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描写印象主义的句子

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住要特点是什么?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发展状况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

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

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

以H.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

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P.毕加索、G.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

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中。

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

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

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

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社团崛起。

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

如果说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

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

蒙克: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

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U.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为(1913)。

相应的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20世纪初的俄国也相当活跃。

除了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产生的一些社团外,俄国的构成主义对现代艺术探讨如何表现工业美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最早于1910年前后产生。

首先从事抽象主义艺术创造的是参与德国青骑士社活动的俄国画家W.康定斯基。

他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参照音乐的表现语言,用绘画来传达观念和情绪。

他的著作(1912)、(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

作为实践家,他主要从事抒情抽象绘画的创造,但同时也在几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

俄国的画家K.C.马列维奇于1913年左右创建的至上主义,属于几何抽象的范畴。

至上主义在平面构成上的努力,在探讨艺术的虚、空、无方面的尝试,应该说是有意义的。

真正奠定几何抽象主义理论基础和在艺术实践上有突出贡献的是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创建的风格派(或称新造型主义)。

在整个20世纪,抽象主义基本上遵循着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两个方面发展,只是在各个阶段有所变化而已。

康定斯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达达主义社团,影响波及欧美各国。

在法国、德国都有达达美术社团。

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反对传统,同时也反对艺术,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

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

在平面的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

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

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

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

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

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

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

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

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

波伊斯:《向兔子解释图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

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

杜尚:《干燥的便盆》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

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

当然,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西方美术史论家们的论说很不一致。

首先在建筑中使用的后现代主义,当然是一个相对的、模糊的、充满着争论的概念。

严格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不能与现代主义截然分开的。

后现代主义加以弘扬的许多方法与原则,在现代主义的美术中已经尝试过、试验过,只是在后工业社会里把个别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极端的发展和夸张。

后现代主义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是现代主义的反拨。

然而,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当代西方的美术家们。

新表现主义、新超现实主义、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兴起,多少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艺术中的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人性与共性、风格特征的加强与消失、人性与机械性、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艺术的审美与反审美,永远是使艺术家困惑并驱使他们去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的状况,尤其在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这种状况更是常见。

观念艺术及其他后现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惊世骇俗,就是因为它们不仅和传统艺术背道而驰,而且在向现代主义挑战。

但是,历史本身似乎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艺术的本身进程犹如社会本身的进程一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举的种种两极之间寻求平衡。

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

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艺术才不断向前发展。

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曲折,整个趋势则是向前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的一个有力补充。

或者说现代主义是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体系,它有别于现实主义,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节奏相吻合。

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力量。

雷斯:《法国式的场景》特征 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

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

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

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

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

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对现代主义美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

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们对待现代科学和机械文明的心理和态度是复杂的。

在有些艺术家的实践(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中,试图反映社会的这一深刻变革,而在大多数美术家的作品中,对工业文明采取回避和超然的态度。

他们对工业社会人性的贬值、机械的升值表示不满。

但这丝毫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美术的主流与工业社会的进程相反。

事实上,工业、科技文明剧烈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变化。

现代主义艺术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

尼采的学说,不仅对德国的表现主义运动起过推动作用,也对整个现代主义的文艺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尤其是他否定权威,主张发挥以人的意志、本能为基础的创造力,蔑视中产阶级的文明和虚伪道德,对无意识和本能的推崇,对世界前途的悲观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他的“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导下,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流派的美术家们用多种手法挖掘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其后果是一方面开拓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使艺术语言趋向荒诞和怪异。

自然不少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

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

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

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

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

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

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

上述人类历史上的美术遗产均为现代主义美术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养料。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远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

对于现代主义美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视现代主义为洪水猛兽、拒之于门外,不让人们接触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

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与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国文艺提供的可用来参考、借鉴的丰富资料不无关系。

印象主义的影响

印象主义:克洛德-莫奈《印象:日出》莫奈(1840-1926)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领导者和坚定不移的鼓吹者。

