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上巳节的高中诗句

古代成人礼对人有什么积极意义

《朱子家礼·笄礼》“女子许嫁,即可行笄礼。

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

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

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

” 行礼年龄《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

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

行礼日期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

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

目前, “女儿节”已经是日本五大重要节日之一了。

所以,建议在这一天进行笄礼,不仅是传统礼仪的事,同时对民族节日复兴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礼人员笄礼参礼者以女性为主。

主人、正宾、赞者、赞礼、摈者和执事由女性担任。

主人:笄者的母亲笄者父亲:笄者父亲。

笄者:成年待行笄礼者。

赞礼一人:主持笄礼仪式。

正宾一人:由主人选择。

选择德才兼具的女性师长为佳。

赞者一人:正宾的助手。

由正宾选择一名女性出任。

摈者一人:主人的助手。

布置场地,摆放席子,协助正宾盥洗。

执事三人:奉冠笄协助正宾。

也宜女性。

以三个托盘分别盛发笄、发簪、钗冠,三位执事托着,立于场地南端西侧从西向东依次排列。

人员不足时,也可以只用一名执事,此时可在执事位放一几案,将三个托盘排列其上,一名执事守在旁边。

乐者一人:演奏音乐。

曲目酌定。

推荐传统经典古琴曲目,有励志等涵义曲目为佳。

可在笄礼开始后即循环演奏。

(主人致辞时暂止)众宾若干:其它观礼者。

总人数约在11人。

注意问题笄礼的仪节及用服,文献缺乏记载。

但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整个行礼程序,笄礼与冠礼基本相同,只在几处细微方面略有差异。

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宜由女性担任。

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

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

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

条件许可下,可分别加笄、簪、凤冠。

考虑到现今的实际情况,简化举礼时只一加即可——即由正宾郑重地为女子梳头,加笄。

发簪、发钗这些东西在今天依然很流行,所以比起男子的首服,要容易得多。

笄礼用服,文献几无记录,所以,下面的关于笄礼的仪程,我基本上是参考男子冠礼来的。

3)关于头发长短:现在有许多女孩子习惯留短发的,这和仪式的方式直接冲突,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关于这个我们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建议,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筮日即定日期。

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

不过,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不适合行礼——春节、中秋,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宜请人来参加;清明主祭祀,主题不相符,家庙无法两用。

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前期三日戒宾,一日宿宾。

择亲姻妇女之贤而有礼者为正宾。

以笺纸书写请辞,行礼前三日,派人送达。

辞如冠礼(某有子某,若某之某亲有子某,将加冠於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

)。

行礼前一日再次恭请正宾。

遣人以书致辞。

(来日某将加冠於子某,若某亲某子某之首。

吾子将涖之,敢宿。

某上某人。

)正宾答书。

(某敢不夙兴,某上某人。

)但这里,子作女,冠作笄,吾子作某亲或某封。

妇人自称,於己之尊长,则曰儿,卑幼则以属於夫。

尊长则曰新妇,卑幼则曰老妇,非亲戚而往来者各以其党为称。

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器物陈设【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

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

如孔庙、学校等。

设盥洗、帨巾於厅,如祠堂的布置。

以帟幕(帷幄)围成房於厅东北。

如果厅无两阶,则画出阶形。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

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不知道女童是不是也是黑色

但建议可以穿明丽一些的色彩。

穿普通的布鞋。

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

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

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

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主人:深衣或褙子等女子礼服。

笄者父亲:男子礼服。

如玄端、深衣等。

正宾:同主人。

赞礼:深衣或褙子等女子礼服。

赞者、摈者、执事:深衣或褙子等女子礼服,或襦裙。

众宾:各其盛服。

如男子玄端、深衣,女子深衣、褙子等。

【礼器】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

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香炉,香 ⑦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

整个仪程中当然少不了丝竹管弦。

但希望选择高雅的古曲,如《高山》《流水》等。

琴、筝等乐器最好。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

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

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

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

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

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手做准备。

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

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

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

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

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笄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一次拜。

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赞着为笄者去发笄。

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

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

宾向笄者作揖。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9)二拜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二次拜。

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

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赞者为笄者去发钗。

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起身复位。

赞者帮笄者正冠。

宾向笄者作揖。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钗冠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11)三拜笄者着大袖礼服、钗冠出房后,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

