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某尼悟道诗诗句锦集60句

苏轼的古诗红梅翻译

苏轼写梅花的诗并不多,但这首《红梅》却堪称一首借物寓人、托物言志的咏梅佳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的古诗红梅翻译

红梅三首

宋代: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诗前半段,“怕”、“贪”、“恐”、“故作”,等字,将一枝红梅描摹的像人一样生动。红梅也怕愁、也贪睡、也懂入时、也知“故作”。姿态性情,无不毕现。这些都应是人的性情,却都被安在红梅的身上,可孰料这么一来,却将红梅不愿与俗芳同艳、却又故作俗色与群芳相处无间的性情表露出来。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他的朴实。“尚馀孤瘦雪霜姿”,则是她的出世脱俗、她的洁身自好、她的高贵纯洁,但决不高傲跋扈。

第三句“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她的高贵不愿随流。“无端”二字用得实在是好,酒晕竟“无端”上了玉肌,但从第三句看,到底写人写花已不甚了然,但是我们一联想到红梅,于洁白之中透出微微的红意,那不正如饮酒后微红的肌肤吗?这是全诗唯一一处正面描写红梅外表的句子,而这种描摹也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没有过多的笔墨,就直接说她是饮酒后微红的肌肤!愚意以为此当为描述红梅的最佳语句。结合整个第三句,说的够清楚了,作者就是要把红梅给人化,把人给寓于红梅之中,具体是什么人,不可知也,可以是瞻仰前辈风流名仕、也可以是“余以自况也”!他说的就是人也要有红梅那种高情,那种纯洁。

最后一句,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1080 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群的品格,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红梅”何来“冰容”?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春态”即“小红桃杏色”。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到此,悬念解了: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做足了《红梅》的题目。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定风波 红梅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连,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采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过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象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直和根拨送春来

——苏轼七绝《红梅》赏析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1037~1101)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命意新颖,发人深省。尤以其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脍炙人口。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借由客观外在物象来表达主观的内在情意,发人之所未发,写出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苏轼诗集》(庄严出版社第一~第四册)中有关梅花的诗句,共有85首,其中41首创作于“乌台诗案”之后。关于咏梅,苏轼明确主张写梅应写“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红梅三首》),他发掘和升华了自然界所塑造的梅花凌寒不屈、迎风斗雪的品格——“梅格”,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对梅花的描写中去,把自身的思想和人生理想寓于“梅”的形象之中,让“梅”成为自己人生际遇和人格的代言物,并寓哲理于咏梅诗中,大大提升了梅花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其一)(以下简称《红梅》)便是其中之一。

[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

(其一)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令尹,

直和根拨送春来。

从题目可知,苏轼这首诗以梅花作为思念关景仁的象征物,藉梅花表达忆友之意象,道自然之法则,抒真诚之情怀。

关景仁,字彦长,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进士出身,多才多艺,音律、历数、草隶、图画无所不精,尤长于诗。英宗治平二年(1065,一说三年) 为丰县令,曾对县城进行过较大规模修建。又尝为钱塘令。关景仁曾以梅树为礼物相赠,苏轼将梅株栽于堂屋外面向阳的地方,写下《红梅》二首以表感谢。

第一联: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注释]

芳信:开花的音讯和春天将要到来的消息。芳:

①香;香气。

②花卉,花草的香味。宋玉《风赋》:“回穴冲陵,萧条众芳。” 信:

①诚实;信用;相信。

②使者;信息;书信。这里虽然指后者,但应该理解为二者兼有。

负:有三种含义:

①以背载物。引申为担负。

②背弃;违背。

③亏欠;拖欠。这里可以解释为三重含义兼有,但旨在表达“负疚”,即心中感觉不安与抱歉。

垂垂:渐渐。杜甫《和裴迪逢早梅》诗:“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黄庭坚《和师厚秋半》诗:“杜陵白发垂垂老。”

[赏析]

第一联,赞颂梅花与写景。

唐人咏梅,多以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为主,亦有模拟物象,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至宋以后,写梅花意象之美,赞梅花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益盛行。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的陆游,称赞梅花“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在《卜算子·咏梅》中赞颂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轼亦然。

