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地把断章取义的名人名言写出来
前面一句话是真的,但那所谓“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是假的,是另一个外国人加的,不是爱迪生自己写的关于“爱迪生名言遭篡改”的调查补充 作者:风雨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新语丝上有一位“飞蠓”网友,最近接连发表了 两篇贴子,《“断章取义”与“画蛇添足”》(XYS20071213),《“爱迪生名 言遭篡改”真相继续调查》(XYS20071226)。
所要调查的是一桩小小的网络公 案——爱迪生名言遭篡改。
飞蠓已经查清楚了,所谓“中国教材为什么要篡改爱迪生的名言”的指控, 起源于2005年7月18日搜狐教育频道上的一篇未署名的文章,其中关键的一段说 —— 首先,我要严重抗义教育部屡次篡改爱迪生的那句关于“天才”的名言—— 我们都以为是“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当然,这句话本身并没 有被偷梁换柱,但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 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大家可以看到,没有后面的这句话, 全句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
爱迪生当然是个天才,他也是相信天才的(他曾经多 次把福特叫做“天才”); 他对天才持一种“有条件的承认”的态度,即天才 是最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
爱迪生承认努力,但他归根结底更重视灵感。
而中国的教材上从来只有这第一 句,这等于全面否定灵感的意义。
这篇文章在网上流传一时, 有人信以为真. 但身居国内的飞蠓对此下了很多 功夫作调查, 而且已经基本查清楚了, 下面两篇网页可能是以讹传讹的原始出处: 不幸的是, 前一个链接已经失效. 后面那个链接的开始是这样的: Thomas Edison said “Genius is one per 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Without the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 all the perspiration in the world is only a bucket of sweat. So where do writers find that all-important inspiration? An informal poll revealed the following sources:……(下略) 也就是说, 搜狐的那篇文章中的指控纯属移花接木, 无中生有. 先把别 人的话安在爱迪生身上,然后指控中国教材篡改名人名言。
(当然,不排除这位 佚名作者误读了别人的文章,或者也是被其他传闻所误导。
) 飞蠓的功课已经做得很好了. 但从贴子上看, 飞蠓对所找到的线索好像还有 一点疑问. 这里我帮一把, 提供两点证实, 其 一:Without the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 all the perspiration in the world is only a bucket of sweat.这段话, 确实是美 国的当代女作家Cindi Myers说的话,而不是爱迪生说的. 除了以上网页, 还可 以在Dharma Moments(Danai Chanchaochai, 2006, ISBN: 1857883853) 一书 的前言中得到旁证: Yes, we do need to work at it sometimes when we’re looking for answers, but as writer Cindi Myers stylishly points out, “Without the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 all the perspiration in the world is only a bucket of sweat.” (Prapai Kraisornkovit, p.17) 其次, Cindi Myers的笔名是Cynthia Sterling. 所以,飞蠓找到的两个链接, 其实都是指向同一人名Sterling. 下面这段简介来自于Cindi Myers个人网站: Cindi sold her first novel in 1997. Writing as Cynthia Sterling, she wrote seven historical romances for Berkley and Kensington before turning to contemporary fiction. In 2006 her twenty-fifth book will be published. 也就是说,被佚名作者当作“爱迪生名言“的后半部分,确实应该归属于 Cindi Myers。
至此,爱迪生名言遭篡改这段公案, 应该可以休矣了吧!
