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的晴雨》中化静为动的句子
升值1] “西溪晴雨表不仅写了西侧的西溪野趣的看法,但也捕捉的特点,在美国变化的晴雨表。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好天气的变化,抓住了景观的生动时刻,写上个性的景观。
的山水风光鲜活的生命。
另外,作者写的场景的个性,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现场书面的场景,但的人写的。
相结合的思想,情感,人格,因此,也将现场的魅力和个性。
文章从源头上,而游西湖失望写作,写的野趣的西湖参观陵墓的美琪和恐怖,他们写道汽车的快速变化,劳动力写的摇船的少女,醒目写一个游泳和老龙夫妇游西溪秋雪。
所有的写,写情书,也画的肖像的国王和人民,爱写的,写和爱的神韵和起伏变化的意见,并因此国王还个性化。
升值2] BR />小雨在乡村风格的魅力 - 解读“西溪眼睛雨”的场景特点郁达夫的的“西溪晴雨表”,“小雨”为背景的气味,看到车和船在这个意义上,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文章的背景下小雨,营造气氛的香味的湿风和寒冷,杂草,奠定朦胧的淡色调为全文。
访问的坟墓,气味困扰的“的霉灰志”,给了静林的庵堂的茶“恐怖,焦虑,和畏缩心态,洗涤的鬼魅之间的情绪跌宕和人在稠密大气层,野趣的感觉。
叙写第一宕开一笔,有趣的骑游,游西溪“正宗”车游“俗”,然后继续巡航??,商品上的“俗易雨,看距离“学校空出,的斜平海,”浅绿色的树荫,而江南草长,在山坡大道的美丽,增加朦胧的小雨的心情。
船西溪旅游的野趣,似乎是更多的精神,更多的感悟。
风景,山环水“点头”,“抢”除非周围的风景,和记黄埔,“伸了一个自甘堕落”,用浆声,水浪合奏“圆歌曲的软调”。
在这一点上,文人雅兴与大自然的野趣,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2)游赏的诗 - 解读“西溪风雨无阻”文人雅趣西溪晴雨表“的叙事游游西溪两个经验:一次在雨中,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的方式,所有全文人雅兴,读者同时在美国的感受,体验悠闲的诗歌。
文章开头西湖“太整齐,太小了,不够味作铺垫,但应该是朋友相约,在雨中游西溪,我们可以看到曲折的审美情趣的倾向,广泛而朦胧,这正是文人雅士的滋味。
旅游公路,天空是“阴影农田的”呼吸“野草花的气息”或一些“霉灰池;高坐车,”派空明“苗苗巨大的,绿的耀眼”;乘船游览,除了风景,叙写轧辊与女孩的恩典,回顾很多老人寺,休闲协会的竹西Gechui的自己的浪漫文人。
> 作为叙事阳光明媚的一日游西溪经验更加笔苍白的原因。
晴明的照耀下,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在楼上的钢琴,秋雪岸里面的风景,“前者,而不是秋天,也没有见过雪“芦花盛开”的消息在报纸上,看到少,甚至寺庙的老和尚也寻求字附近,龙妇女也洞箫Gechui所有的文章,以建立一个强大的诗意的氛围,美丽的艺术觉得阅读的文人优雅的人。
西溪的晴雨答案
16.文章开头说“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了哪些“野趣”
(6分) 答: 17.文中第四自然段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
请简要概括文中“俗益”所包含的内容。
(4分) 答: 18.根据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6分) (1)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答: (2)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答: (3)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答: 19.作者在文章收笔,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
请问,这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 答: 参考答案: 16. 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的闲情。
17.引颈一望,便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满眼渺茫青绿;春秋时节,微雨之中,好景尽在沿山大道。
(“空明”“渺茫”,“青绿”每个要点1分) 18.(1)采用比拟(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游船在水中的荡漾和风景的宜人。
(2)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再现了少女摇橹的优美画面和柔和情调。
(3)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西溪的晴明浩荡令人荡气回肠。
19.洞箫声的幽咽;夜游的朦胧诗意;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西溪的晴雨 阅读答案
【赏析1】《西溪的晴雨》不仅写出了西湖边的西溪景色的野趣,而且捕捉到了这里晴雨变化中的美的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色,是作者善于从天气的变化中抓住山水景物一刹那间出现的神采,写出了山水的个性。
因此,山水景色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此外,作者写景物的个性,不是单就景物写景物,而是结合人来写的。
人有思想,有情绪,有个性,因而,景物也随之有神韵,有个性了。
文章从源宁游西湖失望开始写起,写到西湖的野趣和参观古墓的霉气和恐怖,又写了坐汽车快速变化的景观,再写了摇船少女的劳动,再追写了和老龙夫妇赏游西溪秋雪庵。
这一切,都在写人,都在写情,也都在写景,把景和人、和情结合起来写,写人和情的变化,配之景色的神韵起伏,因而景也个性化了。
【赏析2】微雨里的野趣——赏析《西溪的睛雨》的景物特点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文章首先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朦胧素淡的基调。
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而静莲庵堂的清茶洗涤了鬼气,这感情的跌宕之间,让人在氤氲的气息中感受了野趣。
作者在叙写乘车游览的乐趣时,先宕开一笔,说游西溪以游船为“正宗”,乘车游览为“俗”,接着笔锋一转,品谈“俗益”。
因为有雨,遥望则“一派空明”,斜平海上,“淡绿成阴”,而江南草长,美景集于沿山大道,更增添了微雨朦胧的意境。
乘船游赏西溪的野趣似乎更有灵性,更有情韵。