苏轼一生讲究风节操守,坚持爱民为民原则。他向来嫉恶如仇,对邪恶“如蝇在台,吐之乃已”,不肯“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上表》)。苏轼认为王安石推行新法于民不便,上书反对,故而不容于朝廷,自求外放。后又因“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司马光再度为相,守旧派纷纷上台,苏轼也被委以重任。然而,当他看到旧党拼命压制王安石新党人物、尽废新法,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就站出来猛烈抨击,向皇帝进谏。由于苏轼既难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先后受到两个党派的排挤,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再次远谪杭州。苏轼为了保持本心洁净,付出了极大的政治代价。在纷扰的世俗社会中,苏轼几经仕途坎坷与人生曲折之后,难免感到孤清落寞,他便把目光投向大自然,作品蕴含了更多的人生体悟。正因为如此,他晚年谪居惠州,其诗作中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愈加显露。

苏轼欣赏并追求独立自尊的处世方式,将自己的情思寄寓在咏梅之中。他心怀梅志,以梅自喻:“寒心未肯随春态”,“自恐冰溶不入时”,“尚余孤瘦雪霜枝”。(《红梅三首》)赞颂梅花生命力顽强,卓然不凡,傲然不群的品格:尽管“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却依然“灼烁”“草棘间”,凛然岁寒,迎接春天的来临。(《梅花二首》)

本文赏析的这首七绝《红梅》,首句“年年芳信负红梅”中的“芳信”一词值得玩味。“芳”与其它词搭配比较多见,如:芳草、芳菲、芳香等,而与“信”搭配则不多见,这就使人不能不联想到“花信”一词。“花信”即“花信风”。梅花为二十四番花信风之首,浓冬时节,万花凋零,唯有梅花不惧严寒,凌寒而开,“众芳摇落独喧妍,”(宋·林逋)“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帧),年年如期带来开花音讯和春天的消息。

苏轼在这首诗里,藉由梅花绽放于早春,为大地带来生机的特质,将“春汛”的意象赋予红梅。这句中的“负红梅”,有的解释为:梅花担负传递花开的音讯和春天来到的消息的使命,把“负”作为“担负”。如果仅此而已,用“赋”字岂不更好?笔者以为,从这首诗的深层寓意来看,“负”应该有多重含义,还有“亏欠、负疚”的意思。这句是说:年年寒冬季节,红梅迎雪吐艳,凌寒飘香,给人们带来花开和春天的好消息,无暇前来赏梅,心中感觉不安和抱歉。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苏轼有一首古今叫绝的词作《西江月》(见附录3),它是一首以梅写人,因人咏梅的名篇。《冷斋夜话》(宋·惠洪)中指出“其寓意为朝云作也”;《野客丛书》(宋·王楙)也称“东坡在惠州,有梅词《西江月》……盖悼朝云而作。” 王氏朝云,乃苏轼侍妾。苏轼贬惠州时其妻已故,他不让朝云随行,然而,朝云却义无反顾,万里投荒,来到岭南,抵惠不足两年,香消玉殒,年仅34岁。年已花甲的诗人悲愁千种,先后为朝云写下多首悼亡诗词,撰写《朝云墓志铭》为其树碑立传,又于是年冬天写了咏梅词《西江月》。词中的“晓云”即“朝云”,咏惠梅为其表,悼朝云是其实。

由此笔者认为,苏轼这首七绝的“负”字,不仅饱含着诗人对红梅的无限深情和爱意,而且暗含着诗人无尽的伤情与苦衷。红梅花开有意,诗人绝非无情,个中原委与辛酸惟有诗人尽知。这个“负”字的妙用,一是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联想空间,二是为其它三句做了铺垫。

第二句“江畔垂垂又欲开”,描写红梅含苞待放的样子。有人把这句解释成红梅“垂柳般的枝叶伸上河面”,“垂垂”被当作低垂,显然十分错误。二十四番花信风,小寒一候为梅花,此时红萼梅犹在含苞之中,“垂垂又欲开”,即渐渐的又要开放了。这里的“又”同第一句的“年年”相照应。

