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人生必读古文名言名句

文言文名言名句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离骚》)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12.满招损,谦受益。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战国策·楚策》)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两》)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33.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36.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于下》)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48.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苟子·劝学))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

(《苟子·劝学》)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吕氏春秋·尽数))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下》)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记》)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记》)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记》)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班固《汉书》)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

(班固《汉书·东方朔传》)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7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7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范晔《后汉书·班超传))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

(范晔《后汉书》)78.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

(曹操《龟虽寿》)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西晋·陈寿《三国志))82.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陈寿(三国志·吴书))83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8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8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8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杂诗》)8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8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9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9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9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新五代史·晋书》)9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9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9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9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膝王阁序〉)9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98.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9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10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10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10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10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10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l0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人京使〉)l0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李频《渡汉江))10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l0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1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1ll.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1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1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1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1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1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1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1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11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1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弟舍》)12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1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12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12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12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12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12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12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13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131.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韩愈《调张籍》)132.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

(唐·李贺《致酒行》)13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134.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李贺《南园》)1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3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13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13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13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14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14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14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14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14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4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14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村绝句》)14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14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

(唐·李商隐《无题》)14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15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15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152.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

(唐·李商隐〈晚情〉)153.风暧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鹤《春宫怨》)15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15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156.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苦吟〉)157.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韬玉〈贫女》)15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僧云览诗中之句)159.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160.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唐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161.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16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16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164.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记谢法曹歌〉) 16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l6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16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16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16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17o.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17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7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试《后赤壁赋》)17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宋·苏试《水调歌头》)17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17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17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177.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17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17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18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8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18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18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宋·陆游〈文章〉)18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18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18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8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18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18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姜夔《扬州慢))19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19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192.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19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19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19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19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19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梅尧臣《雪梅》)19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199.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20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洪林《西湖》)201.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元·关汉卿《窦娥冤》)202.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20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日记故事》)204.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元·李开先《宝剑记》)205.花落水流红,用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元·王实甫〈西厢记〉)20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争报恩》)20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琵琶记》)208.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元·白朴《喜来春》)20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题墨梅》)210.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元·李寿卿〈伍员吹萧〉)211.养军千日,用军一时。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21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明·汤显祖〈牡丹亭》)21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21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对联)21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216.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217.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218.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21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220.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221.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事林广记》)222.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增广昔时贤文》)223.情随境变,字逐情生。

(明·袁宏道《叙小修诗》)22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225.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明·戚继光(马上作))226.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

(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22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228.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

(施耐庵《水浒传》)229.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施耐庵《水浒传》)23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施耐庵《水浒传》)231.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吴承恩(西游记))232.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吴承恩(西游记))23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吴承恩(西游记))234.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

(蒲松龄《聊斋志异》)23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236.隔靴搔痒赞何益,人木三分骂亦精。

(清郑板桥对联)237.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红楼梦》)238.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红楼梦))23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日知录》)240.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清·袁枚(品画))2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24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24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24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瑾(对酒))245.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

(清·秋瑾(黄海舟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24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247.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清魏子安(花月痕))248.鲁迅名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249.毛泽东诗词名句:红军不伯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为女民兵题照》)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七律·到韶山》)。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送瘟神》)

适合六年级的名人名言

1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

——雷锋2、卓越的人优点是:在不利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贝多芬3、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罗曼.罗兰4、希望与忧虑是分不开的,从来没有无希望的忧虑,也没有无忧虑的希望。

——拉罗什夫科5、想升高,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必须作鹰,或者作爬行动物。

——巴尔扎克6、延搁的希望,会使人心烦;希望之实现,会使生命充实。

——佚名7、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

——卢梭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

——亚伯拉罕.林肯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

——美华纳10、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

——普列姆昌德11、希望是人生的乳母。

——科策布12、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

——培根13、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查尔斯.史考伯14、以勇敢的胸膛面对逆境。

——贺拉斯15、勇敢来自于斗争,勇敢在同困难顽强奋斗中渐形成。

我们青年人的座右铭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克服艰难险阻……——奥斯特洛夫斯基16、顺境中不无隐忧和烦恼,逆境中不无慰藉和希望。

——培根17、所谓高质量人生,其实就是平衡不断遭到破坏和重建。

——赵鑫珊18、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19、只要一息尚存,一个人就不应当放弃希望。

——佚名20、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宋庆龄21、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

——塞涅卡22、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看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培根23、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

