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内心一片赤诚的诗句汇聚100条

张九龄感遇四首赏析

张九龄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宰相和文学家。下面是张九龄感遇四首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辈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着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评析】一: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评析】二:诗一开始就用整齐的偶句,描写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兰桂各具花叶。“葳蕤”写出了春兰枝繁叶茂,具有无限的生机。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显示秋桂的皎明洁净之感。“欣欣此生意”写出了春兰和秋桂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生长状态。“自尔为佳节”是指春兰和秋桂各有生长茂盛成熟的季节,这里用了一个“自”字,似乎有所暗示,好像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感觉,却又不甚明了,有一种悬念。岂料“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一句更是凸显了春兰和秋桂高雅的品格,引来“林栖者”的观赏。这里仿佛是将要描写“林栖者”的赞美之词,不料诗人笔锋一转“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不待“林栖者”的赞美,草木已有心,不求美人折了,由此可见兰桂的高雅与超俗。这两句与“自尔为佳节”遥相呼应,至此我们突然明了,“草木本有心”!诗人以兰桂自比,表现了诗人不求闻达,志在隐逸的精神境界。这首诗与上一首相比,多了一些生气,归隐的心境更是平淡了许多。

【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2、坐:因而。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感遇四首之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评析】一:“幽人归独卧”不免让人想起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真可谓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就算是如此孤独,诗人仍要“滞虑洗孤清”,将所有的尘世杂念洗涤的干干净净,内心澄明,就像一个孤独清高的隐士。在对诗人的一丝同情之中又生出一种敬佩。然而内心澄明的诗人,却又拳拳的思君之情,因此需要“谢高鸟”,因为它帮助诗人传递了思君之情。诗人在隐修的同时,内心还有一种希冀,还有对“君”的眷恋。但是无可奈何的是,就算日日夜夜怀着高远的理想,然而却是“空意”,没有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至诚之心。飞黄腾达的人和沉沦草莽的人本来就相隔很远,他们又如何安慰我的诚心呢?张九龄不能一展政治抱负,已属压抑,一片赤诚之心还得不到半点安慰,如此看来似乎真有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诗人在孤独清高中,仍然挂念着远方的君王,一片赤诚无处施展更无人安慰,最终还是只能“幽人归独卧”了,而这就是诗人思君、“怀空意”之后生活的常态了。全诗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意境赏析:

自从我归隐到这幽静的山林以来,每天独自徜徉高卧在林泉之下,把心里郁积的一些尘俗杂念涤洗得干干净净,此刻的我,内心澄明得就像一个孤独清高的隐士。我很想拿这些来答谢那高栖的飞鸟,希望能托他传达给远方的君主,告诉他我思念的情怀。

日日夜夜地,我就这样怀抱著高远的理想,可是又有谁能感念到我的至诚?而今,在朝廷里飞黄腾达的人和沉沦草莽隐居乡野的人,本来就相隔很远,因此,他们又怎能抚慰我那一片思君的忠城呢?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心境。前四句写归隐自高的意思,后四句写思君的忠诚。全诗在清淡中满含拳拳思君之意。

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1、岂伊:岂唯。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3、荐:进献。

【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一: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评析】二:“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江南丹橘的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景象跃然纸上。一个“犹”字更显丹橘的难能可贵之处,然而这种四季常青是不是因为“地气暖”的原因呢?诗人立即指出原因“自有岁寒心”!由此可观之,这是由于丹橘本身的品质所决定的,而与地气无关。前四句娓娓道来,指出了丹橘的高贵品质——临寒不畏。如此高贵的丹橘本来打算“荐嘉宾”,怎奈何“阻重深”,不免让人生出可惜之感。面对这种无奈,诗人慨叹其原因,每个事物的命运不同,因果循环的道理深奥难寻,无奈之中吐出一种悲凉感。但是诗人却又有一种愤愤不平之感,“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为什么只知道栽种桃李,丹橘就不能遮阴吗?诗人以丹橘自喻,本想一展抱负,怎奈何因果循环扑朔迷离,让人唏嘘不已。最后两句似乎有挑战命运之意,欲突破成规一展宏图。最后一问让人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丹橘怎会不能遮阴呢?茫然间,诗人也许会想起自己的诗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丹橘的高贵有怎能敌过别人的指责、神明的厌恶呢?由此一想,可见诗人的愤懑何其之深,就算是“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的人生至理亦不能使诗人感到宁静。一腔热血,只待来年伴着尘土,化作自然了!

这四首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追求自由自在的豁达意境,却又分明感到诗人心有所眷却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子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袭的绮靡的诗风,贡献犹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

感遇四首正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张九龄为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所恶意中伤,一腔报国为民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不免失意彷徨,同时诗人的飘逸清高的节气又对李林甫、牛仙客流露出不耻之感。

张九龄感遇四首

张九龄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 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 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 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 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 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 弋者何所慕!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感遇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这是一种修行境界 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淡泊明智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宁静致远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 谁能知道呢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 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 (飞沈理自隔) 想更上一个境界 一念不生是谓诚(何所慰吾诚?)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赏析

感遇四首正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张九龄为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所恶意中伤所作。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赏析,我们来看看。

感遇四首之一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解]

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②池潢(huang):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④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⑤“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⑥“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⑦“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⑧冥冥:高远的天空。⑨“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辈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着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张九龄因为他的诗而被后人熟知,其实除了文人的身份,张九龄还是唐朝著名的`宰相,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死后谥号文献,后世被人称为“张曲江”和“文献公”。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欢迎来参考!

感遇四首之二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Zhang Jiuling

ORCHID AND ORANGE I

Tender orchid-leaves in spring

And cinnamon- blossoms bright in autumn

Are as self- contained as life is,

Which conforms them to the seasons.

Yet why will you think that a forest-hermit,

Allured by sweet winds

and contented with beauty,

Would no more ask to-be transplanted

Than Would any other natural flower?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 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然后是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 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 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内心一片赤诚的诗句汇聚100条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