第二联:珍重多情关令尹,直和根拨送春来。

[注释]

关令尹:即关景仁。尹:古代官名,如府尹、道尹。关景仁曾任县令,故称作“令尹”。

直和:简直是。直:径直;直接。《汉书.陆贾传》:“平(陈平)常燕居深念。贾往,不请,直入坐。”引申为一经,一直。如:直到如今。这里作“简直”。

和:跟;与。岳飞《满江红》词:“八千里路云和月。”

根拨:意思是“根底”,又含“根本”之意。“拨”,在这里作量词,一般用于人的分组,分伙。如:一拨人。

[赏析]

第二联,表达忆友之情,是这首诗的精华和关键,末句的解读尤为关键。

“珍重多情关令尹”,表明苏轼十分珍视、珍惜与关景仁的友情。史料对他们之间的交往记录很少,但是,从关景仁以梅花为礼物赠送苏轼这件事,不难判断出两人交往之密深。由于关深谙苏轼的特立人格和高洁情操,深知苏轼喜梅爱梅咏梅,以梅自况,以梅喻人,皆缘于梅花在冰封大地的酷寒中凌霜斗雪,绽放花朵,所表现出来的不畏严寒、坚韧刚毅、奋勇当先的高洁品质。梅花的品格与气节,恰如苏轼其人,所以,他才把梅树作为礼物赠送苏轼。可见关景仁是苏轼为数不多的知音、知己之一。苏轼当然珍惜、看重这位朋友,称其为“多情关令尹”。古人以信物表达友情,常常折柳、折梅相赠,而关景仁赠送的却是梅树,足见其情之真挚深厚,凝重浓郁,这种“多情”非一般儿女情长之“多情”可比。

末句“直和根拨送春来”,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是这首诗中最精炼、最关键的诗句。

这句诗的读法是“直和根拨(儿)送春来”,意思是说:径直从根底送来春天。“拨”在这里作量词,“根拨”即是“根底”,又含“根本”之意。但是,诗人不用“根底”而用“根拨”,显然别具匠心。汉语中,“拨”具有拨动、弹拨、划拨等多种动态含义,作为量词则表示数量之“众多”,诗人用“根拨”这个词,意在表明信物梅树所体现的情谊之“多”之“深”,表达诗人“心底”的由衷高兴,对友人的感激、感谢。

笔者认为,“直和根拨送春来”具有双重寓意:

一是赞颂梅花报春、送春。正值天寒地冻,花木凋零时节,梅花凌寒飘香,傲雪报春,故人们又称“报春花”,视其为吉祥物和吉庆的象征。“根拨送春”隐含冬去春来的自然规律。梅花铁骨冰心,“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禅师)。虽然冰封大地,漫天飞雪,寒气彻骨,但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展现出一片生机,让人们看到了“春在枝头已十分”(宋·某尼悟道诗)。

二是借“根拨”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谢意。苏轼众多的咏梅诗作,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说明他对梅花情有独钟,自然对关景仁赠送梅树十分珍重,礼物可谓送到心坎里,感谢当然发自肺腑;看到垂垂欲开的红梅,心里充满喜悦,花开可谓开在心坎上。

从表现手法来看,末句“直和根拨送春来”既是对第一、二句中“年年芳信”和“又欲开”的回应,又是对首句中“负红梅”和第三句中“多情关令尹”的作答,从而使这首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韵味悠长。

附录1:

花信:“花信风”的简称,犹言花期。信风:指可信的定期而来的风。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自白沙溯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鸟信,五月有麦信。”花信风:陈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范大成《元夕后连阴》诗:“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杨慎《咏梅九言》:“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小寒算起至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花侯,三候为一个节气,计二十四侯,每侯应一种花信。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所谓花信风,就是指某种节气时开的花,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红梅苏轼古诗意思

定风波·红梅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 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下面我们来看看红梅苏轼古诗意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定风波·红梅

宋代: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1、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2、慵:(yōng拥)懒。