——拜伦24、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与长短,而在与内容。

——塞涅卡25、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米歇潘26、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

——牛顿27、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28、顺境时显现恶习,逆境时凸现美德。

29、生命力同人性一样普通;但是,生命力也和人性一样有时是相当于天才的……——肖伯纳30、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

——休谟31、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游32、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

——卡耐基33、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拉罗什福科34、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

——达.芬奇35、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塞内加36、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吕凯特37、人生就是学校。

在那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

——海贝尔38、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

——卢梭39、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拉罗什夫科40、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

——莎士比亚41、人在逆境里比在顺境里更能坚持不屈。

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保全身心。

——雨果42、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奥维德43、如果工作对于人类不是人生强索的代价,而是目的,人类将是多么幸福。

——罗丹44、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郭小川45、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

——但丁46、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培根4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48、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49、莫扎特从不为永恒作曲,但是正因为这个理由,所以他的许多作品均是永恒的。

——爱因斯坦50、那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

——莎士比亚51、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徐玮52、怯懦是你最大的敌人,勇敢则是你最好的朋友。

——莱昂纳德.弗这个网站里面都有: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越多越好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

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

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

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

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九)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 (一0)程门立雪《宋史》【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 (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

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

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一八)颜回好学《史记》【原文】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一九)邴原泣学《初潭集》【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

”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

”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

”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十)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

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

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二一)推敲《诗话总龟》【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 的姿势。

(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二)勤训《恒斋文集》【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

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

”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二三)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二四)陶侃惜谷《晋书》【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

”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

”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

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初一上册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有哪些

“的意义:1、名字,名称。

如:其鲲。

(它的名字叫鲲。

2、命名,取名。

如:名余曰正则兮。

(给我取名叫正则。

)3、称名。

如: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

(皇帝〈朱元璋〉反 而喜欢他质朴直率,叫他为“老实罗”,而不称呼他名字。

)4、名义,名分。

如:慎器与名。

(慎重对待礼器和名分。

)5、名声,名望。

如: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6、有名的,著名的。

如:一生好入名山游。

又如:名城,名胜,名人,名家,名著,名角等等。

7、说明,说出。

如:莫可名其状。

(不能说出它的样子。

)“名”没有作品的意思。

文言文历史怎样说

文言文的历史自从商朝产生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刻写甲骨卜辞以来,可以说就开始了文言文的历史.我们知道文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从古至今汉字的形音义都在变化.虽然我们不知道某个字在古代怎样读,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根据字形来识别它的意义,这正是表意文字的特点.所以在不同地方使用不同方言的人,都能根据字形理解语句的意思.有人据此认为汉字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绵延不息,传承至今,可以说汉字功不可没.根据古代汉语发展史,结合古代文学史,在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散文,二是辞赋,三是诗歌,四是古白话.下面按朝代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分别叙述.(1)先秦时期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包括春秋末年战国初年语录体的《论语》《墨子》;战国中期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的《孟子》《庄子》;战国后期专题论文的《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另外还有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诸子散文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属于论说文的范畴.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诸子简介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带着与统治者在政治、哲学上的巨大差距,转化、更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基础,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真正构建了古老中华的核心次序,铸造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铸就了中华民族之魂. 孟子先秦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墨子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山东滕州人,汉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提出“兼爱”“非攻”“ 节用节葬”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别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反对战争,提倡和平.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上有更多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韩非子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吕不韦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又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谷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新序》,西汉刘向撰.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仅存十卷.后经曾巩搜辑整理,仍厘为十卷.内《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二卷,《善谋》二卷.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颇有出入.作者尚编有《说苑》一书,性质与此类似.《新序》是历史故事类编,是刘向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尽管《新序》中的许多故事采自诸子史传,但就其材料取舍、思想内容来看,无疑体现了刘向本人的社会政治思想.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德治仁政思想、贤人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从善纳谏思想诸方面. 《新序》中的许多章节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特别是有了虚构的成分.这说明,《新序》已经具备了小说的某些因素.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包括,春秋末到战国初期的《左传》和《国语》,战国中后期的《战国策》.《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以《春秋》为纲,按鲁国国君承继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鲁国及其他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还记载了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日食、彗星、陨石和地震等多种珍贵资料.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又善于刻画人物,注重细节描写,重视记录行人辞令.古代使者的通称.《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人称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这部书的语言明快、简捷、幽默和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讥讽.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晏婴生年不详,卒于前55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全书共21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该书由西汉刘向考校最后定型.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左传》偏重于记事,而《国语》偏重于记言.《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国语》中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但《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描绘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认为《国语》是写《左传》的左丘明所写,后人多有异议.现在一般认为产生于战国初年,作者不详.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但因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总体上来说,由于《国语》以记言为主,虽然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色, 但文学成就比《左传》还是稍逊一筹.《战国策》《战国策》简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末年由刘向编订的.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2.诗歌《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六义”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在民间歌谣的形式上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楚辞的文体特点.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楚辞》中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和《招魂》等共23篇,是屈原的作品(此外,还有宋玉等人的作品),绝大多数是楚辞体的诗,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楚辞》的代表作.屈原的作品主要是以楚国的民间文学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从政遭遇而写出.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屈原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汉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新考古发现可能实际为龙阳,今湖南汉寿,注1)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初一语文常考文言文

