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苏联革命电影爱情台词

苏联革命歌曲小路! 请问这首歌和苏联的那部电影关联!

《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

苏联电影建立初期拍摄多少部电影

有什么特点

前苏联电影故事性极强,艺术内涵丰富,既不太商业,也不太文艺,看过之后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感动长存心中,而且体裁的多样化也完全能与好莱坞相提并论。

在美苏两国对峙的长时间里,每一次苏联电影来到国际上,都会先伴以周遭西方国家的嘲讽与冷眼,但是当他们看完之后,又不得不承认苏联电影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前苏联电影的艺术成就在于,它能让人忘记冷战,忘记意识形态的不同。

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极难得到理解与尊重,却依然运用高超的电影理念战胜了一切偏见。

在冷战时期,苏联电影甚至获得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电影奖项,包括两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及多次提名,可以说是盆满钵满,荣耀长存。

当时,前苏联是世界电影强国之一,影响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影迷。

十月革命后,彼得格勒、莫斯科,后来还有乌克兰,都很快成立了电影委员会。

1919年 8月27日,颁布了列宁签署的法令,决定将照相、电影生产及发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员会领导。

这一天标志着苏联电影的诞生。

此后,列宁对电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

他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

”根据列宁指示的精神,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这些影片反映了国内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1918~1920年间,还拍摄了一些古典文学改编的影片,如(1918,原著.托尔斯泰,导演普洛塔占诺夫)、(1920,原著..赫尔岑,导演.萨宁)等。

高尔基的也在此期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920,导演.拉朱姆内依)。

根据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后拍摄了一批表现国内迫切政治问题的故事片,它们被称为“宣传鼓动片”。

1921年,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全体师生在加尔金领导下拍摄了,这是苏联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故事片。

影片表现十月革命期间贫富农之间的斗争1923年,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题材故事片(导演比列斯基阿尼)。

影片表现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和马赫诺匪帮的斗争。

[1]这一期间,苏联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探索比较活跃。

库里肖夫领导国立电影实验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进行实验外,还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理论这种理论把演员比做操作中的机器,把导演比做设计工程师。

库里肖夫根据这一理论拍摄了《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的不平凡的冒险》(1924)和(1925)等影片另外两名青年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创办了“奇异演员养成所”。

他们力图把类似杂耍的夸张的表演方式带到银幕上来,拍摄了(1924)和(1925)等影片。

这些探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题上也有价值,但由于对形式技巧的过分迷恋而影响了作品的完整与深度。

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关于电影的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党对电影的领导。

从这一年起,健全了领导机构,取消了私营发行公司,出版了、、《苏联电影》等杂志,成立了“革命电影协会”。

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尔任斯基领导的“苏联电影之友”协会。

1924~1925年,苏联拍摄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

在这中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出现了《战舰波将金号》(1925,导演爱森斯坦)和《母亲》(1926,导演普多夫金),这两部影片成为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一期间, 乌克兰导演杜甫仁科拍摄的影片《兹文尼郭拉》(1928)、《兵工厂》(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表现革命主题的电影手段。

他的诗意手法产生了鲜明的表现力,充满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电影作品,如爱森斯坦导演的《罢工》(1925)、《十月》(1927)、《旧与新》(1929),普多夫金导演的《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后代》(1929),普洛塔占诺夫导演的《他的号召》(1925)、《董?介果和别拉嘉》(1928)。

此外还有《新巴比仑》(192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帝国的废墟(1929,导演艾尔姆列尔)等。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革命的主题。

它们标志着电影艺术开始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苏联纪录电影也出现了新的面貌,涌现了一批反映革命现实的纪录片和新闻片。

许多影片反映了列宁的活动。

以新闻杂志片《电影真理报》为中心,出现了电影眼睛派团体,其领导人是维尔托夫。

他的影片《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只歌》等,对于苏联纪录电影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与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苏联电影理论探索也很活跃。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不仅对于苏联电影,而且对于世界电影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年代是苏联无声电影最辉煌的时期,为此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代,苏联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