3、怜:爱惜。

4、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5、小红:淡红。

6、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7、尚余:剩下。

8、孤瘦:疏条瘦枝。

9、随:听任,顺从。

10、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11、沁:(qìn)渗入。

12、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13、梅格:红梅的品格。

14、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著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是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够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是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苏轼的古诗红梅翻译

苏轼写梅花的诗并不多,但这首《红梅》却堪称一首借物寓人、托物言志的咏梅佳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的古诗红梅翻译

红梅三首

宋代: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诗前半段,“怕”、“贪”、“恐”、“故作”,等字,将一枝红梅描摹的像人一样生动。红梅也怕愁、也贪睡、也懂入时、也知“故作”。姿态性情,无不毕现。这些都应是人的性情,却都被安在红梅的身上,可孰料这么一来,却将红梅不愿与俗芳同艳、却又故作俗色与群芳相处无间的性情表露出来。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他的朴实。“尚馀孤瘦雪霜姿”,则是她的出世脱俗、她的洁身自好、她的高贵纯洁,但决不高傲跋扈。

第三句“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她的高贵不愿随流。“无端”二字用得实在是好,酒晕竟“无端”上了玉肌,但从第三句看,到底写人写花已不甚了然,但是我们一联想到红梅,于洁白之中透出微微的红意,那不正如饮酒后微红的肌肤吗?这是全诗唯一一处正面描写红梅外表的句子,而这种描摹也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没有过多的笔墨,就直接说她是饮酒后微红的肌肤!愚意以为此当为描述红梅的最佳语句。结合整个第三句,说的够清楚了,作者就是要把红梅给人化,把人给寓于红梅之中,具体是什么人,不可知也,可以是瞻仰前辈风流名仕、也可以是“余以自况也”!他说的就是人也要有红梅那种高情,那种纯洁。

最后一句,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1080 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群的品格,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红梅”何来“冰容”?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春态”即“小红桃杏色”。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到此,悬念解了: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做足了《红梅》的题目。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定风波 红梅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连,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采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过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象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直和根拨送春来

——苏轼七绝《红梅》赏析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1037~1101)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命意新颖,发人深省。尤以其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脍炙人口。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借由客观外在物象来表达主观的内在情意,发人之所未发,写出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苏轼诗集》(庄严出版社第一~第四册)中有关梅花的诗句,共有85首,其中41首创作于“乌台诗案”之后。关于咏梅,苏轼明确主张写梅应写“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红梅三首》),他发掘和升华了自然界所塑造的梅花凌寒不屈、迎风斗雪的品格——“梅格”,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对梅花的描写中去,把自身的思想和人生理想寓于“梅”的形象之中,让“梅”成为自己人生际遇和人格的代言物,并寓哲理于咏梅诗中,大大提升了梅花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其一)(以下简称《红梅》)便是其中之一。

[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

(其一)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令尹,

直和根拨送春来。

从题目可知,苏轼这首诗以梅花作为思念关景仁的象征物,藉梅花表达忆友之意象,道自然之法则,抒真诚之情怀。

关景仁,字彦长,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进士出身,多才多艺,音律、历数、草隶、图画无所不精,尤长于诗。英宗治平二年(1065,一说三年) 为丰县令,曾对县城进行过较大规模修建。又尝为钱塘令。关景仁曾以梅树为礼物相赠,苏轼将梅株栽于堂屋外面向阳的地方,写下《红梅》二首以表感谢。

第一联: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注释]

芳信:开花的音讯和春天将要到来的消息。芳:

①香;香气。

②花卉,花草的香味。宋玉《风赋》:“回穴冲陵,萧条众芳。” 信:

①诚实;信用;相信。

②使者;信息;书信。这里虽然指后者,但应该理解为二者兼有。

负:有三种含义:

①以背载物。引申为担负。

②背弃;违背。

③亏欠;拖欠。这里可以解释为三重含义兼有,但旨在表达“负疚”,即心中感觉不安与抱歉。

垂垂:渐渐。杜甫《和裴迪逢早梅》诗:“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黄庭坚《和师厚秋半》诗:“杜陵白发垂垂老。”