(一)《童趣》一、 词语积累(一) 常规词语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鸟鸣.[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二)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三)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三、 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四、阅读探究 1. 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2. 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物外之趣. 3. 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 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 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 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8. 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①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五、 迁移运用 1. 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3. 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等.4. 阅读下列古诗,谈谈这首诗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儿童善于观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丰富的想像力.他们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体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了审美情趣.翻译: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二)《〈论语〉十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二)通假字、古今字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2. 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三)成语[不亦乐乎] 愿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三、阅读探究1. 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胸怀宽广,为人大度.2. 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3. 第三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4. 第四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5.第六则:(!)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6. 第六则、第七则:(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取长补短.(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 第八则:(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8. 第九则: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9. 第十则:(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四、总结迁移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 《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 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5.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孔子说:“看见贤人(品德高尚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三)《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一、词语积累[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二、文学常识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三、内容点击《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四、阅读探究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五、迁移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二)通假字[不]同“否”.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三、内容点击《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四、阅读探究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不讲信用,粗野无礼.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五、迁移拓展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如“王戎识李”.4.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一 王冕四岁作画; 二 曹植七岁作诗;三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四 司马光砸缸.翻译:《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父亲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求高考必背古诗及文言文

出自高考大纲,绝对可靠,因为我从事这方面工作。

高中14篇: 荀子、庄子、韩愈、杜牧、苏轼、、、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初中50篇:1.《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孟子《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3.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4.《左传·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7.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8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0.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 11.柳宗元《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í)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12.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

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噫(y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3.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a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o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tui)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4.周敦颐《爱莲说》、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有的版本为“甚”)爱牡丹。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④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⑦莲,花之君子者也。

⑧噫(yì)

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⑩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shì)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ài)。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

至舍(shè),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é)。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i),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shè)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bì)衣处(chǔ)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7.《诗经·关雎》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

窈窕淑女⑶,君子好(hǎo)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

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b>d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雎(jū) 鸠(jiū) 窈(yǎo) 窕(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wù) 寐(mèi) ?b>d(mào)18、《诗经·蒹葭》、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⑵,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⑶,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⑷。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⑹。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⑺。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⑼。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⑽。

19.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陶潜《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2.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3.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④落尽子规⑤啼,闻道龙标过五溪⑥。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⑦西。

25.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6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7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28.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9.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z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0.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②小雨润如酥③,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④一年春好处,绝胜⑤烟柳满皇都⑥。

3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2.《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ān)有余(yú)粮,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3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4.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5.《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6.《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7.《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38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39.相见欢(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0.、渔家傲 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1.浣溪沙北宋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①,去年天气旧亭台②。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③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④独徘徊。

42.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3.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 苏轼老夫聊①发少年狂②,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③,千骑④卷平冈⑤。

为报⑥倾城⑦随太守,亲射虎⑧,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⑨,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⑩

会挽雕弓如满月⑾,西北望,射天狼⑿。

[1]44.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5.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47.过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48.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9.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50.已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现在很多青少年不喜欢文言文,有的甚至说:“古人死了也就算了,但死了还在害人,留下那么多深奥难读的文言文,让我们去读。

”这样的话听来颇使人感到惊愕可悲,其实也毫不足怪。

为什么要读文言文,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问题。

因为绝大多数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好文言文,绝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同样不喜欢文言文,对文言缺少热情去研究深钻,跟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都有相当关系的。

尤其是中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学习起来就十分被动,或者仅仅是为应试而学习,动力少,投入少,方法未当,效果就不理想,就很难学好文言文了。