1874年莫奈展出《印象:日出》之后,批评家以“印象主义者的展览会”为题在 报上评论这一运动,因而得名。

1888年批评家费-费涅翁写道:“印象主义这个词是 为他而创造的,这个术语对他来说比对任何人都更合适。

”莫奈5岁时全家迁居到勒阿弗尔附近的圣阿德雷斯。

15岁时从当地一艺术家学 画。

其艺术生涯是从与E-布丹结识 开始的,从那时起开始在室外作画。

1859-1860 年初次访问巴黎,巴比松画家杜比尼和特瓦容给他很深影响。

187 2年前后对日本版 画产生兴趣,它的装饰性和平面性对现代法国绘画影响极大。

1865-1870年是莫奈创作的早期。

在这之前他己开始用印象主义特有的碎笔触作 画,如《野餐》(1865 -1866)和《圣阿德列斯的阳台》。

莫奈的创作目的主要是探 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 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 西。

他把对象当作平面的色彩图案来画,而不注意其重量和体积。

1868年与雷诺阿、 布日瓦尔一起 创作了头一批印象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是用强烈的碎笔触描绘的室 外光、运动和瞬间感觉。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

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

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

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

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已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

这种具有叛逆性的绘画,引起了官方的反对。

因为这幅《印象·日出》,在当时的画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印象画派”由此而来。

莫奈曾经打趣地讲述了整个创作过程:“为了这次展览,我送去了一件作品,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我从窗口望出去,太阳隐在薄雾当中,船的桅杆指向天空……他们问我该用什么画名时,我随口说:就写‘印象’吧

没想到这个名称,却为我们开了一个这么大的玩笑。

”当19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画家举办展览时,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诽谤和奚落。

有的评论家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

”更有人按这幅画的标题,讽喻一莫奈为首的青年艺术家们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个画派的桂冠。

印象派解放了色,莫奈是一个善于运用色的大师,不既如此,他还是一个善于运用光的大师.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物体的颜色是和光分不开的,是由物体对光,特别是太阳光的吸收和反射决定的.太阳光线的影响是动态的.一天不同时分,一年不同季节,太阳的光线千变万化,同一个对象也就有了千变万化.早晨的阳光经过晨雾的过滤,变成了橙红色.而在阳光没有照及的地方,处于阴影中的物体,则是它的互补色--蓝色.这种处理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在经典的画法里,迎光处都画成白色亮色,阴影都画成黑色暗色,莫奈的高明果然不同凡响.冷色和暖色的对比,明色和暗色的交融,都来自清晨阳光的作用.如果太阳升起的高度不同,如果日出的季节不同,如果当时的气候不同,太阳的颜色,物体的颜色,水中倒影的颜色,也就完全不同了.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象莫奈那样自觉地运用这样的原理,针对同一主题,专门描绘不同季节,不同光线和不同天气状态下的色彩变化,这类作品被称之连作.他画干草垛,画白杨树,画卢昂大教堂,画泰晤士河畔眺望伦敦,每个主题都要画几幅,十几幅,甚至几十幅.他会在同一地点支上几幅画架,每天在依次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画架上作画,周而复始,来捕捉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下的不同色彩.后印象主义: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保罗·高更生于巴黎,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伊瓦。

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

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的天地。

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响开始作画,还受到象征主义,日本版画以及而听文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

后来因事不得不离开这个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主见,保留着尊贵高傲之气。

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高更为什么要到布列塔尼、巴拿马和马提尼克去呢

因为他要到自己认为具有古风的地方去寻找一种不同于我们极端文明的环境和气氛,他在那里找到了天堂一般的环境。

明晰的线条、硕大的体积感、生硬的对比色彩,从此他与印象派决裂(1887年),当他回到法国时就谴责莫奈和毕沙罗特有的自然主义幻觉,提出艺术表现的“综合”。

简化了的巨大形状,均匀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的抽象化,超脱自然,这就是高更所发现和创立的艺术。

但是他的这种幻想和艺术在自己的国家处处走投无路,于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卖了30幅作品得到一笔收入,于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岛,历经幸福与磨难,画了不少画后又回到法国。

