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无问西东发人深省的台词

《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为什么会如此神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分类标签:爱国诗 宋词三百首 豪放诗 怀古诗 咏史诗 讽刺诗作品赏析【注释】: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

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

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

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

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

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

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

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

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

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⑥“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成功,结果大败而回。

按:稼轩一生既积极主战,更强调积极备战。

这里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

但韩未纳辛言,仓促出兵,导致开禧二年(1206)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1207)的宋金和议。

元嘉:宋文帝刘义隆(武帝刘裕之子)的年号。

时北方已由拓拔氏统一,建立北魏王朝。

元嘉二十七年(450),文帝命王玄谟北伐。

由于准备不足,又冒险贪功,败归。

草草:草率从事。

封狼居胥: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而还。

封:筑台祭天。

按:此即指宋文帝北伐事。

《宋书·王玄谟传》载文帝谓殷景仁语:“闻玄谟陈说(指陈说北伐之策),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赢得:只落得。

仓皇北顾:宋文帝北伐失败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江。

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见《南史·宋文帝纪》)。

再者,据《宋书·索虏传》,早在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因滑台失守,就写过“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⑦四十三年: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1205)京口任上,正是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以来,扬州一带烽火不断。

路:宋时行政区域以“路”划分,扬州属淮南东路,并是这一路的首府。

⑧“可堪”三句:四十三年来的往事不堪回首,今天对岸佛狸祠下,竟然响起一片祭祀的鼓声。

意谓人们苟安太平,抗金意志衰退。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字佛狸。

元嘉二十七年,他追击宋军至长江北岸瓜步山(今江苏六合县东南),并建行宫,后即于此建佛狸祠。

神鸦社鼓:祭神时鼓声震天,乌鸦闻声而来争食祭品。

⑨“凭谁问”三句:以廉颇自况,谓老去雄心犹在,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赵国名将,晚年遭人谗害而出奔魏国。

后赵王欲起用廉颇,先遣使者询其健壮与否。

廉颇当面一饭斗米肉十斤,并披甲上马,以示尚能作战。

但使臣受贿而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大便三次)矣。

”赵王遂罢。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首词为辛弃疾六十五岁守京口时所作,词中感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他以古喻今,不仅赞扬了宋武帝刘裕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且自不甘休,以廉颇自比,表现了仍要抗金的决心。

此词运用典故纯熟,句句有金石之声,是宋词中的佳作。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 ,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 ,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

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

峰回路转,愈转愈深。

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

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 ”(见《资治通鉴·宋纪 》)。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 :“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见《宋书·王玄谟传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 ,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 。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

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

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 ,则是完全可能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

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 ,“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 。

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 。

”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

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

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

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 。

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 ,“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同上词)了。

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

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

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

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

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

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

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 ”,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 ,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

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

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

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

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

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

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

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

因而 ,“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

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

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

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

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

”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

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

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 。

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

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

当然不是这样。

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

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求助歌曲 There you'll be-Faith Hill

文化问题十分复杂,往往糟粕与精华互现,长处与短处相连。

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产生不同的效应,难以简单地分别,也难以笼统地说好与坏。

也就要把它放到它所处的时代去考虑。

??西学东渐,中国广大爱国知识分子逐步探索出强国御辱之道。

从百日维新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东西方文化也在磨合中不断升华、交融。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儒家文化,却被不断的被抨击。

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对一切旧文学,“打倒孔家店”浪潮的狂掀,以及在文革期间,人们错误地中庸之道是在极力调和矛盾,取消斗争,是妄图永远保存旧制度。

是反动哲学,是没落阶级社会革命,主张复古,倒退的复辟之道。

这些都导致部分青少年对儒家文化更是深恶痛绝,中庸之道更是扫地殆尽。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更是在《狂人日记》中狂批儒家文化,视其为吃人的礼教。

诚然作为封建社会统治基础的儒家文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其间的精华却是不容忽视的。

毛泽东指出:“孔子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

”对儒家文化我们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说明和评价,还历史一个公道。

??中庸是对圣人的最高评价,无过无不及是处世的最高准则。

然而,要想作到轻重适度,缓急得中,又谈何容易,只有经过长时期的修炼的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切记:要对各种偏才取长补短,以天下之能为己能,方是实现中庸的正途。

????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庸近年来更是被人理解得面目全非,多数人认为中庸即平庸,保守,妥协,不求上进。

实际上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

调和与均衡无论在人类还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简言之中庸就是一种不偏不倚。

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准则的典范。

??从当今多数人对中庸的理解看,表面上我们需要杜绝以辞害意。

但由表及里,是否又道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歧视性误解

以及我们在对大众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上缺少引导和启发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使中国具备了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更使中国人具备了一种温良。

正如麦嘉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颓废的,被阉割的温良。

”这种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

它是同情与智能这两样东西相结合的产物。

??近代文化怪杰辜鸿铭更是礼赞儒家文化。

他认为中国人最美好的特征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

甚至他在《群氓崇拜教或战争与战争的出路》一文中指出:对于交战国中的人民来讲,(指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战争国家)战争的唯一出路在于彻底撕毁《自由大宪章》,制定一种新的大宪章,不是自由的大宪章,而是像我们中国这儿的良民宗教所赋予中国人的“忠诚大宪章”。

甚至这一观点也被一些国外知名人士赞同。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辜鸿铭所说的良民宗教就是儒家文化。

??当然在这里又出现了“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的辨别和最终取向,我们应当辨证地对待。