临兵斗者皆烈阵在前梵文写法
这是咱国道家的玩意,正确的念法应该是:临兵斗者皆数组前行,后东密(尤其是日本动画里,好像很多忍者都喜好念这个),估计是传抄错误,成了“皆阵列在前”了。
所以这玩意应该没有梵文的,更不要说什么前梵文了,除非世界上仅存的哪几个懂古梵文的老专家们愿意为你研究研究。
呵呵。
这句话的出处,就是陶弘景的《抱朴子》篇,有兴趣的话可以学学,弘扬祖国文化嘛。
非是菩提老弟,你没见过我帮你见:九字源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卷篇登涉篇,云:「祝曰:「临兵斗者, 皆数组前行,常当视之,无所不辟」。
意思是说,常念这九个字,就可以辟除一切邪恶。
东密受到我国道教的影响(使用护咒法),可是在抄录这九个字时 ,把「数组前行」误抄成「数组在前」或「阵裂在前」,而沿用至今。
梵文是写在贝叶上的,所谓贝叶真经,就是这个意思。
那时的印度还没有纸张供人们书写。
印度现在还开有梵文课,只是与古时的梵文有很大差出。
就像咱们现在的简化字与象形文字的差别差不多。
以讹传讹,我是没哪个胆子的,妄自揣测是我找了资料复制的。
拔舌地狱,想想就害怕,怎么敢以身犯险啊
为何演讲时多用哲理名言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是一整句话,不能分开看的。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被普遍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
连海外真心尊崇孔子者也觉得难予讳言,无可奈何地说:“孔夫子就这句话说错了”。
这里的前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几乎成了传统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的一句至理名言。
而后一句话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仔细琢磨,这两句话本来是一个句号,是一句完整的话,为什么偏偏会被后人断章取义,后一半被人省略,而前一半变成了名人名言呢
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的疏忽或者说遗忘。
话叫什么言例:精练著名的话叫格言 表示吉祥的话叫
表示吉祥叫吉,应允别人的诺言 诚恳劝告的话叫忠言 宣誓所说的话叫誓言 临走写下的话叫留言 不满抱怨的话叫怨言 生前留下的话叫遗言规谏劝戒的话叫箴言欺骗别人的话叫谎言巴结谄媚的碎语叫谗言。
背后中伤人的碎语叫奸言。
以讹传讹的话叫谬言
关于不要道听途说的了解一个人的名言有哪些
李时珍的故事1、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
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
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
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
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
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2、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
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
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
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
”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
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
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3、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
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
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
”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据现代药理分析,曼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曼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4、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
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
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
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
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
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5、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
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中国伟大的医学家。
当时,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
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
」他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说:「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
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
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
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6、1518年,李言闻的第二个儿子李时珍出世了。
当时,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瘦弱的男孩,日后会成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在李家后院,种着好多药草,都是喜欢研究药学的李言闻采来的。
李时珍从蹒跚学步之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喜欢看这些花草发芽、开花、结果;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草药的性能日渐了解,越发如痴如醉,整日消磨在庭园之中。
当时,医生被豪绅贵族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十分卑微。
李言闻对所受歧视刻骨铭心,自然不愿让聪慧的小儿子重蹈覆辙,而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时珍身上。
李时珍虽酷爱医学,但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厚望,只好把心思暂放在那枯燥乏味的八股文章上。
他聪明颖悟,才智过人,14岁便考中了秀才。
李言闻乐得心花怒放,以为这下儿子升腾有望了。
谁知事与愿违,从 17岁起,李时珍接连3次乡试都名落孙山。
严峻的现实,教育了李言闻,使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强扭的瓜儿不甜啊。
从此,李时珍放弃了功名,一心一意当起了郎中。
还在李时珍少年时代,李言闻就常把两个儿子带到自己充当诊所的道士庙“玄妙观”中,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一下药方。
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