苏联文艺的创作方法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

革命的电影艺术的发展,使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阳》(1934,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苏联电影的突出特点是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路》(1931,导演.艾克)《金山》(1931,导演尤特凯维奇)、《献礼》(旧译《迎展计划》,1932,导演艾尔姆列尔和尤特凯维奇)、《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导演吉甘、《波罗的海代表》(1937,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伟大的公民》(1938~1939,导演艾尔姆列尔)、《政府委员》(1939,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肖尔斯》(1939,导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导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师》(1939)等影片反映了苏维埃人──新生活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表现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一期间还拍摄了一批优秀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导演.彼得罗夫、《苏沃洛夫大元帅》(1940,导演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导演爱森斯坦);喜剧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导演培利耶夫)、《拖拉机手》(1939,导演培利耶夫)、《快乐的人们》(1934,导演亚力山大洛夫)《伏尔加──伏尔加》(1938,导演.亚历山大洛夫);根据高尔基原著改编(1939顿斯阔依导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间》(1938)、《我的大学》(1939)等。

30~40年代初,苏联生产故事片近400部,动画片100多部,苏联电影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40年代的苏联电影生产由于卫国战争而受到影响。

1941~1945年间,苏联的主要电影生产企业迁往后方,减少了产量。

在对敌斗争热情的鼓舞下,苏联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批反法西斯斗争题材的影片:如《区委书记》(1942,导演培利耶夫)、《玛申卡》(1942,导演莱兹曼)、《她在保卫祖国》(1943,导演艾尔姆列尔)、《虹》(1944,导演顿斯阔依)、《卓娅》(1945,导演.阿伦什坦)、《伟大的转折》(1945,导演艾尔姆列尔)等。

同时还拍摄了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库图佐夫》(1944,导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导演爱森斯坦)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的创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摄反映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上1941~1945年间共拍摄了489期新闻杂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纪录片其中如《战争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而战》(1943)、《解放法兰西》(1944)、《柏林》(1945)、《歼灭日寇》(1945)、《人民的审判》(1945)等对于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发抗敌的热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卫国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斗争仍然是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导演格拉西莫夫于1948年根据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摄了影片青年近卫军,表现了苏联青年的反法西斯斗争。

同一题材的影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1947,导演.巴尔涅特)、《真正的人》(1948,导演.斯托尔堡)等。

这一期间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题材的优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导演杜甫仁科)、《乡村女教师》(1947,导演顿斯阔依)、《俄罗斯问题》(1947,导演罗姆)、《西伯利亚交响曲》(1948,导演培利耶夫)等。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处于低潮状态。

由于战争的影响、政治上的个人迷信和创作理论上流行无冲突论,影片产量减少,1940年苏联故事片年产量54部,1951年则不到5部;青年创作力量得不到成长的机会;与国外的文化交流陷于半停顿状态;在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过分颂扬领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则回避生活矛盾,粉饰现实。

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著特点。

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之后,到1962年,故事片产量达到 104部。

同时,大批青年创作人员陆续涌现。

各加盟共和国的电影事业也得到发展。

在创作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题材样式的扩大。

50年代中期和后期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狂欢之夜》(1956,导演梁赞诺夫)、《保尔?柯察金》(1957,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序幕》(1956,导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导演丘赫莱依)《共产党员》(1957,导演莱兹曼)、《列宁的故事》(1957,导演尤特凯维奇)、《鲁勉采夫案件》(1956,导演赫依费茨)、《不称心的女婿》(1956,导演.施维泽尔)、滨河街的春天(1956,导演.米隆涅尔和胡齐耶夫)高空(1957,导演扎尔赫依)《海之歌》(1958,导演.桑采娃)此外,还拍摄了多部成功的现代和古典文学巨著改编的影片,如《静静的顿河》(1957~1958,导演格拉西莫夫)、苦难的历程(1957~1959,导演罗沙里)、《奥赛罗》(1955,导演尤特凯维奇)、《堂吉诃德》(1957,导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战争题材作品如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莱依导演的《士兵之歌》(1959)。