文言文是需要学习的,依鄙见有如下几个理由。

一是我国整个漫长的古代社会,一直到清朝覆灭,五四兴起,绝大多数的典籍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这里有无数的知识和智慧,数千年的文化就积淀在这里,是先民们无数智慧的结晶,是一座极为丰富的文化矿藏,有待后人去开采、学习和继承。

要继承古代文化遗产,首先要学习文言文,这是一把语言钥匙,有了它,才能读懂古代各方面的文化典籍,才能吸收、批判和继承本民族的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辽阔旖旎的世界。

读懂一种语言,也就敲开了一座知识大门,就有可能走进一个广阔幽深的知识世界,去领略其中优美的风光,去获取许许多多知识和智慧。

学习文言文与学习外语,在本质上说来是一样的。

外语需要去学习掌握,我们本民族的古代语言和文化为什么不去学习掌握呢

为何要如此轻此重彼,舍近就远呢?有的人马上要说,外语(主要是英语)是现代的,先进的,开放的,文言文是过去的,落后的,封闭的。

也有的人会说,不读外语可以通过翻译来学习外国的东西,文言文同样可以翻译成白话文,然后从中学到知识和知慧等等。

鄙见外国的东西如果不能直接阅读而借助于翻译是可以的,也是无奈的,而学习古代的东西最好是通过直接阅读文言文来获得,不宜间接去阅读,那样就会丧失很多东西,因为语言中很多美妙的东西和深邃的思想都无法从翻译中表达出来。

一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关系密切,学好古汉语,不仅能从中获取很多知识智慧,也必然促进现代汉语的学习和深造。

我们知道,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几乎没有二致,就词汇而言现代汉语中许许多多的词汇也都是从古代汉语中传承下来的,当然,这里有变异,有扬弃,有发展。

但无疑地,学习古汉语对现代汉语是大有帮助的,能使现代汉语学得更深入,更透彻,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有厚重的历史感。

如果仅仅局限于现代汉语的学习,那就无法做到了。

有的人或者要说,不学习文言文,不是也可以读书作文,可以把现代汉语学好吗

当然,也是可以的,但这种水平是有很大限度的,也即无法达到相当的深广度。

比如说,若是现代文中出现较多的古诗文,就会造成阅读理解和欣赏上的种种障碍,就难以欣赏名家名作,因为名家名作往往是打通古今,没有一定的古诗文造诣和古代文化知识,就难以阅读欣赏。

现在很多人难以阅读欣赏鲁迅的作品,除了时代隔阂,鲁迅作品思想深邃而外,语言文化上的阻隔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鲁迅先生博通古今,文中引证古人古事和古诗文很多,一部分语言词汇是文言词语,一部分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语言和行文格式,与现代汉语都拉开较大的距离,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和文化积淀,就难以读通欣赏。

他如周作人、郭沫若、冰心、梁实秋、钱钟书、张中行等现当代名家,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和文化积淀,要较好地赏读也都有困难。

而这些现当代名家们用浅近文言写就的文章、书信、日记及旧体诗等等,就更无法欣赏了。

再有就是像《红楼梦》、《水浒传》、《镜花缘》、《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等等明清时期用白话文写就的脍炙人口的经典或著名的长篇小说,现在青少年读得更少,有的甚至觉得都读不懂。

这除了时代久远外,很重要的也是因为这些作品的语言词汇与今天规范的白话文词汇有所不同,语法上有的也有所差异,而这些经典名作与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更有千丝万缕的血脉关联,而它们也是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一是文言文中,史传和哲学分量甚大,古典散文和诗歌同样数量极多,分量极大。

我们这个国度,实际上是散文的国度,诗歌的国度。

史传姑且置之,诸子百家中有很多哲理,很多名言警句,像《易经》、《论语》、《孟子》、《庄子》等,充满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珠玑灿然。

而孔孟庄周的儒道思想可以说是塑造了本民族的思想性格,成为我国文化的主流。

直到今日,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中都或多或少流动着他们的血液。

而散文和诗歌之中,精彩的诗文更是不胜枚举。

文言精品,只要翻开最常见的选本《古文观止》,先秦两汉不去说他,晋代以降,如《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滕王阁序》、《陋室铭》、《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秋声赋》、《前后赤壁赋》等等,可以说比比皆是,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人必读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而至今广为传诵的唐诗宋词,更是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学习先人留给我们大量充满人生哲理和生活感悟的诗词文章,对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对于现实的生活、工作、交际、学习等等,都有重要作用。