写景,则山环水绕之中,风景向你“点头”,又“匆匆”作别;记人,则“一伸一俯”之间,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至此,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 游赏中的诗情——赏析《西溪的晴雨》的文人雅趣作者在《西溪的晴雨》中,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而途中所见所为,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
文章开篇以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为铺垫,而应友人相约,在雨中游览西溪,可见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这正是文人的情趣。
而游赏路上,天色是“阴阴漠漠的”,呼吸的是“野草花的气息”甚或有些“霉灰的阴气”;高坐车上,所见“一派空明”,“渺渺茫茫,青青绿绿”;乘船游览,撇开风景,叙写摇船少女的风姿,回顾老人祠里的灵签,联想竹西歌吹的闲情,自有文人的浪漫情怀。
至于记叙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则更是用笔婉致。
晴明高照,便在弹琴楼上消磨时日;秋雪庵里赏景,“原不见秋,更不见雪”;报上有“芦花怒放”的消息,而所见却不尽然;就连寺庙的老僧也求字相邀,龙妇也洞箫歌吹,凡此种种,作者在文章中营造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
西溪的晴雨读后感
雨中西溪看到了西溪湿地,雨中的西溪湿地
今日何等幸运。
安静,清新,舒适,满眼是绿。
野花,野草,野藤,都荡漾着饱满绿意。
雨中,撑把伞,一人悠闲走去。
踏在弯弯曲曲的石条路上,车声几不可闻,用心去感受这盎然春意。
道旁野草齐膝,野花盈盈,野果粒粒;藤树交杂,分不清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连石条路的缝隙,都挤满细小绿叶,焕发着蓬勃生机。
花香,草香,泥土气息,不知从哪出来,扑面扑鼻。
耳旁是刷刷雨声,漫天如牛毛银针。
只闻鸟叫,不见鸟形;只听蛙鸣,不见蛙影。
目力所及处,没有人,只有自己和这天,这地,这草,这雨。
走在湿湿的木板路上,看着两边带露珠的花花草草。
偶尔草丛中冒出小船的顶蓬,你才知道,原来旁边是一弯水道。
每一下,都生怕惊扰这和谐的天籁。
你要小心了,在雨中,经常有小指盖大的青蛙从路上蹦过;走过水道,以你的脚为圆心,蛙声从一米外荡漾开去。
站在石桥上,看平静水面缓缓流淌,看嫩嫩荷叶上露珠如珍珠般滚动,看各种水草随水涤荡,看漫天雨线刷刷钻入水里。
洗净了天空,洗净了大地,洗净到心里。
坐在观鸟亭,除了安静,就是安静。
不小心惊起几只水鸟,对不起
目力所及,水草丰茂,大片芦苇荡和各种草、树,活的闲适自在;还有几只野鸭、野鸟歪头看我,看我这个外来者打扰了他们的清静。
西溪湿地,我被净化了,我流连忘返了。
若赶着与朋友相会,我肯定迷失在这里。
有关于烟雨山水的婉约派诗词,尽量是雨中的山,雨中的水
杂咏五首人居年【唐】 作者:【储光羲】幽人下山径,去去夹青林。
滑处莓苔湿中萝薜深。
春朝烟雨散,犹带浮云阴。
龙门八咏·阙口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秋山日摇落,秋水急波澜。
独见鱼龙气,长令烟雨寒。
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看。
唉乃曲五首年代:【唐】 作者:【元结】偶存名迹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闲。
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
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
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
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
下泷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
泷南始到九疑郡,应绝高人乘兴船。
赠徐山人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乱馀山水半凋残,江上逢君春正阑。
针自指南天窅窅,星犹拱北夜漫漫。
汉陵帝子黄金碗,晋代神仙白玉棺。
回首风尘千里外,故园烟雨五峰寒。
谒金门年代:【宋】 作者:【沈端节】寻胜去,湖色净涵疏树,唉乃一声何处起。
风铃相应语,目断遥林修渚,画出江南烟雨。
山水照人人楚楚,锦肠生秀句。
平翠阁年代:【宋】 作者:【陈师道】我家山水间,耳目厌华丽。
闻道浙西山,经年通梦寐。
从为远游客,忘郤归来计。
欲买湖上田,谢绝人间世。
湖山多变态,横斜光景异。
随山转朱阁,临顾穷幽邃。
惟有宣公楼,浮空堆乱翠。
疑是水仙人,临墙露高髻。
道人迹爱山,朝昏阅终岁。
最爱烟雨中,半掩青罗袂。
我来悲岁晚,风霜扫昏翳。
不见岭头云,未尽登临意。
题萧照山水年代:【宋】 作者:【舒岳祥】烟雨峰峦无古今,断崖迷径静愔愔。
隔溪樵子遥相语,昨夜克流尔许深。
求李生画山水屏年代:【宋】 作者:【曾几】乞君山石洪涛句,来作围床六幅屏。
持向岭南烟雨里,梦成江上数峰青。
风流子年代:【宋】 作者:【仇远】红锦旧同心。
西池上、曾与系青禽。
记山水写情,秋桐促轸,鸳鸯萦恨,春绣停针。
常叹好风妨画扇,明月堕瑶簪。
短梦易残,一声长笛,新愁无限,何处孤砧。
香奁依然在,但鸾镜、孤影渺渺难寻。
雨后胭脂,应想粉蚀尘侵。
怅去帆渐杳,鱼鳞浪浅,远笺难寄,鸿尾云深。
回首高楼,不堪烟雨平林。
春雨中会西山佛迹年代:【宋】 作者:【黄公度】自喜平生山水心,公馀犹及此登临。
云埋古寺钟声远,花落空村烟雨深。
是处芳尊追胜概,几人寒勒度疏林。
都无春色一分在,况有尘寰万虑侵。
徐日方水亭雨酌年代:【明】 作者:【葛一龙】结宇芜烟际,披纱柳浪间。
新莺同客到,微雨絜春还。
呼取隔篱酒,看他何处山。
重来须荡桨,荷叶已斑斑。
诉衷情年代:【宋】 作者:【黄庭坚】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
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归朝欢年代:【宋】 作者:【柳永】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玉蝴蝶年代:【宋】 作者:【柳永】 体裁:【词】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遗情伤。
故人何在
烟水茫茫。
难忘。
文期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诉衷情年代:【宋】 作者:【仲殊】锺山影里看楼台。
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
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少年游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西溪丹杏,波前媚脸,珠露与深匀。
南楼翠柳,烟中愁黛,丝雨恼娇颦。