在1893年11月举办了他的《塔希提人》(Tahiti)画展,结果是彻底失败,在物质上收入是零。

而他那新颖、神秘、野蛮的绘画,迎得了一些崇拜者。

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岛。

这样,便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传说。

病魔和家庭丧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杀,得救后画了一幅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尔后又移居马克萨斯群岛法都——伊瓦,于1903年5月8日辞世。

高更把塔希提岛那未经开发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土地看作是人类的乐园,当他面对着塔希提岛上那些未失去原始面貌的大自然风光,面对那些肤色黝黑,体格健壮,显示着原始人的野性美,心地善良,面孔笃诚,因思想简单淳朴而格外虔敬的土蓍人时,他为此激动不已,认为这正是他所追寻的乐土。

为此,他画了一批如梦如诗,带点儿神秘意味的画作。

此画作于1897年。

是高更以最大热情完成的一幅宏伟的作品。

这段时期的画家贫病交近,心情沮丧,极端愤世疾谷,便决定自杀,他曾喝下毒药却未遂。

就是在这种逆境中,高更以巨大的创作热情画了此画。

他说他画此画时像作一场梦,当梦醒了时,他才对着完成了他的作品,道出了贯穿始终的构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住哪里去?这就是此画的主题。

此画的右边有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中间有一个采摘水果的青年,左边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

这一连串的形象,意示着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

虽然其形象,色彩和构图看上去象是神话或传说,那富有的异国的渺远,静悄悄和神秘的意境再加上这样一个标题,使人感到更加神秘。

其实,画家在此只是表现那些土著人一种偶然的臆想。

此画可以说是高更多年来对塔希提岛的印象的综述是他献给自己的墓志铭。

高更创作的《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是一幅大型油画。

据他自己说,这是他以最大热情完成的哲理性作品。

因为在此以前,他在贫病交迫中心情十分沮丧。

他无法摆脱贫困,不得不求助于罪恶的巴黎对他的艺术的肯定,他为此而愤世嫉俗,决定自杀。

他曾跑到深山里吃下毒药,企图死后以自己的尸体饲兽,以求彻底的解脱,但被人发现救起。

尔后,他又突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

他说:我打算在我死前画一幅宏伟的作品,我空前狂热,日以继夜地工作了一个月。

他想把自己梦幻中的一切画成一幅画。

当他梦醒时,他觉得面对画幅看到了他所要画的整个构思:“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这句话就成了这幅画的标题。

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有哪些

印象派(英语:impressionism),是1860年代法国展开的运动、画风象派的命名源自於莫奈於1874年的画作《印象·》,遭到学院派的攻击,并被评论家路易斯·勒罗伊(louisleroy)挖苦是「印象派」。

印象派画作常见的特色是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并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为描绘对象。

著名的艺术家有克劳德·莫内、马奈、窦加、雷诺瓦等,其中塞尚后开创了后印象派。

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印象派后,很快的便出现了印象乐派、印象文学派等其他领域的类似派别。

特色: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绘画技巧方面,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印象派著重於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为永恒,并将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

印象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画风,影响后来的现代艺术非常深远。

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写,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野外作画,因此又称为外光派。

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公式。

艺术家将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和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忽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代表画家:雷诺瓦,《煎饼磨坊的舞会》,1876以下是致力推展印象派的画家:克劳德·莫奈爱杜尔·马奈艾德嘉·窦加奥古斯特·雷诺瓦卡米耶·毕沙罗玛丽·卡萨特亚弗雷德·薛斯利居斯塔夫·卡玉伯特--图片:《日出·印象》展出后,受到社会的公开攻击。

那位以“印象”来讽刺这幅画的《喧噪》周刊的记者路易·勒鲁瓦,本来是以此指责莫奈“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可是这个名称从此竟彪炳画史,变成了极富号召力的光辉符号。

在“印象主义”一词中,贬义内涵已消失殆尽,尽管当时展厅上的70幅画连一半也没有卖出去。

描写印象主义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