中的等篇,他都背诵如流。
一天,李言闻应病家之邀,带着长子出诊去了,玄妙观中只剩下时珍一人。
这时,来了两位病人,一个是火眼肿痛,一个是暴泄不止。
李时珍思索了半晌,说道:“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要不,我先给你们开个方子,试试看能不能治好。
不行的话再找我父亲。
”那泻肚子的病人难受极了,迫不及待地说:“好,好,郎中的公子开方子还能有错
”另一个病人也捂着红肿的双眼,连连催促时珍开方。
李时珍便果断地开方取药,打发病人走了。
李言闻回到家中,发现了小儿子开的药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忙问:“这是你开的
”时珍小声回答:“是的,不知道对不对
”然后,把病人是什么症状,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这些药有什么性能等等,一股脑儿说了一遍,讲得头头是道。
李言闻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这才知道,儿子不仅读了不少医书,还能在治病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症下药,确实是块当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觉又惊又喜。
这时,做兄长的果珍在旁边听着弟弟大谈药性,十分羡慕,暗自下决心定要干件漂亮事,让父亲看看谁的医道高明。
事有凑巧,没过几天,又有两个眼痛和痢疾病人前来就诊,而那天正好只有果珍一人在诊所。
他一见这两人和弟弟说起过的那两人病情-样,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处理。
不料,第二天一早,这两个病人就找上门来,说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闻看看是怎么回事。
果珍在一旁不敢隐瞒,只好如实相告。
李言闻一听就连呼“错矣”。
果珍还不服气:“同样的病,同样的药,为什么弟弟对,我偏错了
”李言闻答道:“有的病症看上去差不多,实质却不一样。
”接着,把为什么那天时珍要以艾草为主药,而今儿这两个病人却应该以黄连为主药的道理讲了一遍,把个果珍说得心服口服。
李言闻总是这样,从医理和病情两方面给孩子们灌输全面的医学知识,使两个儿子都大得裨益。
7、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
滔滔洪水如猛兽般冲决了江堤,蕲河两岸的千顷良田顿时化作一片汪洋。
乡亲们流离失所,到处是一片哭声。
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病魔无情地吞噬着无辜的生命。
李时珍目睹惨景,心如刀绞,和父兄一道,没日没夜地救护着病人,不知把多少濒临死亡的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
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叫道:“李大夫,你给评评理
我爹吃了这家伙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
我去找他算账,他硬说药方没错。
我们信得过你,你给看看。
”说着把给父亲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喏,这就是药渣。
” 李时珍抓起药渣,一一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自言自语道:“这是虎掌啊
”那江湖郎中一听“虎掌”,慌忙分辩说:“我绝对没开过这味药
”“那肯定是药铺弄错了
”年轻人说着,就要往门外冲。
李时珍忙拉住他,说道:“别去了,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
就以的记载来说,就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对,我开的是漏蓝子
”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
“是啊,药铺有医书为据,打官司也没用。
”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
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
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
这一桩桩、一件件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
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
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烛光摇曳。
李时珍和父亲在灯下倾心而谈。
听了儿子的一番宏论,李言闻语重心长地说:“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错,可是难啊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何况,关于本草的书,相当浩繁,你虽然读了一些,可研究得还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修书的要求。
还是先在读书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说是不是
”父亲的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时珍的心。
在以后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中,熟读了《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8、1551 年,明宗室武昌楚王闻知李时珍医术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礼仪和医务。
李时珍本不愿与皇亲国戚交往,但考虑到楚王也许会帮忙,使朝廷答应重修本草,于是就打点行装进了王府。
不久,便因治愈楚王世子的暴厥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难杂症而名扬朝廷,被举荐担任了太医院的医官。
这太医院,是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院中拥有大量外界罕见的珍贵医书资料和药物标本。
李时珍在这里大开眼界,一头扎进书堆,夜以继日地研读、摘抄和描绘药物图形,努力吸取着前人提供的医学精髓。
与此同时,他多次向院方提出编写新本草的建议。
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无端的讥讽挖苦与打击中伤。
李时珍很快便明白,这里绝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
一年后,他毅然告病还乡。
1552年,35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
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
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
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
李时珍责无旁贷地挑起这副重担,并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
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
但他从药贩子那儿买来的“白花蛇”,有时是另一种蛇冒充的,跟书上描述的大相径庭。
那么,真正的白花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从此,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
除湖广外,先后到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
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狩猎的、采矿的,无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不曾有过的丰富药物知识。