丘赫莱依导演的另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现前方战士和后方人民作出的贡献外,还通过对个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题。

这些显示了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深入发展。

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飞(1958,导演卡拉托佐夫)临风而立(1962,导演罗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导演库里让诺夫)、《伊凡的童年》(195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画和表现环境的真实性方面也显示了特色。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后,在前一阶段探索的基础上,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一时期的重要影片有:战争题材作品《士兵的父亲》(1965,导演赤赫依捷)和《生者与死者》(1964,导演.斯托尔堡);农业题材作品《主席》(1965,导演.萨尔蒂科夫);表现列宁的影片《蓝色笔记本》(1963,导演库里让诺夫)和《列宁在波兰》(1966,导演尤特凯维奇);表现战后农村阶级斗争的影片《谁也不想死》(1965,导演.热拉凯维丘斯)。

格拉西莫夫拍摄了道德题材三部曲:《人与兽》(1962)、《记者》(1965)、《湖畔》(1970);导演罗姆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导演邦达尔丘克拍摄了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战争与和平》(1965~1969);柯静采夫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尔王》(1971);塔尔可夫斯基拍摄了历史传记片《安德列?鲁布廖夫》(1966)。

60年代,苏联电影理论仍较活跃,罗姆、尤特凯维奇等导演提出“思考电影”的概念,与此同时,在20和30年代曾展开过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争论,这时又进一步展开。

1972年,苏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要求电影创作应体现时代精神,现代题材应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塑造当代主人公形像应成为苏联电影创作的主要课题。

70年代苏联电影出现了4大题材创作热潮: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和道德题材。

政治题材作品一般称为政治电影,它以表现当代国际政治事件为主。

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反映了苏联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观点。

如这是一个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礼节性的访问》(1973,导演莱兹曼)、《信任》(1976,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野蛮人》(1978,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导演丘赫莱依)等。

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方面,主要出现了 3类作品:①史诗性影片,这些作品力图全面反映卫国战争,如奥泽罗夫导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导演.叶尔肖夫拍摄的4集影片围困(1973~1978)等,这类影片气魄宏伟,出场人物众多,力图真实再现战争的全貌。

②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这类影片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创作中占多数。

它们表现的往往是局部战役,重点是刻画战争中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个人的遭遇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

如《这里黎明静悄悄……》(1972,导演罗斯托茨基)、《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导演邦达尔丘克)、《升华》(1977,导演.舍皮钦柯)等。

③歌颂军功的作品。

这类作品主题比较单一,如《崇高的称号》(1973,导演.卡列洛夫)等。

在生产题材方面,一些影片通过工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力图表现科技革命时代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奖金》(1975,导演.米凯良)、《反馈》(1977,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适得其所的人》(1973,导演.萨哈罗夫)、4集影片《面包的味道》(1979,导演萨哈罗夫)等。

在道德题材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取得的进展最大,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苏联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个人、家庭、集体之间的冲突,刻画了在今天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

这些作品中,有些从塑造正面主人公着手,反映苏联社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导演.敏绍夫)、《个人问题访问记》(1979,导演.戈戈别里捷)、《恋人曲》(1974,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

有些影片从揭露反面现象着手,表现各种落后、腐朽的势力如何阻碍着社会的前进,如《辩护词》(1976,导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轮船》(1975,导演.沙姆希耶夫)、《审讯》(1979,P.奥若果夫);有些影片通过个人遭遇,提出每个人所面临的人生道路问题,追求个人理想问题,如《奇怪的女人》(1976,导演莱兹曼)、《红莓》(1974,导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过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从而提出人的生活态度问题,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导演罗斯托茨基)、《个人生活》(1980,导演莱兹曼)等。

