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汉赋中描写梅花的句子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诗意

《我们去看海》是诗人写的儿童诗,适合于朗诵。

全诗以“我们去看海”的呼唤贯穿始终,情绪饱满激昂。

去看海,既有对海的向往与追求,又是对生命的期望与启迪。

海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海汇百川,胸怀宽大;海蕴藏着财富,是取之不尽的宝库;海跃动着鲜活的生命,海永远不会停止呼吸……阅读这首诗,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仔细体会诗歌表达的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感悟大海给我们的启迪。

《致老鼠》是一首有趣的童诗。

小诗人用一颗童心,写出了和一般人眼中不同的老鼠:虽然老鼠要做坏事,但还是喜欢它们。

小诗人希望它们改正缺点,爱清洁,爱劳动,光明正大地做事。

如果改正了缺点,还可以和猫做朋友。

小诗人把老鼠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对有缺点的朋友没有歧视。

让老鼠和猫交朋友,更是孩子美好的愿望。

阅读这首诗,学生一定能感受到童诗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爸爸的鼾声》是一首温情的童诗。

小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爸爸的鼾声”,作为写诗的题材,因为他觉得爸爸的鼾声十分有趣。

小诗人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他觉得爸爸的鼾声“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爸爸的鼾声停了,他又觉得好像火车到了站。

全诗童趣盎然,充满父子亲情。

阅读这首诗,要让学生体会到“鼾声”也能做诗,生活中诗的题材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联想,到处都有诗的素材。

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也有诗。

《给诗加“腰”》说的是苏小妹出题,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说了前句“摇”,后句为“映”,就是“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不屑,认为太平淡;黄山谷加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仍摇头。

后她吟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扶”字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十分和谐。

“扶”字又把风拟人化了。

月色淡淡,月下的梅花朦朦胧胧,“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诗是语言之艺术。

诗特别注重遣词用字,凝练而鲜明生动。

苏小妹加的是“诗腰”,因为它在诗句的中间,其实是“诗眼”,因为它仅用一字,却能出神入化。

阅读这篇文章,主要是激发学生搜集诗歌故事的兴趣,此外也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学会欣赏诗歌。

《诗中的“秋”》是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自己儿童时代读古诗的乐趣,侧重让学生学习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方法。

读诗贵在感受意境,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在秋天读诗,风吹竹叶,萤火虫在纱窗外飞舞,着实富有诗意。

作者慢慢领悟到:联系生活来读古诗,就容易读懂;读诗时在头脑里描绘一幅幅画面,就能进入诗的意境;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可以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如果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我们就不难与诗人的心相通。

这篇文章以作者读诗的切身感受为内容,娓娓道来。

她所举的都是关于“秋”的古诗,诗中流淌着涓涓清泉,诗中洋溢着淡淡的思念,作者体会到了蕴涵在“秋”诗中的浓浓的亲情、友情和思乡之情。

这篇文章教会我们怎样读诗。

五、相关链接(一)诗歌的起源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

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

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

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

”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

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

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

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

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

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

这首诗也写得很好。

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

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

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和闺怨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基本的有以下几种:1.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

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

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

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六)白朴《天净沙·秋》赏析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

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

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

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

“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

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

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

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艾青《太阳的话》赏析这是一首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明媚和亮堂的抒情诗,诗歌的题目是《太阳的话》,其实是借太阳之口,表达了热爱光明、追求新生活的心声。

全诗共4节。

第一节一开始,作者就用富有激情的呼唤,表达出太阳渴望走进小屋的急切心情。

“你们”指人类、人们。

“我”指“太阳”。

因为人们居住的房屋门窗紧闭,终日看不到阳光,所以太阳才急切地呼唤:“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祈使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的反复出现,表达了太阳急于走进小屋的心情。

第二节,作者用四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写出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的事物。

“花束”“香气”“亮光”“温暖”“露水”,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

“露水”可以滋润万物,“花束”和“香气”能使人神清气爽,“亮光”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使人驱除寒冷。

第三节,再次运用祈使句,表达了太阳盼望人们醒来,看到光明,看到美好事物的急切心情。

第四节,在第三节的基础上,语义进一步深化。

太阳不仅要唤醒人们沉睡的双眼,还要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的到来。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是说太阳通过不断地给予人们花束、香气、亮光、温暖和露水,让人们在每天的生活中,从身体到内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唤起人们追求光明,热爱生活,焕发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八)古诗应用题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

”爷爷高兴地笑了。

号称有最长对联的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市区西部,距市中心约6千米。

始建于康熙年间,因其面临滇池,远望西山,尽揽湖光山色而得名。

入园后可游览涌月亭,凝碧堂,揽胜阁,观稼堂等楼台亭榭。

园中最县观赏价值的大观楼临水而建,楼高三层,其中题匾楹联佳作颇多。

由清代名士孙翁所作180字的长联,垂挂于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长联的上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是: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下面是对云南大观楼长联的注释和赏析 【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 (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3)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

(4)翥:飞举。

(5)灵仪: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

(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

(7)缟素: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 (9)风鬟雾鬓: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

(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

(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

(13)芙蓉:莲花。

(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15)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16)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

《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

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 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 (17)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 (18)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

(19)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

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

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

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

(20)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

园林初辟于明代。

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

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作者简介】孙髯,字髯翁,号颐庵,昆明人。

自幼聪颖,才气超群,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

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把感慨融铸于一百八十字大观楼长联中,一时轰动诗坛,是我国楹联文库中的一颗明珠。

198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联描写滇池风光,下联写出云南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隔,浑然一体,堪称千古佳作。