[赏析]

第一联,赞颂梅花与写景。

唐人咏梅,多以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为主,亦有模拟物象,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至宋以后,写梅花意象之美,赞梅花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益盛行。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的陆游,称赞梅花“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在《卜算子·咏梅》中赞颂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轼亦然。

苏轼一生讲究风节操守,坚持爱民为民原则。他向来嫉恶如仇,对邪恶“如蝇在台,吐之乃已”,不肯“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上表》)。苏轼认为王安石推行新法于民不便,上书反对,故而不容于朝廷,自求外放。后又因“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司马光再度为相,守旧派纷纷上台,苏轼也被委以重任。然而,当他看到旧党拼命压制王安石新党人物、尽废新法,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就站出来猛烈抨击,向皇帝进谏。由于苏轼既难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先后受到两个党派的排挤,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再次远谪杭州。苏轼为了保持本心洁净,付出了极大的政治代价。在纷扰的世俗社会中,苏轼几经仕途坎坷与人生曲折之后,难免感到孤清落寞,他便把目光投向大自然,作品蕴含了更多的人生体悟。正因为如此,他晚年谪居惠州,其诗作中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愈加显露。

苏轼欣赏并追求独立自尊的处世方式,将自己的情思寄寓在咏梅之中。他心怀梅志,以梅自喻:“寒心未肯随春态”,“自恐冰溶不入时”,“尚余孤瘦雪霜枝”。(《红梅三首》)赞颂梅花生命力顽强,卓然不凡,傲然不群的品格:尽管“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却依然“灼烁”“草棘间”,凛然岁寒,迎接春天的来临。(《梅花二首》)

本文赏析的这首七绝《红梅》,首句“年年芳信负红梅”中的“芳信”一词值得玩味。“芳”与其它词搭配比较多见,如:芳草、芳菲、芳香等,而与“信”搭配则不多见,这就使人不能不联想到“花信”一词。“花信”即“花信风”。梅花为二十四番花信风之首,浓冬时节,万花凋零,唯有梅花不惧严寒,凌寒而开,“众芳摇落独喧妍,”(宋·林逋)“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帧),年年如期带来开花音讯和春天的消息。

苏轼在这首诗里,藉由梅花绽放于早春,为大地带来生机的特质,将“春汛”的意象赋予红梅。这句中的“负红梅”,有的解释为:梅花担负传递花开的音讯和春天来到的消息的使命,把“负”作为“担负”。如果仅此而已,用“赋”字岂不更好?笔者以为,从这首诗的深层寓意来看,“负”应该有多重含义,还有“亏欠、负疚”的意思。这句是说:年年寒冬季节,红梅迎雪吐艳,凌寒飘香,给人们带来花开和春天的好消息,无暇前来赏梅,心中感觉不安和抱歉。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苏轼有一首古今叫绝的词作《西江月》(见附录3),它是一首以梅写人,因人咏梅的名篇。《冷斋夜话》(宋·惠洪)中指出“其寓意为朝云作也”;《野客丛书》(宋·王楙)也称“东坡在惠州,有梅词《西江月》……盖悼朝云而作。” 王氏朝云,乃苏轼侍妾。苏轼贬惠州时其妻已故,他不让朝云随行,然而,朝云却义无反顾,万里投荒,来到岭南,抵惠不足两年,香消玉殒,年仅34岁。年已花甲的诗人悲愁千种,先后为朝云写下多首悼亡诗词,撰写《朝云墓志铭》为其树碑立传,又于是年冬天写了咏梅词《西江月》。词中的“晓云”即“朝云”,咏惠梅为其表,悼朝云是其实。

由此笔者认为,苏轼这首七绝的“负”字,不仅饱含着诗人对红梅的无限深情和爱意,而且暗含着诗人无尽的伤情与苦衷。红梅花开有意,诗人绝非无情,个中原委与辛酸惟有诗人尽知。这个“负”字的妙用,一是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联想空间,二是为其它三句做了铺垫。