讲了许多,但有的青少年一定还是不以为然,会说,我们又不用文言文讲话作文,又不像数理化等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所以文言文是死的,是无用的。

这里就得说到一个实用问题。

实用有个体而言和整个社会而言。

就整个社会而言,像数理化英语等等为用极大。

但就个体而言,就因人而异,因职业而异。

比如数学,华罗庚教授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但就个体而言,数学,在一般的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只要会加减乘除就足够了,现在大家都用计算器,甚至连加减乘除不会也会生活得很好。

然而,就现在的初等教育,尤其是对高中生而言,数学的学习所花去的时间精力可以说是最多的。

再如英语,在一般性的生活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也是没有太多用处的,但英语的学习在中学阶段也是投入很大的。

相反,在我们讲汉语的国度里,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十分频繁,但却受到普遍的轻视排挤。

如前所说,就整个社会而言,数理化英语等等,非常重要。

但反过来说,对个体而言,很多知识,哪怕是很重要的知识,也未必人人要学习,要掌握的。

有的即使现在学习掌握了,但因为以后自己在生活工作中都没用上,如数学英语等等,后面也就渐渐淡忘,数学后来只知道加减乘除,英语只记得一些很简单的单词。

那么,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设那么多科目,学习那么多东西呢

其实这应该是基础教育,是人人必须学习的。

这样学习,人人都能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就个体而言,有益于每个人以后更好地学习生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整体而言,一是提高整个国民的文化道德素养,一是使一部分人会因其特长,颖脱而出,成为各方面的人才,使得整个社会平稳地向前发展。

那么,语文应是基础学科之中最基础的一科。

语文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学习文言文也就自然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学习文言文本身就有它的意义,又会促进现代文的学习。

文言文学得好,无疑会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而素养的提高,就会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更好地生活、工作、学习和创造。

如果整个国民的素质不断提高,就一定能促进一个国家方方面面的不断发展。

相反,素质下跌,就会造成经济停滞,文化萎缩,道德滑坡,犯罪增多,社会不安等种种问题。

还有,古诗文中有很多极为精彩的东西,学习古诗文,在得到很多知识的同时,还会得到许多乐趣,会使人生快乐、充实而且美丽。

一个中国人,语文学不好,就很可能影响到他的生活、工作和成就;都不懂文言文,都不能领略欣赏古典文学,也会失去很多东西,失去很多乐趣,也是人生中的一大缺憾。

当然,从更高层面来说,从个体角度来审视,大概没有一样知识不值的学习,同时,也极少有某一方面的知识是人人有用,人人都要学习的。

要之,只能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人人要学,人人要用。

从功利角度来说,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现在很有用处,将来可能没有用处;有的现在未必有用,将来可能有用,甚至大有用处。

如果仅从高考角度来衡量,语、数、英三科都是150分,最为重要。

轻视语文是不对的,不学习文言文也会造成不少损失。

数学只有150分,花几倍时间精力去攻读,甚至因此而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则是愚蠢的。

如果再放眼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他们都非常重视传统。

如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度,规定中学生要阅读莎士比亚、弥尔顿、拜伦、雪莱、马克 吐温、海明威等英语经典作家及荷马、但丁、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等其他经典作家的作品。

而《圣经》则是人人都要熟读的。

也许有的学生要说,外国古典名著不像文言文那么难读。

错了,大大错了

如莎士比亚是英语世界最最伟大的作家,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可比拟。

他的作品是古英语写成的,据有的文章介绍,英语国度里的人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比我们现代人读文言文更困难。

因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主要是词汇上变化大,语法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而古英语则是语法和词汇上都发生了大变化,所以读来很困难。

但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美国家,中学生要学习相当数量,有的还要整篇整段地背诵。

其实,各国都有它们的古典作品,都有要求一定数量的诵读,目的主要是培养国民的文化素养。

同时,不喜古典作品,也是世界性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青少年不喜古诗文而已。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语文天然重要,不证自明。

语文是基础学科,十分重要,宜引起青少年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文言文因为与时代隔阂,相对觉得枯燥、难念、无用,但如果抛开偏见,认真读去,其实也不难念,问题往往首先是等闲视之,其次是投入太少,再次是方法未当,就造成十分难念的错觉了。

只要有决心,投入时间读进去,不止会学得好,会学得很有用处,而且会学出很多乐趣来的。

文言文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是一座知识的宝藏,是一个风光优美的世界。

一旦打开大门,深入进去,就会领略到其中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优雅的景观和无限的风情。

人生必读古文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