【鉴赏】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

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

全联180字,如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

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

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

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骏,西边的碧鸡山如翱翔的凤凰,北边的蛇山如蠕动的长蛇,南边的鹤山如展翼的白鹤。

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点缀着如少女鬟髻鬓发般摇曳多姿的杨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

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

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

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

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

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手挥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肃经四川,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

这一系列宏伟壮观的景象,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萧萧的暮雨中消失了。

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

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

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

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

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

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

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

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

正因如此,该联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篡改更换,但始终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重了其在对联史上的位置。

【逸闻】陈毅在看完了这副长联之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

……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郭沫若也曾赞道:“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据杨尚昆回忆,“国内有些著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个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

附:楹联知识 楹联,有的人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有的人则认为楹联属骈体文范畴。

有人说楹联就是一种应用文,还有人说楹联是民间文学。

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但是,从中国古代文体的参照系来看,楹联独具一格,别是一家,是一种与诗、词、曲、骈体文等并立的古典格律文学样式。

一、楹联非诗 前人多把楹联看做韵文大家族中的一员,或者把楹联看作是“诗余”,称为“袖珍诗”、“诗中之诗”、“两行诗”。

这种看法经不起推敲。

首先,楹联不用韵,而中国传统古典诗歌(韵文)都是押韵的。

押韵是韵文最重要的特征。

否则,何以言韵文

从四言诗《诗经》、骚体诗、古乐府诗、古诗到近体诗,都是用韵的。

可见用韵之于诗,若对仗之于楹联,乃根本法则,楹联既不押韵,何以称诗

再则,从句子看,诗的句子一般是较整饬的。

四言诗每句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每句分别是五、六、七字。

古风中个别句子略有长短变化。

而楹联则不然,句子长短可任意变化,只要上下联对仗就行。

可见,楹联不属于韵文范畴。

二、楹联非骈文 一些学者把楹联归属骈体文。

象原金陵大学刘麟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1937年版)中,把楹联列入第十一章“骈文之支流余裔——联语”。

梁启超也说过:“在骈骊文里(楹联)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

”(《痛苦中的小玩意儿》)楹联与骈体文共同的地方无疑是对仗。

但显而易见,这二者的对仗是有极大区别的。

骈体文的对仗叫骈偶,骈偶句句首句尾的虚词以及共有的句子成份(主语、动词、助动词等)不算在对仗之内。

如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能设谟以位理,拟地以置心。

”“夫能”二字,不算入对仗。

而楹联之对仗,则无论虚实,要求严格工稳。

再则,骈体文的句子,规定只能是“四六”句式,而楹联,诚如上述,句子字数不受约束。

从整个结构上看,骈体文是由一个个平行句子组成,而楹联则两个平行部分(上、下联)组成。

楹联与骈体文,颇有形似之处,但终非一体。

三、楹联别是一家 宋代词刚刚兴盛时,李清照曾指出:“词别是一家”,被视为精辟之见。

在对待楹联上,也应该承认,它别是一家,而不是诗或骈体文的附庸和支流余裔。

为什么说楹联别是一家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发展的流变和过程。

中国古典文学样式繁多,以往习惯于将之划分为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

韵文包括诗、词、曲等,也可通称为“诗歌”。

我认为,似可划分为格律文学和非格律文学两大块。

非格律文学就是广义上的散文。

包括古典散文和古典小说等。

所谓散,即不受程式、格律约束。

格律文学则包括诗、词、曲、骈体文、赋、韵文(用韵的散文,如某些铭、经、志等)及楹联。

从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骊,到唐诗、宋词、元曲、清联,中国古典格律文学不断流变,不断创新,形成多种文体,多种结构,多种格律。

以盛唐律诗的形成为分界线,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大体上经历了建构和解构两大过程。

从周秦到盛唐,是格律文学的建构过程。

表现为句式字数的增加,句式结构的规范化。

句式,从二言开始,到汉代已达七言。

《文心雕龙·章句》云:“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

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

四言广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

五言见于周代,《行路之章》是也。

六言、七言杂出《诗》、《骚》,而体之篇,成于两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

齐梁以后,致力于句式结构的规范化。

四声的发现和推广,大大促进了规范化进程。

到唐代,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

从盛唐到清代,则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的解构过程。

一方面,从乐府、律诗、绝句衍生出 “长短句”。

于是“诗”解构为“词”。

另一方面,从律诗和骈文剥离出“对仗句”,由律诗单对和骈文偶对,发展为既对又联的两行文学。

于是“诗”和“骈文”解构为“联”。

显然,楹联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在解构和发展中新出现的一大样式。

格律文学各有其“律”。

诗有“诗律”,词有“词律”,骈文也有“骈律”。

楹联则有“联律”,什么是“联律”

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对仗”。

综上所述,楹联从文体上讲,既不属诗,亦不属骈体文,也不能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或特殊形式的骈体文。

它是一种与诗、词、曲、骈体文等并立的又一种古典格律文学样式。

有什么好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

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唐 杜甫《春运》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燕支:胭脂。

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

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春城而色动微寒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多数。

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 张籍《春别曲》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

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 韩愈《感春五首》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风声。

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不觉春风换柳条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

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仓庚:莺。

喈喈:鸟鸣声众而和。

蘩:白蒿。

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4、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

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

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

杂英;各种各样的花。

芳甸:郊野。

南朝 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9、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洛城:洛阳城。

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2 描写春天的诗句50个海曙:海上日出。

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

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

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

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11、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2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21、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22、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不知道能不能帮助你

汉赋中描写梅花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