当年此处,闻歌□酒,曾对可怜人。
今夜相思,水长山远,闲卧送残春。
潇湘夜雨/满庭芳年代:【宋】 作者:【周紫芝】楼上寒深,江边雪满,楚台烟霭空蒙。
一天飞絮,零乱点孤篷。
似我华颠雪领,浑无定、漂泊孤踪。
空凄黯,江天又晚,风袖倚蒙茸。
吾庐,犹记得,波横素练,玉做寒峰。
更短坡烟竹,声碎玲珑。
拟问山阴旧路,家何在、水远山重。
渔蓑冷,扁舟梦断,灯暗小窗中。
这些我觉得够婉约了,我还是喜欢粗狂一点的。
西溪的晴雨阅读答案
1.不好的感觉2.不足:湖光山色,太整齐。
太小巧。
不够味儿。
好处:感受到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感受到西溪的回环和秀美;领到略竹西歌吹的闲情;夜游的朦胧诗意;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雨中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山西运城人。
常用笔名刘西渭小喜欢戏剧和文在北师大附学时就开始写作。
曾与同学赛先艾等组织曦社,编辑《国风日报》的文艺副刊《爝火旬报》,常在《晨报副刊》、《语丝》发表作品。
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研究福楼拜。
1933年回国,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工作。
1935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时期,是上海“孤岛”话剧界的成员。
抗战胜利后,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
与黄佐临等创办了上海实验戏剧学校,解放后继任该校(改名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雨中登泰山》原文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
等天晴吗
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
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
”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
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
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
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
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
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
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
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
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
悬崖崚嶒,石缝滴滴㳠㳠,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
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
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
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
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担心。
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
云薄了,雾又上来。
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
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
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
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
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
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
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的老远。
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
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
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
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
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
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
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
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
我胆怯了。
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
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
”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
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
我像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
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
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一个没事人一样。
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槌,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
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
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