以上各类影片虽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们都反映了作者积极干预生活的热情。

这些作品使电影创作更接近于今天的现实,因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7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工作者还创作出一些其他题材和样式的作品,如史诗片《西伯利亚颂》(1978,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剧片《办公室的故事》(1977,导演梁赞诺夫)和《秋天马拉松》(1979,导演达涅里亚)、儿童片《童年过后的一百天》(1975,导演C.索洛维约夫)和《无权转交的钥匙》(1976,导演.阿萨诺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和《潜行者》( 197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古典文学改编作品《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6,导演米哈尔科夫)和《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79,导演米哈尔科夫)以及表现革命前格鲁吉亚人民生活的诗电影《愿望树》(1978,导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来苏联纪录电影也有不少成绩。

如20集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1965~1978,总导演卡尔曼) 反映了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全貌。

《矿工们》、《秋明王国》、《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国内的建设。

此外,还有一些为苏联对外政策服务的纪录片。

在科普片、美术片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绩。

8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

从1981~1985年,苏联共拍摄了750部故事片。

在战争题材方面,除了继续创作史诗性作品如莫斯科保卫战(1985,导演奥泽洛夫)、《胜利》(1985,导演.马特维耶夫)以外,电影艺术家主要致力于表现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导演.西连科);研究法西斯产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导演克利莫夫);从今天的角度思考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如《岸》(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

有的作品通过对苏联军人形像的塑造力图把人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如《小亚历山大》(1982,导演.弗金)。

在道德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在复杂的生活矛盾中,人的处世态度以及因此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如《愿望的年代》(1983,导演莱兹曼)、《没有证人》(1983,导演米哈尔科夫)、《后记》(1983,导演胡齐耶夫)。

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关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时努力深化人道主义的主题,如《生活、眼泪和爱情》(1984,导演古宾科)、《稻草人》(1984,导演P.贝可夫)、《冬天的樱桃》(1985,导演.马斯连尼柯夫)。

在生产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题,注意表现经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第二梯队开始行动》(1984,导演.雅桑)、《从工资到工资》(1985,导演A.玛纳萨罗娃)。

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1981年拍摄的《列宁在巴黎》(导演尤特凯维奇)通过新颖的艺术手法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宁思想的价值。

1982年拍摄的《红钟》(导演邦达尔丘克)1985年拍摄的《雾中的岸》(导演.卡拉西克)都再现了20世纪革命历史的发展。

80年代苏联还拍摄了一些优秀的传记片,如《列夫?托尔斯泰》(1984,导演.格拉西莫夫)、文学改编作品如《瓦萨》(1983,导演潘菲洛夫)、《残酷的罗曼史》(1984,导演梁赞诺夫)、惊险片《密探》(1981,导演.弗金)及《为胡狼准备的陷阱》(1985,导演.马赫穆多夫)、讽刺喜剧片《青山,或不可思议的故事》(1984,导演.申盖拉雅)及《骗术》(1984,导演.特列古勃维奇)。

80年代苏联电影创作的特点之一是致力于题材和样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分类界限,使影片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

1984年制作的《战地浪漫曲》(导演.托多罗夫斯基),既从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讨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又通过战争事件展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心理变化。

《德黑兰1943年》(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把政治样式和惊险样式结合起来,突出国际政治斗争的内在紧张性。

喜剧片《两个人的车站》(1984,导演梁赞诺夫)中糅合着悲剧的因素。

《机组人员》(1981,导演.米塔)把情节??作了尝试。

《宇宙检阅》(1985,导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达杰)通过半童话半寓言的样式对人生价值进行哲理性思考。