9、一次,李时珍路过河南境内的一处驿站,见几个车把式正在把一些粉红色的草花放在锅中煎煮。
他凑近去看了看,见不过是南方随处可见的旋花,却不知这些车夫煮它有何用
便向他们开口讨教,一个车把式答道:“我们这些人常年在外,风里来雨里去,盘骨多半都落下了伤痛。
喝点旋花汤,能治盘骨病呢。
”李时珍用心把这种药草的形状、药性等记了下来,并把它写进书中。
还有一次,李时珍带着弟子庞宪来到武当山。
这武当山,风光绮丽,草木繁茂,古树参天,野花似海,是天然的药物宝库。
师徒二人仿佛探宝者发现了钻石矿,一下子被这些花草迷住了。
九仙子、朱砂根、千年艾、隔山消??这些名贵药物一一被他们采集下来,制成标本。
这天,庞宪劈藤开路,仔细寻觅。
突然,他眼睛一亮:曼陀罗花
这是华佗配制麻沸散的名药
李时珍显然也非常兴奋,指点着花儿对庞宪说:“可惜,麻沸散早已失传了。
这种花有毒,究竟如何配药,还得重新试验呢。
”以后,为弄清曼陀罗花的毒性取得可靠验方,李时珍又冒着生命危险,亲口尝试,证实了它的麻醉作用,并把它同火麻子花配合,制成了手术用的麻醉剂。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
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
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
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
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
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李时珍深切地感到,这广阔的田野上,处处都是知识的天地,日日都会有新的收获。
就这样,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在医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1578年,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终于脱稿了。
遗憾的是,李时珍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终身为之呕心沥血的这部巨著印行。
1593 年初秋,这位76 岁高龄的老人告别人世时,《本草纲目》还在南京由书商胡承龙等人主持刻版,直到3年后才印出书籍。
这部旷世名著有190多万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李时珍的心血。
书中编入药物1892 种,其中新增药品374 种,并附有药方11000 余个,插图 1100余幅。
其规模之大,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
它综合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
它那极为系统而严谨的编排体例、大胆纠正前人漏误的确凿证据以及继承中有发扬的科学态度,都令人赞叹不已。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从 17世纪初开始,《本草纲目》就在医药学界不胫而走,辗转传往世界各地,先后被译成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几种文字,被公认为“东方医学的巨典”。
19世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评价《本草纲目》,说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的一生,成果卓著,功绩彪炳,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如今,蕲州雨湖南岸的李时珍墓前,有一座用花岗石砌成的墓门,横梁上镌刻着“科学之光”四个大字,这便是华夏子孙对他的最高赞誉。
10、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原序中自述,读古书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增删考证而著作成功的。
当《纲目》书著作将成,要贡献朝廷之时,李时珍已经七十六岁了,也自己预见了将死时期,果然很快地“遽卒”。
李时珍在未逝前,写了一个上书表遗给其子建元,命他送与皇帝。
没多久,神宗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命令中外贡献四方文籍,建元将父亲遗表及本书《纲目》献予。
天子嘉许,朝廷命礼部誉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
本草之学从这以后才算是集大成了。
李时珍遗书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说:历代,经久远年代后,许多的药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难以辨识的,有些分类不对的,有些药物有毒却和那些无毒的药形态相似,增加采药困难,这都影响治病的效果。
还有些历代发现的新药,以前的书中还未记载,于是增补、订正了许多药物。
旧籍记载的一千五百多种,在《本草纲目》书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种。
分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
根据药物的“正名”为纲,而“附释”的则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误,详细的将其出产地、药物的气味、主治都记载于书中。
著作本书的参考书籍非常多,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只要有攸关者,都收掇在书中。
虽然称之为医书,实际是将万物以及药物的理讲明了。
希望皇帝能“特诏儒臣补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书便能成为指导医生们使用的很好的参考典籍。
李时珍晚年之时,自号“濒湖山人”,著作有《所馆诗》、《医案》、《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
因为他的儿子建中当官,所以他被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不只是一位好的医生和本草家,他还是一位修神仙之术的修炼人,每晚都打坐炼功,以神仙自命。
观顾景星《李时珍传》即知:“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
” 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有一段评述张紫阳八脉经的记载:“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谬也。
”正说明了修仙家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和医生所认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观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为精通医学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视“奇经八脉”之秘要。
所以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医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经八脉” 。
他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
”“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科学遗产。
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药物知识,大部分载入历代的本草书籍中。
由于本草学中对一些药物的来源、性质、鉴别、制法及配方的叙述,涉及广泛的化学知识,因而本草学成了中国古代及中古时代化学的一个丰富内容和源泉,是我国化学史中辉煌成就的一个侧面。
对本草学做出伟大贡献的是卓越的药物学家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