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2)置醴有司撤去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位置摆好醴酒席。

正宾揖礼请笄者入席。

笄者于是站到席的西侧,面向南13)醮子正宾向着西边,赞者奉上酒,笄者转向北,正宾接过醴酒,走到笄者席前,面向笄者,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

拜受祭之,以定尔祥。

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笄者行拜礼,接过醴酒。

正宾回拜。

笄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

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笄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

笄者拜,正宾答拜。

笄者起身离席,站到西阶东面,面朝南。

14)字笄者就是给笄者取“字”。

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

主人起身下来面向西。

宾为笄者取字,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

爰字孔嘉,髦士攸宜。

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甫。

”笄者答:“XX虽不敏,敢不夙夜祗奉”笄者向宾行揖礼,正宾回礼。

正宾复位。

15)聆训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具体内容父母酌定。

笄者静心聆听,在父母说完后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

对父母行拜礼。

16)笄者揖谢就是笄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笄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

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17)礼成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

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小女某某笄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

并与笄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赞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扫笄礼场地。

至此,笄礼结束。

我爱你中国 手抄报 写什么内容

今年国庆,万象更新,非同寻常。

回首春夏之交,正当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地为实现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时刻,我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灾害。

面对这场严峻考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经历风雨,又见彩虹。

的斗争,极大提高了我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兰亭集序 百度百科上的所以内容复制到这里来,谢谢~

亭又名《兰亭序》、《兰亭集序》 、《临河序》、 《禊序》和《禊贴》行书。

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晋朝顶级军政高官,在第一大都市会稽(绍兴)举行兰亭盛会,商议国家大事,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作品原文永和⑴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修禊(xì)⑷事也。

群贤⑸毕至⑹,少(shào)长(zhǎng)⑺咸⑻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⑼,茂林修竹⑽,又有清流激湍(t 会稽绍兴uān)⑾,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⒂,一觞一咏⒃,亦足以畅叙幽情⒄。

是日也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

虽趣(qǔ)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xì)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 神龙本兰亭集序[1]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

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新课本,虽趣(四声)舍万殊的“趣”字读qǔ编辑本段作品注释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

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41位国家顶级军政明星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

暮,晚。

3、会[huì]于会[kuài] 稽:会:集会。

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4、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诸多贤士能人。

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

贤:形容词做 会稽兰亭名词。

6、毕至:全到。

毕:全、都。

7、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修:长,引申为高。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

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流:使动用法。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

列坐,排列而坐。

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

盛, 怀禅微刻《兰亭集序》[2]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和畅:缓和。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使…奔驰(使动用法)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夫,引起下文的助词。

相与,相处、相交往。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悟言:坦诚交谈。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亦通。

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因,依、随着。

寄,寄托。

所托,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无拘束。

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

趣,通“趋”,趋向,取向。

舍,舍弃。

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然:……的样子32、(曾)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曾:竟然。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迁: 兰亭集序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

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以,因。

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

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德充符》。

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

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

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固,本来、当然。

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

虚诞,虚妄荒诞的话。

殇,未成年死去的人。

妄作,妄造、胡说。

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

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作品译文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仪式。

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产生。

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

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

”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

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

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聚会的人,抄录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聚会的诗文。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一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一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

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

“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1]》。

编辑本段整体分析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

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1]》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

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

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3]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1]》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编辑本段作品简介《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兰亭集序[1]》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

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

《兰亭集序[1]》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

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

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

《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

“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

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1]》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

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1]》传给弟子辩才。

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

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1]》后,如获至宝。

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

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

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1]》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1]》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编辑本段内容概要本文是一篇书序。

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编辑本段文章赏析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

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

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 王羲之像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会(kuài)稽(jì)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所写的字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1]》等。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1]》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格清新,不尚辞藻而多情致,出自王羲之的成语有“白鹅换书”,“东床快婿”。

晋代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

编辑本段作品思想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本段共六句。

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

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

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

快哉

乐哉

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

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

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

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

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

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

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

快哉

乐哉

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

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编辑本段作品情感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作结。

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内容太长,无法提交,只好删减【若有疑问,欢迎再提 ————晨星为你解答】

上巳节的高中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