经典电影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秋天的马拉松,机组乘务员,一个人的遭遇,士兵的父亲,第四十一,士兵之歌,晴朗的一天,普通一兵,青年近卫军,狂欢之夜,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命运的作弄,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被遗忘的长笛曲,骠骑兵之歌,残酷的罗曼史,合法婚姻,战地浪漫曲,滨河街的春天,我的童年,女政委,愿望的时代,理想的丈夫,白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果这是爱情,别特罗与瓦谢金历险记,丑八怪,给初生者以和平,受伤的小鸟,白比姆黑耳朵,小提琴与压路机,海滨假日,童年过后一百天,哥哥的问题在于,吉祥符,伊凡的童年,一年中的九天,未寄出的信,雁南飞,战争第四年,莫斯科在广播,热雪,他们为祖国而战,静静的顿河,解放,莫斯科保卫战,德黑兰43年,岸,智擒眼镜蛇,钦差大臣,脖子上的安娜,带小狗的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列宁在1918,带枪的人,临风而立,白俄罗斯车站,幼儿园 ,红帆,个人问题采访记,记者,湖畔,体育彩票,驯虎女郎,运虎记……

为什么没有人回答我的问题?大家都不看苏联老电影的吗?

《沙漠白日》 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编剧:瓦·叶若夫、鲁·伊勃拉吉姆别柯夫导演:符·莫蒂利简介:匪首抛下九个老婆,一名红军战士受命保证她们的安全。

战火纷飞的战场,此刻硝烟渐散,枪声渐息。

满目疮痍的国土,飘起了苏维埃的红旗。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1920年,满怀胜利喜悦的红军战士苏霍夫接到了退伍命令。

新生活的召唤,娇妻的期盼,使苏霍夫归心似箭,踏上了回故乡之路。

当他途经卡拉·库莫夫沙漠时,寂寞、荒凉的沙漠响起了刺耳的枪声。

苏霍夫循声前往,发现了被土匪活埋在沙漠中的受害者。

被解救的沙伊德等人对苏霍夫救命之恩表示感激。

在沙漠行暴的是以黑鬼阿布都拉为首的土匪部队。

利用战乱,这伙土匪到处流窜骚扰,祸害人民。

瞧,阿布都拉的土匪又和剿匪红军拉黑莫夫的部队接上了火。

阿布都拉渐感不敌,带众匪落荒而逃,抛下了他的九个老婆。

拉黑莫夫面对这九位妇女,一筹莫展,红军部队被拖连。

这时,苏霍夫赶到,主动请战,拉黑莫夫大喜,便将一名红军小战士彼特鲁哈及九位妇女交给了苏霍夫,要求保证她们的安全,自己率队去追剿阿布都拉。

苏霍夫接受任务后,不禁犯了愁,既要照顾这些妇女的生活,又要保证她们不遭土匪的伤害,这真比面对九个武装的土匪还要难呵

苏霍夫安排好这九位妇女的藏身之地后,又迅速进行布防。

眼见人寡势单,他命彼特鲁哈去动员沙皇时代海关税官维列夏根弄一挺机枪,以防不测。

维列夏根跃跃欲试,可其妻怕丈夫搅进是非圈,惹出麻烦,百般劝阻。

苏霍夫没办法只好将拣来的一箱炸药安装在海边的一艘汽艇上,以绝来犯土匪的后路……不出所料,狡猾的阿布都拉与红军周旋后,杀了回马枪,又来到这里,想杀死他的老婆。

面对强悍的敌人,苏霍夫将九位妇女藏在储油罐内,毅然打响了一场艰苦的防卫战。

苏霍夫以一当十,顽强迎敌。

情势险恶,闻迅赶来助战的神枪手沙伊德及维列夏根使战斗出现明显转机,阿布都拉被当场击毙,众匪溃不成军。

不幸的是,维列夏根误上了装有炸药的汽艇,苏霍夫来不及阻拦,汽艇爆炸……苏霍夫与众人告别。

他带着胜利的喜悦,想着日夜思念的妻子,精神百倍,继续踏上归途。

简评:原苏联电影《沙漠白日》,是俄罗斯载人飞船发射前,宇航员们及其家人必看的传统项目。

是想借影片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来引起即将出征茫茫太空的勇士共鸣

还是想鼓舞宇航员们要有主人公坚忍不拔的不懈斗志呢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理论主张