第二句“江畔垂垂又欲开”,描写红梅含苞待放的样子。有人把这句解释成红梅“垂柳般的枝叶伸上河面”,“垂垂”被当作低垂,显然十分错误。二十四番花信风,小寒一候为梅花,此时红萼梅犹在含苞之中,“垂垂又欲开”,即渐渐的又要开放了。这里的“又”同第一句的“年年”相照应。

第二联:珍重多情关令尹,直和根拨送春来。

[注释]

关令尹:即关景仁。尹:古代官名,如府尹、道尹。关景仁曾任县令,故称作“令尹”。

直和:简直是。直:径直;直接。《汉书.陆贾传》:“平(陈平)常燕居深念。贾往,不请,直入坐。”引申为一经,一直。如:直到如今。这里作“简直”。

和:跟;与。岳飞《满江红》词:“八千里路云和月。”

根拨:意思是“根底”,又含“根本”之意。“拨”,在这里作量词,一般用于人的分组,分伙。如:一拨人。

[赏析]

第二联,表达忆友之情,是这首诗的精华和关键,末句的解读尤为关键。

“珍重多情关令尹”,表明苏轼十分珍视、珍惜与关景仁的友情。史料对他们之间的交往记录很少,但是,从关景仁以梅花为礼物赠送苏轼这件事,不难判断出两人交往之密深。由于关深谙苏轼的特立人格和高洁情操,深知苏轼喜梅爱梅咏梅,以梅自况,以梅喻人,皆缘于梅花在冰封大地的酷寒中凌霜斗雪,绽放花朵,所表现出来的不畏严寒、坚韧刚毅、奋勇当先的高洁品质。梅花的品格与气节,恰如苏轼其人,所以,他才把梅树作为礼物赠送苏轼。可见关景仁是苏轼为数不多的知音、知己之一。苏轼当然珍惜、看重这位朋友,称其为“多情关令尹”。古人以信物表达友情,常常折柳、折梅相赠,而关景仁赠送的却是梅树,足见其情之真挚深厚,凝重浓郁,这种“多情”非一般儿女情长之“多情”可比。

末句“直和根拨送春来”,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是这首诗中最精炼、最关键的诗句。

这句诗的读法是“直和根拨(儿)送春来”,意思是说:径直从根底送来春天。“拨”在这里作量词,“根拨”即是“根底”,又含“根本”之意。但是,诗人不用“根底”而用“根拨”,显然别具匠心。汉语中,“拨”具有拨动、弹拨、划拨等多种动态含义,作为量词则表示数量之“众多”,诗人用“根拨”这个词,意在表明信物梅树所体现的情谊之“多”之“深”,表达诗人“心底”的由衷高兴,对友人的感激、感谢。

笔者认为,“直和根拨送春来”具有双重寓意:

一是赞颂梅花报春、送春。正值天寒地冻,花木凋零时节,梅花凌寒飘香,傲雪报春,故人们又称“报春花”,视其为吉祥物和吉庆的象征。“根拨送春”隐含冬去春来的自然规律。梅花铁骨冰心,“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禅师)。虽然冰封大地,漫天飞雪,寒气彻骨,但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展现出一片生机,让人们看到了“春在枝头已十分”(宋·某尼悟道诗)。

二是借“根拨”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谢意。苏轼众多的咏梅诗作,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说明他对梅花情有独钟,自然对关景仁赠送梅树十分珍重,礼物可谓送到心坎里,感谢当然发自肺腑;看到垂垂欲开的红梅,心里充满喜悦,花开可谓开在心坎上。

从表现手法来看,末句“直和根拨送春来”既是对第一、二句中“年年芳信”和“又欲开”的回应,又是对首句中“负红梅”和第三句中“多情关令尹”的作答,从而使这首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韵味悠长。

附录1:

花信:“花信风”的简称,犹言花期。信风:指可信的定期而来的风。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自白沙溯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鸟信,五月有麦信。”花信风:陈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范大成《元夕后连阴》诗:“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杨慎《咏梅九言》:“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小寒算起至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花侯,三候为一个节气,计二十四侯,每侯应一种花信。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所谓花信风,就是指某种节气时开的花,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某尼悟道诗诗句锦集60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