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
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
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
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
是云吗
头上明明另有云在。
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
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
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濑河,是汶河。
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
你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
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
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
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
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
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
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田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赏析《雨中登泰山》结句“意兴盎然”是“文眼”,它灌注着全文的各部分,所以我们不论读那一个段落,都会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自己,那就是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炽热的爱。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散而不散,所谓“散”是指取材广泛而言;“不散”,即是通过艺术构思,将一些貌似不相关联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艺术整体。
因而线索的贯穿是收到“不散”的艺术效果的关键。
李健吾先生对这篇散文的线索的安排是考究的。
《雨中登泰山》是“双线结构”。
一是以登临顺序为线索,这是明线;一是以登临时的盎然意兴为线索,这是暗线。
两条线索相互交凝,针线严密,无懈可击。
这篇作品是一幅逐渐展开的泰山长轴:首先展示出来的是岱宗坊,然后是虎山水库、王母庙、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二天门、经石峪……天街,至此长轴全部展开,于是我们对这幅“泰山烟雨图”的画面层次便看得清清楚楚了。
一处紧接一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暗线,也就是思想感情的主线,处理得当与否,将更加直接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
作者从创造意境和表达主题出发,处理得时隐时现,思想层次十分分明。
它象一条绵续不断的链条把登临时所见到的一处一处实景连缀起来,使材料显得博而不杂,显示出内在联系的逻辑性。
作者是满怀豪情逸兴登泰山的,所以作品一开始便引用杜诗《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迫切的心情。
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不能不大为扫兴、焦急,于是感觉到“淅淅沥沥,不象落在地上,倒象落在心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开始失望起来。
待到天色好转了一些,便“兴致勃勃”地出发了。
作者细致、具体地抒写了登临前的感情变化,以抑垫扬,强调出“意兴盎然”这条思想感情的主线。
在对泰山的第一个图景虎山水库的描绘中,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兴致勃勃,情景交融,创造了明快而雄浑的意境,由于怀着盎然的意兴观赏水库,水库越发壮观,意兴也就越发盎然。
在这一部分,两条线索凝汇在一起,再也分辨不出哪是“明”,哪是“暗”了。
雨再大也冲淡不了登临逸兴,在记七真祠塑像的片断中,特别写了一笔“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完全沉浸在无名雕塑家用自己的生命创造的美的境界之中了,忘却继续登临,主线忽地突现出来。
在记叙由一天门攀登二天门时,山水相依,这是实景,“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
”人多情,水亦多情,第一谓语动词“陪”字已将意境托出,下句再重用“陪”字而且加上状语“一直”,就使人感到更加亲切了。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艺术点染,有力地突现出对山河的热爱,这深厚的爱正是“意兴盎然”的结实的内容。
感情越来越强烈,主线又鲜明起来,作品的主题也就随着步步深化。
艰险是孕育愉快的沃土,只有历尽艰险的人,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最大的愉快。
当作者用极大的努力攀登上主峰的盘道时,不写山,不写水,直接记叙了掐草摘花的一个小插曲:“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
”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愉快了。
这是“意兴盎然”的具体表现。
这时,两条线索若即若离,这一个片断既是对实景的描绘,也是对意兴的直接抒写。
写天街,文笔全开,写小店,富有生活气息,写山石,奇巧万状。
远眺、俯视,有景、有情。
当面对一片壮丽奇景,“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文笔便蓦地收住,线索也就“合二而一”了。
最后落笔在“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扣紧“雨”字,关合全文。
“文末现志”,点出“文眼”——意兴盎然。
文章的结构布局如织锦,只有经纬匀称,才能显现出美丽的图案和色彩。
这篇散文由于两条线索的交凝和统一,不只叙写有规迹可寻,而且意境层层开拓,主题步步深化,这就使我们懂得了散文怎样收到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
浣溪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浣溪沙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