结合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进行阐述。

苏联蒙太奇学派1.二十年代无声故事片创作时期,苏联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他们创立了蒙太奇学派。

(“库里肖夫效应”的实验)2.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普多夫金《母亲》、杜甫仁科《土地》。

3.(1925年)摄制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运用蒙太奇理论的著名电影作品。

其中,(“敖德萨阶梯”)场面,被视为视觉节奏的典范。

4.爱森斯坦提出了哪些理论

(1)提出了“杂耍蒙太奇”;(2)提出了“情绪剧本”理论。

5.杂耍蒙太奇:是爱森斯坦在戏剧与电影创作实践中采用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

意思是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

6.情绪剧本理论:是爱森斯坦为部分苏联剧作家付诸实践的一种电影剧作理论。

认为电影剧本不需要戏剧冲突和戏剧结构,只要提供一连串诱发导演情绪的刺激物。

虽然也有一些简单的情节,但一般是用一种浮夸的词句描写一些互不连贯的场景。

7.“杂耍蒙太奇”和“情绪剧本”都有其共同的理论缺陷,就是孤立地夸大了情感的感染力,破坏了电影综合性,失去了思想指导和生活基础。

8.爱森斯坦的贡献:将蒙太奇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明确地归纳为两条:“合乎逻辑,条理贯串的叙述”,“充满情感”,“激动人心”。

9.论述世界电影名作《战舰波将金号》。

《战舰波将金号》被公认为是一部世界经典名片。

(1)思想内容:为纪念1905年俄国革命20周年而摄制的,是一部颂扬水兵于1905年起义的影片。

(2)在剧作结构上,是按照希腊五幕布悲剧的格式构成的。

即:人和蛆虫;船上的戏剧;死者激发人们;敖德萨阶梯;同舰队相遇。

每场戏都贯穿着强烈的矛盾冲突,有明确的动作与反动作。

(3)影片剧作上的特点:a纪实性与典型性的精巧完美的结合。

b精巧、严密的结构与准确有效的节奏处理。

(4)在电影语言上有独特的创造。

影片的蒙太奇组接充分显示了电影镜头组接的巨大艺术功能。

a动作的创造;b节奏的创造;c新的时空的创造;d思想的创造。

因为《战舰波将金号》是常被人们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片”。

卓别林称它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影片”。

苏联歌曲《山楂树》,是哪部苏联电影里的歌啊

我记得小时看过,好像是《三个朋友》。

电影讲诉的是:在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结束以后,有许多的战争遗孤,被收留到孤儿院,他们三个朋友就是在孤儿院一起长大的。

后来进了工厂,一个是车工,一个是锻工,三角恋爱使他们不知所措,于是女孩子说:我要去莫斯科学习,回来的日子保密,你们谁能接到我,我就嫁给谁

公平竞争嘛。

于是俩个小伙子天天去火车站等人。

还是车工脑子灵活,到列车的前一站去等人,老天不负有心人,车工终于抱得美人归。

婚礼那天晚上高朋满座,唯独不见憨厚的锻工,姑娘拉开俱乐部的窗帘,远处山楂树下一个孤独的身影,拉着手风琴,哀怨的琴声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

不久,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了,三个年轻人报名上了前线。

锻工成为了苏联空军战斗英雄,多次击落德国飞机,战后,在莫斯科空军总部任职。

一次参加共青团的联欢晚会,节目一个个的过去了,锻工(我忘了他的名字,抱歉)感到有些疲倦了,正当他要起身离去之时,报幕员:“下一个节目,女声独唱《山楂树》”,熟悉的手风琴响起来了,年轻的姑娘走到台前,那歌声、那容貌、那一笑一颦,都如同孤儿院童年的伙伴,空军英雄呆住了。

他奔到后台,才得知这位姑娘就是那两位伙伴的女儿,而她的父母已在战争中牺牲......

苏联革命电影爱情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