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认真开展幼儿教育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

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理论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儿童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成果为基础,阐明对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看法,揭示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五个基本观点。

1、发展的整体观。

发展是指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过程。

幼儿身心发展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2、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

(1)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遗传、自我意识;(2)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环境与教育;(3)关注特殊幼儿多方面的成因。

3、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

幼儿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幼儿的发展,要以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为转化的中介。

教师要视幼儿为主动学习、发展的个体,善于引导与激发。

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育无能为力。

相反,教育可以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经验,促进和参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当然,这要以尊重幼儿的主体,尊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为基础。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作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5、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活动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与源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活动之外无发展”。

幼儿的活动是教育者向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途径,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身体的活动、心理的活动,同人和物的互动;幼儿自由观察、自由选择操作材料,体验发现的乐趣,获得直接经验;与教师和同伴交流,形成基本的科学概念、体验和操作技能等。

中外著名的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有影响力的学前教育家的幼教理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人类幼儿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思想。

中外幼儿教育理论的精髓,充实了幼儿教育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们今后学习学前教育类的其它理论奠定了基础。

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格赛尔和他的双生子爬梯试验在教育心中,有一常著名的试验,是由一位叫格赛尔的心理学家完成的。

这个试验叫做“双生子爬梯试验”,研究的是双生子(即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

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

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终于,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

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格赛尔原来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于是他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

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此后的几年,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比如,识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将试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都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幼儿园教案活动目标有哪三个

达·生日1452年4月15日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 意大利) 达芬奇(da Vinci) 并不是姓,而是表示文西城出身之意。

全名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意思是文西城梅瑟·皮耶罗之子——列奥纳多。

列奥纳多·达·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机械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

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

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罗来 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 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

1482--1499年间一直 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A.del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

1472年入画家行会。

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 格逐渐成熟。

1482~1499年居留法国,除为米兰公爵服务外, 还从事其他艺术和科学活动。

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则是他的代表作。

1500年出 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

1506年回到佛罗伦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还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

1507年再去米兰,并服务于法国宫廷。

1513 年移居罗马,1516年又到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

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

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

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学术界一般将其创作活动分为早期和盛期两个阶段。

为什么不赞同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儿童心理成熟才能教育的观点

嗯,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的话,我觉得成熟的教育观点的话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论述影响儿童发展的各因素的作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遗传和环境。

遗传是父母的特质通过基因向后代进行的生物性传递,而遗传因素就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相连系的生物有机体内的因素,是以基因特质的展开为基础的,包括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成熟;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影响生物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如维持生物有机体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人的发展来说,社会环境及教育则成为主要的环境因素。

关于遗传和环境两者如何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先天遗传素质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儿童心理的发展主要是生理成熟的结果,外界环境和教育所起的作用甚微。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的智力和个性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被决定了,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先天素质的自我展开,并不能改变其本质。

英国的高尔顿(F.Golton)为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他于1869年发表了著名的《遗传的天才》,明确地宣称:“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美国心理学的先驱之一、第一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霍尔(G.S.Hall)也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主要由遗传决定。

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霍尔提出心理发展的复演论,认为个体发展只不过是人类种族进化的复演过程。

他的典型论调是“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格塞尔(A.Gessel)则通过自己的研究以及对儿童发展察,提出著名的“成熟论”,主张心理的发展是生物成熟的结果,成熟是影响发展的第一要素。

他认为心理发展是由其内部所固有的不变的规律和顺序决定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正是反映了人的先天差异,强调先天优生的保健胜过后天环境的教养。

他的观点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西方曾盛极一时,对当时的儿童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遗传决定论者由于片面强调家庭出身,过分夸大先天遗传的作用,因而忽视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影响,这正是其观点的致命之处。

二、环境决定论 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恰恰相反,环境决定论片面和机械地强调教育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极端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遗传素质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J.Locke)的“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可以说是环境决定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在引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强调学习和环境在儿童行为形成中的中心作用,提出只要有适当的环境条件,多数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或消除,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便是在适当的环境中习得并逐渐复杂化的刺激一反应链的过程。

他的这种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及教育万能的极端环境决定论观点在其如下名言中得以充分体现:“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愿意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都可以把他培养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一些教育实践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从而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环境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片面强调和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三、二因素论 针对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所具有的明显的片面性,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二因素论,主张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德国心理学家斯腾(L.W. Stern)是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心理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并非单纯地受外界的影响,而是个体内在的素质和外在的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美国的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也是二因素论的支持者。

尽管二因素论克服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单纯强调严格因素的片面倾向,但对遗传和环境两者关系的处理是比较机械的,未能看到两者辩证和动态的关系,也没有看到儿童的实践活动在其自身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的效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调和与折中的观点,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发展。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二因素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有失偏颇。

然而,他们也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在考虑心理发展问题上可以全然不顾这些因素的作用,问题在于如何摆正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的关系。

首先,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它们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人的心理就得小到正常发展。

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的脑髓,因而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某些先天性色盲聋哑儿童肯定无法成为画家和歌唱家。

因此,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此外,生理成熟,特别是脑的发展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婴儿出生后,具有一定遗传素质的身体各部分及其器官的结构和机能并没有发育好,还需经过一个很长时期的生长、发展过程,才能达到结构上的完善和机能上的成熟。

儿童心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理发展的规律制约,与生理的成熟和发展直接相关。

所以,如同遗传素质一样,生理成熟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其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众所周知,遗传素质与生理成熟仅仅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并不能决定心理的发展。

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主要取决于环境和教育的条件。

心理的发展是在人的活动中实现的。

离开了人类的生活条件,离开了人类社会,人们无从谈及社会实践活动,遗传素质也就不能发挥出来。

可以说,社会生活条件不仅决定相应的心理内容,而且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盾天的环境因素中,教育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最后,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的。

心理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内外各种条件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个体的生长和成熟以及积极主动的学习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内在因素,而外界环境和教育则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内外因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和教育不断地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儿童原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不一致所导致的不平衡,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内外因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中。

外界环境和教育作用于处在一定发展水平的个体,并只有转化为某个层次的内因,才可能促进个体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但是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还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这时学生就会与当前的学习环境产生不平衡,为了保持平衡,儿童便产生了新的需要,这个新的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了矛盾,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就促进了儿童心理的发展。

教育家格赛尔名言在婴儿阶段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