全盘西化更是不可能,中体西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要屏除夜郎自大的狂妄意识。

在这两中论调中我们应该融合二者的精华。

即切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恰当的吸收和传播。

??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提出儒家思想,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些似乎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战国社会动荡,思想空前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如果任其发展,无疑造成众口铄金的尴尬局面。

思想的统一更是必要。

而儒家文化正好以:“为政在人,取人以生,修生以道,修道以仁。

”的仁政思想在封建社会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人治为主的国家,政治的利弊得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人的善恶。

从人出发,就要强调个人的修身,其基本原则就是“仁”。

这就使中国人具有了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也就从未对他国发动过任何一场不义的侵略战争。

而本国的战争也要名正言顺。

也就较多的避免了战争对社会的毁灭性打击,较多的给予了人民一个安居乐业的和平环境。

??儒家文化是极其提倡忠孝的。

简言之,它其实就是一种责任,孔子在《春秋》更是人们树立了一个国家的观念,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这也正是中国永葆生机的源泉与不竭动力。

??关于中国人的忠义,我想还是引用辜鸿明讲的一个例子来证明。

他的一个苏格兰朋友告诉他说:他有一个中国仆人,那是一个十足的流氓,不但说谎、敲诈,而且还经常去赌博。

当他在一个偏僻的口岸染上伤寒,且身边无一个朋友能照料他时,他的仆人,那个十足的流氓却来精心照料他,使他获得了从最好的朋友,亲人那里都无法得到的照顾。

这就是中国人所具有的同情心,正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信”。

??儒家对忠恕也是很强调的,它认为君子做事的原则就是要符合人道。

忠恕就是凡不愿加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人,即“己不欲,勿施于人”;凡自己想要通达的立身的,就先让别人通达立身,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功绩面前不要独自占有,在错误面前不要推委他人,即“功不独居,过不推委。

”《辨经》指出儒家的谋圣之材就是主张从征服人心着手,使人主动地提高自身的道修养,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为社会理想献身。

??我暂且不谈辜鸿铭把儒家文化定为超出宗教之外的宗教,而把它当做中国传统的哲学来讲,其实它就是一种哲学。

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但除了中国保留了大量翔实的记录外,其它三国都没有,甚至在走向衰亡。

而这恰恰就是哲学的伟大作用。

??哲学在民族文化中起核心作用。

中国能有如此灿烂的古文明,而且我们还能根据甲骨,图腾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

不是像埃及一样面对古老的锲行文字一筹莫展,无法解读。

所以,中国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这是受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影响。

曾有一个牧师说:“只有中国人的记忆才能将这样长的历史贮藏在他们宽敞的心里。

”??儒家文化对女人有“三从四德”的要求。

当然在现在看来这是错的,但我这里要研究的只是它对中国女人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中国女人所具有的美德和韧性。

因为一个民族中的女性正是该民族的文明之花,是该文明国家的国家之花。

??中国女人具有一种责任感,即对老人,丈夫和孩子的,也使她具有难能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

特别是一种忠贞,对贞洁的崇高使命感。

这些都使她具有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女性都无法企及的东方少女的圣洁。

无论是“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还是“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的新婚燕尔。

都让人坚信: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

更让我坚信只有在中国夫妇才有山盟海誓的甜蜜,海枯石烂的永恒。

??中国的造字很有学问,比如古体字“妇”就是有一个“女”和一个“帚”组成。

它就是说女人就是家庭主妇的角色。

当然现在不一样了,男女平等嘛。

但当你看到今天穿得`乱七八糟的中国女人时,你就会知道中国离开真正的文明是多么迅速和多么遥远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女人遵从“三从四德”,但起码应该保存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吧。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一个“史”字。

它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人”和一个“中”构成。

其中就有“人执其两端,不偏不倚的”的意境,这不正是儒家中庸的完美体现。

我们历来主张“以事实说话,对待历史要公正,更要求史学家要秉笔直书。

”这些就是中庸的体现。

??时代在进步,人也应当顺应时代的主流。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前卫男女,对舶来品一律照单全收。

也不管它的好坏,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红毛绿眼,俨然外国做派。

我并不反对前卫,更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老学究。

但任何事情我们都应当适可而止吧。

当前有很多青年居然荒唐的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这的确发人深省啊。

我们也不得不要从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了。

??孔子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辜鸿铭说它造成了家庭的稳固,从而保证了整个社会和公民秩序,乃至中国整个国家的稳固。

《中庸》对幸福家庭有过这样的描述:“妻子好和,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因此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非常重要。

??在《中庸》的《素位章》中儒家极力主张等级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居于自己的名分下。

无论处于富贵,贫贱,夷狄还是患难的地位,就要严格按照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

当然这是不合理的,应当批判。

可是它的精华在现在也被我们使用,如政府,企业机构的各司其职,都有中庸的体现。

此外,这章中:“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对孔子:“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思想的延续,认为人的生死福祸,贫富贵贱及应有的社会地位都是上天安排的,而且永远不能改变,因此,人因安守本分。

不要“行险以侥幸”这种思想当然是不可取的。

??中国人做事一般来讲是不太彻底的,在封建官场上,多信奉“功成身退,天地之道”;在战场上又讲究“穷寇勿追”;在商场上,往往喜欢“见好就收”,可谓深得中庸之道。

??写到这里,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特别是思想,在认识受时代知识结构的制约下,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不同更是明显。

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其间去粗存真的关系,作到有的放矢。

??古语说:“用则满目俊才,弃则满地糟糠。

”中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在对待它时一定要慎重。

只有这样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新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接。

?

无问西东发人深省的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